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
无线投屏发展史 同屏器 投屏器 传屏器 无线镜像 无线投影宝 无线视频传输 Wi-Fi投屏 无线投影网关

无线投屏发展史同屏器投屏器传屏器无线镜像无线投影宝无线视频传输 Wi-Fi投屏无线投影网关介绍无线投屏发展史之前,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无线投屏。
无线投屏,又称无线传屏,或者无线同屏,本质是无线视频实时传输。
就是把源端的视频信息,采取一定形式的编码,再通过无线信号发射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到编码视频流后,解码还原为与源端相同的视频信号,并在显示器上同步播放。
所以无线投屏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源端与接收端的显示内容一致,也即接收端是源端的镜像;二是源端与接收端几乎同步,在时间上感受不到明显的先后顺序,所以两端是同步通信。
无线投屏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细细梳理起来,也不容易。
最早的无线投屏,应该算电视了。
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机,接收发射塔的射频信号,解调出图像信号,而且电视机与发射塔的图像几乎实时播放,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无线投屏技术,而且是一个无线广播投屏技术。
只是由于那时还没有无线投屏的概念,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就没有把它理解为无线投屏技术。
在2007年以前,无线投屏这个概念还很新,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会用到无线视频传输,通常都是在公共频段自定义一个调制方式和传输协议,然后进行简单信号的传输。
比如,个别产品在2.4GHz频段,进行低分辨率的图像传输。
这样的应用场景通常对传输的图像画质要求不高,往往用于特殊监控、近距离的探测图像等,使用非常有限。
无线投屏的发展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而发展。
2008年,随着多普达、苹果、三星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具有了照相、录像、办公的功能,大家希望把手机内容直接方便的投射到大屏上进行共享,这就对无线投屏产生了迫切需求。
2010年,苹果发布了AirPlay无线播放技术,而且苹果手机标配AirPlay功能,对手机投屏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
2012年9月,Wi-Fi Alliance宣布启动Wi-Fi CERTIFIED Miracast™认证,从而使安卓手机也具有了和AirPlay 一样的镜像功能。
无线网络视频流传输技术研究

以应对无线网络中的各种干扰和丢包现象;针对网络优化,研究者们通过研 究网络流量控制、负载均衡等技术,以提高整个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无线网络视频流传输技术的实现原理主要包括视频压缩、信道编码、网络传 输和流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其中,视频压缩是实现无线视频流传输的关键技术之 一,它通过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减小视频流的带宽需求,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和 画质质量;信道编码负责对压缩后的视频数据进行编码,以抵抗无线网络中的干 扰和丢包现象;
感谢观看
例如通过技术对视频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实现更精准的远程监控和管 理。此外,无线网络视频流传输技术还将面临来自新型压缩技术和加密技术的挑 战,如何进一步提高视频传输的画质、降低压缩后的失真以及保证数据安全性等 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之,无线网络视频流传输技术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输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我们有信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出色的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人们对高清、实时的视频传输需求的提升,研究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技术 和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介绍了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和 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的应用背景、具体实现和优势,希望对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远程教育、在线会议、智能监控等领域,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无线视频传输关键技术,包括其相关背景、 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和可伸缩视频编码已经成为多 媒体通信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将介绍这两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浅谈无线电视发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无线电视发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无线电视发射是一种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电视信号发送到接收设备的方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电视发射的概念和重要性,接着分析了目前无线电视发射的技术现状、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
随后探讨了无线电视发射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指出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结了无线电视发射的前景、影响和发展方向,强调了其在信息传输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无线电视发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无线电视发射、技术现状、市场需求、技术挑战、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前景、影响、发展方向1. 引言1.1 无线电视发射的概念无线电视发射是指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技术,将电视节目信号发送到接收设备上,使观众能够在家中观看电视节目。
无线电视发射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电视节目的接收和播放,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
无线电视发射是现代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无线电视发射技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到最新的新闻、电影、综艺节目等内容,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无线电视发射还扮演着传播文化、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角色,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1.2 无线电视发射的重要性无线电视发射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自然灾害、重大事件等情况下,通过电视可以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引导群众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公众的安全。
无线电视发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无线电视发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无线电视发射将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壮大,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2. 正文2.1 无线电视发射的技术现状无线电视发射技术是在无线电波的传播下,将电视节目信号发送给接收器的过程。
目前,无线电视发射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如何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实时视频传输(九)

无线传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实时视频传输。
实时视频传输是将视频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进行实时传输,可以用于监控、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
本文将分析无线传输技术在实时视频传输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实时视频传输。
一、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传输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主要的无线传输技术包括Wi-Fi、蓝牙、红外线和无线电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实时视频传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Wi-Fi技术可以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适用于实时视频传输;蓝牙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方便视频设备之间的交互;红外线技术则可实现设备之间的遥控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监控领域。
通过无线传输技术,监控摄像头可以将拍摄的画面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实时监控。
这种应用可以在保安领域、交通管理领域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无线传输技术在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无线传输技术,教育机构可以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实时传输到学生的终端设备上,使得远程学习成为可能。
同样地,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诊断和手术指导,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二、无线传输技术在实时视频传输中的挑战尽管无线传输技术在实时视频传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信号传输的时延和带宽限制。
由于无线传输信号需要通过无线信道传输,信号传输的时延会相对较大,这对实时视频传输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此外,无线信道的带宽是有限的,当多个终端设备同时使用无线传输技术进行视频传输时,会造成带宽的拥塞,导致视频传输质量下降。
另一个挑战是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问题。
无线传输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和衰减的影响,这会导致视频传输中出现画面丢失、卡顿等问题。
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如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区域,无线信号的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
三、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实时视频传输为了解决无线传输技术在实时视频传输中的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可以采用先进的编码算法。
如何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实时视频传输(三)

无线传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在通信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还在实时视频传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实时视频传输,并分析其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
一、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线传输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早的无线电波传输到如今的5G网络,无线传输技术逐渐实现了传输速度的提升和延迟的降低。
这为实时视频传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
二、关键技术1.频段选择与优化无线传输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无线频段。
不同的频段对传输速度、距离和干扰抗性有不同的影响。
在实时视频传输中,需要选择具备较大带宽和较低干扰的频段。
同时,通过频段优化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传输性能。
2.信道编码与调制为了提高传输效率,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编码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压缩和纠错,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而调制技术则能够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在传输过程中抵抗噪声和干扰。
3.多天线技术无线传输中的多天线技术,如MIMO(多输入多输出)和Beamforming(波束成形),能够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
在实时视频传输中,通过多天线技术,可以减小信号衰减,并提供更稳定的传输质量。
三、实时视频传输的应用领域1.监控与安防实时视频传输在监控与安防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将监控画面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对重要区域的远程监控。
这为安防人员提供了更方便、高效的工作方式。
2.医疗与远程诊断实时视频传输在医疗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医生可以与远程患者进行实时交流,进行远程诊断和手术指导。
这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急诊情况下非常有价值。
3.娱乐与传媒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实时视频传输在娱乐与传媒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通过使用无线传输技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直播、进行视频通话和分享个人创作。
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自由的娱乐方式。
四、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尽管实时视频传输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浅谈高清视频无线传输技术

浅谈高清视频无线传输技术叶晓丽.(明基电通有限公司苏州新区H M O视讯研发中心,江苏苏州215011) }{Ⅵ?’B旁鞠目前大部分的平板电梗都教置在桌予上,也有的挂在墙上,由于麻烦的视颇/音频电视布线会限蜘电视被摆放的位置和房闻整体…i的美观。
无线视颜技术将使这—切得到改变。
JS s>l-目前高分辨率的视颜源越来越多。
发展高清视颠的无线传播技术已经成为消费电子领域技,术发展的新热点。
i,瞎离阙】高清视颊;高清电观;无线传输.,,,,,,,1发展趋势和技术背景目前大部分的平板电视都放置在桌子上,也有的挂在墙上,由于麻烦的视频/音频电视布线会限制电视被摆放的位置和房间整体的美观。
无线视频技术将使这—切得到改变。
另外目前高分辨率的视频源越来越多,发展高清视频的无线传播技术已经成为消费电子领域技术发展的新熟点。
目前,现有视频无线传输技术都是基于压缩格式的视频进行传输,由于大部分的设备在视频源输出时都不会做压缩的动作,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在视频源和显示器之间的无线未压缩链路才比较有机会推广使用,即定义—种无线高分辨率数字多媒体接口以改变视频显示器连接到视频源的方式。
2主要技术21超宽带L Y W B扩展技术超宽带U W B扩展技术(又称W i r e l e ss H D M I)是一种在3.1—10.6G H z频段内的特高带宽调制,无线链路的速率高达480M bps。
为据资料表明,U W B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在10m以内,故而U W B很适合用于个人局域网。
但是,U W B实际上通常可用的速度(就应用级而言)不会高于100—200M bps,这比用来传输未压缩1080i所需的1.5G bps要低得多,就不更用说来传输未压缩1080p所需的3G bps速率了。
因此如果采用基本U W B标准并通过连接多个频率信道或采用多个空间信道和,或其它方法来扩展U W B链路的性能,就有可能来支持未压缩H D TV o22U硒毋与压缩技术的结合虽然U W B传输技术有诸如上述提到的这些限制,但仍有大量公司通过把标准U W B方案(以W i M edi a为基础)与压缩/未压缩引擎相结合来满足未压缩视频链路的需要。
无线投屏投屏器同屏器传屏器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无线视频传输 无线投影宝 投屏软件

----------------------------------------------------------------------------------------------------------------------------------------------------------------无线投屏/投屏器/同屏器/传屏器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无线视频传输无线投影宝投屏软件长距离的无线视频传输并不是什么先进技术,实际上早就实现了大规模应用,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广大农村的电视信号传播。
但是随着最近10年室内WiFi的普及,短距离(室内)无线视频传输却一直没有突破。
最近三四年,有不少厂家都在这上面做了努力,却没有成功。
那么,室内无线视频传输到底有没有市场?技术上能不能实现?采用什么技术比较好?这是很多人的疑惑。
所以,在比较目前的几种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方案之前,我想先花点时间论证一下室内无线视频传输的必然性,然后再说明各种技术的优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所有话题都是围绕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在会议室、教室等短距离的室内视频传输这一特定应用场景展开,不针对其他应用场景。
一、视频传输无线化核心观点:移动智能终端的普级是推动室内无线视频传输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办公信息,一定需要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而且在讨论交流场合,也就是开会时,需要进行实时视频传输,把各自的工作成果展示在一个公共平台,与大家共享,这就是为什么投影仪得到大发展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投影仪理解为一个实时视频信息共享工具。
所以投影仪的发展证明了短距离视频传输在办公会议场景应用的必要性。
移动智能终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大发展。
我们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个人信息,还是办公信息,都越来越多的来自于移动智能终端。
前几年是移动智能终端作为个人消费品的大发展,但最近两三年,随着钉钉等移动办公软件公司的大力推动,用移动智能终端办公变得越来越普及。
监控系统的视频传输

监控系统的视频传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监控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个领域,如公共场所、企业、学校、住宅区等,监控系统通过视频传输技术帮助我们监测安全,维护秩序。
本文将就监控系统的视频传输技术进行论述。
一、监控系统的视频传输概述视频传输是监控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拍摄到的实时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或其他终端设备,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实时监控。
传统的监控系统视频传输主要通过有线传输,如同轴电缆、网线等。
然而,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现代监控系统普遍采用了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如Wi-Fi、4G等。
二、有线视频传输技术1. 同轴电缆传输同轴电缆传输是传统监控系统中最常见的视频传输方式。
它通过同轴电缆将监控摄像机采集到的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或终端设备。
同轴电缆传输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但受限于线路长度和信号质量,传输距离有限。
2. 网线传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线传输成为了许多监控系统中使用的视频传输方式。
它通过网线(如CAT5、CAT6)将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或终端设备。
网线传输具有传输距离远、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一些大型监控系统中被广泛采用。
三、无线视频传输技术1. Wi-Fi传输Wi-Fi传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线视频传输技术之一。
通过将监控摄像机连接到无线网络,实现视频信号的无线传输。
Wi-Fi传输具有传输距离远、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受限于信号干扰、带宽限制等因素,可能存在画面延迟和不稳定等问题。
2. 4G传输4G传输技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将监控摄像机采集到的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控中心或终端设备。
4G传输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快等优点,适用于无法铺设有线网络的场景。
四、视频传输优化技术为了提高视频传输的稳定性和效果,监控系统采用了一些视频传输优化技术。
1. 压缩技术视频传输中常用的压缩技术有H.264、H.265等。
这些技术通过减少视频数据量,降低传输带宽要求,提高传输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增加,无线通信已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
无线网络除了提供语音服务之外,还提供多媒体、高速数据和视频图像业务。
无线通信环境(无线信道、移动终端等)以及移动多媒体应用业务的特点对视频图像的视频图像编码与传输技术已成为当今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课题。
1 无线视频传输技术面临的挑战数字视频信号具有如下特点:·数据量大例如,移动可视电话一般采用QCIF分辨率的图像,它有176X144=25344像开绿灯。
如果每个像素由24位来表示,一帧图像的数据量依达 594kbit。
考虑到实时视频图像传输要求的帧频(电视信号每秒25帧),数据传输速率将达到14.5Mbps!·实时性要求高人眼对视频信号的基本要求是,延迟小,实时性好。
而普通的数据通信对实时性的要求依比较低,因此相对普通数据通信而言,视频通信要求更好的实时性。
无线环境则具有如下特点:·无线信道资源有限由于无线信道环境恶劣,有效的带宽资源十分有限。
实现大数据量的视频信号的传输,尤其在面向大众的无线可视应用中,无线信道的资源尤其紧张。
·无线网络是一个时变的网络无线信道的物理特点决定了无线网络是一个时变的网络。
·无线视频的Qos保障在移动通信中,用户的移动造成无线视频的Qos保障十分复杂。
由此可以看出,视频信号对传输的需要和无线环境的特点存在尖锐的矛盾,因此无线视频传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般来说,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研究设计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和设计目标事实上,表1中许多性能指标是相互制约的。
例如,视频图像压缩比的提高会增加编码算法的复杂度,因此会影响算法的实时实现,并且可能降低视频的恢复质量。
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视频信息的数据量十分惊人,要在带宽有限的无线网络上传送,必须经过压缩编码。
目前国际上存在两大标准化组织——ITU-T和MPEG——专门研究视频编码方法,负责制公平统一的标准,方便各种视频产品间的互通性。
这些协议集中了学术界最优秀的成果。
除各种基于国际标准的编码技术外,还有许多新技术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
2.1 基于协议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国际电信联盟(ITU-T)已经制定的视频编码标准包括H.261(1990年)、H.263(199 5年)、H.263+(1998年),2000年 11月份将通过H.263++的最终文本。
H.26X系列标准是专门用于低比特率视频通信的视频编码标准,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因此特别适合于无线视频传输的需要。
它们采用的基本技术包括:DCT变换、运动补偿、量化、熵编码等。
H.263+和H.263++中更增加考虑了较为恶劣的无线环境,设计了多种增强码流鲁棒性的方法,定义了分线编码的语法规则。
MPEG制定的视频编码标准有MPEG-1(1990年)、MPEG-2(1994年)、MPEG-4(完善中)。
其中MPEG-1、MPEG-2基本已经定稿,使用的基本技术和H.26X相同。
MPEG-1、MPEG-2的特点在于针对的应用主要是数字存储媒体,码率高,它们并不适于无线视频传输。
人们熟知的VCD、DVD是MPEG-1、MPEG-2的典型应用。
随后,MPEG组织注意到了低比特率应用潜在的巨大市场,开始和ITU-T进行竞争。
在 MPEG-4的制定中,不仅考虑了高比特率应用,还特别包含了适于无线传输的低比特率应用。
MPEG-4标准的最大特点是基于视频对象的编码方法。
无线通信终端是多种多样的,其所处的网络结构、规模也是互异的。
视频码流的精细可分级性(Fine Granularity Scalability)适应了传输环境的多样性。
编码协议并不提供完全齐备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协议内容主要包括码流的语法结构、技术路线、解码方法等,而并未严格规定其中一些关键算法,如运动估计算法、码率控制算法等。
运动估计算法在第3部分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码率控制方案在第4部分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2.2 其他视频压缩编码技术除上述基于协议的视频标准之外,还有一些优秀的算法由于商业的原因,暂时没有被国际标准完全接纳。
典型的例子是DCT变换和小波变换之争。
虽然利用小波变换可以取得更好的图像恢复质量,但是因为DCT变换使用较早,有很多商业产品的支持,因此小波变换很难在一夜之间取代DCT变换现有的地位。
其他编码方法如,分形编码、基于模型的编码方法、感兴趣区优先编码方法等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更强的压缩能力。
但是算法实现过于复杂,达到完全实用尚有一段距离。
在基于小波的低比特率图像压缩算法的研究中,根据小波图像系数的空间分布特性,以及小波多分辨率的视频特点,人们引入矢量量化以充分利用小波图像系数的相关性。
根据传统的运动补偿难以与小波变换相结合这一情况,人们还提出了将空间二维帧内小波变换与时间轴一维小波变换相结合的三维小波变换方法。
人类的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感受行为,不仅与生理因素有关,还取决于心理因素。
人们观察与理解图像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对某引起区域产生兴趣。
整幅图像的视觉质量往往取决于感兴趣区(ROI:Region of Interest)的图像质量。
在保障ROI区部分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其他部分可以进行更高的压缩。
这样在大大压缩数据量的同时,仍有满意的图像恢复质量。
这就是感兴趣区优先编码策略。
3 视频编码实时性研究由于视频数据的特殊性,视频传输系统对实时性要求很高。
这里重点介绍基于视频编码协议算法的实时性问题。
小波编码等算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算法复杂度太高,目前难于达到实时性要求。
下面介绍基于协议编码算法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它们对提高视频编码系统实时性有重要作用。
3.1 运动估计预测编码可以有效去除时间域上的冗余信息,运动估计则是预测编码的重要环节。
运动估计是要在参考帧中找到一个和当前帧图像块最相似的图像块,即最佳匹配块。
估计结果用运动向量来表示。
研究运动估计算法就是要研究匹配块搜索算法。
研究分析表示,原始运动估计算法在编码器运行中消耗了编码器70%左右的执行时间。
因此,为了提高编码器执行速度必须首先提高运动估计算法的效率。
穷尽搜索法是最原始的运动估计算法,它能得到全局最优结果,但是由于运算量大,不宜在实现应用中使用。
快速运动估计算法通过减小搜索空间,加快了搜索过程。
虽然快速运动估计算法得到的运动向量没有穷尽搜索法的结果那样精确,但是由于它可以显著减少运算时间,精度也能满足很多应用的需要,因而它们的应用十分广泛。
典型的快速搜索算法有:共轭方向搜索法(CDS)、二维对数法(TDL)、三步搜索法(TSS)、交叉搜索法(CSA)等。
3.2 算法结构的并行化并行化处理的体系结构十分有利于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加之视频编码算法有很强的并行处理潜力,因此,人们研究了编码算法的并行运算能力,进一步保障了编码算法的实时实现。
例如,如果有两个并行处理器,依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图像块的运行估计或者DCT变换,这样依把运动估计和DCT变换环节的运算时间缩短了一倍。
3.3 高速DSP芯片和专用DSP设计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使近年来DSP芯片有了很大的进步。
每秒几十或上百BOPS次的运算速度(1个BOPS为每秒10亿次)DSP芯片已经出现,这为系统实时处理提高了硬件保证。
通用高速DSP芯片在视频编码算法的研究开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许多DSP生产厂商甚至提供实现某种编码协议的专用芯片。
4 码率控制研究编码策略是编码器中重要环节。
码率控制技术是视频通信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负责编码器各个环节与传输信道和解码器之间的协调,在编码器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为码率控制策略需要由具体应用场合决定,所以象H.263+、MPEG-4等视频编码协议,都没有规定具体码率控制方法。
由于视频码流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因而码率控制方案的研究一般分成了两个层交人,图像层码率控制、宏块层码率控制。
图像层码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对编码器输出码率的期望、系统传输延迟的限制、传送缓冲区的满溢程度等同,在一帧图像编码前,确定该帧图像的输出期望比特数。
宏块层码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图像层码率控制确定的该帧图像的输出期望比特数,给图像各部分选择合适的量化步长。
宏块层码率控制的主要依据是率失真(Rate- Distortion)模型。
TMN8码率控制方案,是迄今为止一套优秀的码率控制方案。
它被H.263+的TMN8模型的MPEG-4(Version 1)的VM8模型所采纳。
该方案的精化部分在于宏块层码率控制部分,它采用了一种十分有效的率失真模型,是宏块层码率控制的误差很小;在图像层码率控制方面,该方案的前提较为简单,主要考虑了编码时延、缓冲区满溢程度等因素,并且要求编码器的工作帧频恒定。
在很多情况下,视频编码的帧频不可能保持恒定,或者不“应该”恒定。
考虑到视频编码器工作点的变化,以及现有率失真模型可能存在的误差,人们将现代控制理论引入到图码率控制中,设计了更稳定的码率控制方案。
由于宏块层码率控制环节直接决定图像各宏块使用的量化步长,因此利用宏块层友率控制方法,可以轻易实现图像感兴趣区优先编码策略。
使用感兴趣区优先编码策略时,虽然对整幅图像而言仍属低码率编码范畴,但对于感兴趣区域而言却存在局部高码率编码。
现有低码率控制算法,包括TMN8方案,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现象。
它们将整幅图像所有部分都作为低码率编码对象,并以此建立码率控制模型。
因此这些码率控制方案直接与感兴趣区优先编码策略相结合时,会导致不应有的码率控制误差。
为此,人们又提出了一套用不动声色低码率应用的码率控制框架,它适应了感兴趣区优先编码策略的需要。
5 鲁棒性研究无线信道干扰因素多,误码率高,因此无线视频的鲁棒传输研究对于无线视频传输的实用化十分重要。
5.1 鲁棒的压缩编码视频压缩编码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熵编码。
熵编码的特点决定了视频码流对误比特高度敏感。
于是,人们设计了多种技术用于在视频编码环节进行差错复原,提高码流鲁棒性。
MPE G-4中定义的主要差错控制技术有:重同步(Resynchronization)、数据分割(Data Part ition)、可逆变长编码(RVLC)。
H.263+中用于差错复原的技术主要包括前向纠错编码(F EC)、条带模式(Slice Mode)、独立分段解码(Independent Segment Decoding)和参考图像选择(Reference Picture Selection)等。
H.263++则又增加了数据分割的条带模式,并对参考图像选择模式进行了修改。
此外,在信源解码端,人们又设计了数据恢复(Data Recovery)和差错掩盖(Error Concealment)等技术,以便尽量减少码流中错误比特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