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中国人的性情

合集下载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001.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00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00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04.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00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

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006.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00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008.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010.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11.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012. 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鲁迅眼里的国民性

鲁迅眼里的国民性

以前看不懂鲁迅,现在再看满眼泪花。

来源:的日志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鎗毙或坐监的。

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一九二七年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

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

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 ,即一天一天的堕落 ,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7、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

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

鲁迅名言名句

鲁迅名言名句

鲁迅名言名句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2.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3.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1925年4.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不满》6.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7.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碰壁之后》1925年8.专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谚语》9.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

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

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今天的两种感想》10.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小杂感》11.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鲁迅名言短句10句

鲁迅名言短句10句

鲁迅名言短句10句
1.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2.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3.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4.从来如此,便对吗?
5.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6.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7.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个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8.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
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9.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0.“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学习小组讨论情况记录

学习小组讨论情况记录
时间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 02100052
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
02100052 熊建明
02100053 邓先山
02100056 甘岚
学习小组讨论情况记录
2003 年 10 月 15 日
地点
黄陂县**中学
熊建明、邓先山、肖继元、王翠华、甘岚、甘林、李继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鲁迅问题讨论
(学习小组组长)在社会上乃至学界,有许多人认为鲁迅对于 传统文化持一种偏激的态度。关于这个问题,在我们同学之间 也有许多争论,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各自的看法。我先 说说自己的看法。 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态度是严厉的、决 绝的、甚至是偏激的。比方鲁迅说要少读古代人书甚至不读古 代的书,他说他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 读外国书,除了印度外,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 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 与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他主张少看或不看 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他的这种观点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 都很独特。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态 度的确是比较激烈的。 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确是有点偏激,但是要评价鲁迅的 这种偏激,就必须进入到当时的特定的环境中,深入思考鲁迅 观点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才能准确地理解鲁迅的这种态度 和方式。在鲁迅那个时代,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封建文化依然 在顽固的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我们民族又面临外敌侵入的亡国 危险,如果不采用全盘否定的彻底的态度,只是一味强度因时 制宜,结果往往只会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打倒,任何改革 就只能流于空谈。只有偏激才能打破旧的营垒才能唤起国人改 革的欲望。 是的,我认为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点偏激的原因是与他 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鲁迅的思维方式是很独特的,他 总是有意识的采用一种逆反思维和评判方式来不停地提醒人 们,促使人们努力挣脱传统习惯所造成的思维定势。而这种逆 反思维和评判,来源自于鲁迅的怀疑的精神和绝望态度。其根 本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从中惊醒过来。鲁迅就是用他的偏激来 促使人们从传统的陋习中挣脱出来。

语文:1.2《祝福》相关素材——作家评论(新人教版必修3)

语文:1.2《祝福》相关素材——作家评论(新人教版必修3)

《祝福》相关素材作家评论(1)鲁迅小说中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杨剑龙)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着而又犀利。

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

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

”(《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至的发展观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提示和批判,“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圻》),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国民性的卑怯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他说:“……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

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的了。

”(《北京通信》)鲁迅的乡土小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卑怯者的世界。

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騃和奴性”。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跻身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的样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

鲁迅中国人的性情总是折中的原文

鲁迅中国人的性情总是折中的原文

鲁迅中国人的性情总是折中的原文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这句话,对人性的解读,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

参悟这句话的人,似乎掌握了人性的奥秘,并以此作为高超的策略,屡试不爽。

昨天刷抖音,就看到了一个“折中”的段子。

一个男孩,领着大自己10岁的女朋友回家见父母,说要结婚。

男孩母亲对心中的不满毫不掩饰,并坚决表示反对。

男孩见状,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说:“不瞒您说,我认识她之前,只喜欢男的,您要是不同意,我俩就分手,我还去找男朋友。

”男孩母亲听后,当场愣住,随后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

立马同意两人的婚事。

男孩母亲对儿子女友的态度,从不屑一顾到当做是儿子的救赎,只因儿子机智的运用“折中策略”。

看来,直接“拆房顶”胜过一万句大道理。

“折中策略”在职场上同样被热衷使用。

公司营销部门的领导,更善于利用此策略。

他们会在下达任务指标的时候,在正常的指标基础上,添筹加码,甚至翻了一番。

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们深知人性折中的奥秘,尽管完不成加码后的指标,大家也会通过努力,完成正常指标,因此,丝毫不影响公司的利益。

“折中”可不只是是成年人才懂的策略。

我的同事李姐,有个非常聪明的儿子叫乐乐。

别看乐乐才7岁,在“驾驭”人心上,可表现的得心应手。

有一天,乐乐想要一双新鞋,便向妈妈提出请求。

妈妈带他去买鞋时,乐乐看中了一双并不便宜的鞋子,但是担心妈妈不给买,所以他指着比自己喜欢的那款贵了一倍的鞋子,笃定地说:我要这个。

李姐看了一眼价格,吓了一跳,没想到儿子居然“狮子大开口”,当即拒绝了。

乐乐立马表现得很委屈,还挤出两滴眼泪。

李姐见状,赶紧去哄乐乐,并和乐乐商量道:“乐乐,你现在长得快,穿不了多久,这双鞋就要丢掉了,这么贵的鞋,丢掉多可惜啊?”乐乐佯装委屈的同时,表现出妥协的样子,思考片刻后,指着自己真正喜欢的鞋子,委屈巴巴地问到:“那我要这行吗?”李姐又看了下价格,心想:“虽然比平时的鞋子贵了不少,但比上一双便宜了一半,别委屈了孩子,就这双吧。

鲁迅句子经典语录

鲁迅句子经典语录

鲁迅经典语录001.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002.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003.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04.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005.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

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006.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007.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008.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010.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11.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012.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