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宽恕性情的文化诠释
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

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包含了许多美德。
作为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国人有着独特的品质和价值观。
其中,原谅是中国人传统美德之一,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中国文化中,原谅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宽容和智慧的表现。
下面将介绍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
1. 包容心:中国人有着宽容的心态,能够容忍他人的过错和错误。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而原谅是让人们能够继续前进的桥梁。
2. 忍耐力: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他们懂得忍耐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不轻易发怒或报复。
通过忍耐,他们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
3. 知足常乐:中国人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懂得满足于现状,不贪图过多的物质享受。
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原谅他人。
4. 孝顺: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孝道传统。
他们尊敬长辈,关心家人,愿意原谅家人的过错。
孝顺之心使他们能够从容地接受他人的错误,并给予原谅。
5. 仁爱心: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
他们懂得关爱他人,愿意帮助他人,也能够原谅他人的过错。
仁爱之心让他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错误。
6. 谦和:中国人注重和谐与平衡,他们不喜欢争斗和冲突。
他们懂得包容和原谅他人,以维护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
7. 诚实宽厚:中国人注重诚实和宽容。
他们懂得真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错误。
这种诚实宽厚的品质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原谅他人的过失。
8. 谅解和谦让:中国人注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观点和立场。
他们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选择,并给予理解和谅解。
通过谅解和谦让,中国人能够建立和谐与善意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原谅的八大美德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品质。
这些美德使中国人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原谅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能够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宽容。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中国人的原谅之道,以构建一个和谐、友善和包容的社会。
宽容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宽容心态

宽容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宽容心态宽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包容心态和谦和处事的态度。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宽容一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也是我们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中的一种传统美德。
本文将探讨宽容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宽容心态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意义。
从古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道德伦常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在这个和谐的价值观念之中,宽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宽容,而不是过分强调个人私利和利益冲突。
宽容心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容纳不同意见和文化,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这种宽容心态也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和平相处,并且积极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
宽容心态在个人层面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宽容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并且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在家庭中,宽容能够促进亲情和睦,增进夫妻、父子、母女等亲属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场所,宽容心态则能促进同事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的凝聚力。
此外,宽容心态还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它能够让人更加开放、包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领域。
在社会层面上,宽容心态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宽容的社会意味着人们能够公平正义地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宽容心态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一个宽容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和成就,而不受到歧视和偏见的限制。
宽容心态还能够促进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减少社会分裂和隔阂。
在国家层面上,宽容心态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个宽容的国家能够秉持公正、包容的原则,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充满尊重和理解。
这种宽容心态有助于建设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协调发展。
宽容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因素,能够增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关于中国式原谅的题目

关于中国式原谅的题目(实用版)目录1.中国式原谅的概念与特点2.中国式原谅的原因与背景3.中国式原谅的利与弊4.中国式原谅的案例分析5.中国式原谅的反思与建议正文一、中国式原谅的概念与特点中国式原谅,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处理冲突、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宽容和谅解的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重人情,讲面子:中国式原谅强调人际关系和面子,为了避免尴尬和伤害感情,人们常常采取原谅的态度来化解冲突。
2.重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追求和谐共处。
因此,在中国式原谅中,人们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关系。
3.忽略原则:在处理问题时,中国式原谅往往过于强调人际关系,而忽视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二、中国式原谅的原因与背景1.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倡导“仁爱”、“礼治”,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
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家族观念: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族观念,人们生活在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庭中。
为了维护家族的和谐稳定,人们习惯于采取原谅的态度来处理纷争。
3.官本位思想: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盛行,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导致了对原则的忽视。
这种思想延续至今,使得中国式原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中国式原谅的利与弊1.利:中国式原谅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减少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2.弊:过于强调原谅可能导致正义和公平原则被忽视,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还可能助长不良风气。
四、中国式原谅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单位领导为了保全面子,对员工犯错采取原谅态度,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2.案例二:邻里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双方本着和为贵的原则互相原谅,最终化解矛盾。
五、中国式原谅的反思与建议1.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反思中国式原谅中过于强调人情、忽视原则的问题,寻求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解决方式。
中国传统美德友善与宽容的品质

中国传统美德友善与宽容的品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友善与宽容的品质闻名于世。
这些传统美德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深深扎根,并且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友善与宽容的品质,并且倡导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品质。
友善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有着内向和宽厚的性格,在待人接物时都秉持着友善的原则。
无论是与亲友、同事、陌生人还是甚至与外国人交往,中国人都懂得彼此尊重、包容和关心的重要性。
这种友善的品质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待他人的帮助和互助上。
中国人习惯于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他人伸出援手,并且乐意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协助。
这一点在中国的农村社会尤为明显,那里的人们经常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无论他们是邻居还是陌生人。
友善也体现在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话:“来客如亲人”,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客人的态度。
在中国,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拜访,主人总是热情、友善地款待客人。
他们会为客人准备丰盛的饭菜,为客人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并且倾听客人的需求和心声。
这种友善待客的品质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享有盛誉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友善,宽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品质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这使得中国人民拥有了宽容的心态。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人们尊重他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习俗,不轻易批评或歧视他人。
这种宽容的态度也让中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
宽容的品质还体现在中国人对于各种观点和意见的包容上。
中国是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人们的思想和观点各异。
然而,中国人民通过讨论和对话的方式,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
即使意见不同,他们也会尊重他人的立场,妥善处理分歧,并且通过互相了解来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友善与宽容的品质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这些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
中国传统美德忍耐与宽容

中国传统美德忍耐与宽容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中融合了许多宝贵的美德。
其中,忍耐与宽容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所弘扬和追求的。
这两种美德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身和社会的理解与回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忍耐与宽容的内涵、背景和现实意义。
忍耐与宽容,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忍耐,指的是人们对困难、逆境和痛苦的容忍与忍受能力。
它要求人们在遭遇挫折和意外时,保持冷静和乐观,不轻易抱怨和心生怨气。
宽容,是指人们对他人言行和观点的宽容与包容心态。
它强调人们应当以宽广的心胸去容纳他人的差异和过错,理解别人的困境和局限,并且给予对方改过自新的机会。
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一直高度赞扬和推崇忍耐与宽容的价值。
孔子曰:“忍而不怨,悲而不伤,乐而不荒。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忍耐的赞美,他认为忍耐可以使人抵御生活的压力和诱惑,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样地,宽容也被许多文化名人所推崇。
王阳明说:“宽以待人,厚以律己。
”他认为宽容是一种智慧和修养,通过宽容他人,我们可以树立起一个和谐、友善和包容的社会。
忍耐与宽容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与中国复杂的历史和多元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在中国历史上,过去的民族融合及政权更替带来了各种文化和宗教的混合。
这种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背景下,忍耐与宽容成为了民众相互理解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法则。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的仁爱精神和佛教的慈悲观念都提倡忍耐与宽容,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包容。
而在现代中国,忍耐与宽容的意义更加突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忍耐与宽容成为了缓解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在家庭、企业还是社会层面,忍耐与宽容都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社会公共领域,忍耐与宽容也成为了处理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宽容和理解,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社会矛盾的升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点。
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

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中国传统美德之一是宽容大度。
宽容大度是指对他人的言行、观点和行为给予宽容和包容,不轻易发怒或泄愤。
这一美德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修养。
本文将从宽容大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宽容大度的表现形式以及宽容大度的现代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宽容大度被视为一种美德,被广泛推崇和尊重。
宽容大度被看作是一种胸怀宽广、心胸开阔的品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信。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宽容大度常常被用来教育子女、约束行为,被视为一种智慧和修养的表现。
不轻易发怒或泄愤,对人对事采取宽容的态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宽容大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为人处事的智慧。
首先,宽容大度可以表现为对他人言行的宽容。
中国人长期以来重视礼貌和尊重,在交往中尽量避免过多批评和指责他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宽容大度还可以表现为对他人观点的宽容。
中国文化强调各种观点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鼓励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最后,宽容大度还可以表现为对他人行为的宽容。
人们常常在遇到他人做出不同寻常的事情时能够直面并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轻易施加评判和指责,促进了和谐与融洽的社会关系。
宽容大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宽容大度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信仰。
宽容大度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冲突与矛盾。
其次,宽容大度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创新。
宽容大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宽容大度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和修养。
宽容大度使人心胸开阔,能够更好地接纳和包容他人,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结语: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大度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宽容大度的表现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修养。
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美德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其中,宽容与包容作为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扮演了重要角色。
宽容与包容不仅是我们相互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也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个人层面的宽容与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宽容与包容在个人层面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个体,宽容意味着能够接纳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包容则表明在碰触到不同的观点和观念时,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轻易加以批判或排斥。
而这种宽容与包容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关爱的态度,更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个人层面上,宽容与包容还可以体现在关于宗教信仰、种族差异、性别平等等问题上。
中华传统美德教导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不以某种信仰或观念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而是要运用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
通过宽容与包容,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得到平等尊重与发展机会。
二、家庭层面的宽容与包容家庭是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的重要实践场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尊重长辈、关爱子女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
而这种尊重与关爱,正是宽容与包容的表现。
宽容与包容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不仅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基石,更是培育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
在家庭关系中,宽容意味着能够理解和接纳家庭成员的不足和过失。
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和冲突时有发生,然而,宽容与包容的精神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同时,家庭中的宽容与包容也意味着尊重家庭成员的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不因个人的偏见和偏好来干涉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三、社会层面的宽容与包容中华传统美德宽容与包容在社会层面也有着深远意义。
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能够容纳多元文化、多样观念和各类群体。
中国人的四大原谅

中国人的四大原谅
中国人的四大原谅是指中国文化中流传的四种宽容和宽恕的态度。
这四种原谅分别是“宽以待人”、“宽以纵己”、“宽以容物”和“宽以恕己”。
首先,宽以待人是指对他人的过错和错误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宽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人们更加和谐地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别人的言行让我们不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宽以待人,容忍别人的过错,那么我们就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让生活更加美好。
其次,宽以纵己是指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也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宽容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能够宽以纵己,容忍自己的过错,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
第三,宽以容物是指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也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宽容不仅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然和环境的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能够宽以容物,容忍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不足,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更好地生活。
最后,宽以恕己是指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也要宽容和宽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宽容不仅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命运和生活的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能够宽以恕己,容忍自己的过错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总之,中国人的四大原谅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人民宽容和宽恕的精神和态度。
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原则,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生活,从而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宽恕性情的文化诠释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7)摘 要: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思想文化对于中国人宽恕性情以及与之相应的日常道德行为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
系统地检讨宽恕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沿革情况及特殊含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宽恕的文化独特性。
本文在分析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基础上,提供了一些有关中国人宽恕的典型例证;随后,对中国人的宽恕概念进行了语义学分析,讨论了中国文化中宽恕性情的本质和功用。
关键词:宽恕;中国文化;哲学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08-0057-06虽然心理学家普遍承认人们在关于像宽恕这样一些关乎自我问题(如真、善、美、及自然等)的思考上存在着共同的特征,但这并不排斥文化分歧的可能性。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宽恕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被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宽恕与缺乏宗教文化背景的东方人没有关系。
很显然,无论是促成宽恕的外部人际动因或个人内部动因都受制于个人所处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思想背景,同样对于中国人的宽恕倾向是会产生影响的。
本文将系统检讨这种宽恕心理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沿革情况及特殊含义,并由此表明国人的宽恕是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一、中国文化的哲学背景纵观历史,不难看出,无论是宗教(如佛教)还是哲学(如儒家)都曾经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发挥过重要影响。
但是,相比较而言,在这两者之中哲学传统的影响更为显著。
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显然并不太热衷于宗教。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在比较了大多数西方宗教国家后所说:宗教观念和实践在他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太受重视##中国民众的精神基础主要是基于其伦理理念(尤其是儒家伦理),而不是宗教(自少没有一个正式和规范的宗教形式)##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础显然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以教堂和僧侣为主的社会文化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国文化学者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太关心宗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更加重视哲学的民族,取而代之那些宗教信仰中国人更注重哲学精神,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哲学致力于追求超越现实世界。
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功用不是扩大中国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而是在于提升国人的精神,令中国人达至一种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超越%。
传统的道家和儒家学说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伦理准则。
这两种思想体系都起源于中国思想发展的黄金年代,它们甚至比基督诞生的年代还要早好几个世纪。
道家思想主张内在宁静祥和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融合。
而基于孔子教诲建立起来的儒家思想其本身作为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伦理体系,更着力于规范人们在所有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按照儒家思想的理念,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夫妻、父子和君臣关系都需要遵循一种秩序,只有当这种秩序得以维护时,社会才有可能保持公正与和睦。
正如孔子所谓君君,臣57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他的教诲同样也成为了持久和睦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宽恕心理回溯文化历史,不难看出,宽恕在中华文化中最初是存在于日常交往中的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哲学和宗教理念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宽恕通常被看作是善的一个属概念,善包含有仁慈、怜悯、爱心以及宽恕。
这个概念主要又包含有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
从许多民间流传的成语中都可以看出这种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的忍让与宽恕文化传统的影子,诸如吃亏是福!,能忍为安!,得饶人处且饶人!及宰相肚里能撑船!等。
这些成语体现了儒家传统(包括佛教教义)中有关在人们相互关系中的仁、义、礼等基本信条。
依据善的思想,宽恕被看作是普通人的一种美德。
下面是一些民间故事的例证:例证1,负荆请罪。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战国时代,赵国蔺相如因为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国放弃侵犯赵国立下功绩而被拜为上卿。
与此同时,因为浴血奋战大破齐国而被晋升为将军的廉颇对蔺相如仅仅以口舌之功便轻易得此高官感到甚为不满,扬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见这话,不肯和廉颇见面。
相如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高低。
此后,每当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便让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
其门客都很不解,纷纷请辞。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像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
我虽然无能,难道就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这些话传给廉颇听到后,很为感动,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例证2,张英家书。
清朝当朝一品宰相张英和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是邻居。
两人赴京上任后,两家的家人在当地起房造屋,为了争地方而发生争执,张英的母亲便写了一封信到京城,让他的儿子以宰相的身份出面干预。
宰相看罢来信写了一首诗给他的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实,这首诗就是劝告他的家人,不要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罢来信,主动把院墙退后三尺,叶家人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把院墙往后退了三尺。
这样,在两家人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由此可见,宽恕作为一种美德事实上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宽恕可以从相互忍让、彼此合作、互助互爱等活动中得到体现。
事实上,这种互谅互让和互惠互助的活动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亲缘和村落为核心的农业社会中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即便在今天,依然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地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政府为贫困人口设置的基本保障之外,社区的互助活动在人们遭遇暂时困难时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广泛存在于村落、工厂、学校及其他民间组织中的社区互助活动可以视为中国文化中相互宽恕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
三、解读宽恕在通常的英汉字典中(如有中英对照的Ox 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1996,p.455), forgiveness!一般都被翻译成为宽恕!。
在这个词中包含有两个中文字:即宽!和恕!。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宽!意指屋宽大也!,其引申的意思则显示个人心胸宽广、仁慈。
在∋书经&皋陶谟(中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
!郑注:谓度量宽宏。
!∗这样也就表明了宽!在汉字中仅仅表示对他人宽恕的一个预备状态,或是前提。
恕!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个体能具有充分宽广包容与忍让的心582009年第8期情;但是,由于宽!并不能够直接产生宽恕行为,因此单单这个字本身也就不能表达宽恕的特性。
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恕!是唯一的一个可以与forgiveness所表达的西方文化含义相比较的概念。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不难发现儒家文化对恕道!有着非常精辟的阐释。
在∋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论断,把这句话转换过来的含义就应该是把自己所想要的施于别人!。
因此,恕!在这里也就表达了一种互惠的意思,其内涵包括了forgiveness概念中不寻求获取回报、同感、放弃对对方冒犯行为的怨恨和复仇行动等内容。
当然,在中国文化关系中,恕!通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下面本文将要讨论到的诸如忠!等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化哲学概念并存。
中国长久以来一直被人们看作为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上普遍看重谦虚、和睦这样的美德。
而在这之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道德法则便是恕!,从先秦开始的许多先哲们便开始重视这个概念了,从∋左传&隐公十一年(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
从forgiveness的字面含义来看,与之最为对应的中文字应该被看作是恕!。
不过,在当对有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用恕!一词来表达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面人们的forgive ness还有些不足。
按照中国权威的∋说文解字(的解读,恕!还包含有仁!的意思。
这样一来,我们想要理解恕!的意思,必须要先弄懂仁!。
与此同时,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恕!还与宽!、忠!等其他一些中国哲学概念相关联。
由此可见,forgiveness的含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复杂,想要完全用一个恕!字来表达显然有些不完全。
从下面所列举的一些中国历史上伟大思想家们有关仁!和恕!的语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词语都只能表达宽恕这个概念所意指的对冒犯者放弃愤怒及表达友好含义中的一部分,本身还不足以成为这个概念。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疆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正因为如此,在下文笔者将从更为一般的角度来讨论关于对中国人宽恕概念的理解。
同时,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与宽恕相关的领域尚无系统研究,因此,在这个初期探索阶段,笔者将试图从一个比较广泛的哲学和文化建构的角度来展示中国人的宽恕。
四、中国人宽恕心理的道德文化基础在这一部分,笔者将试图对善!与仁!作为中国宽恕美德中的两大基础这一事实加以论证。
根据史实记载,中国人宽恕实践的最初阶段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开始,经过秦朝直至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初期。
包括孔、孟、道、法等对中国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主要学术思想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由此也可以认为,中国的宽恕德行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在过去的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宽恕就一直被当作为国人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和哲学诉求内容,除了忠!、恕!这些概念之外,其他如礼!、义!、仁!也都与宽恕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善!是中国人性哲学中一个最为核心的概念,无论是礼!、义!或仁!都可以看作是善!的不同表达方式+。
从礼记&中庸心正而行修曰善!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礼!可以被看作为是善行,而仁!则是善意。
在论语中,礼被看作为是仁的具体化,它是良好德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据此,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与西方文化中所理解的宽恕最为接近的一个概念。
按照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解,宽恕需要包含有两个要素:第一,去除报复(行为),第二,放弃愤怒并与冒犯者重归于好(同感)−。
而这两个方面恰好与善!的这两个要素相吻合。
不过,正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基础可以用来对应中国人的宽恕概念,在中文中想要直截了当地为宽恕作定义也就显得相当困难了。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宽恕这个概念是相当复杂的。
与此同时,对于西方某个概念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让他们不仅仅在表面上与中文相互对应,而且59中国人宽恕性情的文化诠释也能够反映出东西方道德文化的相互吻合,势必要进行一番语义学上的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