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形成效应知识点解读
印象行成效应

印象行成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也就是第一印象。
所以说与大家一年不见的你,过年回家多少都要参加聚会,在参加聚会前不妨好好收拾下自己,把一年的疲惫暂且都放在身后,把自己精致、精神的一面首先呈现给大家。
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在茶余饭后,大家说起来也都会说好的一面,减轻自己过年的舆论压力,给自己过个好年定好基调。
2.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比方说我们觉得东北人就豪爽,商人就唯利是图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是真切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的,家中长辈也不例外。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家族后辈上了大学都是有出息的,在外边工作都能赚大钱,厉害的很。
我们当然也想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但是当我们还没有成为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实际生活、真实的工作状况多和他们说一说,打破他们的社会刻板印象,那么我们这个年或许能过的更真实、更轻松一些。
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春节假期总是短暂的,哪怕我们再不舍,也还是要和家乡说再见,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去奔波,去奋斗。
那么在临走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收尾工作,不能辜负咱们刚回家时的小心机和过年中的开诚公布,在走之前也留一个好印象下来。
这样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偶尔想起来这个孩子还都能竖起大拇指说一句:这个孩子,真棒。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印象形成效应(上)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印象形成效应(上)印象形成效应(上)在普通心理学中的印象形成效应这一部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虽然考查题型简单,但大多数情况大家容易混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挖掘一下每个效应背后的故事,也从侧面帮助大家加深印象。
知识点一: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背景: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知识点二: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宣泄效应。
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背景: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
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印象形成效应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

印象形成效应之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印象形成效应类型多样,这部分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常为出现,考查形式多为事例型的反选题,其中有一些知识点名称较为相似,但其实质却大不相同,因此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这样便可顺利再下一城。
下面我们来详解印象形成效应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
(一)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首”即是首先,“因”即是因素,那就是说首先看到的那个因素会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影响更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这种效果往往在陌生人见面之时体现更为明显。
比如,我们在去面试的时候,第一次去见某个重要的人物的时候,肯定会让自己衣着得体,因为对于陌生人而言,第一印象的影响力是更大的。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下马威”这都是利用了首因效应来建立自己在他人面前威严的形象。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近”即最近,“因”还是因素,那就是说最近才接收到的信息,还处于印象最鲜明的时刻,对我们认识和看待一个人、一件事的影响更大。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如果一个人一直以来都挺好的,但是最近却做了一件坏事,或者说一个人挺坏的,但是最近却做了一件好事,这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受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
还比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刚刚才学过的这首诗一般会比开课后前边学的几首诗记忆更清晰,这也是受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
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都是体现近因效应的影响。
(三)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2019广东教师招聘高频考点:印象形成效应

2019广东教师招聘高频考点:印象形成效应教师招聘高频考点:印象形成效应中公教师杜翔宇很多同学对于印象形成效应的有关知识不能有很好的了解,这样就会造成在知识点上失去分数,今天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考试中主要涉及到的是材料性的单选题,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印象形成,是指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早先阶段,产生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他的人格的认知,如如一个人是“勤奋、有洞察力和聪明”的,“聪明”即意味着他有创造力;一个人是“阴险、不可信和聪明”的,“聪明”即意味着他极度自私、爱操纵人这些都是对人印象的描述。
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群体特征进行笼统概括,认为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忽视了个体的差异,这其实就是以全概偏,大家都觉得东北人性格豪爽,认为商人唯利是图,教师文质彬彬,认为美国人民主、讲实利,日本人善模仿、进取、有尚武精神,这些都是社会刻板印象,因为只看到到了群体的特征,忽视了群体中每个人的差别。
晕轮效应也被称为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敢等品质,向另一个班学生介绍额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
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却对他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
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这种现象就是晕轮效应,也就是“一好白好、一坏百坏、爱屋及乌、一白遮百丑”等都体现的是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指先前的比后来的印象更深,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恶人先告状、下马威等都是利用了首因效应,人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辨别印象形成效应的小技巧

辨别印象形成效应的小技巧印象形成效应常见的为五种,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虽然所占分值并不高,但是出题频率相对较高,并且考察非常灵活,需要大家重点去记忆关键信息,具体分析如下:首因效应:又称为最初效应,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如:参加面试、或者相亲时,我们会倾向于隆重的打扮自己,力求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为接下来的交往打好基础。
近因效应:也叫作最近效应,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如: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做相似的判断。
例如: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白遮百丑,诸如此类,都是放大一个特征来影响其他特征的。
社会刻板效应:又称为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队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无视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
例如:东北人都会唱二人转;四川人都能吃辣。
投射效应:指的是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例如:疑邻盗斧;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
在以上五种效应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分技巧是:首因效应大多发生在与陌生人之间,而近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熟人身上。
而社会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通常是同学们比较难区分的点,社会刻板印象体现的是对总体特征的以偏概全,例如老师认为数学学得好的学生,物理学得也好;而晕轮效应是对于个体特征的以偏概全,例如小明的数学好,老师认为他各科成绩都好。
【习题巩固】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纪律和品德等方面表现得也很好,这种现象属于( )。
A.刻板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晕轮效应。
题干中说认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也好,属于对于个体特征的以偏概全,通过一个特征,来对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故选B。
教资考试-印象形成效应知识点解读

教资考试-印象形成效应知识点解读考察形式:一般主要考察概念反选,例子、俗语反选。
一、知识点讲解(一)社会刻板印象1.概念: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2.解读:主要是利用群体特征推个人,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别、地域和职业方面。
比如,认为只要是男生就是擅长理性思维,是女生就擅长感性思维;只要是东北人很豪放;只要是医生、护士和幼师就会很温柔。
(二)晕轮效应1.概念: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2.解读:晕轮强调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比如追星,觉得明星长得帅,就认为他哪里都好。
常见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三)首因效应1.概念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2.解读:主要强调第一印象,例如:男女相亲会把自己打扮的很体面就是为了获得最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
(四)近因效应1.概念: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2.解读:最新获得信息对人影响最大,例如:对于刘翔可能只记得在赛场上摔倒的几次,却忘了之前他为国家挣得多少金牌和荣誉,这是最新的信息忽视了他之前的荣耀。
(五)投射效应1.概念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2.解读:投射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常言道,己所不欲,强加于人。
练一练1.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刻板效应B.投射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答案】C。
解析:这属于首因的概念,强调最初信息的重要性。
2.听电台广播时,DJ的声音温柔且有磁性,认为他是一个热情又富有同情心的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2019赣州教师招聘考试五分钟拿下印象形成效应

2019赣州教师招聘考试五分钟拿下印象形成效应赣州教师招聘考情了解:印象指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人在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经验积累下逐渐形成对外界事物的主观倾向判断。
印象形成会影响人际关系,尤其在教育中,首当其冲影响的是师生关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形成对学生的合理印象,这会制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形成,也会带来诸多矛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教师考试中考察这一内容,印象形成的相关考点一般以单选题考察,考察形式为理解。
印象形成的考点一般包括四个具体知识点,分别是系列位置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以及投射效应。
晕轮效应包括光环效应或恶魔效应,我们常常说的一好百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均属于晕轮效应。
具体来讲,光环效应: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
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
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学习或者进行认知是,我们对于材料的开头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如一串单词的前几个,故事的开头,初恋。
近因效应:学习或者认知时,最后部分记忆效果最好,如电影的结尾记忆深刻,多年好友因近期小事吵架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简单可以理解为对于一类人部分的看法推及为一类人整体的看法,比方我们如果知道一部分男生理科好,会觉得全体男生也具有这样理科好的品质。
投射效应: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观点认为其他人也有,常常所说的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均属于此种印象形成。
【考题】1.在对系列呈现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
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B.投射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答案】:D。
【解析】:关键词划记,最后呈现材料遗忘少,说明对于最后的材料印象深刻。
故选近因效应。
2.“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反应的是( )。
心理学效应之印象形成效应

心理学效应之印象形成效应一、社会刻板印象对群体特征的片面化概括。
例如:我们都会觉得"男生胆大心细,女生娇小无力。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刻板啦。
二、晕轮效应对于个体特征的片面化概括,也称为光环效应。
例如:我们在追星时,往往因为某个明星扮演的一个角色比较好,而认为这个明星各方面都很好。
"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
三、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大过之后所有的印象印象,也叫最初效应,类似于我们生活中说的第一印象。
例如:我们去相亲的时候会认真的挑选漂亮的衣服,化精致的妆,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就是利用了我们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
四、近因效应最后印象对人的最深刻,重于之前所有的印象,也叫最近效应。
例如,我们往往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桥段,两个原本彼此十分相爱的情侣,因为某一次吵架而分手,分手之后全是怨言,全然想不起之前的美好。
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最后吵架留给彼此的印象和影响盖过之前所有的印象。
五、投射效应投射简单来说就是以己度人。
关于投射效应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
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吃亏的倒是大才子苏东坡。
"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这就是咱们心理学的投射效应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象形成效应知识点解读考察形式:一般主要考察概念反选,例子、俗语反选。
一、知识点讲解
(一)社会刻板印象
1.概念: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2.解读:主要是利用群体特征推个人,主要表现在男女性别、地域和职业方面。
比如,认为只要是男生就是擅长理性思维,是女生就擅长感性思维;只要是东北人很豪放;只要是医生、护士和幼师就会很温柔。
(二)晕轮效应
1.概念: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2.解读:晕轮强调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比如追星,觉得明星长得帅,就认为他哪里都好。
常见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三)首因效应
1.概念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2.解读:主要强调第一印象,例如:男女相亲会把自己打扮的很体面就是为了获得最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
(四)近因效应
1.概念: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2.解读:最新获得信息对人影响最大,例如:对于刘翔可能只记得在赛场上摔倒的几次,却忘了之前他为国家挣得多少金牌和荣誉,这是最新的信息忽视了他之前的荣耀。
(五)投射效应
1.概念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2.解读:投射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常言道,己所不欲,强加于人。
练一练
1.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刻板效应
B.投射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C。
解析:这属于首因的概念,强调最初信息的重要性。
2.听电台广播时,DJ的声音温柔且有磁性,认为他是一个热情又富有同情心的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A.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B。
晕轮效应强调针对一个人一好百好,此时就所遇到的DJ,觉得声音好所以哪都好。
3.“疑邻盗斧”属于( )。
A.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C。
解析:这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觉得斧头是邻居偷得,所以怎么看他都像小偷,一旦找到斧头就怎么看都觉得邻居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