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原体的采集、整理和症状识别
常见的昆虫性病害

叶蝉病害
种类
常见的叶蝉病害包括黑尾叶蝉、大青叶蝉等 。
症状
受害植物叶片出现白色或黄色斑点,叶片卷 曲变形,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 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
03
昆虫性病害的症状与识别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变色
植物的叶片、花朵或果实颜色 发生变化,通常变为黄、白或
抗病品种选育
抗病品种选育是预防昆虫性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选 育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提高植物对昆虫的抗性,减少 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抗病品种的选育需要针对不同的昆虫性病害进行,通过基 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出具有多重抗性的品种,提高植物的抗 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预防昆虫性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合理的轮作、施肥、灌溉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植物的抗 逆性和抗病性。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间接传播
病原菌通过昆虫的排泄物、尸体等,污染植物叶片、 土壤等,再传播给其他健康植物。
气流传播
病原菌通过气流在空气中传播,再附着到昆虫身上, 由昆虫传播给健康植物。
02
常见昆虫性病害种类
蚜虫病害
01
02
03
种类
常见的蚜虫病害包括棉蚜 、桃蚜、菜蚜等。
症状
受害植物叶片出现黄色或 红色斑点,叶片皱缩、卷 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生 长停滞甚至死亡。
浅。
斑点
植物表面出现各种形状和大小 的斑点,可能是褐色、灰色或
黑色。
畸形
植物的茎、叶或果实出现生长 异常,如卷曲、皱缩、肿大等
。
坏死
昆虫标本采集方法

昆虫标本采集方法昆虫标本采集是昆虫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采集、制作标本,可以方便地保存和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为昆虫分类、生态学研究等提供重要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昆虫标本采集方法。
一、捕捉昆虫在野外进行昆虫标本采集时,首先需要捕捉昆虫。
常用的捕捉方法有手捕法、网捕法、灯光诱捕法等。
手捕法适用于较大且不会飞行的昆虫,可以直接用手抓捕;网捕法适用于能飞行的昆虫,可以使用网具将其捕捉;灯光诱捕法适用于夜间活动的昆虫,通过设置灯光诱使昆虫飞到特定区域,然后再进行捕捉。
二、杀灭昆虫捕捉到昆虫后,需要将其杀灭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常用的杀灭方法有酒精杀灭法、醋酸乙酯杀灭法等。
酒精杀灭法适用于较小的昆虫,将其放入含有70%酒精的容器中,酒精会使昆虫迅速死亡;醋酸乙酯杀灭法适用于较大的昆虫,将其放入含有醋酸乙酯的容器中,醋酸乙酯会使昆虫快速昏迷并死亡。
三、制作昆虫标本杀灭后的昆虫需要制作成标本,以便保存和观察。
制作标本的方法有湿标本法和干标本法。
湿标本法适用于保留昆虫形态特征的研究,将昆虫浸入75%酒精中,待其松软后进行展开、固定和保存;干标本法适用于保存昆虫外观特征的研究,将昆虫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待其完全干燥后进行固定和保存。
四、保存昆虫标本制作完成的昆虫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以保持其形态特征。
常用的保存方法有干燥保存和酒精保存。
干燥保存适用于干标本,将昆虫放入干燥剂中,以吸收昆虫体内的水分,防止腐败;酒精保存适用于湿标本,将昆虫放入75%酒精中,防止昆虫变质和变形。
以上就是常用的昆虫标本采集方法。
在进行昆虫标本采集时,需要注意保护昆虫的完整性和采集环境的卫生,避免对昆虫造成伤害和污染。
同时,也需要了解并遵守野外采集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希望以上内容对昆虫标本采集者有所帮助。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提高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采集到的昆虫标本2. 实验工具:- 捕虫网- 毒瓶(玻璃瓶、脱脂棉、乙酸乙酯)- 镊子- 手套- 采集管- 镜子- 记录本- 相机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
- 采集地点:农田、森林、湿地等。
2. 昆虫标本制作-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杂质。
- 固定:将昆虫放入毒瓶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浸泡固定。
- 压制:将固定后的昆虫放入采集管中,用压板压实。
- 干燥:将压制好的昆虫标本放入干燥箱中,干燥24小时。
3. 观察与鉴定-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触角、足等部分。
- 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
- 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五、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标本50余种,包括蜻蜓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2. 部分昆虫鉴定结果:- 蜻蜓目:蜻蜓、豆娘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金龟子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 双翅目:蚊、蝇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了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2. 学会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3. 增强了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建议1. 在野外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昆虫。
2. 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损坏。
3. 在观察和鉴定昆虫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判。
4. 多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
昆虫标本的采集 识别与制作

昆虫标本的采集、识别与制作1、前言实验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园艺昆虫学》这一门理论课,对五彩斑斓的昆虫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仅靠书本上的抽象描述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知识。
因此,作为园艺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这门课,除了在理论方面学习,迫切需要增加田间方面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
通过采集标本,进行识别分类等等的实践,巩固这门课的知识和增加了学习兴趣。
2、昆虫标本采集与识别2.1要求:采集昆虫标本主要以园艺作物为主,8个目30个科60个种。
观察果园、菜地出现穿孔、缺刻、卷叶等症状是由那一些害虫危害的;皱叶、扭曲、畸形等又是那一些害虫危害的。
2.2实验材料卡氏保存液、捕虫网、塑料瓶(1学时)卡氏保存液的配制:75%乙醇15份甲醛6份冰乙酸1份蒸馏水30份卡氏保存液的主要作用:能迅速吸收昆虫体内的水份,从而起到较好的防腐效果。
2.3采集方法(6学时)将采集到的昆虫投入到卡氏保存液内(除鳞翅目成虫外)。
2.4昆虫识别、分类(2学时)将采集到的所有标本进行分类,主要种类分到“科”单元。
3.蚜虫、蓟马玻片标本的制作3.1 制作药品有:75%乙醇、85%乙醇、95%乙醇、二甲苯、中性树胶制作材料:桃蚜、榕管蓟马、载玻片、盖玻片、秤量瓶、牙签、吸水纸3.2 制作标本的步骤3’3’3’10”75%乙醇85%乙醇乙醇二甲苯中性树胶移虫——→封片.3.3 整形将透明好的标本移置于滴有3滴中性树胶的载玻片中,位置于中央偏右稍许,进行整形。
将标本的触角、足、翅展示好后封片。
3.4 封片待展示好特征后,用盖玻片再封片。
封片步骤:由标本的后部(臀部)向头部,渐渐轻放盖玻片,待盖玻片放好后,将封盖胶不够给予补充或多余的封盖胶(中性树胶)作清洁处理.3.5 贴标签标签注明:虫名、寄主、采集地点、制作人、日期等,粘贴于制好玻片的左边。
3.6 阴干在室内自然阴干.4、实验后感通过本次为期一个多月的昆虫标本采集、识别与制作,收获颇丰。
试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昆虫的一般特征

实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昆虫的一般特征一、实验目的:1。
学习昆虫标本的采集方法。
2。
学习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
3。
认识昆虫一般的鉴别特征和生物学特征。
二、实验内容:(一)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工具的展示和使用方法的介绍)(二)昆虫一般的鉴别特征的观察(三)昆虫生物学的观察三、实验材料和工具捕虫网、毒瓶、镊子、三角纸袋、三级台、展翅板等标本采集和制作工具。
各种触角类型、足的类型、翅的类型及口器类型的标本;不同变态类型昆虫生活史的标本。
四、实验步骤及观察:1.网捕法及猎蝽类、应用镊子铗入毒瓶中,以免被刺伤中毒。
2.扫捕法3.诱捕法5.搜索法四、实验步骤及观察:(一)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1。
捕虫网的使用方法:(二)采集昆虫的季节、时间及环境白天活动的昆虫一般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最活跃;有些在傍晚活动活跃;夜间活动昆虫可用灯诱;昆虫分布很广,如地面、土壤、水中、天空、动植物体、垃圾堆和废物上;野外采集成虫十分不易,可以采集大量寄主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带回室内饲养,得到天敌成虫,经饲养得到的天敌成虫,寄主清楚,对鉴定工作帮助很大。
1.必须全面采集。
虫态、外形、大小,不要嫌标本太多。
对同种的雌雄个体,颜色不同的个体,地域不同的个体要尽量多采。
2、采集完整的昆虫标本,提高标本质量。
特别是最易损坏的触角、足、翅和鳞片等,因为这是鉴定昆虫的重要特征,务必认真注意标本采集、毒杀、包装等环节。
3、作好完整的采集记录。
外出采集应随身携带采集记录本,凡是观察到的事项,都要按要求记录下来,主要有采集地点、时间、采集人姓名、寄主名称、被害部位、被害状和变形、受害程度、生态环境、发生数量等,不能只写小地名,同时还要注明采集地,海拔高度。
寄主名称要实事求是的填写,正确区分是取食寄主还是临时栖息地,以免贻害后人。
二、昆虫标本制作4、整体装片法用的微小昆虫,一般应先饥饿,再加温固定后浸入酒精中。
5、纸袋包装的昆虫标本应及时干燥,避免腐烂变质。
昆虫的病理学与寄生虫研究

昆虫的病理学与寄生虫研究昆虫的病理学与寄生虫研究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通过对昆虫的病理学与寄生虫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病理过程和抗病机制,还能为昆虫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昆虫的病理学研究昆虫的病理学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昆虫病原体的鉴定与分类昆虫感染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研究人员通过对病虫害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使用一系列的实验手段,如细菌培养、酶学方法、PCR等,对昆虫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分类,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昆虫抗菌机制的研究昆虫作为一类具有高度适应环境的生物,其身体表面和内部具有丰富的免疫防御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对昆虫免疫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昆虫天然免疫机制中重要蛋白质的作用方式,以及信号转导途径等,为昆虫免疫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昆虫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昆虫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是对昆虫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昆虫种群动态、繁殖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等的调查和观察,研究人员能够揭示病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流行趋势等,为昆虫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寄生虫对昆虫的影响研究寄生虫是生物圈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其对昆虫的寄生作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研究人员通过对寄生虫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寄生虫的寄生方式、寄生周期、生活史等,以及影响寄生虫寄生行为的因素。
1. 寄生虫的分类研究寄生虫种类繁多,按照其寄生时机、寄生部位、寄主种类等因素进行分类,研究人员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寄生虫进行分类和归类,为寄生虫的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提供基础。
2. 寄生虫对昆虫的影响寄生虫寄生昆虫会对寄主的生理状态、生活习性等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对寄生虫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寄生虫对寄主的发育、代谢、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寄生虫-寄主系统的内在规律。
3. 寄生虫对昆虫病害的防控作用寄生虫在昆虫病害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疆北疆边境地区蚤种的鉴定与病原检测

新疆北疆边境地区蚤种的鉴定与病原检测新疆北疆边境地区蚤种的鉴定与病原检测蚤(Siphonaptera)是一类昆虫,属于直翅目,目前已知有2000多种。
蚤主要以取食血液为生,它们常寄生在哺乳动物和鸟类身上,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
新疆北疆边境地区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区属于冷漠荒漠与高山草甸,野生动物多样性丰富。
这里的动物群落包括野生兽类、鸟类和昆虫等。
蚤种的鉴定与病原检测对于研究当地生物多样性、探索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以及保护野生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要进行蚤种的鉴定与病原检测,首先需要采集样本。
野外采样是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技术娴熟的研究人员和适当的工具。
在新疆北疆边境地区的高寒山区,冬季温度极低,很少有虫类活动。
因此,夏季是采样的最佳时间。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在宿主的居所附近设置捕获器具,如黑暗桶或粘盘,吸引蚤的进入并捕捉。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宿主动物,如野生兽类和鸟类,来捕捉蚤样本。
采集到的蚤样本要注意保存和标识,以免丢失或混淆。
采集到的蚤样本需要鉴定。
蚤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以及专门的解剖学仪器。
首先,通过观察蚤的形态特征,如体长、体色、触角和跳跃腿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蚤属。
然后,将蚤解剖到个体很小的程度,观察其解剖结构,比如观察头部、口器和生殖器官等,以进一步确定蚤的种类。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借助相关的分类学文献和专家的指导,以确保鉴定的准确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病原检测的技术也逐渐更新。
传统的病原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或显微镜观察来确认病原体。
现在,可以利用PCR技术对采集到的蚤样本进行病原检测。
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蚤体内携带的病原体的DNA或RNA。
通过提取蚤体组织中的DNA或RNA,利用特定引物和酶,可以扩增和检测出目标病原体的遗传物质。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已知的病原体,还可以发现新的病原体或新的病原体株系,为疾病的研究和预防提供新的线索。
病虫害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病虫害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病虫害标本采集是农业、植物保护等领域中的重要工作,有助于识别、研究和制定防治措施。
以下是病虫害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1.选择典型样本:选择受害植株或生物个体中的典型标本。
这些标本应该展示明显的病征或虫害特征,以便更好地进行鉴定和分析。
2.全面采集:从不同部位采集标本,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有时,病害或虫害可能在植物的特定部位表现得更为显著。
3.采集植物材料:采集整株植物或植物的部分,包括受害部位和相邻的健康部位。
这有助于病虫害的对比分析。
4.注意环境因素:记录标本采集的环境因素,如天气、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5.避免伤害标本:在采集和保存标本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标本的额外损害。
轻柔处理,以确保病征和虫害特征的完整性。
6.采用合适工具:使用适当的工具,如剪刀、手套等,以避免对植物和标本的破坏,并保护自己免受植物或虫害可能的有害物质。
7.记录采集信息:记录详细的采集信息,包括采集地点、日期、植物宿主、病征和虫害的描述等。
这对后续的分析和研究非常重要。
8.标本保存:将标本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并在标本上标记清晰的信息。
有些标本可能需要保存在特殊的液体或条件下,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9.及时处理标本:采集的标本应尽早进行鉴定和处理。
及时的处理有助于防止标本变质或丢失关键信息。
10.合规法规: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遵循相关的法规和规定,特别是当涉及到濒危物种或需要特殊许可证的情况。
以上原则可以应用于病虫害标本的采集,确保采集到的标本能够为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有用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昆虫病原体的采集、整理和症状识别一、目的要求:昆虫病原体的采集,整理是研究昆虫病理和利用微生物进行害虫防治的第一步。
识别症状是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本实验要求对昆虫疾病有一个较直观的了解,从而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病体材料的收集因病死亡的昆虫,可发现于植物的枝叶、茎内、花苞。
果实中地表土下等,样本多数脆弱。
因此,采集时应以单个样本连同基物的一部份或全部置于小瓶中,并加棉塞。
已收集到的病、死虫体,应迅速处理,进行检查,鉴定和分离病原,并没有进行寄主病情的描述,进行编号和记载,也要考虑到病理组织学的研究和回接试验所用。
因此,要有一定的标本数量。
同时,有必要对采到的材料进行暂时保存。
冷藏可进一步阻止样本进一步腐解,可将病虫死体置于冰箱保存。
2.样本的症状识别:(1)细菌病的一般特征:感病昆虫活动力减退,食欲减退,食量大减,口腔、肛门常有吐泻排泻物,多数因败血症而死亡。
死虫躺卧在植物或其他物质表面,或侧挂于枝叶。
体色多加深至黑色或红色。
内部组织崩溃粘液态,有时发臭。
(2)真菌病的一般特征:死虫笔直僵硬,体表多覆盖有菌丝或孢子,呈现白色、黄色、红色、褐色或绿色、黑色等。
体脆,受压易碎裂。
(3)病毒病的一般特征:类似于细菌,但无上吐下泻现象。
死虫常倒挂或平卧于植物上。
虫体柔软,表皮一触即破。
内部组织液化。
3.观察下列标本:(1)细菌病:菜青虫、小菜蛾、柑桔凤蝶。
(2)真菌病:虫霉:桃蚜、蝉、蝇。
冬虫夏草白僵:松毛、象虫、稻纵卷时螟、瓢虫绿僵:菜青虫菜氏蛾霉:柑桔粉虱轮枝:蚜虫青霉:荔枝拟青霉:柑桔卷叶蛾(3)病毒病:NPV:8305、棉铃虫、松毛虫。
舞毒蛾GV:菜青虫、小菜蛾、东方粉蛾(4)线虫:DD—136实验二、昆虫病原细菌、真菌的分离及病毒的提纯三、目的要求:为了获得昆虫病原微生物,为鉴定、分类等到的研究和生产应用,首先就必需对罹病昆虫进行分离筛选,对它们的杀虫能力和其他特性进行比较鉴定。
最后选出毒力高、性能优良的品系供防治害虫用。
四、实验材料:解剖皿75%酒精剪刀0-1%升汞镊子无菌水接种环磷酸缓冲液(PBS)培养皿天平离心机滤纸五、实验内容:1.病原细菌的分离:把罹病昆虫放入75%酒精中浸泡0.5分钟然后放在0.1%升汞中消毒0.5~1分钟,再以灭菌洗3次。
表面消毒后放入解剖皿,解剖皿的表面石蜡须以75%酒精洗擦消毒,并掠过火焰。
虫体从背面或腹面进行纵向解剖。
所有器械事先均须消毒。
注意不能使肠壁破裂。
血液可体液取出,用无菌水稀释,每培养皿装入2ml左右无菌水,共用3个培养皿,从第1皿中用接种环移入3环至第2皿,再从第2皿移入3环至第3皿,最后倒入冷却至40-50。
C的细菌培养基,放入30。
C温箱培养。
一天后进行菌落观察,并用划线阖进行纯化。
纯化后的细菌转入斜面培养并置于冰箱保存。
2.病原真菌的分离:被真菌侵染的虫体,可以用灭菌的镊子,或接种针,直接从体表挑取菌丝或孢子而移接于适宜的真菌培养革上培养。
应同时进行体表和内部真菌的分离,检验是否为同一菌种。
在25。
C左右培养。
由于真菌一般比细菌生长慢,有时为了控制细菌污染,可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抗菌素。
3.昆虫病毒的提纯: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和多数线虫不像真菌和细菌那样奶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针对昆虫病毒,主要是进行提纯,以供鉴定,分类等研究之用。
(1)低速差异离心法:将病虫称重后捣碎,以1:40比例,即1克虫体加40ml 磷酸缓冲液(PBS),过滤去渣,滤液以500转/分离心15分钟,除去组织碎片杂质(沉渣),上清液再以4000转/分离心2小时,弃去上清液,取沉淀。
如此可反复几次。
用滤纸吸干再冰冻干燥。
(2)丙酮一乳糖共沉法:怪病虫称重后捣碎,以1:40PBS稀释,尼龙纱过滤,滤液经1500~2000转/分离心2小时,弃上清液,按1:10加5%乳糖溶液,充分搅拌后,缓缓加入4倍量丙酮,边加边搅拌30分钟,静置10分钟,3500转/分离心20分钟。
将沉淀物缓缓加入适量丙酮,边加边搅拌30分钟,再离心,如此重复3次即可得到灰白色粉状病毒,经冷却干燥,称重,于冰箱中保存。
此外,还有蔗糖梯度分离法和分子筛胶层析法。
实验三、昆虫病原微生物——细菌染色技术及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昆虫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是昆虫病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是微生物防治害虫中不可疏忽的步骤。
对昆虫传染病的认识和致病原因的确定均取决于对病原微生物的正确鉴定,而且直接关系到病原体的生产、剂型和使用。
本实验要求通过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学上的几个鉴别染色法来学习掌握鉴定细菌的常规方法,达到提高识别细菌形态的能力,和掌握鉴定细菌的技能。
二、实验仪器:玻片、酒精灯、接种环、香柏油、擦镜纸、二甲苯、显微镜、火柴、洗液瓶、镊子供鉴定菌株:8010、7216、HD-1、140、009、021、E-3、016、023、087、010、096、012、013、B-Hm18、8311。
三、实验内容:1.格兰氏染色:溶液A:溶解4克结晶紫(包含90%)于40ml的95%乙醇中。
溶液B:溶解1.6 克草酸铵于160ml蒸馏水中。
混合A、B液,用前混合液要放置48小时。
路哥氏液:先溶解2克碘化钾于5ml的蒸馏水内。
后加碘1克使溶解,再加295ml 蒸馏水。
复染剂:加2.5%的藏红乙醇(95%)溶液20ml于200ml的蒸馏水中。
步骤:涂片火焰干燥,后用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水冲洗5秒,然后用路哥氏碘液冲洗1分钟,水洗5秒,湿片用正丙醇换浸3次,每次1分钟,水冲洗5秒。
也可用95%乙醇处理0.5分钟1次,以代替正丙醇。
藏红复染液冲洗1分钟,最后水冲洗1分钟,凉干镜检。
结果格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格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注意很多细菌对格兰氏反应常有京华,特别是较老的菌种。
最好是用培养8~16小时的菌种,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此实验的染料配方很多,但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经验。
应同时在同一玻片上设有阴阳对照。
经典的染色法是丹麦,医生草革兰氏所发明,他在1884年报告了这个方法是作为在组织切片中使细菌着色的步骤。
该法已沿用了100年。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和贵州农学院植保系都分别找到了一种极为简便,结果准确可靠的方法。
该法是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上一滴3%的NaOH或KOH,用火柴杆或牙签挑取PDA平板上培养24~48小时的待测干菌干滴液里,迅速用火柴棍将菌与滴液调匀,边调边将火柴棍用上抬起。
凡G-在液滴中均变笛,并在火柴棍离开玻片时形成粘稠丝。
而G-无论用多大菌量与1滴NaOH溶液混合均不增加粘性,更不会形成粘稠丝。
该方法对老菌株和新菌株均有效,但使用老菌株时量要用得多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NaOH+相当于G++,NaOH-相当于G+。
2、芽孢染色:此法适用于区分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
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后,以5%孔雀绿水液浸染并蒸热10分钟,蒸时可将玻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徐徐加热至染色剂溶液开始冒气但不煮沸腾,加热时可随时加注数滴染色剂于载玻片上,以免染剂蒸干,后来水冲洗30秒,用番红复染15秒水冲洗30秒。
凉干镜检,结果芽孢染成绿色,营养细胞为红色。
3、晶体染色:涂片火焰干燥,用苯酚品红染1分钟,水洗,凉干镜检,结果晶体染成紫色,芽孢为透明椭圆形,仅见具有轮廓的折光体。
观察苏云金杆菌不同变种的晶体形状大小。
4、鞭毛染色:染液配方很多,有赖夫生染色法、银盐染色法,西萨——基尔染色法等。
一般以西萨——基尔(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媒染剂:单宁10克Alcl3 6H2o 1.8克Zncl210克碱性品红花 1.5克酒精(40%)40ml研钵中盛酒精10ml,加上以上各种成分。
充分研磨混合后,再加入多余的酒精,使用前用蒸馏水稀释2倍。
染色时过滤,滤液直接滴在涂片上。
染液:碱性品红花0.3克苯酚5克酒精(95%)10ml 蒸馏水95ml 溶液Ⅰ和溶液Ⅱ分别配制后混合。
步骤:斜面培养10~12小时的苏云金杆菌试管中加入无菌水,半个小时后,用接种环在洁净玻片上点上9环,自然凉干,用媒染剂染5~7分钟,轻轻用水冲洗。
苯酚品红染色5分钟后水洗,凉干待检。
注意:鞭毛染色时涂片不能用火焰固定,否则受热后鞭毛蛋白变性,鞭毛收缩,无法看到。
实验四、昆虫病原真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昆虫病原微生物——真菌病害的鉴定主要是根据症状和病原真菌的形态,因此要确定其是否是致病真菌,其鉴定应以病原真菌的形态为依据。
鉴定真菌的方法主要是显微镜检查。
本实验学习鉴定真菌的常规方法,提高识别昆虫病原真菌的能力。
要求观察菌丝体和其他营养繁殖体的形态和结构,孢子形态和着生方式,子实体的形态结构和产生的部位。
二、实验器材:解剖针、棉兰、玻片、盖玻片、乳酚油、显微镜、刀片。
三、方法和步骤:标本或培养基上的菌丝体或子实体,一般是直接用针挑取少许,放在加有一滴浮载剂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视。
对一些真菌如坚实的子实体则需采用徒手切片检视。
浮载剂:水、乳酚油。
染料:乳酚油中可加适当的染料染色,最常用的染料是苯铵兰(棉兰)用量是0.05~0.1%.四、镜检标本:1.虫霉01、02、03、04、05、8101、8111、8112、叶蝉虫霉、稻飞(豆芽)(飞虱)(飞虱)虱虫霉(福州),飞虱虫霉(沙县)、蝗霉、(飞虱)蝇霉。
观察虫霉菌的分生孢子,次生分生孢子,接合孢子,菌丝段。
2.冬虫夏草观察子座、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
3.白僵菌观察菌丝,分生孢子形态。
4.绿僵菌观察菌丝,分生孢子形态。
5.多毛菌观察菌丝,分生孢子梗在菌丝上的生长特点,分生孢子形态。
6.菜氏蛾霉观察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形态。
7.赤座霉观察子座颜色,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形态。
8.红霉菌观察分生孢子形态、分生孢子梗束颜色。
9.轮枝菌观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
10.拟青霉观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
实验五、昆虫病毒包涵体的观察及其他染色法一、目的要求:昆虫的病原病毒不能采用一般而论的分离培养培养方法,也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毒粒子的形态,但可以通过染色法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病毒的包涵体形态加以识别。
多数昆虫病毒具有包涵体。
这就给我们研究、鉴定、利用超显微形态的病毒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本实验就是通过染色法识别几种病毒包涵体的形态,学习掌握初步鉴定病毒。
二、实验材料:1.滤纸2.显微镜3.量筒4.研钵5.水浴锅6.酒精灯7.显微镜8.镊子9.载玻片、盖玻片10.滴管三、实验内容:1.NPV染色:乙醇、福尔马林固定液:70%乙醇90ml加入40%福尔马林10ml。
5%伊红染液:伊红5克、蒸馏水100ml。
(或用50%乙醇配制的1%孔雀染液也可)。
步骤:涂片自然干燥,用上述固定液固定液固定10~20分钟、滤纸吸干固定液,再加1%NaOH溶液1分钟,水洗去碱液,以5%伊红染色5~20分钟,水洗,滤纸吸干,油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