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的意义

合集下载

唐才子评传(9)人淡如菊孟浩然

唐才子评传(9)人淡如菊孟浩然

唐才子评传(9)人淡如菊孟浩然唐朝的田园诗人为数不少,但真正诗句恬淡清真,通着一股禾苗泥土的气息,称得上纯天然而无任何添加剂的诗篇,我觉得孟浩然的诗才是当之无愧的。

孟浩然的诗句一向以清淡著称,绝不同于后人摹拟的那些伪田园诗,颇多穿凿的痕迹。

就是后人摹写的比较好的比如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杏帘在望”一诗: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此诗是首好诗,句子如“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等也是极富文采,但总觉得没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更显得质朴无华,浑然天成。

孟浩然的诗往往有一种“语淡而味终不薄”意境,其著名的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出自他四十六岁游京师时,适逢中秋佳节,长安诸学者邀他赋诗作会,他以此句令在坐众诗人拍手称绝,纷纷搁笔不敢再写。

此联确实清淡优美,宛如天籁之音,代表了孟浩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味清淡,为人也是如此,孟浩然早年隐居在襄阳城外,与汉代著名的老牌隐士庞德公(看过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伏龙”、“凤雏”都敬其为师)所隐居的鹿门山相隔不远。

也许是受到当地由庞德公流传下来的隐居风气的影响,孟浩然也比较欣赏和乐于隐士的生活。

孟诗中这样的诗句很多,像什么:“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又比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当然比较能代表孟浩然隐逸生活的还是那首《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黄昏、沙岸,孤舟、月照、烟树、松径、幽人。

何等的清幽,何等的静谧,凡世俗尘,一洗而净。

李白有诗赞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可是,孟浩然却也没有做到一生就这样做清高自许的隐士。

而是在四十岁时,突然起了想当官的心思,所以就到长安游历应试。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全诗的意思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全诗的意思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全诗的意思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落花无言独自愁,年去年来老将休。

春醪试饮难禁醉,不觉垂泪满巾裘。

人淡如菊无人识,径寒独自开寒秋。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首句“落花无言独自愁”以落花寓人生离别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光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感到愁苦之情。

第二句“年去年来老将休”暗示诗人已经老去,时光不可逆转,人生一旦过去就无法挽回。

第三句“春醪试饮难禁醉”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厌倦和对酒的迷恋,以此逃避现实。

第四句“不觉垂泪满巾裘”表现出诗人的感伤和孤独,既是对自己的感慨,也是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第五句“人淡如菊无人识”以菊花喻人,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无奈,无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第六句“径寒独自开寒秋”暗示诗人的处境愈发孤独和凄凉,没有人能够陪伴他度过余生。

最后两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则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和友谊的向往,希望能够在美好的环境中找到真正的朋友,共享美好时光。

- 1 -。

人淡如菊,宛若君子。

人淡如菊,宛若君子。

人淡如菊,宛若君子。

人淡如菊,宛若君子。

每到秋季,菊花便逢时而开山冈,田野,丛林装点这清秋时节曲桥,村舍,石屿每一个角落都有它们疏疏的身影鹅黄,粉蕊,似雪一半微寒,一半冷落天地开无花,独向秋气来它们是人间的清客来时含幽,如在虚谷去时抱香,似开寒霜人淡如菊宛若君子山中花发,寻香而来。

菊开有香,莫不静好。

秋阳里,静闻清幽。

南宋诗人闻菊是“野艳幽香,深白浅黄,独占西风里。

”西风细细,独闻花香,浅浅白白,芬芳悠悠。

一闻菊香在野,入我门窗;二闻菊香在堂,暖我心房;三闻菊香在梦,伴我梦乡。

中国文人历来爱用手中的毛笔,描摹菊花的风骨,那是文人意识里的一种信仰。

南宋诗人郑思肖有《画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屈不媚,不畏不惧。

花影重重,开出了文人的品格。

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也需要我们坦然面对,不悲不喜。

花开秋日,我心向阳。

菊香悠然,高贵雅洁,赏花必不可少。

《红楼梦》中海棠诗社雅集中,便有赏菊的记载。

红楼群钗分别有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画菊、簮菊为题,以诗情写下菊花的倩影,林黛玉更有梦菊、咏菊、问菊。

她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成了千古绝唱。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秋凉浓,且赏花影,为生活添一缕菊香。

人说,闻香莫过于听香。

对于菊而言,听字最妙不过。

我们总是在人生的追逐上,忘记了身心的休憩,却忘了,慢下来,听一听这个世界的美妙,正如菊花开在清秋,却不争,那是摒弃生活利欲之后的大智慧。

听花开一季,心赏一秋;听菊开有声,领悟心灵的境界。

人淡如菊,宛若君子,愿你听闻,秋寒无恙。

细蕊生暗香,一枝冷清秋。

粉黛鹅黄相依偎。

晨曦有微露,朝花带夜香。

《人淡如菊》高一作文

《人淡如菊》高一作文

《人淡如菊》高一作文菊,是花中隐士。

它在深秋时节独自绽放,傲立风霜,不畏惧秋风的清冷。

它的形象总是给人留下淡雅的印象,不似牡丹那般富贵华丽,浓妆艳抹;不似玫瑰那般娇艳妖娆,娇美如天边残霞;亦不似荷花那般“池中漾菡萏,檐下燕呢喃”,意境优美。

这或许就是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吧。

菊,自有其独特的隐逸淡雅,无爱无恨亦无嗔,将清香寄托在霜刃般的秋风中,平实内敛,淡泊清华。

深秋时节,花圃中的菊花并未因风霜的侵袭而减少,反而越开越盛,越来越多。

风霜如刃,无情地撕扯着花瓣,冰冷的空气不断向花朵袭来,但它们却毫不畏惧,反而开得更加绚烂,坚毅地穿越时间的长河,穿越风沙的弥漫。

秋风掠过我的脸颊,仿佛被刀割开了一道口子,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然而,这些坚毅刚强的花朵,本应拥有惊世浓艳的容貌,为何却选择了平淡素雅?我缓缓走近菊花圃,花影重叠。

我俯下身,伸出手,轻抚花瓣,感受着菊的坚硬与柔软。

它的花瓣如同霜刃一般,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温柔。

我思量着,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人情世故所困扰,欲望永无止境,总是想要拥有更多的东西,一生都在追逐和牵挂中度过。

如此忙碌的一生,或许还不如淡泊一天来得开心。

做一个人淡如菊的人,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平实低调地做好自己,就像菊花一样,保持着隐逸淡雅的本性。

牡丹之美,令人陶醉,但往往遥不可及,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追求。

与其如此,不如放下期待,放下欲望,抬头仰望,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蓝天。

人淡如菊,心素如简,让我们拥有一颗淡泊的心,去追求平实而又美好的生活。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被物质所诱惑,失去了自我。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品味菊的淡雅之美时,或许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人淡如菊,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态度。

它不张扬,不炫耀,不与百花争艳,只是默默地绽放自己的美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这种淡雅的品质,不仅体现在菊的身上,更应该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不刻意迎合他人,不刻意炫耀自己,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

人淡如菊贬义的意思

人淡如菊贬义的意思

《人淡如菊贬义的意思》
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人淡如菊”有时候在贬义上的意思。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在班级里不太爱说话,也不太跟大家一起玩。

一开始,大家觉得他可能是性格比较安静。

可是后来呢,学校组织活动,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想一起把活动办好。

但小明还是不怎么参与,对什么都好像不感兴趣。

这时候,有人可能就会说小明“人淡如菊”,但这里可不是夸他哦,是说他太冷淡了,对集体的事情都不关心。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这样哦,要积极和大家一起玩。

《说说人淡如菊贬义》
小朋友们,咱们来说说“人淡如菊”在贬义上的情况。

想象一下,有个班级在准备一场表演。

大家都很努力地排练,想把节目表演得很精彩。

可是有个叫小花的同学,每次排练都不认真,也不帮忙准备道具什么的。

别人叫她一起努力,她也不在乎。

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人说小花“人淡如菊”,意思是说她太冷漠,对集体的事情不上心。

小朋友们,我们在集体里要积极热情,不能像小花这样哦。

《讲讲人淡如菊贬义的意思》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人淡如菊”的贬义。

比如在一个小组里,大家都在为完成一个任务努力。

有的小朋友画画,有的小朋友写字,都忙得很开心。

但是有个叫小刚的小朋友,就坐在那里看着,别人让他帮忙,他也不愿意。

这时候,如果有人说小刚“人淡如菊”,那可不是在表扬他安静,而是说他太不积极,对大家的事情都很冷淡。

小朋友们,我们要一起努力做事,不能像小刚这样哦。

中国画的哲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中国画的哲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中国画的哲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境”是佛家妙语,即是感觉的真实。

佛家的哲理意识是永恒虚寂的温馨境界,“无为境”。

中国画美学意识是“物境”、“情境”之外追求一种非日常境的“意境”。

佛家和道家说此种境是“妙绝常境”的“真境”,此中有无可言传的“真意”。

“画”是一个抽象的词,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定形的色相。

它是种种圆融,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人们对他的把持和所生观念亦有无量。

种种美妙随量示的现象,这种现象无有边,不可穹尽,不毁不失。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画家如果不首先善于描绘具象,是难于象外得之的。

老子说“有生于无”,这“无”不同于虚无主义,而是最i深沉的观照,是能够返虚入浑的。

不然非具象的“虚”最终是没有真实情感的。

一般说艺术是属于精神生活的必须又是精神生活的产物。

中国画须要人理解又不易让所有人都能理解。

它是精神生活的产物,从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不是所有人的精神生活都必需。

由此观煮中国画是全民族的画,全社会的画,受某一集团、某一政治的,尤其是哪个人的意思发明创作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画与宗教仪式有情缘,属于同一世界,只不过它们是两个体系。

把它们看成是一对双胞胎也许是恰当的,如果视它为宗教和视艺术为宗教的说法和用法是不恰当的。

我说的宗教不是世俗的宗教概念,这里说的是“宗教精神”。

中国画家、中国画,有情感原则,有文化、有知识、有经验、有理解、有信仰、有因果、有追求极乐的悟性。

·画家心胸要坦荡,即是感观经验与感情发生冲突时也相信自己的感情。

没有心胸坦荡的人,想作为一个虔诚的画家或表现那种高风亮节的作品,如像男演员小旦那样粉钸其外别演其态。

要求做到一个虔诚的画家必须对自己、对人类有美好的颈望,甚至对自己的作品都要求做到虔诚,有如坚持不渝的宗教信仰。

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花鸟画,是表现日常生活事物的感受,它不能表现某种教义,说教和理论。

“江山如此多娇”是情的冲动,不是教条叙述;画牡丹是象征高贵,画竹子是象征高风亮节,菊花象征不畏霜寒,梅花象征气节。

《人淡如菊》亦舒

《人淡如菊》亦舒

《人淡如菊》亦舒“人淡如菊”出自司徒空《诗品》中的《典雅》,比喻人淡泊的如同菊花一样。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有人说,这是喜剧,乔最终从那段本不应该存在的感情旋涡中走了出来,收获了一生的幸福;也有人说,这是悲剧,乔离开了她最爱的人,嫁了一个爱她的人。

就像乔在书中说的那样:“我爱的只是比尔.纳梵,即便将来嫁得再好,我也开心不到什么地方去。

”正如红楼梦中对宝钗的判词,“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要我说,这是个亦喜亦悲的故事。

乔是个刚烈的女子,敢爱敢恨,她具备女子最大的天性,明知道是扑火,也愿意做那化为灰烬的飞蛾。

毕业后的乔从英国回到香港,但是一年后又到回英国。

或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英国那么割舍不下吧。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在乔心中或许早就埋下了对比尔的情根,但却连她自己也未曾知晓。

也许正是这一冥冥中注定的,才指引她回到英国。

没有任何浪漫的语言,乔在一家咖啡厅对她的教授诉说了她对他的爱意。

中年男子毕竟不一般,没有拒绝,没有接受,历经沧桑的他们,懂得该怎样把事情处理到最好。

后来他们最终还是在一起了,比尔对乔或许早就是有感觉的吧,只是碍于世俗的压力,家庭的责任,让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感情吧。

为了乔,比尔丢了工作,葬送了一段十几年的婚姻,这样的爱太沉重。

不是每个女子都是乔,不是任何一个男人都甘愿这样做,只为那虚无缥缈的爱情。

若是抛开老师和学生这种尴尬的身份差别,一个四十七岁的中年男子和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女子之间为什么就不可能有一段纯真的感情?他想保护她的柔弱,她依赖他的成熟稳重。

相比之下,我很不欣赏纳梵太太的做法,几次找乔闹。

既然一个男人的心都不在你身上了,还有什么必要去强求什么呢?比尔提出离婚,她不肯;等到乔已经嫁做他人妇时,她竟然答应了离婚,还到学校去检举她丈夫。

这样的女子太恶毒,得不到的就要毁灭。

突然想起一句恰当的话,“在爱情中,不被爱的,才是第三者。

初二哲理:人淡如菊

初二哲理:人淡如菊

人淡如菊心淡如菊,心静如水,那是一种美的精神灵性。

在嘈杂的红尘人世中,不张扬,不浮夸,凡事看到别人的长处,俭自己的不足。

菊虽没有牡丹的华贵,也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百合的清雅,也没有茉莉的幽香,但她却从容。

菊外貌朴实无华,香味清淡,但那些看似平淡的花朵,却固守着一份执着和从容。

在百花凋零的季节里,傲霜耐寒,瑟瑟秋风中,独自美丽,给肃杀的秋天带来勃勃的生机。

每到秋天,我喜欢在窗台上摆一盆菊花,任凭清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此时的窗台,就像一个画有菊花的画框,心情也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人若如菊,有其高洁,四海之内哪来的贪心;人若如菊,有其奉献,神州大地哪来的私念。

心若有菊,清香如菊,必能成就一个美丽的人生。

菊,只是淡淡地释放着清漫的香气,迎着秋日的和煦,绽放别样的清淡与柔美,不夸张不扑鼻,一脉默默脉脉的样子,顺着流光飞舞的方向,哪怕飘零也是那种淡然宁谧。

人淡如菊,很喜欢这四个字,一如自己现在的心情,波澜不惊,从容娴雅,何必幽怨,何必乖戾,何必偾忌呢。

阳光洒在窗台上,为自己泡一杯茶,读着温馨的故事,暖暖的。

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风华之中。

人淡如菊,不是平庸无奇,而是超凡脱俗,在繁杂浮华的世界里,拥有闲适与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摒弃一切浮华,把岁月沉淀成丰富的内涵,把沧桑伴着年轮写进记忆。

这样的淡,能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了然繁华,回归简真。

历史上,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或赞扬其坚强的品格,或欣赏其清高的气质。

百花之中,牡丹的美太过张扬,梅花之美又过于冷傲。

只有菊花,拥有冷艳的外表和淡雅的芳香,美丽丝毫不逊于玫瑰,雅致更胜过兰花,却恪守着七分美丽、两分傲骨、一分淡泊明志,独自在“蕊寒香冷蝶难来”的深秋时节开放,让日渐寒冷的季节不再苍白、寂寞,给这个季节增添了美丽的颜色。

人生清淡如菊,可以雅致的有些随性,随性的近乎漠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淡如菊”出自司空图《诗品》中的《典雅》,比喻人淡泊的如同菊花一样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和执着、拒绝霸气的心境。

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执着。

它有的是“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坚贞和执着,少的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

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

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实内敛、拒绝傲气的心境。

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内敛和朴实。

生活中不缺少激情,但是每个人的激情都是一刹那的事,生活终将归于平淡,人终将归于平淡,一如平实淡定的菊花。

人淡如菊,不是淡的没有性格,没有特点,也不是“独傲秋霜幽菊开”的孤傲和清高。

人淡如菊,是清得秀丽脱俗,雅得韵致天然的一种遗世独立的从容和淡定。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滚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

这种浑圆不再有绚丽的光泽,这种浑圆就是一种淡然、朴实,它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会手高眼低去投机。

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它丰富而不肤浅、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从。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永济)。

少有俊才,生活在唐末大动荡的时代,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

唐懿宗咸通中登进士第,之后随恩师王凝而为幕僚。

唐僖宗广明元年为礼部员外郎,后迁礼部郎中。

黄巢起义后,司空图扈从不及,流落于乱兵之中,后逃归中条山王官谷的祖传别墅。

光启元年,唐僖宗返回凤翔,召司空图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寻又遭乱,重回王官谷隐居。

唐昭宗继位后,又曾多次召他为官,都称病谢辞。

他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

朱全忠受禅后召他做官,加以拒绝。

知道唐哀帝被害的消息后,司空图不食而死。

司空图长期隐居,过着“一局棋,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的生活。

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

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

”(《山中》)“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

”(《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

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

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

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

司空图性苦吟,举笔缘兴,几千万篇,是晚唐著名诗人。

他说:“侬家自有麟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

”苏轼曾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又说:“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之味。

‘绿树连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

又‘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

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

”后人于此亦多有激赏之词。

但是,奠定司空图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还是他的《二十四诗品》中阐述的诗歌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