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面色暗示疾病 你是哪种脸色
面部五色诊断

面部色诊法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
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
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一、白色:白色主虚、寒证、虫症。
常见的面白色有如下几种:1、面色发白,虚浮:多属阴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
2、面色淡白无华:多属血虚,见于贫血病人。
3、面色苍白:多见于急性病的阳气暴脱。
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剧下降,以及剧烈的疼痛。
4、面色灰白:多见于铅中毒、肠内寄生虫病(面部灰白兼见白点或白斑)。
此外,若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
二、面赤:面赤主虚热、实热、血瘀。
高血压面部红亮;结核病两颧部呈现绯红色;红斑狼疮面颊出现蝶型红斑;心脏有病两颐(两颊及腮)呈赤色;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常见面部通红并伴有口渴,甚至出现抽搐。
三、面青色:面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临床常见面部青色变化,有如下几种:1、面色青白:多见于阴寒内盛,气血凝滞。
常见风寒头痛或里寒腹痛。
2、面色发青:以鼻柱、眉间、口唇为甚,在小儿高热时为惊风之兆。
3、面色青紫: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缺氧及某些内脏剧痛疾病,如心绞痛和胆绞痛等。
四、黄色:面黄色主湿、主脾虚。
临床常见面部黄色变化,有如下几种:1、黄色鲜明:色如金色属湿热,为阳黄。
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及中毒性肝炎。
2、黄色晦暗:色黄如土少光泽,属寒湿,为阴黄。
多见于肝硬变、肝癌、胰头癌等。
3、面色淡黄:干枯或虚肿同时见口唇苍白,但巩膜不黄,称为"萎黄",是脾胃气虚之象,也是黄肿病的见证。
多由于失血或大病之后气血亏耗或寄生虫病等原因所致。
五、面黑色:面黑色主寒、痛、瘀血、水饮,肾虚。
临床常见面部黑色变化,如下几种:1、面色黧黑:多为长期慢性疾病,肾精亏损。
怎么通过看脸色来辨别身体是否健康

怎么通过看脸色来辨别身体是否健康一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可以通过人们的脸色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一般正常健康的人群脸色应该红润有光泽并且有弹性,当脸色发黄发黑发白就是异常问题。
如何通过脸色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1、脸色异常的发红脸部颜色异常的发红,说明此类人群体内有热,体热主要是分为实热和虚热,若是繁忙的时候脸部通红这属于实热,若只是髋骨发红,这属于虚热。
2、脸色发黄说明脾虚或者湿气重当脸部发黄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脾气是否处于虚弱状态,当脾胃虚弱的时候就不能够吸收食物里面的营养物质,长期如此就不能够让身体得到营养,最终导致营养不良,引起皮肤越来越发黄。
另外脾胃失调会影响到正常的代谢,最终引起脸色发黄。
3、脸色发黑,说明出现了肾虚中医认为黑色主要是对应的肾脏,当脸色发黑时说明肾脏功能出现了异常,一般肾虚的人群会出现脸色发黑的情况。
另外水代谢出现异常也会引起脸色发黑,平时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来补肾,比如黑芝麻黑豆,枸杞子等。
4、脸色发青说明气血不通畅一般来说脸色发青的人群会出现血液循环不流畅的情况,说明身体里面出现了气滞血瘀。
肝脏具有储存血液以及调节血容量的功效,脸色发青说明肝脏功能出现了异常。
一般脸色发青的人群也会伴有脾气暴躁,睡眠不安,失眠多梦以及全身无力等症状。
5、脸色发白说明贫血身体虚弱若是脸色经常出现发白说明气血不足,当血液循环不流畅或者血液不足时,就不能够让脸部得到充足血液的供应,最终引起脸色苍白。
身体中的血液生成以及运行主要是通过气来维持的,当出现气虚也会影响到正常的生血功能,如果想要补血,必须要先补气,这样才能够让女性拥有好气色。
温馨提示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脸色来看出健康问题,当脸色出现异常时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做检查,全面为身体摄入营养,多吃一些具有补气补血的食物,每天要抽出3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营养运动,这样可以提高抵抗力,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避免让情绪过于波动。
面部五色主病汇总一、面色青

面部五色主病汇总一、面色青
面部五色主病汇总
一、面色青——对应——肝
1、肝寒——面色淡青或青黑
2、肝郁——面青灰、唇青紫
3、肝瘀——面色青、唇沉,舌下脉络粗
4、肝脾不和——面色青黄
5、惊风——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二、面色红——对应——心
1、实热——满面通红
2、虚热——午后两颧潮红
三、面色黄——对应——脾
1、脾胃虚弱——面色蒌黄
2、脾虚湿困——面色黄胖
3、脾胃湿热——黄疸
四、面色白——对应——肺
1、血虚——面色淡白无华
2、阳虚——面色㿠白
3、阴寒——面色苍白
五、面色黑——对应——肾
1、肾阳虚——面黑暗淡
2、肾阴虚——面黑干焦
3、血瘀——面色藜黑兼肌肤甲错
4、肾虚寒湿——眼眶周围发黑
#非常病例##健康科普大赛##清风计划#。
面部五种肤色和身体健康关系

5. 青:铁青。青是属于肝的一种色,脸色发青一般是由气带血淤引起的。解决之道:你太累了,或者是压力太大,要不就是营养跟不上,在可能就是你病了,最好去医院检查检查。
2. 黄:蜡黄、焦黄。有这种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虚就是体内有湿气。解决之道:调整膳食结构、补充营养是头条,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吃高蛋白低脂的肉类,同时常吃些薏仁、莲子、龙眼和红豆煲糖水可以补脾和化湿。
3. 红:通红、潮红。这和阴虚、上火有关,往往还伴有心情烦躁,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如果上火属于实火,表现出来的就是满面通红,如果是阴虚引发的上火,往往只在颧骨发红。解决之道:脸色长期像婴儿脸蛋一样红彤彤的人,注意可能有心脏方面的疾病。
说两个陌生人见面时,最不会出错的就是谈论天气;而当两个熟人见面,话题则常常由“脸色”开始,其实,脸色就是一面可以看出整个人生理、心理状态的镜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会南说。以下几种脸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1. 白:苍白、煞白、惨白。中医认为。这种白色多跟气虚、血虚关系密切。还有一种白是体寒引起的,这类人特别需要保暖。解决之道“虚则补之”。如果没有特别的病症表现,食补是最好的办法,多补充坚果、豆类、鱼肉、鸡肉、红枣和枸杞等食物。
5种不健康脸色你有吗

5种不健康脸色你有吗脸色与健康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密切的。
那么哪些脸色是不健康的呢?我们如何进行调理呢?下面就由我给各位介绍下吧吧。
5种不健康脸色其实,脸色是一面能够反映出我们整个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情况的镜子,我们的心脏、胃、肾等一些内脏器官和我们脸部不同部位都是有很大的联系的,内脏是不是健康的能够直接反映在我们的脸上。
中国人正常的脸色应该是红黄隐显,明润而有光泽。
其中肤色偏白者的健康脸色应该为白里透红,有光泽;肤色偏黄者的健康脸色则应该是黄中透出金黄光泽。
而不健康的脸色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1.面红脸色红润常被认为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但如果长期面色发红带紫暗色,那不一定是好事。
这可能是心脏不能正常工作,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扑扑的脸蛋。
因此为了排除心脏的隐患,应该去医院做心脏的常规检查如心脏彩超、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等。
此外患疟疾、肺结核、肺炎;大量服用激素后,也会引起脸部潮红的现象。
中医认为,如果我们的脸色只有颧部是比较浅淡的红色,同时还有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盗汗等现象的话,很大可能就是肾阴不足,阴虚内热。
这时候,我们不妨吃一些蜂蜜、鸡蛋黄、枸杞子、雪梨、百合等之类的滋阴的食物,有条件的话最好去看下中医。
2.面黄如果脸色明显变黄,很可能是肝胆功能出现问题的迹象。
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常会通过脸色发出黄色警报。
而平常说的面黄肌瘦指的是这个人可能是营养不良,或者是胃肠道功能差而吸收不好。
如果面色淡黄,并伴有头晕目眩、疲倦乏力等症状,则可能是贫血征兆。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加强营养和改善胃肠功能。
3.面黑脸色发黑通常是肾虚的表现。
肾气亏损、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或操劳过度都会导致面部发黑。
如果面色灰黑,晦暗无光泽,并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眩晕耳鸣,神疲乏力等症状,则表明肾精亏耗已相当严重,常用补肾药物予以治疗。
4.面白气足则血行畅顺,血足则气行健旺,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无血色,并常伴有面容憔悴、眼圈发黑等症状。
脸色辨健康

中医:脸色体现人体五脏盛衰
脸色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大夫常常通过患者的脸色作为疾病的参照,这是因为人体五脏的盛衰与面部五色有关。
中医认为:不健康的人脸色会出现潮红、青紫、发黄、黑色、苍白。
面色潮红--心不好。
表现为心跳紊乱、胸闷气短、心悸气短等,可食用红色食物进行调治。
面色青紫--肝不好。
表现为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模糊、易怒烦躁等,可食用绿色食物调治。
面色发黄--脾不好。
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胃痛、消瘦肥胖等,可食用黄色食物进行调治。
面色发黑--肾不好。
表现脑鸣耳鸣、腰膝酸软、失眠盗汗、尿频尿急等,可食黑色食物调治。
面色苍白--肺不好。
表现久咳无痰、口咽干燥、喉鸣声哑等。
可食用白色食。
脸色不好看哪里出了问题 这5种脸色要小心

脸色不好看哪里出了问题这5种脸色要小心脸色好比一面镜子,可反映人体是否健康。
皮肤的色泽表现不同,也说明相应的脏腑可能出了问题。
那么脸色不好看哪里出了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脸色苍白指示:气血不足、体质差有些人脸色虽白,但不是白里透红那种健康状态,而是白得不健康,苍白没有血色,这多是气血不足、体质差的表现。
健康建议:1、平时要多吃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如坚果、水果、豆类、鱼肉、鸡肉等,每天拿三五颗红枣、枸杞当零食吃。
2、除了补充营养,建议多做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
3、推荐一款蜜汁花生枣:红枣补气、花生衣补血、蜂蜜滋润,综合生效使面色红润。
把红枣和花生米用温水泡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煮到熟软,再加入蜂蜜即可。
二、脸色发黄指示:脾胃虚弱或皮肤缺少气血充养脸色发黄多是因为脾胃虚弱或皮肤缺少气血充养导致,还会出现四肢无力、不想动、懒洋洋的感觉。
健康建议:1、平时注意早睡早起和补充营养,多吃高蛋白低脂肉类。
2、经常吃点益生菌,有助于舒畅消化道。
3、推荐一款健脾汤:用茯苓、山药、陈皮、砂仁、党参、白术、白扁豆等适量,同瘦肉一起煲汤即可。
此汤益气健脾、理气和胃,对脾胃虚弱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三、脸色青紫指示:与寒症、痛症和肝气郁结有关脸色青紫多由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所以常常是体寒者多见,还有固定某处的疼痛或肝气郁结。
健康建议:1、如为寒症、痛症则可多吃些羊肉、胡椒、生姜来激发热能,若配以适当的运动效果会更好。
2、气血不畅,还可以多吃丹参、三七、银杏叶等,帮助活血化瘀。
3、如果是肝气郁结,推荐一款玫瑰花茶:玫瑰花瓣(干品)6~10克泡水代茶饮,有理气活血的功效。
四、脸色发红指示:多是热证,或皮肤过敏如果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而两颧绯红,多是虚热;不均匀的皮肤发红,很可能是皮肤过敏。
健康建议:1、如果是虚热,可用西洋参、麦冬、玉竹等滋阴降火。
2、如果是严重的皮肤过敏,应及时就诊。
3、如果是实热,推荐一款降火茶。
看脸识病

看脸识病一、要学会查颜观色,观色看的则是整体面色。
面部的颜色在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五种:1.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是脾胃功能失调,易消化不良,肚胀,一般患有胃病,或浅表性胃炎。
性情易思虑。
2.白: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或肤色过白),是肺功能偏弱,面部皮肤毛孔易粗大,说话声音轻微,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易乏力,性情易忧伤。
3.红:面色偏红(或肤色易泛潮红色),是心脏功能偏弱,心火偏旺,性格易急躁,要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黑:面色晦暗没有光泽,肾虚,睡眠质量不高,易牙疼,记忆力减退,易腰疼,而且容易受到惊吓。
5.青:面色泛青色,肝血功能失调,注意肝胆方面的疾病。
性情易郁闷,脾气易急躁。
二.区域性的个案诊断(一)、脸部:1.痘:长痘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而红的痘,是实火。
调理方法为:泻火。
一种是小而淡的痘,是虚火。
调理方法为:滋阴。
2.斑:长斑是虚症,凡是长斑的人心脏收缩功能低,中医上讲:心气不足。
额头区:额头长大痘:心肺火旺,易咽干,嗓子干,精神压力过大,心情容易急躁。
(或妇科有炎症。
)额头长小痘:肺气虚,体质弱,体弱的连痘都长不出来了。
额头长斑:气血不足,记忆力减退,易失眠多梦,头昏脑胀。
额头过早的出现皱纹:阳气不足,怕冷,手脚易冰凉,懒言少语,体质偏弱。
眼部:(二)、眼周区:眼袋:1.豉胀,大而饱满的眼袋:长这种眼袋的人一般红光满面,食欲很好,易患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2.松弛的眼袋:脾虚,肾虚,易乏力,四肢无力,皮肤颜色黄没有光泽,思虑过多。
黑眼圈:1.发青色的眼圈:肝血不足,眼易干涩,迎风流泪,腿易抽筋。
2.发黑色的眼圈:肾虚,记忆力减退,易腰膝酸软,3.内眼角发黑:肾虚,易腰酸,腰疼。
眼周皱纹:1.上眼角皱纹:胆经,三焦经不通,睡眠质量差。
2.下眼角皱纹:思虑过多,胆小,胆怯,体质虚弱。
3.内眼角皱纹:肾虚,膀胱经不通,易患妇科疾病。
眼周长斑:1.下眼角长斑:颈肩斑,易颈椎,肩周不适。
2.外眼角长斑:肾虚,有妇科疾病,易腰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种面色暗示疾病你是哪种脸色?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其中最重要的望,就是看脸色。
中医将面色与五行相对应,分为五色——赤、青、黄、白、黑。
正常脸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的,而偏向某种颜色的脸色,往往暗示着不同的健康问题。
你是哪种脸色?
脸色的正常与异常
赤、青、黄、白、黑——脸色虽不同,但都有正常与异常之分。
总的说来,光明润泽是正常的脸色,而晦暗枯槁或某色独见于不应该出现的部位,都属于病色。
面色发青的原因
面色青是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寒气流于血脉,导致气滞血瘀,面色会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身体会发痛,也会见青色;还有一种是肝不好,肝病导致血不养筋,也会导致面色青。
青色对应肝面色青要养肝
青色与肝相对应,面色青多与肝有关。
肝主藏血、疏泄,能调节血液流量和全身气机。
肝好则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面色红润有光泽。
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黄绿色、酸味的食物。
如菠菜、油菜、芹菜、橄榄、橘子等。
●肝脏的恢复、血液的净化都是在睡眠中进行的。
所以养肝要在23点之前入睡。
●生气或情绪的紧张激动都会伤肝,尽量保持心态的平和安宁。
●春季是肝脏活动最旺盛的季节,要多休息,避免肝脏过于疲劳。
TIPS:养肝的食物
大豆及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磷、维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对肝脏修复非常有益。
含钾丰富的食物:海带、米糠及麦麸、杏仁果、澄、葡萄干、香蕉、李子、瓜子。
西瓜: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尿降压的作用,富含大量糖、维生素及蛋白酶等。
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质。
海鲜类:例如白带鱼、黄鱼、银鱼、及甲壳类如牡蛎、蟹等,能增强免疫功能,有利于修复受损的肝组织细胞。
如果对海鲜过敏,那么就需要忌食,可多食香菇、银耳、海带、紫菜等。
面色发红的原因
面色赤色为暑热之色,面色红是因为体内有热,热又有虚热和实热的差别。
实热是满脸通红,多是阳盛之外感发热,或有内热;虚热是只有颧骨两处嫩红,属于阴虚火旺。
红色对应心面色红要养心
根据五行对应之说,红色对应心,面色红多与心有关。
心主血脉,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面部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所以心脏的盛衰都可以从脸色中看出来。
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红色、苦味的食物。
如胡萝卜、草莓、红豆、西红柿、苦瓜、西瓜等。
●轻松运动有助于强化心血管,坚持散步或慢跑等轻松的运动,有助于锻炼心脏。
●洗澡不要用太热的水,泡澡水位不要高于心脏,这些都会给心脏带来负担。
TIPS:养心的食物
猪心。
性平、味甘咸,有养心补血、安神定惊之功。
富含蛋白质和较多钙、磷、铁、维生素、烟酸等成分,脂肪含量少,能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
蜂蜜。
性平味甘,具有滋阴养血、补心润肺之功。
富含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酶类、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强健、滋补、强壮等功效,能提高脑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功能。
莲子。
性微凉、味甘涩,功能养心补脾、补肾固摄。
除含蛋白质、糖类、少量脂肪、多种维生素外,还富含磷、钙、铁等矿物质。
所含莲心碱有强心降压、平静性欲之功。
脸色发白的原因
健康人的脸色是白里透红,经常不出门在家里待着的人皮肤也白,可病态白是色白如白蜡。
面色白是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
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导致血脉空虚。
白色对应肺面色白要养肺
根据五行对应之说,白色对应肺,面色白多与肺有关。
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白色、辛味的食物。
如白萝卜、大蒜、雪梨、洋葱、生姜、白果等。
●新鲜空气是肺的良药,呼吸新鲜空气能强化呼吸器官。
●在干冷的秋天,呼吸器官最容易受损,需多加注意。
TIPS:润肺的食物
蜂蜜:性味甘、平,入脾、肺、大肠经。
功能补中,润燥,解毒。
常用于治疗肺燥咳嗽。
莲藕:入肺、心、脾经。
熟莲藕性味甘、温、无毒。
食用熟的莲藕可以补心生血,健胃开脾,滋养强壮,莲藕汤利小便,清热润肺。
梨: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维生素矿物质,消渴,清肺,降火,还能滋润肠胃。
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数是因为脾胃气虚,营养气血不好所以在面色上反应;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数是因为脾虚失运,湿邪内停;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属“阴黄”。
黄色对应脾面色黄要养脾
黄色与脾相对应,面色黄多与脾有关。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好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好!
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黄色、甘味食物。
如南瓜、红薯、玉米、香蕉、山药等。
●肠胃不好,能够通过细嚼慢咽得到改善。
每次咀嚼30次以上才下咽。
●过度劳累、生气都会伤及脾胃,心情开朗很重要。
●潮湿季节,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
TIPS:补脾的食物
红薯:俗称甘薯、山芋。
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
有补脾健胃的作用。
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
脸色发黑的原因
面色黑分为正常和异常的黑色,如晒黑或天生肤色黑,属于正常黑色;若本来无现在有的黑色,或一块黑色独显与脸上,多为异色。
面黑干焦耳齿槁,多数是肾精久耗;面色黑而黯淡,属于阳气不振;面色黑而目白,是肾气内伤;吐泻之后的面黑气喘,是脱阳的症状。
黑色对应肾面色黑要养肾
黑色对应肾,面色发黑多与肾有关。
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五脏功能才能正常运行。
TIPS:补肾的食物
栗子:栗子不仅有补脾健胃的功效,更有补肾壮腰的作用,多吃栗子,可缓解肾虚引发的腰痛症状。
山药:山药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
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黑芝麻: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葡萄:从营养价值来看,葡萄不仅含有矿物质钙、钾、磷、铁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中医学也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入脾、肺、肾三经,多吃葡萄可以起到补气养血、滋肾宜肝的作用。
桑葚:桑葚又叫桑果、桑枣,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被称为“民间圣果”。
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润燥和补肝益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