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传染病学重点名解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稽留热sustained feve r: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
但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内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外的各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可有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改变。
散发sporadic occurrence: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一般发病水平流行epidemic: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大流行(pandemic):若某种传染病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和洲界。
人兽共患病(zoonosis):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
恙虫病。
人类进入这些地区可受感染,也叫自然疫源性疾病。
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和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人常见于肺和脑。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1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 2感染(infection) 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 3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达到互相适应、互相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 4机会性感染(oportunistic infection) 某些因素导致共生状态被打破,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6. 首发感染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7. 重复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8. 混合感染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9. 重叠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10. 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11. 感染结果:病原体被清除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把病原体清除出体外。
1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犯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午任何症状、体症,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意义扩大免疫人群1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1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带菌带虫 b急性慢性恢复期健康携带15. 潜伏性感染(latant state)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寄生在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仅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能将其清除时,病原体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就是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得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得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就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得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与所处得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被别得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得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她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就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与持续时间得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得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得传染源。
10、传染源:就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得人与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得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得人称为易感者,她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得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与合适得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沾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必定前提下可造成风行的疾病.2.沾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感化的进程.组成此进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情况三个要素.首发沾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沾染.反复沾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次被统一种病原体沾染.3混杂沾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沾染.4重叠沾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沾染的基本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沾染.5机遇性沾染:当某些身分导致宿主的免疫功效受损或机械毁伤使寄生物分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毁伤,称为机遇性沾染.6.隐性沾染:又称亚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引诱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稍微的组织毁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转变,只能经由过程免疫学检讨才能发明7.显性沾染(临床沾染):又称临床沾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诱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经由过程病原体本身的感化或机体的变态反响,而导致组织毁伤,引起病理转变和临床表现.8埋伏性沾染:病原体沾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因为机体免疫功效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沾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消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埋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效降低时,则可引起显性沾染.9病原携带状况: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产生和中断时光的长短可分为埋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配合的特色,即无显著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滋生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很多传染病中,如伤寒.风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主要的传染源.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发展.滋生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沾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沾染动物.11.传播门路:病原体分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门路称为传播门路.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少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必定程度,若又有传染源和适合的传播门路时,则很轻易产生该传染病风行.13. 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经由过程必定的方法到达新的易沾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目,毒力,易感者免疫状况等有关.是传染病的根本特点.14.传染期:指沾染者或病人有能利巴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光是针对传染病而言的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具有不同的特色15.埋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端消失临床症状为止的时代.16. 人兽共患病(天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天然传播的.由配合的病原体引起的.风行病学上又有联系关系的一类疾病.15. 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别区域和通道,三区即干净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16. 消毒:是指杀逝世病原微生物.但不必定能杀逝世细菌芽孢的办法17.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临时避免与四周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经由过程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规模,削减传染病传播的机遇.如传染病风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破坏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效极端低下的易沾染者置于根本无菌的情况中,使其免受沾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18. Dane颗粒:是指完全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沾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焦点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焦点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焦点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沾染时,当HBsAg已消掉,而抗—HBs尚未消失之前的时代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另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沾染的独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掉而抗HBe产生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22. 高血容量分解征:风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时易消失肺水肿.充血性心力弱竭.脑水肿等.是肾分解征出血热的轻微并发症.23.艾滋病窗口期:从沾染HIV到抗体反响消失前的这段时光,约2 ~6周,3个月阳性率90%阁下,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沾染者有传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24. HIV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进程中被HIV沾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沾染可能性的情况.25.标准预防:是指以为病人的血液,体液,渗出物,渗出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显著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全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资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固退热一段时光,因为体内埋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滋生至必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消失,称为复发.28.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因为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滋生,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消失的情况.29.“三管一灭”:对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甲由),留意小我卫生.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收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光内大量钩体被杀逝世而裂说明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响,常见高热.寒噤.血压降低,称为赫氏反响.产生后尽快运用沉着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打针氢化可的松处理.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是以,四种疟疾都有产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消失.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33. 溶血性尿毒分解征(黑热尿):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消失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轻微者可消失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产生急性肾功效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1、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这种现象是病原的致病性、毒力与宿主特性,例如易感性、病理反应和临诊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2、朊病毒(也称朊粒)感染(prion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
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3、重复感染(recurrent infection):指动物体对某种或某些病原的多次重复感染,其原因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力不足,免疫机能下降或与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
4、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卫力量将该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5、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它包括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以及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6、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其中人兽共患传染病(zoonosis)是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7、易感性(susceptibility):动物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低时,不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感染,则称为动物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而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为易感动物。
8、兽医流行病学(veterinary epidemiology):是研究动物群体中疾病的决定因素和分布规律,制定有效防制对策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领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学名词的解释。
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例如,流感、肺结核和艾滋病都是传染病。
2. 病原体(Pathogen):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病毒或其他致病因子。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指传染病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病媒传播(例如蚊子传播疟疾)等。
4. 感染(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并繁殖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发生。
5.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身体的一种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外来病原体并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来消灭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6.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原因和控制的科学。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危险因素以及防控措施。
7. 隔离(Isolation):将已经感染的人或动物与健康的人或动物隔离开来,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隔离可以通过将患者单独安置在特定场所,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来实现。
8. 感染控制(Infection Control):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这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环境卫生措施(如清洁消毒)和疫苗接种等。
9. 疫苗(Vaccine):一种由病原体的部分或全体制成的制剂,用于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疾病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以预防感染该病原体。
10. 抗生素(Antibiotics):一类抗菌药物,能够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然而,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效,对病毒等其他病原体无效。
11. 预防措施(Preventive Measures):为了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的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接种疫苗、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传染病学》重点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重点名词解释《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人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上所有病原找带者都有二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采,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工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 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
的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
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
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
床表现。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
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 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
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
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4.传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间是针对传染病而言的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1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6.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
15. 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16.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7.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
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
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
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18. 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
分。
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
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
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
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
22. 高血容量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表现为心慌、头痛、
血压增高,脉压增大,心音亢进,此时易出现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是肾综
合征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
23.艾滋病窗口期:从感染HIV到抗体反应出现前的这段时间,约2 ~6周,3个月阳性率90%
左右,6个月阳性率99%以上。
体内有HIV;感染者有传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
24. HIV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
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
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25.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
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
防措施。
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
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
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28.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
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
再度出现的情形。
29.“三管一灭”:对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蟑螂),
注意个人卫生。
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
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
为赫氏反应。
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
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出现。
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
复
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
3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热尿):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出现腰痛,酱
油样尿(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
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
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