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 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 主要的缺陷。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公元五世
纪至十五世纪)
• 一、宗教简介: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 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 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 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
世纪古印度的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 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 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 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 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 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 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铁马秋风塞外 杏花春雨江南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 的黄土 高原终于形成。 高原终于形成。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种 公元前 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子说” 子说”,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 的种子。 的种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他 提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食物为什么能够变成人的 血肉?表面上看, 血肉?表面上看,食物与人的血肉没有任 何相同之处, 何相同之处,但这些大学被我们吃了以后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这些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神经和骨骼等我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毛怎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只是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这些很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同 类体” 类体”。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 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 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对立。 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 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 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 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朴 素)。
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界的本体论构成 自然界的结构与秩序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及原因 人与自然的关系
存在图景 演化图景
自然图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移动位置的东西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必须达 到途程的一半。 阿基里追不上龟。 飞矢不动 运动场
(5)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公元前495-435)
四“根”说: 火(照耀万物的宙斯) 气(哺育万物的赫拉) 土(地狱神埃多涅乌Aidoneus) 水(西西里水神涅司蒂Nestis)
他们通过“爱”的结合生成万物,通过 “争”的分解使得事物消亡。宇宙之初, 爱的力量融合一切,出现混沌之球 (sphere)。后来争的力量崛起,从混沌 中分离出以太(天空),接着是火(太 阳),是土,土中有水,水和土一起形 成大地,水被火蒸化产生气,火和气又 形成星辰,宇宙万物由此化生。
哲学背景:培根与笛卡尔
1)培根:
英国经验主义代表 人物; 大法官; 提倡获得知识的实 验的、定性的和归 纳的方法。
2)笛卡尔
大陆理性代表人物;
法国数学家、自然 科学家和哲学家;
强调演绎法可得到 可靠的科学知识;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科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一章 辨证唯物主 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第一编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祖本看法改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直耳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周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寐切的联果。
古代朴素辩证去自然观,17世纪t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支思和思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料dL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tE的前捶。
20世纪从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料4L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果续自然观和生森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路观的车宫与发展。
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本章结合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义扩大了人的眼界。
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
”①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人类进人权隶制社会后,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员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
随着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希腊奴隶制的繁荣,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科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发展高燎。
在古希腊文中原来只有知识“s?吁?npq”、技艺。
?*X”q”等词,后来,”e?。
,qPq,,才获得科学的涵义。
后人所说的“科学”这个词起源于拉丁文“scle此a”或“sc此”。
在整个古代,本来意义的自然科学,大体上只限于天文、气象、力学、数学以及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航海、医学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第一章 绪论P1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要旨P1一、自然辩证法的要义P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P2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P4四、自然辩证法的性质P5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P6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P6二、自然辩证法的传播P7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P10四、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P11第一篇 自然观第二章 自然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P17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P17一、史前的原始自然观 P17二、古代中国的朴素自然观 P18三、古希腊的朴素自然观 P19四、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P21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泛灵自然观P23一、世俗化的兴起P23二、文艺复兴运动P23三、宗教改革运动P25四、航海探险活动P26五、自然观 P26第三节 近代机械自然观P31一、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自然观的形成P31二、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繁荣P34三、机械自然观的困惑与局限P38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P41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来源P4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来源P44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义P47第三章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51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存在 P51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51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P54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 P56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 P58一、自然界物质的系统 P58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内部关系P61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外在方式P64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P68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 P68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式 P72三、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P76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P82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 P82一、人从自然的分化P82二、人与自然的对立P85三、人与自然的统一P88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 P90一、生产实践与天然自然 P90二、科学实践与人化自然 P93三、技术实践与人工自然 P95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P98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困惑P98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依据 P101三、可持续发展 P103第二篇 科学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五章 科学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07第一节 科学的界定 P107一、科学一词的来源P107二、科学的定义 P109三、科学的本质属性P111第二节 科学的构成 P113一、科学知识 P113二、科学方法 P115三、科学思想 P117四、科学精神 P118第三节 科学的力量 P121一、认知力 P121二、生产力 P122三、精神力 P124四、社会力 P126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 P128一、科学的划界 P128二、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 P130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P131四、科学与后现代 P133第五节 科学的价值观 P134一、科学的价值 P134二、中立说 P137三、负荷价值说 P138第六章 科学认识与思维活动P141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P141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P141二、科学问题及其特性 P143三、科学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P145四、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P146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48第二节 科学事实与观察实验P149一、科学事实及其特征 P150二、观察P151三、实验P152四、观察实验的哲学问题P154第三节 科学语言与科学抽象P156一、科学语言P157二、科学符号P158三、科学概念P159四、思想模型P161第四节 科学规律与科学思维P162一、科学规律P163二、逻辑思维P164三、非逻辑思维 P167四、创造性思维 P168五、数学思维P170六、系统思维P171第七章 科学检验与科学理论P174第一节 科学假说及其检验 P174一、科学假说及其特性 P174二、科学假说的检验 P176三、证实与证伪的复杂性P178第二节 科学理论及其评价 P179一、科学理论及其逻辑结构 P180二、科学理论构建的方法P181三、科学理论的功能 P183四、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准则 P185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演变P186一、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P186二、科学理论演变的模式P189三、科学的门类结构与成长 P192第三篇 技术论与技术方法论第八章 技术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97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性 P197一、技术的源与义 P197二、技术的概念 P199三、技术的本质 P200四、技术的特性 P202五、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P204第二节 技术门类与技术系统P205一、技术的构成 P205二、技术的分类 P208三、技术的形态 P210四、技术系统的结构P211第三节 技术价值与技术观 P213一、技术价值P213二、工程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P215三、中立说与负荷价值说P217四、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P219五、技术伦理P221第九章 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3第一节 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与技术方法 P223一、技术活动与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P223二、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5三、技术方法的特征P227第二节 技术预测P228一、技术预测方法及其特点 P229二、技术预测的基本程序及其原则P230三、技术预测的方法类型P232第三节 技术评估P234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P234二、技术评估的原则和基本步骤P235三、技术评估的方法P237第四节 技术发明P239一、技术发明及其特征 P239二、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P240三、技术发明的构思方法P242第五节 技术设计P244一、工程技术与技术设计P244二、技术设计特征和作用P246三、技术设计方法论及流派 P248四、技术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P249五、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P251第十章 技术产业与技术发展P253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创新系统P253一、技术创新定义、特征和分类P253二、技术创新主体与参与者 P256三、技术创新模式 P259 四、创新系统P261第二节 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P264一、技术创新集群与技术产业 P264二、产业创新与产业革命P266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P269第三节 技术发展P271一、技术的社会生产P271二、技术发展的动力P272三、技术的演变与进化 P274四、技术科学化与技术科学 P277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 P281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系统P281一、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P281二、科学技术社会系统的结构 P283三、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P285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P286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基础 P286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演变 P288三、科学技术体制 P291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范P293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3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4三、科学技术交流与同行评议 P295四、科学技术奖励系统 P296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塑P299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补 P299一、科学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补P299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构互补P301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功能互补P302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P304一、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P304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 P307三、科学技术与政治P308第三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变革P311一、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1二、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4三、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P316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 P319第一节 自由探索与社会干预P319一、自由探索的依据与限度 P319二、社会干预的必要P321三、内在探索与外资干预的张力P322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P324一、思想观念P324二、硬件设施P326三、软件资源P328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P331一、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问题 P331二、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对象 P333三、科学技术社会控制体系 P334第四节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科学技术政策 P337一、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P337二、科学技术政策 P338三、科学技术资源的配置P340。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 第一,特定的结构产生特定的功能。 • (结构与功能一一对应)
• 结构解释方法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5
结构模拟方法
壁虎面板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6
• 第二,系统的性状功能又有相对独立性。
• (结构与功能多一对应) • 黑箱方法 • 在不直接影响原有客体黑箱内部结构、 要素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
•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个 封闭的 体系
历史就是人类对理念或绝对观念的认识的 过程,而这个认识在他的哲学中已经达到了。 所以,发展就此终结。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灭的。 物质是运动的。
“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 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 《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 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 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 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 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 “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 础之上。”
——列宁
元素周期律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个 颠倒的 体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
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
其名,强名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孙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个 颠倒的 体系
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
自 然: 有灵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 敬畏的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
自然:生长的 人与自然:朴素的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死的
人与自然:分裂的 第一推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使科学又回到了 神学的怀抱中。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实验自然科学 理论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 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 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 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 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 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自然通史与天体论》
太阳和太阳系是“原始星 云” 在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 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 《宇宙体系论》
提出了太阳系天体是从 “星云气”演化形成的科学 猜测,并进行了数学和力学 的论证,即“拉普拉斯星云 假说”。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基本论点:
太阳系起源于巨大炽热的球状星云,
自身在缓慢地转动;
炽热星云散热并逐渐冷却收缩, 球状星云的赤道部分将越来越凸出, 逐渐变成扁平的盘状; 离心惯性力与星云物质间的引力作
1869年左右,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发现,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规律
“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 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恩格斯
自然界普遍联系的清晰图画
物理学的两次理论综合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
生物学的两次理论综合
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地质“渐变论”
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
地质灾变说
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了
地壳“渐变”的进化理论, 用以说明整个地球包括动植 物都是在自然力作用下演变 的结果。
地质“渐变论”
认为地球表面的变迁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是 由于各种自然力的缓冲作用而形成的,赖尔的渐变
论有力地驳斥了有机物种不变及灾变论的观点,把
细胞学说
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发表《关 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 1839年,施旺认为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 构造发育的基础。
细胞学说
在细胞层面为生物界的统一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解开了,被归结为某种遵
循一切多细胞的机体本质上共有的同一规律所发生的
过程。” ——恩格斯
生物进化论
物质是对立统一的。
物质是普遍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 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产物。 人类的实践产生了人化自然。
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 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光 的基本微分方程。 电、磁、光联系起来看成一种运动形式。 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综合。
尿素的人工合成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发
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成功
地论证了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 科学途径。打破了有机界与无机 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观念。
自然界物质运动的
时间性、过程性、多样性和普遍联系性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唯物的辩证的 人与自然:统一的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自然哲学基础
黑格尔
“自然界自在地是一 个活生生的整体。”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 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 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 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自然观
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它既是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概括和总 结,又是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 一定历史时期的自然观,一方面总是受当时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总是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自然观
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打破了形而上学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的 观念。完成了物理学的首次重大的理论综合。 19 世纪后半叶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将演化过程的描述 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 是析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恩格斯
电磁场理论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 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
用的结果。
康德-拉普Leabharlann 斯星云说 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
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
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
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
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 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恩格斯
地质学引向了进化、科学的道路。
“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 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 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恩格斯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UⅡ-UⅠ=ΔU=Q-W
这一定律表明热、功、电、磁、光等多种运动形式 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