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传》有感
2018年梁启超传读后感word版本 (8页)

2018年梁启超传读后感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的教育,政治,经济,文明,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是非常深入的。
梁启超传读后感【1】
最近偶然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围绕第三届读
书节展开一些列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向读者推荐一系列书籍,不过无
奈的是,
中大部分书籍,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而且收藏的有限几本,早已被借出,
最后侥幸的发现,解玺璋编写的《梁启超传》,图书馆中尚存有样品书,有光
梁启超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中的维新变法中,提到一点而已。
于是便怀着对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的行踪的好奇,便借阅这本《梁
启超传》了,谁知一睹之后,便爱不释手,只欲读完方休。
解玺璋的这本《梁启超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同历来诸多传记有着
极大的不同,正如刘再复在序言中所述的那般“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
“如此构筑传记,便是以‘人’为中心,相应地,便是历史以‘人’为主轴,从而主客兼宜,脉略清晰,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既是一本梁启超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
梁启超传记,也是一群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综合传记。
读罢,方知梁启超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曾因为维新运动的失败而终止,
反而其影响贯穿整个近代中国史。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一)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
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
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最开始了解梁启超是从读书时代的中国近代史学习中,最深刻的就是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梁启超是领袖之一。
看了这本《梁启超传》,我才真正明白,梁启超老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近代史变法图强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者。
他的一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段他从政,力倡立宪求民主;而后治学,经验学理普新知,于学问世称百科全书。
前半生的梁启超,不仅少年得志,十二岁中秀才,在继承祖父和父亲的学问的基础上,十七岁乡试中举,光耀家族。
在求学的过程中,认识了对其影响深远的导师——康有为。
两人后来一起发起了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变化运动。
此二人办学会、创时报,宣传民权、鼓吹自由、为谋开启民智,掀起了一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启蒙运动。
期间因为各种守旧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梁启超还被迫流亡日本14年。
即使人在境外,仍然时刻不忘国难,积极通过办报和开学堂的方式探寻救国救民之道。
后半生的梁启超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欧洲
归来后,梁启超通过对比,看到了东方文化的优良之处,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这在当时崇尚西学寻找救亡图存的年代,是非常独特和超前的。
此后,他致力于中国传统学问研究,结出累累文学硕果。
屡遭失败,仍然勇往直前,心系国家,是国之英雄。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启超传读后感(一)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
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
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梁启超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梁启超传》读后感1最近偶然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围绕第三届读书节展开一些列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向读者推荐一系列书籍,不过无奈的是,其中大部分书籍,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而且收藏的有限几本,早已被借出,最后侥幸的发现,解玺璋编写的《梁启超传》,图书馆中尚存有样品书,有光梁启超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中的维新变法中,提到一点而已。
于是便怀着对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的行踪的好奇,便借阅这本《梁启超传》了,谁知一睹之后,便爱不释手,只欲读完方休。
解玺璋的这本《梁启超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同历来诸多传记有着极大的不同,正如刘再复在序言中所述的那般“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
”“如此构筑传记,便是以‘人’为中心,相应地,便是历史以‘人’为主轴,从而主客兼宜,脉略清晰,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既是一本梁启超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梁启超传记,也是一群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综合传记。
读罢,方知梁启超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曾因为维新运动的失败而终止,反而其影响贯穿整个近代中国史。
这是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不曾也无法看到的。
感谢解玺璋这本《梁启超传》,带领我们走进梁启超,并对梁启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过就个人观点而言,解玺璋尽管在极力客观的向读者们介绍梁启超,但是其中任然有不少为梁启超辩解的文字,大概是因为解玺璋对梁启超始终怀着敬佩的情愫所导致的吧。
我用了四天时间,终于将《梁启超传》上下卷给读完,纵观梁启超生平,个人认为,梁启超一生致力于呼吁解放思想,开启民智,然而其本身却依然免不了保守,忠于清皇,忠于先生(康有为),以至于在政治立场上,几番变动,尽管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的思索与分析,但是终将因为自身的对人的了解对人性的分析不够,导致几乎一生政治生活黯淡与失败,梁启超对于学术而言,或许是成功的,但是作于政治几乎是惨败的,而且败得彻底,但是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国家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却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是近代国民思想解放启蒙的先驱。
梁 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读完《梁启超传》,我仿佛跟着这位近代的风云人物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梁启超,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复杂的时期之一。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梁启超。
他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年轻的梁启超怀揣着报国之志,投身于变法维新的洪流之中。
他的文章犀利而有力,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封建旧制的黑暗。
他倡导的新思想,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但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在异国他乡继续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海外的经历。
他面临着资金的匮乏、外界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种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地前行。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国内的改革事业,他四处演讲,哪怕声音沙哑,也不曾停歇。
有时候,他一天要辗转好几个地方,疲惫不堪,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带来一丝希望,他就又充满了力量。
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镇上演讲。
那天的天气很糟糕,下着倾盆大雨。
但听众们依然热情高涨,挤满了小小的礼堂。
梁启超站在台上,雨水从他的额头滑落,打湿了他的衣衫。
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声音依然激昂。
他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奋起,要改革,要让我们的国家重新崛起!”那一刻,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被他的热情和坚定所感染,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国内后,梁启超依然活跃在政治和文化的舞台上。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新颖而实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他的一生中,家庭也是他坚强的后盾。
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与子女们关系融洽。
他不仅在事业上追求卓越,在家庭中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丈夫和父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第1篇:梁启超读后感读《梁启超传》有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之所以想了解一些有关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少年中国说》里的这段话。
身为梁启超口中的少年的我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或许通过对《梁启超传》的阅读,了解他的身处的特殊环境,感受他屹立时代前沿的想法,能让我收获不少吧。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公车上书、立宪行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紧密相联。
他一生多变,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且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之一。
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通过他既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从一些层面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轨迹。
《梁启超传》是李喜所和元青所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传记。
一方面对其思想文化建树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以及后人情况等进行介绍。
读书之前,就曾听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确实如此,梁启超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事业多艰,这也是跟近代国家之忧患坎坷相合。
他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其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的:“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
”但其思想的一个核心,还是爱国,强国之梦,忧国,忧民之心。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解玺璋《梁启超传》读后感

解玺璋《梁启超传》读后感篇一解玺璋《梁启超传》读后感最近读了解玺璋的《梁启超传》,这一路读下来,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一生简直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大片。
我可能刚开始读的时候,心里还想着,不就是个名人传记嘛,能有多精彩?嘿,结果我还真被“打脸”了!在书里,我看到了梁启超的坚定和执着。
也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可他就像个打不倒的小强,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身处那样的时代,能有他那样的勇气和毅力吗?我觉得大概率是不行的。
不过,他也不是个完美的神。
有时候他的想法可能太超前了,周围的人理解不了,这让他也碰了不少壁。
这让我想到,咱普通人不也常常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刻吗?但咱可没他那股子冲劲儿。
读着读着,我突然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看着梁启超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喊。
那种紧张、那种激情,哎呀,真不是我这三言两语能形容得出来的!这书读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梁启超的一生,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也许这个问题压根就没有标准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可能会照亮我们这些后人前行的路。
篇二解玺璋《梁启超传》读后感哇塞,读完解玺璋的《梁启超传》,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梁启超这个人,简直就是个传奇!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还没觉得会有啥特别的,不就是个历史人物嘛。
但随着一页页翻过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他的经历,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一会儿搞变法,一会儿又讲学著书,忙得不亦乐乎。
我就在想,他难道不累吗?可能人家有一颗超级强大的内心,觉得为了理想,累点算啥!书里描述的那些场景,就好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眼前闪过。
梁启超慷慨激昂地演讲,为了国家的未来据理力争,那股子劲头,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呢,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他的想法太新潮了,周围的人跟不上他的节奏,他可能也会感到孤独和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三班劉柳君05130326
读《梁启超传》有感
【摘要】:梁启超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提倡诗界、小说界革命的新文化传播者。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虽曾和孙中山联系商议合作,但终于为其师康有为所掣,做了保皇党。
辛亥革命之后,他谋位于军阀,站在反动派的方面,反对革命,晚年犹反对共产党。
对于他在政治上的反动观点、反动行为,毫无疑问,是应该批判的。
然而,梁启超这个人物是极其复杂的,他所处的时代,是政治动乱的时代。
【关键词】:梁启超实事求是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戊戌变法小说界革命保皇党新文化评价
正文:读了《梁启超转》这本书,使我陷入了沉思。
梁启超著述报国,他曾经写过无数爱国佳作,他的名字也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如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紧密相连。
本书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的交往横向铺展开来,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
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打破传统传记写法,除了前三章介绍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
在兼顾客体人物的同时,使得传主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和重大,形象和内涵更加丰富。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然而最可悲的还不在此,而在于当时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和民智的固陋,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哀莫大于心死”!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然而,诚如梁氏后来所言,“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戊戌变法是次很不彻底的改革,依靠的是绝无寸柄的光绪帝,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
“我欲望鲁兮,龟山蔽之。
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全书在此慷慨悲歌之中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断人肝肠。
梁启超处国家危亡之时势,奋而欲变法救国。
其维新运动之时,思想为学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国体。
相对于维新运动之前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一大进步。
中学为体者,封建专制之政体也,不变则仅用末节之技术又有何用!变法者,变封建政体为资产阶级立宪政体也,制宪法,立议会,除科举,开新学,变官制,建立近代国家也。
梁启超在其《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中对此有详尽论述。
他在北京办《中外记闻》,在上海
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凡六十篇,震动天下,实是近代中国开启民智之先声。
但百日维新还是迅速被扼杀了,戊戌六君子死难,康梁避难日本。
究其失败,非为变法不对,奈何这些秀才们太天真,变法者,国之大事也,变法派无政权,无兵权,未能唤醒组织民众,只靠一个自身难保之光绪帝,靠几个知识分子呼号奔走,“秀才办事,十年难成”此之谓也。
但维新运动毕竟是清王朝黑暗世界里的一丝亮光,即使运动失败,但其思想之传播,已是成功。
我比梁启超晚生百余年,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
然而,穿越百年的风尘,读其传其文,思其人其事,反躬自问,我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从十岁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如今又被保研到了新闻传播学院,恐怕此生是要做个报人了。
可看看我平时写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不过是些小悲小喜、小情小调,风花雪月,歌舞升平。
我爷爷曾对我作一评语“高楼上的小姐”,如今想来,可谓一针见血。
再看看网络上都流行些什么样的文章呢?依然是风花雪月、歌舞升平,有时甚至还等而下之,庸俗性新闻、娱乐性新闻泛滥成灾。
那么,这个社会真的太平无事到了唯有歌靡靡之音的地步了么?非也,看看邓玉娇刺官案,看看河南民工开胸验肺事件,就知道了。
这个社会,比起梁氏当年所处的,自然要文明、要繁盛得多,可依然存在着不公与不善。
为纠正这些不公,惩治这些不善而发出不平之鸣的人,依然有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风险面前,很多人望而却步了,因此这些人的数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并不多。
但是社会的文明进步少不了这些人的大声疾呼,他们被冠以一个崇高的名字,叫“社会的良心”。
我为我柔弱的文字而感到自责,我为我狭窄的视野而感到惭愧,我想要加入他们,可路还很长。
后人对梁启超评价时高时低,忽左忽右,但不管怎样,在爱国方面,它可称是伟大的爱国变革者。
他能在其落榜之时仍关心国家大事而非丧气灰心,却是竭尽其能为国奉献,积极组织实行、宣传鼓动人们参与公车上书,努力变法图强,发起强学会,主持报务……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而今,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当然不必像梁启超那样变法维新,精忠报国,但在生活中做好一件件小事有时也是可以体现出高度爱国精神的。
梁的人生给我们诸多启示,他的求知欲、对国家的热爱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矛盾的心境和争强好胜的性格却有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參考文獻
《梁啟超傳》解玺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