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十四:“327”国债期货风波

合集下载

327国债期货风波

327国债期货风波

1993年开始的国债期货交易风波,主要是指的3.27风波国债进入期货市场的始作俑者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在当时来说,股票市场是非常冷清的,绝大多数地方都还没有开设证券交易,交易的保证金也要求很高,一般至少5万元,多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值。

而有钱的人还都沉在商品市场,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是绝对害怕的,所以要改变冷清的状态,创新品种就是活跃市场的最好办法。

1992年底,12个品种的国债标准期货合约被隆重推出,1993年上市交易。

随后,北京商品交易所和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十几家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如雨后春笋一下遍布主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当时国债期货走向火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1994年初,一些券商钻实际利率比国债利率高的空子,违规超计划卖出非实物国债,以套用社会资金牟利。

当国务院宣布查处这类券商时,他们为了补足计划外卖出的这部分非实物券,纷纷买入流散在社会上的实物券,使国债现货市场人为制造出供小于求的局面。

二是为了配合新国债发行,财政部根据当时物价水平较高的客观情况,对1992年3年期和5 年期利率比较低的券种实行保值补贴。

一时间,国库券炙手可热。

当时,国债期货开户保证金只要1 万元,每手保证金只要500元,浮盈还可以再开新仓;一些散户满仓带透支,一路死多头,由几万元翻到几十万元,再由几十万元翻到几百万元,那狂热绝不亚于一场豪赌,赌成了就是“王”,赌输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随着国债期货虚盘毫无节制的扩大,市场在进入1994年下半年以后,已逐渐沦为超级主力机构堆砌巨资互相抗衡以图投机暴利的赌场。

1995年初,市场盛传“财政部将对…3.27'国债加息”的消息。

从2月初起,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和辽宁国发股份有限公司因对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的错误预估,联手对“3.27"品种在148元左右的交易部位大量抛空,企图操纵市场。

2月23日,辽国发及其操纵的几家公司通过无锡国泰期货经纪公司大笔抛空无效,又提前得知“贴息”的确切消息后,率先空翻多。

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Previously——前情回顾90年代中旬,国家开放了国债期货交易试点,采用国际惯例,实行保证金制度,虽然大大的高出了1%的国际标准,但的保证金制度仍然把可交易量扩大到了40倍,有效的提高了国债期货产品的流动性,我个人认为,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重大进步。

327是一个国债的产品,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8%(事隔多年,我记不准确了,大概吧)加保值贴息。

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成为了当年最为热门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发的327案,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民间(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则将2月23日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给80后的青年男女略作解释:327是国债代号,并不是案发当日,出事的那天是95年的)所谓的保值贴息指得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国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

为了补偿国债持有人的这项损失,财政部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利息的增加,称之为保值贴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保值贴息应该与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相等,而在国际惯例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现在的中国)已经取消了这一补贴,原因在于,国债购买者在购买时应当自行预见金融产品收益的不缺定型。

镜头回到1995年的中国——国家宏观调控明确提出三年内大幅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措施(这一举措似乎是94年中,记不清了),到94年底、95年初的时段,通胀率已经被控下调了左右。

众所周知的是,在91-94中国通胀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这三年里,保值贴息率一直在7-8%的水平上。

根据这些数据,时任万国证券总经理,有中国证券教父之称的管金生合理的预测,327国债的保值贴息率不可能上调,即使不下降,也应维持在8%的水平。

按照这一计算,当市价在147-148 元波动的时候,管总果断的做空,联合辽国发的高岭(一个可耻的叛徒),成为了市场空头主力。

话分两头。

当时有一家公司叫作中经开——中国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其高层领导多数为财政部官员,这位刚刚一命呜呼的名列胡润富豪榜前列,身价70多亿(风险投资的收益还没有计算进去)的魏东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327国债期货

327国债期货

事件经过
1995年春节后,保值贴补是可预期的事 件,市场分歧不大,但是市场传言将对 923券实行贴息成为市场分歧的焦点。
事件经过
万国证券和辽宁国发做空的理由:
一、保值贴补率将下降——自1995年1月起,我国的通 货膨胀已经见顶回落,抑制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工作的 重点。 二、不会贴息——如果财政部对三年期以上国债贴息, 将增加财政支出几十亿元。并且国家会改变国债发行 条件优于储蓄的现象。 三、混合交收实行 ——1995年新债额度将在1500亿元 左右。 四、现券价格和期货价格相差较大,期货市场会价值 回归,空头行情即将开始。
事件经过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 1992年7月1日-1993年6月30日按年利率 9.5%计息。 1993年7月1日-1995年6月30日按年利率 12.24%加 人民银行公布的当年7月保值 贴补率计息。 这样,百元面值的923券就增加了5.48元 的价值。
事件经过
2月22日上交所收盘价148.21元 2月23日下午涨至151.98元 16时22分万国证券在无相应保证金的情 况下,连续用几十万手的抛盘把合约价 位 从151.30打到148元,最后以700多万 手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压到147.50元收 盘。
事件经过
中经开做多的理由:
保值贴补率不会低——通胀仍然很严重 国债会贴息——当时“327”国债的利率明显低 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不贴息将会损害国债 “金边”债券的形象,并且影响新债的发行。 327国债期货相对低估——周边市场的327国债 期货价格普遍高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 可交割的现券十分有限——1995年新发行的国 债可流通用于交割得很少。
案例:327国债期货
背景
“327”国债期货指的是是在上海证券交易 所上市交易的“310327”国债期货合约, 其标的券种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 券(1995年7月1日到期,代号“923”)。 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决定将参照中央银 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三年期以上国 债品种予以保值贴补。后果?

无常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无常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4
申银与万国合 并
5
争先恐后的沪 深股市
中国证监会一 统天下
收官后的华丽 开局
01
附录1上海 证交所的国 债期货合约 品种代码编 制方法
02
附录2 1994年7 月—1996 年1月保值 贴补率变化 一览表
03
附录3国债 期货交易管 理暂行办法
04
附录4上交 所327合约 与北商所 401506
读书笔记
很有意思的一段往事,极具教育意义。
這本書的故事性和可讀性還是很強,通常情況,我對這類內容豐富的書都會給予好評,但該書前半部分描述 帶有語氣的用語,以及散漫以江湖牌局來形容這一國債事件相幹人不懂規矩,都如一精緻上海人用上海話對外地 人訓導:你個小年輕,阿拉上海人…關鍵講的還欠缺些深度。
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时代,胳膊粗的总归会占有优势,而各种违规不断上演的时刻,遭殃的也都是不参加这 场博弈的小民,你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你就只能参与进去,在时代的汹涌洪流中, 刘鸿儒
周道炯 武小强
1
魏东
2
周正毅
3
袁宝璟、刘汉
4
戴志康
5
张振新
作者介绍
这是《无常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无常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并不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没有魄力与见解,哪能获得长久的成功!这本书不单单讲了327事件, 也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证券市场,不难看出,长久的鼎盛繁荣是不可能的,有高有低才是真实的市场,这 也为证监会的进一步管理敲响了警钟,与时俱进,时时自省!。
作者考证了详实的资料,著成了这本描写我国早期国债交易市场著名的“327事件”的前因后果。看的很过 瘾,推荐!!。

1995年5月_327_国债期货事件

1995年5月_327_国债期货事件

对于保值贴补率、贴息及95新券的发行量等直接影响 92(3)现券到期价值的主要因素,几大市场主力机构 存在严重的意见分岐。 空方认为:
第一,国家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1995年经济工作的重 点。因此,通货膨胀回落必然会导致保值贴补率的回落。 在1995年6年下半年后,风波叠起, “312”、“314”、“317”一直到“327”事件,违规 事件屡屡发生。与巴林银行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 “327”事件,对整个国债期市场冲击之大、影响之 深可谓其中之最。正当有关部门深入反思“327”事 件、重新捡讨中国国债期货之得失时,5月12日, “327”事件中的违规者之一辽宁国发(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再次严重蓄意违规。5月18日,中国证监 会发出《关于暂停全国范围内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 紧急通知》。开市仅两年零六个月的国债期货在一 连串恶性违规事件的打击下,无奈地划上了句号。 细细考察“327”事件,不难发现句号后面的深层原 因。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重新设计期货品种, 制定新规则,广泛推介国债期货交易,将期货合 约面值由原来每口20万元改为每口2万元,并开 始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国债期货。自此以后市场渐 渐有了起色,成交量逐月增长。1994年1月、2月、 3月,上海市场国债期货交易量还分别只有6万口、 3万口和12万口,交易金额分别为12亿元、6亿元 和27亿元。到4月、5月、6月,月交易金额则分 别达到113亿元、208亿元和646亿元,并开始明 显超出同期股票交易金额。以后3个月,国债期 货交易蓬勃兴起,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出现每月 交易突破100亿元的好势头。
据传此次平仓行动将会分阶段进行, 先平092系列、再平192系列。究其原因是 因为明日将公布的新券发行方案,对空方 不利,上半年总共发行一千多亿的盘子, 能流通的极为有限,空方想利用新券实行 交割的幻想完全破来……。临近收市又有 消息传来,上海327的空方主力也出现了头 寸问题。”当晚,财政部发布了第1、2号 公告,宣布1995年国库券发行于3月1日正 式拉开序幕,对空头不利的有关消息完全 证实,“327”空方主力几乎濒临绝境,整 个国债期市已为乌云笼罩。

3.27国债期货风波

3.27国债期货风波
他方面的市场风险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政策风险的认
识。1996年12月的《人民日报》社论已经让投资者尝到
政策风险的滋味,可许多新入市的股民对此认识明显不
足。我们有必要提请这些投资者充分注意这一风险。
“3.27”国债期货风波
6、立法必须带有一定的超前性。管金生在证券市场如此 大规模的违法确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管金生最后被判 17年有期徒刑并非的判决理由并非是巨额透支炒作国债 期货,而是受贿等行为。可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原因 很简单,当时没有法律规定可以套用。同样的事情还发 生在宝安购并延中事件中,据说当时的证监会法律部主 任高西庆在制定《股票交易暂行条例》时曾经花了很大 的力气写“收购与兼并”一章,但当时的国务院法制局 认 为中国股市不会出现收购与兼并,将这一章节删去,事 隔几个月,就发生了宝延风波。
“3.27”国债期货风波
但这仅仅是如果,历史毕竟不相信假设。上交所在 “327”期货事件后还于当天决定取消当日最后7分钟交易, 调整收盘价为151.30元(按照147.40元结算,万国证券赢利 42亿元,按照151.30结算,万国证券亏损10亿元),后又 发通知实行涨跌停板、最高持仓限额等制度。2月27日以 后休市,协议平仓,协议价格在151.30元。
此时“327”事件发生了,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
“3.27”国债期货风波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327”国债进行贴息, 但在上海当惯老大的管金生就是不信这个邪。当然,管 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国家财政力量当时极其空虚,不 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 利 率的差,而且当时通胀局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另一 方面,由于长期身处证券市场,管金生对市场传闻的不 相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于是管金生出手,联合辽 国发等一批机构在“327”国债期货和约上作空。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案例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案例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案例分析327国债期货事件一( 案例介绍1、事件发生的背景1990年以前,国库券一直是靠行政分配的方式发行的。

国债的转让流通起步于1988年,1990年才形成全国性的二级市场。

个人投资者普遍把国债作为一种变相的长期储蓄存款,很少有进入市场交易的兴趣。

通过多次国际考察,决策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了较多的了解,感觉应当有金融工具的创新。

在当时的体制框架内和认识水平上,搞股票指数期货是不可能的,而国债的发行正在受到国家的大力鼓励。

借鉴美国的经验,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

"327"就是其中的一种。

327是发行于1992年的三年期国债期货的代码,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的3年期国库券,发行总规模240亿元。

国债又称“金边债券”,是由政府发行保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收益稳定但流动性弱。

由于国内国债的流通市场起步晚,直到1990年才形成全国性的二级市场,老百姓普遍将国债视作长期储蓄,认购意愿差强人意,国债只能靠政府行政摊派。

而更为严重的是,起始于1992年的高通胀,到了1994年已达两位数的峰值。

当时我国国债发行及其困难,国债期货交易未被投资者所认识,市场规模小,行情波动也不大。

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仅成交19口(1口(合约)=1张(合约)=1手(合约)过去期货交易(证券也一样)都是交易员在交易池内喊价,用手势比划,所以就用“口”、“手”来表示成交量的单位。

)1993年7月10日,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天,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公告称,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

所谓的保值贴息指得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国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

为了补偿国债持有人的这项损失,财政部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利息的增加,称之为保值贴息。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327国债期货事件分析

国债期货 Treasury futures国债期货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交易方式。

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国债期货交易的特点期货交易是一种复杂的交易方式,它具有以下不同于现货交易的主要特点:⒈ 国债期货交易不牵涉到国债券所有权的转移,只是转移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价格变化的风险。

⒉ 国债期货交易必须在指定的交易场所进行。

期货交易市场以公开化和自由化为宗旨,禁止场外交易和私下对冲。

⒊ 所有的国债期货合同都是标准化合同。

国债期货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是一种杠杆交易。

⒋ 国债期货交易实行无负债的每日结算制度。

⒌ 国债期货交易一般较少发生实物交割现象。

国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条款1、交易单位(trading unit):也称合约规模(contract size),是指交易所对每份期货合约规定的交易数量。

2、报价方式(price quotation):是指期货价格的表示方式。

短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报价方式采取指数报价法,即100减去年收益率。

3、最小变动价位(minimum price change):是指在期货交易中价格每次变动的最小幅度。

4、每日价格波动限制:是指为了限制期货价格的过度涨跌而设立的涨跌停板制度。

5、合约月份(contact months):是指期货合约到期交收的月份。

6、交易时间(trading hours):是指由交易所规定的各种合约在每一交易日可以交易的某一具体时间。

7、最后交易日:在期货交易中,绝大部分成交的合约都是通过反向交易而平仓的,但这种反向交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

这一规定的时间就是最后交易日。

8、交割安排:包括交割的时间、交割的地点、交割的方式,以及可用于交割的标的物的等级等。

9、部位限制:是指交易所规定的某一交易者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持有期货合约的最大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二十四:“327”国债期货风波
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管金生由此身陷牢狱,另一当事人尉文渊被免掉上交所总经理的职务。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但由于国债期货不对公众开放,交投极其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此时“327”事件发生了,327国债是指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92(三),95年6月到期兑换。

1992—1994年中国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胀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胀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

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327”国债进行贴息,但在上海金融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管金生就是不相信。

当然,管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国家财政力量当时很弱,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而且当时通胀局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身处证券市场,管金生对市场传闻的不相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

于是管金生出手,联合辽国发等一批机构在“327”国债期货和约上作空。

1995年2月23日,传言得到证实,财政部确实要对“327”国债进行贴息,此时的管金生已经在“327”国债期货上重仓持有空单。

据说,当时管金生曾经要求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为万国证券的持仓多开敞口,但遭到尉文渊的拒绝。

而尉文渊并不知道的是,管金生此时已经在“327”国债期货上超过规定持仓量很多。

与此同时万国证券的重要盟友辽国发突然翻空为多,联盟阵营的瓦解让空方始料不及,管金生面对巨额亏损,于是,在下午4:22分,管金生开始出手,短短的八分钟之内,万国证券抛出大量的卖单,最后一笔730万份的卖单让市场目瞪口呆(按照上交所的规定,国债期货交易1份为2万元面值的国债,730万份的卖单为1460亿元,而当时“327”国债总共有240亿元),据说,在最后8分钟内,万国证券共抛空“327”国债1056万份(共计2112亿元的国债)。

“327”国债期货收盘时价格被打到147.40元。

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万国证券由巨额亏损转为巨额盈利。

但成交量的迅速放大并不能说明问题,关键是期货交易的保证金根本没有,一句话,是透支交易,但反映在期货价格上却成为当天的收盘价。

“327”国债期货事件事后被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管金生的确胆大,胆大本身不是错误,关键是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实施了错误的行为,所以,管金生被捕。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

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

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思考题: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重新开放可以从“327”国债期货风波中吸取哪些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