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修改版]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体验亲人。
一、创设情境,体验志愿军是朝鲜人民的亲人1、(课件《英雄儿女》):你想说些什么吗? 课件句式: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对于朝鲜人民来说,志愿军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人呀!(板书志愿军)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那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又做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自由地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反馈、交流。
课件句式: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______。
三、精读品味,体验真情1、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大娘身上,他为了志愿军会出了哪些,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哪些词句深深触动了你的心灵。
学生自由读。
2、反馈,品味:句子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⑴ 特别是哪个词感受动了你?⑵ 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⑶ 是呀,大娘的这些深深感动着我们,让我样读出这份感动吧!句子2: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⑴ 哪些词感动了你?⑵ 师导语创设情境,假如假如看到了看到了⑶ 你能读出这份感吗?句子3: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为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⑴ 惟一是什么意思?⑵ 对于大娘来说,小孙孙是她惟一的亲人,对于小孙孙来说,大娘是他惟一的亲人,一老一少,他们两人相依为命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正在她家里休养,可是现在敌机来了。
摆在大娘面前的是(课件如果救了伤员,大娘会______。
如果救小孙孙,志愿军伤员会______。
)⑶ 创设伤员与志愿军伤员的对话情境。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难点】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学生:1、搜集抗美援朝资料;2、预习课文,借助字词典扫清文字障碍,记录不懂的问题。
老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忆旧知,引共鸣,导课题。
1、课件演示:青山处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还记得这句诗吗?这句诗是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毛主席说的话。
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朱德总司令致电要破例运回岸英的遗体,希望得到主席的批复。
毛主席的批复却是:青山处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学生介绍搞美援朝背景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联手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
历史三年的战争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文章《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略)二、检查预习,正字正音。
1、课件演示:阿妈妮战役歌谣噩耗大嫂挎着封锁暂时供应血泊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结合句子理解“雪中送炭”和“同归于尽”的意思。
2、学生汇报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梳理归纳,重点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三、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课件演示:亲人有谁什么典型事件2、学生回答,老师启发提示并加以归纳。
四、品读第一段,感受大娘的深情厚谊。
1、第1自然段,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为什么这样分?(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第一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朗读,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点拨,体会感情。
(1)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用具录音带教学过程一、谈话式导入新课1、板书“亲人”2、师提问: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们身边哪些是我们的亲人?父母、兄弟、姐妹……他们对我们怎样?十分关爱我们3、师过渡:生活中也有一种人,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也被称为“亲人”。
我们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4、补充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介绍时代背景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一)讲亲人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些具体的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几个故事)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__________3、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范文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悟亲情的珍贵和离别的悲伤。
1.2 教学内容:课文《再见了亲人》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亲情描写和离别情感。
1.3 教学方法: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亲情和离别情感。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亲情描写和离别情感。
2.2 教学内容: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亲情描写和离别情感。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亲情描写和离别情感。
第三章:亲情感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悟亲情的珍贵和离别的悲伤。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悟。
3.2 教学内容:亲情的重要性: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理解亲情的珍贵。
离别的原因: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理解离别的悲伤。
3.3 教学方法:反思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悟。
分享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悟。
第四章:亲情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亲情活动,体验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和感激。
4.2 教学内容:亲情活动设计:设计一项亲情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表达爱意: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和感激。
4.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参与亲情活动,体验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引导法: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和感激。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亲情关系中的行为和态度。
5.2 教学内容:反思亲情关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亲情关系中的行为和态度。
5.3 教学方法:反思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亲情关系中的行为和态度。
第六章:亲情写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生动地描绘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摘要:面结合理亲人、出示图片(媒体出示送别场面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致图,再见了亲人!(请慢儿开,(板友谊是用鲜血凝成)让学生说说对亲人理、创造气氛导入课题、课前播放音乐、背景简介3、板课题再见了亲人(题)二、初课随机检、检生掌握情况生都认识了吗?我请位学把生暂、昏、谊、捣、谣、侦、混学生课做到⑴ 把生放到准⑵ 难句子可多几遍通顺了⑶ 不懂地方待会儿提出、学生由提问(例什么说亲爱土地?)3、教师引导归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什么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称亲人?、学生课行思考上述问题5、学生基础上充分交流三、面结合理亲人、出示图片(媒体出示送别场面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致图(依依惜别)、出示句子(面上理)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土地!列车呀请慢儿开让我们再看眼朝鲜亲人让我们这曾洒鲜血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心永远跟你们起渡什么说列车呀请慢儿开?3、系上下引导学生主学习(上理)⑴ 亲爱土地(系两谈)⑵ 再见了亲人!(请慢儿开不忍分别情谊深厚)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教学⑴① 指② 换说法③ 比较出反问语气体会情谊深厚④ 再、5节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教学⑵① 指② 引导学生对比体会与志愿军叔叔亲密感情③ 师述是啊这样刚强平很爱唱歌孩子跟志愿军叔叔分别却哭了难得歌也唱不起了可见朝鲜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亲密感情④ 再、5节我们付出了这样高代价难道还不是以表达对国人民友谊?教学⑶① 指② 代价指什么?系前两节说说这样高代价也指什么?③ 换说法比较体会④ 再、5节结志愿军什么称朝鲜人民亲人? (板友谊是用鲜血凝成)让学生说说对亲人理、志愿军战士又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系容以及学容等讨论)⑴ 志愿军朝鲜战场上流血奋战条件多么艰苦常常空着肚子打仗连蔬菜也吃不上⑵ 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志愿军随都有流血牺牲可能例以前学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统计⑶ 建设(出示相关图片)系板结说说你对亲人理?5、我们心永远跟你们起⑴⑵ 今年朝双方庆祝【板】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友谊是用鲜血凝成志愿军战士。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1.单元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2.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3.检查生字词。
请同学们齐读生字词。
对照大屏幕,修改导学单。
强调“友谊”、“暂时”的读音。
4.理解“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 板书:血缘关系(2)浏览课文。
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一定有些事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1.同学们自读课文。
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1) 大娘:送打糕;救伤员(2)小金花:救老王(3)大嫂:挖野菜2.课文的行文线索十分清晰,你能试着根据人物和他所做的事,表达的感情,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吗?《再见了亲人》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志愿军回忆起大娘为他们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妈妈为了救老王,自己牺牲了,大嫂为他们挖野菜的事,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走入情境,研读领悟(一)雪中送炭的大娘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大娘身上,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表现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简单写上批注。
1.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儿有个词叫“雪中送炭”,(生读)它本意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支援或帮助)。
在文中“雪”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志愿军是什么状态?(又累又饿,快要饿死了)(课件强调)朝鲜民众想给志愿军送吃的,对于来说,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敌人的围困,阵地上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
面对这重重困难,大娘是怎样做的?“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在炮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场,大娘无所畏惧,她(齐读);在万分危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大娘依然(齐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吗?(大娘不怕牺牲,热爱志愿军)“炭”指什么?(炭:打糕)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送来的仅仅是可以吃的打糕吗?(不是)还为志愿军送来了什么?(温暖,伟大的爱,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力量)。
(课件强调)谁能来读一读这一段。
课件出示段落(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养伤,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这里有很多词语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唯一”是什么意思?(“唯一”就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把这句话中的“唯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在敌机来袭的紧急关头,在两人只能先救一人的情况下,大娘丢下了(唯一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这“一丢”,“一背”,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爱志愿军,把志愿军当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
)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吗?但却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志愿军愿意牺牲这么多,他们(“胜似亲人”板书)。
师:大娘的这一伟大举动让志愿军特别(感激),难以(忘怀),请你带着崇敬之情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再齐读)课件出示(3)指导朗读“分别时的话”师:难怪志愿军们在这段最后一句说道:“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来深情的读一读?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能改为陈述句吗?你认为课文为什么这样表达?直接写成陈述句可以吗?(运用反问句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避免平铺直叙。
)所以,志愿军战士充满感激地说———(女同学读),许多同志甚至留着泪说———(男同学读),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无限感动地说———(齐读)。
(4)领悟“大娘”这部分写法。
哪位同学以志愿军的口吻深情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试着从写法上给这一段分层次。
(开头第一句为祈使句,写送别的场面,再回顾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回忆部分总是先说当时的危急情况,再说大娘的行动,最后以反问句来抒情。
采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这就是课文的构段方式,你明白了吗?请同学们依据构段方式,试着背诵课文内容,一会我们师生合作背诵。
(二)刚强的小金花第一自然段学法总结:读段落,思考问题;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体会感情;有感情朗读句子。
小组学习第二段(1)读了课文,你心目中的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机灵、刚强的孩子)(2)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生自由逐一汇报句子)师:小金花把失去妈妈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所以,她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齐读)(3)小金花失去妈妈后,不哭一声,现在为什么又哭了?师:多么刚强的孩子啊,可是今天,她却泪流满面,因为她与志愿军(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难舍难分———(齐读课题)。
四、阅读链接本文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再来读一段,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感动自己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娘和小金花与志愿军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板书:14 不是亲人再见了,亲人(血缘关系)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胜似亲人大嫂:挖野菜第二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识“妮、谊”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噩、嫂”等16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1、能正确认识“妮、谊”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噩、嫂”等16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说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教学难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3分)1、板书:亲人。
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谁?(妈妈或奶奶)为什么会想到她们呢?(给予无微不致的关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补充板书课题。
生读两遍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呢?“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自读课文。
(15分)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词(出示课件)(1)指2生带读(2)学生指出难记或不理解的生字。
(3)齐读一遍。
(4)写字指导指导书写两个难写的字“噩、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写这两个字时应注意什么?老师示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请两名学生板书,其余自己练习。
集体评价。
3、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3名学生分别读前三个自然段,最后三段一起读。
(学生读错的字词纠正并齐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作出评价。
同时随机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过渡:再见了,亲人,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难舍难分?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请看大屏幕(二)整体感知(15分)1、出示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经历了八年的朝夕相处,经过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正义赢得了胜利。
在1958年10月25号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随机板书)(1)大娘送打糕救伤员(2)小金花救老王(3)大嫂为挖野菜看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课件学生看屏幕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精读课文,学习方法。
(15)1、学习第1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划上能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句子或词语?(1)交流。
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大娘身上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A 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师:谁来读这个句子?师:看图片,这是一位怎样的大娘?(白发苍苍、弯腰驼背、双手粗糙)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竟带着全村妇女,学生接读。
师:孩子们,透过顶着、冒着、穿过这几个动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就在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您:生接:带着全村妇女,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带着全村妇女:生接:顶着师:这真是:生接:雪中送炭啊!(出示词语)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出示课件师:大娘啊!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赢了那次阻击战,可您在回家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您说:生接:(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呢?B 你还画了哪个句子能看得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呢?生汇报: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