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技术(李红举-成都-8[1].2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技术方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技术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日益紧张,土地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保护水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本技术方案旨在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内容及步骤1. 建立土地整治调查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全域土地整治调查评估体系,包括土地资源容量评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为土地整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土地整治方案根据土地整治调查评估结果,结合全域土地资源利用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全域土地整治方案。
方案应包括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布局设计、整治措施和实施时序等内容,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系统、全面和可操作性。
3.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按照土地整治方案,组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一系列措施。
同时,加强对土地整治工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4. 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在土地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修建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5.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土地整治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健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土地整治工程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
2. 增加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持,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推动多元化投入。
3. 加强技术支持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土地整治的技术水平。
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农业土地整治技术指导书

农业土地整治技术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土地整治背景与意义 (3)1.2 土地整治技术概述 (4)第2章土地调查与评价 (4)2.1 土地资源调查 (4)2.1.1 调查内容 (4)2.1.2 调查方法 (5)2.1.3 调查成果 (5)2.2 土壤质量评价 (5)2.2.1 评价指标 (5)2.2.2 评价方法 (5)2.2.3 评价成果 (5)2.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2.3.1 分析内容 (5)2.3.2 分析方法 (6)2.3.3 分析成果 (6)第3章土地整治规划 (6)3.1 规划原则与目标 (6)3.1.1 规划原则 (6)3.1.2 规划目标 (6)3.2 土地利用规划 (6)3.2.1 耕地规划 (6)3.2.2 园地规划 (7)3.2.3 林地规划 (7)3.2.4 牧草地规划 (7)3.3 土地整治工程规划 (7)3.3.1 土地平整工程 (7)3.3.2 水利设施工程 (7)3.3.3 道路工程 (7)3.3.4 农田防护林工程 (7)3.3.5 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 (8)第4章土地平整技术 (8)4.1 土地平整方法 (8)4.1.1 地形测量与数据分析 (8)4.1.2 土地平整方式 (8)4.1.3 土地平整参数 (8)4.2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与施工 (8)4.2.1 工程设计 (8)4.2.2 施工技术 (9)4.3 土地平整效果评价 (9)4.3.1 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9)4.3.3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9)4.3.4 社会满意度评价 (9)第5章水土保持技术 (9)5.1 水土流失类型与治理措施 (9)5.1.1 水土流失类型 (9)5.1.2 治理措施 (9)5.2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10)5.2.1 设计原则 (10)5.2.2 设计内容 (10)5.3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与管理 (10)5.3.1 施工准备 (10)5.3.2 施工过程管理 (10)5.3.3 工程验收与管护 (10)第6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1)6.1 农田水利设施规划 (11)6.1.1 规划原则 (11)6.1.2 规划内容 (11)6.2 灌溉排水系统设计 (11)6.2.1 灌溉系统设计 (11)6.2.2 排水系统设计 (11)6.3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与维护 (11)6.3.1 施工准备 (12)6.3.2 施工过程 (12)6.3.3 维护与管理 (12)第7章土壤改良技术 (12)7.1 土壤质地改良 (12)7.1.1 物理改良方法 (12)7.1.2 化学改良方法 (12)7.2 土壤肥力提升 (12)7.2.1 氮素管理 (13)7.2.2 磷钾管理 (13)7.2.3 微量元素补充 (13)7.3 盐碱地改良 (13)7.3.1 物理改良方法 (13)7.3.2 化学改良方法 (13)7.3.3 生物改良方法 (13)第8章农田防护林建设 (13)8.1 防护林规划与设计 (13)8.1.1 规划原则 (13)8.1.2 规划布局 (13)8.1.3 设计要求 (14)8.2 防护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14)8.2.1 树种选择原则 (14)8.3 防护林施工与管理 (14)8.3.1 施工准备 (14)8.3.2 施工技术 (14)8.3.3 管理与维护 (14)8.3.4 监测与评价 (15)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5)9.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 (15)9.1.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5)9.1.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5)9.2 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15)9.2.1 水土保持修复技术 (15)9.2.2 盐碱化土地修复技术 (15)9.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6)9.3.1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16)9.3.2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6)第10章土地整治项目监测与评估 (16)10.1 监测方法与指标 (16)10.1.1 监测方法 (16)10.1.2 监测指标 (16)10.2 整治效果评估 (17)10.2.1 评估方法 (17)10.2.2 评估内容 (17)10.3 持续改进与优化策略 (17)10.3.1 完善监测体系 (17)10.3.2 优化整治方案 (17)10.3.3 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17)10.3.4 强化政策支持与协调 (17)10.3.5 增强公众参与与监督 (17)第1章绪论1.1 土地整治背景与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多重问题。
土地整理施工组织设计探讨

土地整理施工组织设计探讨摘要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全局管理的重要步骤。
本文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探讨意见。
关键词土地整理;施工组织设计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124-02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根据项目规模、工程内容、施工条件采取的技术上符合要求、经济上合理的组织措施,他对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正确的施工方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取得的合乎理想的建设产品、并极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造价、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实际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际工作提出探讨意见。
1 项目概况及施工条件项目区位于辽西阜蒙县的中部,其规模639600m2,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等。
项目区位于松散岩类的软岩地基较稳定区,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适宜建筑。
规划方案所布设的建筑物工程虽然分散不集中,但项目区内土壤的工程土类分级是相同为褐土、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分级属于ⅱ类土,工程座落在土层和粉砂层上,此层地基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项目区周边有村级主干道,内部有既有道路,工程所需的砂、石骨料及建筑材料均可运入施工现场;现有的10kv输电线路,分布较均匀运行状况良好,能够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求。
工程所需建筑材料主要为汽油、柴油、钢材、水泥、木材、砂、石等。
建筑材料的供应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石料、砂料可从阜蒙县的采石场、采砂场就近购买。
阜蒙县有专业建材市场,可提供所需的水泥和各种钢材及其它的建筑材料等。
2 施工布置原则施工布置原则:所有临建设施尽量在工程中心区部位布置;尽量利用永久工程的设施,做到永临结合;对外对内交通均方便;临建场地平整投资少,场地开阔,拆除费用低;注意环保,避免损害公众利益。
3 主要施工方法、工序及质量要求1)项目区主要工程内容本项目区工程主要有,客土改良工程49500m2,建机电机68眼,护砌钻井台68座,开挖排水沟9条,长4033m修建入地涵管169座,过路涵管5座,整修田间路2条,长1697m,新建田间路10条,长3857m。
土地整理技术路线

土地整理技术路线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土地整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农村集聚区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的制定对于提高整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整理的定义和意义出发,综合阐述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制定。
二、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定义和意义1. 定义土地整理是指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等进行调查、测量、登记和征收,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初步设计、结构调整等各项专业技术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体系的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活动。
2. 意义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制定,有助于将土地整理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统一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路线的制定,可以逐步淘汰传统的落后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降低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农村土地整理的成功实施。
三、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制定要点1. 调查和评价在土地整理工作之初,首先要进行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具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调查、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评价等。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全面评价,可以为后续的技术路线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 规划设计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路线制定的关键部分。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土地整理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所有权结构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出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3. 结构调整土地整理的结构调整阶段,需要根据规划设计的方案,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调整。
主要包括土地用途的调整、土地流转的协调、土地承包权的合理分配等。
通过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技术指南(试行)

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技术的规定(试行)根据《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2007] 50号)和《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川国土资发[2007] 53号)文件精神,为规范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管理,统一技术标准,满足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等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一、作业依据GB/T 5791-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12898-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50162-9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SL 73-9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CH 5002-1994 地籍测绘规范TD/T 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四川省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区划委员会,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国家土地管理局,1987年)《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源部,2001年)二、总体要求1、本规定所指测量范围为项目区工程布置范围,制图范围为项目区行政区域范围。
2、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系统,即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若施测地区无85高程基准的,经批准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当测区附近无国家等级控制点,或联测工作有一定困难时,用图解法套入国家统一的系统,并要求给予技术说明。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措施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不断增加。
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可以打通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促进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平台。
本文拟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分析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进一步探讨优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路径的具体措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农村全域;土地整治;措施引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存量规划时代提升空间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浙江省土地整治经历了标准农田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个阶段。
2018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
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
然而,在当前严控政府债务、土地整治资金短缺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推进模式,更好地激励和推动基层政府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亟待思考。
1农村全域土地整治的概述基于相关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继承和发展,是“土地整治+”理念的实践与延伸,是针对城乡融合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等问题,以对耕地的严格保护、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对自然资源各要素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恢复退化土地生态功能,保护乡村自然山水,助力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
有的学者认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探索农村区域土地整治政策的有效途径,土地整治在工作目标方面,从重视新增耕地数量,逐步发展到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再升级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要求;在内容创新方面,从最初的农用地整理,发展到农用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相融合,并逐步统筹“田水路林村”等多要素、多目标、多模式的综合整治。
土地整治工程相关的书籍

土地整治工程相关的书籍一、介绍土地整治工程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等一系列过程,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利用性。
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土地整理、土地改良、水土保持等方面。
在进行土地整治工程时,需要掌握各种理论和技术知识,而相关的书籍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推荐一些与土地整治工程相关的书籍,以供读者参考。
二、分类推荐1.土地整理(1)《土地整理与规划教程》•作者:孙良俊、李元奎•出版年份:2016年•内容简介:介绍了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此书对土地整理的目标、程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全面、系统,适合作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入门读物。
(2)《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作者:金明、蔡华堂•出版年份:2013年•内容简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了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书中介绍了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对各种土地整理方式和综合开发模式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
2.土地改良(1)《土壤改良与治理工程》•作者:刘振华、王守仁•出版年份:2015年•内容简介:系统介绍了土壤改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土壤改良材料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土壤改良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土地改良工程》•作者:赵立平•出版年份:2012年•内容简介:介绍了土地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书中系统阐述了土壤改良的原理和技术,包括地下水调控、土地复垦和土地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3.水土保持(1)《水土保持工程学》•作者:张景泰、赵景泰•出版年份:2019年•内容简介:介绍了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书中涵盖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
(2)《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与管理》•作者:严修鸿•出版年份:2011年•内容简介:介绍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要点。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分析以阜蒙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分析以阜蒙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摘要】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工程设计项目区改良土壤的必要性、灌溉与排水工程及动力电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分析土地整理自21世纪初至今已逐步发育成为一个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多技术等综合特点的新兴行业,许多科研机构都在不断探索。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实际设计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1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于辽西阜蒙县的中部,其规模639600m2,其中耕地面积468500m2,道路用地面积4800m2,有林地面积27800m2,可调整灌木林地89000m2,未利用地荒草地面积49500m2。
项目区的土地垦殖率为74.69%,土地利用率为92.68%。
规划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为:蔬菜大棚即菜地面积616200 m2,道路用地面积23400m2。
新增耕地30900m2,新增耕地率为4.83%(其中116800m2林地整理为耕地不作为新增耕地)。
土地垦殖率=×100%=×100%=74.69%土地利用率=×100%=×100%=92.68%2 土地整理设计方案分析本项目区49500m2未利用地为荒地,土层厚(40~50cm)为粘性土略呈碱性,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若将其开发成耕地,则需进行外运客土改良,外运客土土质为砂性土,略呈酸性,通过两种土壤的混合,使其成为适宜作物生长的中性土壤,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又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因此,改良土壤是必要的。
本项目区为将荒草地开发成耕地,使其耕作层达到30cm,土层厚达到60cm的质量标准,需外运客土厚度20cm,通过三铧犁翻耕,使厚状土与客土在30~35cm的耕作层深度充分结合,形成中性土壤的耕作层。
客土厚度偏高或偏低,都将影响耕地质量,客土厚度偏高,将会造成投资浪费,也不能与原土层充分混合,客土厚度偏低,将达不到耕作层及土层厚度的要求,也不能起到中和土壤的作用,而本项目设计选择客土厚20cm,是比较合理的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溯源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秦汉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 北魏到唐代中叶的均田制,都是土地整理的雏形。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土地开发整理 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主。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耕 地锐减,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大力挖掘土地利用潜 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实现耕地 总量动态平衡,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来改善生产、 生活条件和环境。
主 要 内 容
(7)现实需要
1)目前形势 新世纪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 进,但同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为缩小城乡差 距,实现城乡统筹,同时满足经济建设增量占用土地 的需要,确保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实现 耕地动态平衡,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随之展开,土地 开发整理逐步向土地综合整治转变。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 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 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 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
第二阶段
发展壮大阶段
199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开征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从法律上 解决了土地整治资金来源,为土地整治全面开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2004〕28号),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 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6年,根据国发28号文件精神,国土资源部部署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试点工作,开始探索农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 2000—2007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利用中央分成的新增费共批准3054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建设规模248万公顷;总额约450亿元;计划新增 耕地45万公顷。土地整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欢迎,成为一项“德 政工程”、“民心工程” 。 这一时期是土地整治全面推进时期,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要内容,以增加 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并开始探索农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 治的结合。
(3)内涵
我国将土地综合整治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过程 等手段,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 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土地管理法》(修订送审稿)对土地整治的定义:对低 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 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土地整治发展历程看,其内涵逐步丰富,目标多元化、 区域综合性特点越来越鲜明。
土地整治技术
李红举
中国成都 2010.8.29
声明1 ——项目名称
1、土地整理 ?
2、土地开发整理?
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4、农村土地整治?
声明1 ——授课内容
1、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技术?
2、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
3、土地整治项目质量评定? 4、土地整治项目验收?
授课大纲
1、国外经验
2、国内实践
合并土地:合并分散零乱地块, 使之达到路网相通、 形状规则、面积适度、有田间排灌设施。 村镇改造:对旧房屋和建筑物的维修、保护和改造 改善和增设村内公共设施,改善村内交通状况。 开辟建设用地:采用土地调整措施为工业、基础设施、 住宅、街道、公共设施准备土地。 景观塑造和保护: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修复或增设 工业建设中已受影响或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森林土地整治:保护森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平衡。 特种经济作区的土地整治:主要指种植葡萄、啤酒 花等作物的地区, 需要改变老的分散经营的方式。 地籍更新测量:原有的地籍数据和资料变更, 须进行 全面的更新测量。
(2)现代土地整治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发育阶段(1987年-1997年) 第二阶段 发展壮大阶段(1998年-2007年)
第三阶段 综合发展阶段(2008年-)
第一阶段
发育阶段
1987年,首次全国土地开发经验交流会在本溪召开,会议号 召要加强土地开发,保持全国耕地面积相对稳定。 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食品部土地整理局和汉斯∙塞德 尔基金会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展了“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 的试验。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要求“积极推进土 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土地整理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写入 中央文件,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 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和环境。 这一时期主要借鉴海外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整理的 实施途径。
(7)现实需要
2)各地做法
1.佛山三旧改造
佛山市“三旧”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用地约25.3万亩,其中旧厂房 约17万亩,旧村居约5.3万亩,旧城镇约3万亩。从2007年到2009年6月,全市 共启动“三旧” 改造项目668个,已完成改造项目111个,完成改造面积1700 多万平方米。全市财政资金共投入34亿多元用于支持扶持“三旧”改造。
3、土地整治技术(规划技术、设计技术、 施工技术) 4、其它(规划编制、可研编制、项目申报、 项目验收、后评价及有关文件和标准等)
1、国外经验
(1)起源 (2)名称 (3)发展历史 (4)内涵任务 (5)工作程序 (6)主要特点
(1)起源
16世纪中叶起源于德国。 土地整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
(6)主要特点
1)内涵丰富,目标多样; 2)程序繁琐,耗时较长; 3)农地为主,广泛参与; 4)政府主导,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的意见; 5)调整土地关系,加强生态保护; 6)完整的法律、法规。
2、国内实践
(1)溯源 (2)现代土地整治发展阶段 (3)内涵 (4)项目类型 (5)特点 (6)主要建设内容 (7)现实需要
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外土地整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 法、俄等国开展土地整治的时间较早。 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 区等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土地整治工作。
(2)名称
——土地整理 Land Consolidation :德国、法国、 荷兰、意大利、葡萄牙等欧洲国家 ——土地联营 Land Assembly:澳大利亚、尼泊尔 ——土地区划 Land Reorganization:日本 ——土地调整 Land Readjustment:韩国 ——土地重划 Land Rearrangement:中国台湾地区 ——土地重置 Land Replotting:加拿大 ——土地整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中国大陆
一、工作阶段
专项规划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任务:在项目建设前, 对拟建项目从基础条件、 技术、资金、效益、组织 管理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调 查研究与分析论证,通过 多方案比较,为项目决策 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成果是项目立 项的前提条件。 解决主要问题:1)必要 性;2)可行性;3)经 济合理性。
名称的不同始于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内容的不同,本质上都体现了 对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关系的调整。
(3)发展历史
阶段
时间
土地整治形式 有组织、有规划地归 并地块、调整权属、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 行
土地整治目的 改变因土地私有和继承的分 割使农地日渐细碎、零散的 现状,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和使管理更加有效 实施新城市规划,解决城市 发展用地;为基建建设提供 土地,同时消除工程建设给 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社 会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等值 化
(5)工作程序
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5年。包括:
收集资料,地籍与规划资料; 选择区域,政府参与,与基层行政边界一致; 与相关规划协调,并报上一级批准; 农业结构初步规划; 征求规划意见; 规划方案经政府批准后,设计实施。
2)规划设计,4年。包括:
项目规划,生产、生活、生态、景观; 施工设计,道路、水利、绿地、景观、自然保护设施 3)实施阶段,3年。工程施工,地块调整,地籍测量建档 4)收尾阶段,2—3年。资料整理汇总,竣工验收
——“堵”、“疏”结合。
3、土地整治技术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项目规划技术 项目设计技术 项目施工技术
第一部分
项目规划
一、前期工作阶段划分
二、项目规划的任务及作用
三、项目规划应解决的问题 四、项目规划程序 五、规划成果
一、前期工作阶段划分
专项规划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任务:按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 目标和任务,开展土地整 治潜力评价,划定土地整 治区域,落实年度土地利 用计划,估算土地整治投 资和效益。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是项目 立项的基础。
“两保障,一补偿”,安徽、江苏“土地入股” ,浙江嘉兴“两分两 换” ,……。途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7)现实需要
3)面对问题 ——土地供求矛盾尖锐,耕地保护压力大; ——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形态破
碎、零乱;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农用地基础设施薄弱;废弃土地复垦率低
第三阶段
综合发展阶段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 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 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 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土地整治做了战略部 署。 根据中央精神,通过总结土地整理的实践经验,国土资源部 提出要把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搭建 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土地整治开始从单纯农地整理向农地 整理与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综合整治转变,并成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