《城南旧事》课后阅读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教案城南旧事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长诗,以城市的变迁为主题,通过描绘城南地区的历史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旧时的沧桑与新时的辉煌。
本教案以读懂全文为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堂导入(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城南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2.学生分享:收集学生对城南的了解,展示对城南的认知。
二、阅读导引(10分钟)1.在学生已了解城南的基础上,介绍《城南旧事》的背景和作者郭沫若。
2.分析《城南旧事》的结构:由四十个景观描写组成,每组景观描写有三四行诗的长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三、阅读全文(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全文。
2.回答问题:每组诗中都包括了哪些景观描写?每组描写都有什么特点?四、诗歌解析(30分钟)1.诗歌表现手法:(1)景物描写: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景观,抒发了郭沫若对城市变迁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3)音乐节奏:通过使用韵律和押韵,增加了诗歌的声韵美。
2.诗歌的主题意义:(1)历史的沧桑:描绘了城南从繁华到废墟再到复兴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思考和回忆。
(2)新时代的辉煌:描绘了城南的新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展示了新时代的辉煌。
(3)城市的精神:通过描写城南的历史和人物,表达了城市的韧性和精神力量。
五、课堂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根据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主题意义,讨论郭沫若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2.小组呈现: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六、思考拓展(10分钟)2.自由写作: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可以是现实中的城市或者诗中的城南),用诗歌的形式描写该城市的景观和人物。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歌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主题意义。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范文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2. 通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
2. 人物形象分析: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
3. 故事情节概括:重点分析英子与宋妈的关系、英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等。
4. 主题思想探讨:童年记忆、成长烦恼、家庭亲情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课后主动阅读的情况。
2. 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达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城南旧事》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以便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 相关评论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观点,拓宽视野。
3. 历史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作品背景的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请学生提前阅读《城南旧事》原著,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看法。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 小组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角色扮演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城南旧事》的背景、人物、情节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课文《城南旧事》教案

《城南旧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以其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
本课程通过学习《城南旧事》,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领略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城南旧事》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难点1.3.1 重点:掌握《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3.2 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人物概述本章节主要对《城南旧事》中的人物进行概述,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形象特征。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技巧。
2.3 教学步骤2.3.1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3.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故事情节梳理3.1 故事梗概本章节对《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南旧事》的故事情节,了解事件的发展变化。
3.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叙事技巧。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案《城南旧事》阅读教学教案XXX教学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在交流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1、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
2、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片段,感受“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这个月我们共同阅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相信大家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旧事》这本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2、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呢?XXX(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XXX,XXX,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XXX堪称XXX,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二、整本书略读的方法:师、《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写了XXX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
拿到这样一本厚厚的小说,我们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呢?1、读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那什么是序言呢?(课件出示)序,亦称"叙",或称"引",别名"序言"、"媒介"、"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性;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批评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城南旧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城南旧事》(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决、粪便、芦席”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北京城南的怀念。
2. 过程与方法:掌握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主题。
2. 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3. 写作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生举例说明,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写作方法的掌握。
难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运用写作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
学生字典、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 学生组内交流,共同学习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主题。
3. 教师分析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作者的写作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城南旧事》1. 课文结构: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堂小结2. 写作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本节课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段落,描述一个熟悉的人。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
六年级语文城南旧事阅读欣赏课教案范文

六年级语文《城南旧事》阅读欣赏课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主题,即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眷恋。
1.3 介绍本书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书中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为什么。
2.2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详细分析,如英子、宋妈、爸爸等。
2.3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深厚感情。
第三章:故事情节探讨3.1 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背后的意义,如《旧事》中的胡同生活、民俗风情等。
3.3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4.2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进行分析讨论。
4.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对书中的文学手法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城南旧事》的价值和意义。
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城南旧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5.3 推荐与本书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关于北京城南的历史文化资料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第六章:对比阅读6.1 教师提出对比阅读的任务,选择与《城南旧事》风格相似或主题相关的另一部作品,如《草房子》、《四世同堂》等。
6.2 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文学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6.3 各小组汇报对比阅读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第七章:作者写作风格分析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林海音的写作风格,如叙述方式、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
7.2 学生选取书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讨论。
7.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对林海音的写作风格进行点评,提高学生对作家风格的认识。
《城南旧事》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案

《城南旧事》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教案.doc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城南旧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城南旧事》的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及作品背景。
2. 分析《城南旧事》的独特魅力及文学价值。
3. 分享《城南旧事》中的精彩片段,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城南旧事》这本书,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2. 介绍作者:介绍林海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分析作品:分析《城南旧事》的独特魅力和文学价值,强调作品的艺术特点。
4. 分享精彩片段:挑选《城南旧事》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5. 引发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城南旧事》的兴趣。
2. 课后收集学生的阅读感悟,评估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案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喜爱或关注。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城南旧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探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三、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以英子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
3. 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言行举止、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城南旧事》的每章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利用好大阅读时间,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及时制作“读书小报”,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城南旧事》,学生重温童年的美好,感受人间真情,传递给他们温暖和力量,陪伴他们一路成长。
4、阅读时不仅欣赏原文,还要看看名家点评和赏析,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提炼作者写作技巧,简单写写读后感,全方位品读本书,提高文学素养。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师生共读《城南旧事》简介、前言。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阅读过程:第一课时:初次了解,激发阅读兴趣(一)激趣导入:1、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1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
同学们,两位著名作家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有益的书籍的确是一样好的东西!2、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并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地方。
(标明书籍的页数,写上欣赏的理由,留出装订的地方。
)(二)、实践阅读:1、师:同学们“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本节课,我们师生就一起开始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著作《城南旧事》。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她的《窃读记》,认识了一位热爱读书、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小女孩。
本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这本书的序言,让我们了解了骆驼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深深地留恋。
这本书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往事,展现了成人世界的北悲欢离合,满怀怀旧基调和眷念之情,在天真盎然中道尽了人世复杂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妞儿、兰姨娘、宋妈,还有那一片蓝蓝的大海……2、师:下面我们进行两分钟默读前言《美好的童年,淡淡的乡愁》,看看在两分钟内,自己能看几页课外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教学设计
执教:陈梅芳
设计理念:
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最终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
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分小组用各种活动方式交流自己对《城南旧事》的独特认识。
2、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用心感受,倾心交流。
3、通过多样的活动方式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4、通过交流感受英子的单纯善良和书中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思念”的感情基调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两周内阅读完《城南旧事》。
2、为学生分小组共同阅读,利用国庆长假选择方式进行读书交流
导入
师:同学们,国庆我们一起阅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并且分小组进行交流,我想你们一定对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林海音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和她的童年
师:(播放图片)看,(图片定格,深情地介绍)这就是林海音,一个生于日本,长于北京,成就于台湾,享有盛名的女作家。
林海音有两个故乡,却只有一个童年,那就是她的《城南旧事》。
(课件出示)
师:谁来读读关于林海音的介绍,你读,生读:(1)林海音:台湾藉女作家,出生于日本,于20世纪20、30年代随父母客居北京,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并且经历了丧父等家庭变故。
后于1948年与夫婿举家迁回台湾。
师:你也来读,生读:(2)《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对于童年生活及北京的追念回忆之作,是她对于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的追索。
在小说中,她娓娓道来,讲述了童年记忆中结识的人以及这些人的命运,作品透出深深的眷恋。
师:今天这节读书交流会就以小组的形式一起来交流我们的读书感悟。
表演
提问:假如你来当导演,现在让你按照剧本把故事拍下来,你会拍摄哪一幅场景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谈会选择拍摄的场景
师: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他们表演的场景,请同学们用心感受。
学生表演
师:能告诉我,看完他们的表演最打动你的地方是哪里吗?
学生交流
师:是啊,有时候,一本好书,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往往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可以想象它的画面,表演它的场景,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师:正是如此,《城南旧事》有了这样的成就,(课件出示文字)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汇报
师:惠安馆中英子与疯女人秀珍,还有善良、可怜的妞儿结下了友情,这些场景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书中还有许多场景,许多细节让我们感动。
接下来请第二组同学为我们汇报他们的读书体会
学生汇报
师:听完他们的汇报同学们有什么话想说,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来谈谈
学生谈感受,教师点评
朗诵
教师小结: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
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她偷妈妈的金镯子去帮助妞儿找爸爸;她和“小偷”写下承诺;她舍不得自己的奶妈离去。
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如果要用一个事物来形容英子的话我想是海,海的纯净,海的宽广正是英子那纯真善良的心。
师:请第三组同学为我们带来诗朗诵“我们看海去”(PPT播放图片配乐)
学生朗诵
师:同学们,能形容一下你从他们的朗诵中感受到的情感吗?
学生谈
师:有句老话说的好“好书不厌百回看”我认为“好书更不厌百回读”可以是朗读,可以是诵读,也可以是细读,通过读,可以读出书中丰富的情感,通过读,可以领会作者心中深刻的感悟
毕业致辞
师: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
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
经历了许多事,也送别了许多人,英子长大了。
师:在毕业典礼上她哭了。
(课件出示)指名生读,她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对于即将长大,即将小学毕业这一事实,她有着自己的担心与困惑。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呢?
个别学生谈自己的成长困惑
师:在英子的毕业典礼上,她作为毕业生代表致辞,假设现在是同学们的毕业典礼,假设你作为毕业生代表致辞,你会说些什么呢,有请第四组同学进行毕业致辞。
学生进行毕业致辞
师:在英子的毕业典礼上,韩主任对他们说:(课件出示)“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看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师:今天老师也要对你们说:“你们马上也就要毕业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相信你们一定都长高了,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唱歌
师:小说的结尾这样写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是的,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中英子长大了,与朋友“疯女人”秀贞的离别,与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厚嘴唇”的离别,爸爸的离去,与宋妈的告别,始终带着一切离我而去的淡淡的哀愁,确是深深的思念。
经历过童年的很多事情,结识过童年很多人们,英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播
放送别配乐)
第五组同学演唱《送别》唱至第二小节时全部一起唱
情感升华
师:(课件出示)林海音说:“不思量,自难忘,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时间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中,却日见清晰起来”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畅谈
师:是啊,生命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魂牵梦绕。
冰心到人生的晚年总是做梦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有她和父母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时代,走遍了世界,她却嚷着要回家。
余光中漂泊异乡,把他所以的情感都融汇在他的诗中,因为那里有他最真的童年
《乡愁》余光中(课件出示配乐朗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小结:有时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也是如此,长大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离别,长大儿时的伙伴慢慢的不见,上了大学与亲人的离别,工作了离家越来越远,离别也越来越实在。
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不过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课件出示文字)一颗真善美的童心我们可以保有。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永久地保留住这一个炽热而又善良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