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基本知识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病毒知识点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必须依附于宿主细胞才能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
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于病毒的了解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病毒的结构、感染方式、繁殖方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高一生物必修一的病毒知识点。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是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微生物结构。
一般来说,病毒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核酸(包括基因组和复制所需的辅助基因、调控基因等)、蛋白质外壳(也称为壳或衣壳)和尾部纤维(某些病毒具有)。
病毒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也没有细胞器和代谢机制。
二、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进入人体。
其中,空气飞沫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感冒病毒就是通过打喷嚏、咳嗽时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其他病毒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则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此外,某些病毒还可以通过动物和昆虫进行传播。
三、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寄生式和裂解式。
寄生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自身复制。
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合成酶来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并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而裂解式繁殖方式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使其溢出成熟的病毒颗粒。
四、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病毒是引起许多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以引起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此外,一些病毒还可以导致慢性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此外,病毒还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关,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密切。
因此,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总结起来,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无法独立生存并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蛋白质外壳和尾部纤维等部分。
总结生物病毒知识点初中

总结生物病毒知识点初中一、病毒的基本概念1.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在宿主细胞内寄生繁殖,能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
2. 病毒的结构:病毒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一般可以分为核酸外面包一层蛋白质的壳和一些病毒还有包膜。
核酸可以是DNA或者RNA,包蛋白质的外壳称为衣壳蛋白质,它们能够使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使得病毒能够感染宿主细胞。
3. 病毒的生物学特点:病毒不属于细胞,没有自主进行代谢的能力,是一种需要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繁殖的微生物。
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有选择性感染、寄生、躲避免疫、遗传变异、形态多样等。
4. 病毒的分类:病毒是微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类,它们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它们的核酸类型、宿主范围、形态特点等进行划分。
目前已知的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二、病毒的感染和传播1. 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感染的方式主要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选择的传播方式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病毒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2.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的过程主要包括入侵细胞、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组装出新的病毒颗粒、释放病毒等阶段。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过程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这些步骤。
3. 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既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食物、水源传播,甚至可以通过昆虫等生物传播。
三、常见病毒性疾病1.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属。
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会通过呼吸道传播给他人。
2.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乙肝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肝脏炎症,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3.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艾滋病。
4. 乙型疱疹病毒:乙型疱疹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高中 病毒知识点

高中病毒知识点第一步:了解病毒的定义和特征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法自主繁殖。
它们依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复制,并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制来生存。
病毒通常被认为是非细胞性的生物,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
病毒有以下几个特征: - 非细胞性:病毒没有自己的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 寄生性:病毒依赖于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完成复制过程。
- 感染性:病毒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方式感染宿主。
-基因材料:病毒的基因材料可以是DNA或RNA。
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基因材料类型。
第二步: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根据它们的基因材料类型、形状和宿主范围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基因材料类型,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DNA病毒的基因材料是双链或单链的DNA,而RNA病毒的基因材料则是双链或单链的RNA。
根据形状,病毒可以分为四类:线状病毒、球状病毒、棒状病毒和多边形病毒。
根据宿主范围,病毒可以分为人类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不同类型。
第三步: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宿主,包括: - 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如握手、亲吻等。
- 空气传播: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如打喷嚏、咳嗽等。
- 食物和水传播:病毒通过食物和水传播给人体。
- 虫媒传播: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昆虫或其他生物媒介传播给宿主,如蚊子传播登革热病毒。
第四步:病毒的病理过程与防控措施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包括感染、复制、传播和免疫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等。
- 避免接触病毒源,尽量减少与病毒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
-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肝炎疫苗等,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病毒感染。
病毒有关知识点生物

病毒有关知识点生物病毒是一种微小而危险的生物体,可以感染各种生物,包括人类。
在人类历史上,病毒造成了许多致命的疾病和流行病。
因此,了解病毒的性质和病毒传播的方式对我们识别和应对疾病非常重要。
1. 病毒的构造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不能自行生长或繁殖。
它们是由一些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组成的包被,核酸分子通常是DNA或RNA。
病毒在感染其他生物时,会注入它们的宿主细胞中。
一旦病毒注入到宿主细胞中,它们就开始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复制自己的基因组,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生长和繁殖。
2. 病毒的传播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接触和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通常是指人们直接接触被感染的人或物体,例如使用被多人使用的刀具或餐具。
空气传播是指病毒在空气中传播,通常是通过飞沫或微小的漂浮颗粒来传播。
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血液、唾液和性接触等方式传播。
3. 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从感冒到癌症,从普通感染到丧失生命。
例如,艾滋病是由一种称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病人易受感染,并且逐渐丧失免疫力。
另外,冠状病毒也是一种病毒,最近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
冠状病毒通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4.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由于病毒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预防病毒感染是我们必须采取的措施。
最常见的预防方法之一是接种疫苗,疫苗可以帮助预防一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流感和腮腺炎。
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正确的饮食习惯也可以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如果病人已经感染了病毒,则应该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总之,病毒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生物体。
了解病毒的构造、传播方式和引起的疾病对我们预防和应对疾病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病毒感染,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我们所爱的人。
病毒相关知识点总结

病毒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病毒的结构和组成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体,它通常由外壳和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
1. 病毒的外壳病毒的外壳由蛋白质组成,它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起到保护遗传物质、识别宿主细胞和介导入侵宿主细胞的作用。
2. 病毒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它负责编码病毒的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生长繁殖。
二、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按照宿主类型、遗传物质类型、外壳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1. 按照宿主类型分类病毒可以感染动物、植物、细菌等不同类型的宿主,因此可以按照宿主类型进行分类,比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等。
2. 按照遗传物质类型分类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因此可以按照遗传物质类型进行分类,比如DNA病毒、RNA病毒等。
3. 按照外壳结构分类病毒的外壳结构多样,可以按照外壳结构进行分类,比如裸病毒、包膜病毒等。
三、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吸附、进入宿主细胞、合成病毒遗传物质、合成病毒蛋白质、组装和释放等过程。
1. 吸附和进入宿主细胞病毒依靠其外壳上的特定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随后通过吞噬作用或融合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
2. 合成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病毒的遗传物质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合成,形成新的病毒基因组;病毒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合成,并通过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形成新的病毒蛋白质。
3. 组装和释放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后,新合成的病毒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并通过裂解或融合等方式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四、病毒感染和免疫1. 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生长繁殖的过程,它包括病毒的侵入、复制、破坏和释放等多个阶段。
2. 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宿主细胞通常会产生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感染,包括通过产生抗体、活化免疫细胞等方式来抵御病毒的入侵和复制。
3. 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也会对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反应,包括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方式来清除病毒颗粒和感染细胞。
病毒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病毒的所有知识点总结病毒是一种微生物,通常由蛋白质的壳和遗传物质组成,只有在宿主体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它们可以感染动植物、细菌甚至其他病毒。
病毒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了解病毒的结构、特性和传播方式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1. 病毒结构病毒通常由蛋白质的壳和遗传物质组成。
蛋白质的壳通常具有特定的形状,这种形状决定了病毒是否能感染特定类型的细胞。
遗传物质可以是 DNA 或 RNA,并且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
病毒还可能有一些辅助结构,如包膜、酶或其他蛋白质,它们对感染和复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2. 病毒分类病毒根据其遗传物质、壳的形状、生命周期和感染范围进行分类。
例如,病毒可以是 DNA 病毒或 RNA 病毒;宿主范围可以分为人类病毒、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等;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对于研究和治疗疾病来说,了解病毒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潜在的治疗方法。
3. 病毒感染过程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病毒需要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一旦进入细胞,病毒会释放其遗传物质,并利用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
病毒复制可能包括合成蛋白质、复制遗传物质和组装新的病毒颗粒。
这个过程通常会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引发疾病的症状。
4. 病毒与免疫系统人类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一旦人体感染了病毒,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应答,包括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
其中,抗体和T细胞的作用尤为重要。
抗体可以识别并中和病毒,而T细胞可以杀死已经感染的宿主细胞。
然而,一些病毒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感染变得更加复杂和持久。
5. 病毒传播方式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不同类型的病毒可能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因此了解传播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此外,病毒也可能通过媒介传播,如蚊子、跳蚤或啮齿动物等。
病毒基础知识

病 毒要点:病毒: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的非细胞生物。
病毒粒的大小以纳米来计量, 常见的病毒形态有球形、杆状或丝状、蝌蚪形、砖形和弹状5种。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核衣壳,有些病毒还具有包膜、刺突等结构。
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病 毒的结构呈现高度对称性:即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和复杂对称。
噬菌体:噬菌体是发酵行业的常见病毒。
根据结构可分为A 、B 、C 、D 、E 、F 6种。
其中A 、B 、C 型为蝌蚪形,D 、E 型为球形,F 型为丝状。
病毒增殖过程:病毒粒子进入细胞内增殖发育成熟的全过程,大体上分为吸附、侵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5个阶段。
病毒增殖的一步生长曲线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3个时期。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其DNA 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 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也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其存在形式有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3种。
溶源菌: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DNA 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称为溶源菌。
溶源菌的检出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分离培养病毒可用寄主接种法、鸡胚培养法或细胞培养法,而且还必须根据不同病毒的要求进行选择,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病毒鉴定是诊断病毒性疾病的可靠方法,也是病毒分类的前提。
包涵体:某些细胞在感染病毒后,出现于细胞质或细胞核内的,在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它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亚病毒: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以及朊病毒。
在亚病毒中,仅类病毒和朊病毒能独立复制,卫星病毒及卫星RNA 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性质十分特殊的生命形式。
《病毒》 知识清单

《病毒》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法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它们由一个核酸分子(DNA 或 RNA)与蛋白质构成的外壳组成。
这个外壳被称为衣壳,衣壳的作用不仅是保护内部的核酸,还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识别和结合。
二、病毒的分类1、按照遗传物质分类(1)DNA 病毒:这类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例如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等。
(2)RNA 病毒:遗传物质为 RNA,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
2、按照宿主分类(1)动物病毒:能感染动物并在动物体内寄生和增殖,如狂犬病病毒、禽流感病毒。
(2)植物病毒:专门感染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病害,比如烟草花叶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在细菌内复制并导致细菌裂解。
3、按照病毒形态分类(1)球状病毒:外形呈球形,如流感病毒。
(2)杆状病毒:形状像杆状,例如烟草花叶病毒。
(3)丝状病毒:呈丝状,如埃博拉病毒。
(4)冠状病毒:外观具有冠状的突起,像皇冠一样,如新型冠状病毒。
三、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通常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它携带了病毒的基因信息,决定了病毒的特性和繁殖方式。
蛋白质外壳则起到保护核酸和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
有些病毒的外壳上还具有包膜,包膜通常来自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上面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有助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和侵入。
四、病毒的繁殖病毒不能自我繁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其繁殖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吸附:病毒通过其表面的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吸附。
2、侵入:病毒将其核酸注入宿主细胞内。
3、脱壳: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宿主细胞内被去除,释放出核酸。
4、生物合成: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网络安全与管理教师:汪洪祥项目4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项目1 双机互连对等网络的组建2013/11/24本讲的主要内容:一、项目提出二、项目分析三、相关知识点1.病毒的定义与特征2.病毒的分类3.宏病毒的蠕虫病毒4.木马5.反病毒技术4.1 项目提出有一天,小李在QQ聊天时,收到一位网友发来的信息,如图4-1所示,出于好奇和对网友的信任,小李打开了网友提供的超链接,此时突然弹出一个无法关闭的窗口,提示系统即将在一分钟以后关机,并进入一分钟倒计时状态,如图4-2所示。
小李惊呼上当受骗,那么小李的计算机究竟怎么了?4.2 项目分析小李的计算机中了冲击波(Worm.Blaster)病毒。
2002年8月12日,冲击波病毒导致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计算机中毒,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金。
病毒运行时会不停地利用IP扫描技术寻找网络上系统为Windows 2000或XP的计算机,找到后就利用RPC缓冲区漏洞攻击该系统,一旦攻击成功,病毒体将会被传送到对方计算机中进行感染,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新启动、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另外,该病毒还会对Microsoft的一个升级网站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导致该网站堵塞,使用户无法通过该网站升级系统。
4.2 项目分析病毒手动清除方法:用DOS系统启动盘启动进入DOS环境下,删除C:\windows\msblast.exe文件;也可安全模式下删除该文件。
预防方法:打上RPC漏洞安全补丁。
据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统计,2011年上半年最为活跃的病毒类型为木马病毒,其共占据所有病毒数量中60%的比例。
其次,分别为蠕虫病毒和后门病毒。
这三种类型的病毒共占据所有病毒数量中83%的比例,如图4-3所示,可见目前网民面临的首要威胁仍旧来自于这三种传统的病毒类型。
防范计算机病毒等的有效方法是除了及时打上各种安全补丁外,还应安装反病毒工具,并进行合理设置,比较常见的工具有360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等。
64.3 相关知识点4.3.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4.3 相关知识点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①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媒介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
这些媒介可以是程序、文件、存储介质、网络等。
②隐蔽性。
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计算机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分的。
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程序一经运行并取得系统控制权后,可以迅速感染给其他程序,而在此过程中屏幕上可能没有任何异常显示。
这种现象就是计算机病毒传染的隐蔽性。
③潜伏性。
病毒具有依附其他媒介寄生的能力,它可以在磁盘、光盘或其他介质上潜伏几天,甚至几年。
不满足其触发条件时,除了感染其他文件以外不做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病毒就四处繁殖、扩散、破坏。
④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发作往往需要一个触发条件,其可能利用计算机系统时钟、病毒体自带计数器、计算机内执行的某些特定操作等。
如CIH病毒在每年4月26日发作,而一些邮件病毒在打开附件时发作。
4.3 相关知识点⑤破坏性。
当触发条件满足时,病毒在被感染的计算机上开始发作。
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不同,病毒发作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破坏性可能有很大差别。
从显示一些令人讨厌的信息,到降低系统性能、破坏数据(信息),直到永久性摧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造成系统崩溃、网络瘫痪等。
⑥不可预见性。
病毒相对于杀毒软件永远是超前的,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杀毒软件可以杀除所有的病毒。
为了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计算机病毒作者在编写病毒程序时,一般都采用一些特殊的编程技术,例如:①自加密技术。
就是为了防止被计算机病毒检测程序扫描出来,并被轻易地反汇编。
计算机病毒使用了加密技术后,对分析和破译计算机病毒的代码及清除计算机病毒等工作都增加了很多困难。
②采用变形技术。
当某些计算机病毒编制者通过修改某种已知计算机病毒的代码,使其能够躲过现有计算机病毒检测程序时,称这种新出现的计算机病毒是原来被修改前计算机病毒的变形。
当这种变形了的计算机病毒继承了原父本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时,就称为是其父本计算机病毒的一个变种。
4.3 相关知识点③对抗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
计算机病毒采用对抗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技术时,当发现磁盘上有某些著名的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或在文件中查找到出版这些软件的公司名称时,就会删除这些杀毒软件或文件,造成杀毒软件失效,甚至引起计算机系统崩溃。
④反跟踪技术。
计算机病毒采用反跟踪措施的目的是要提高计算机病毒程序的防破译能力和伪装能力。
常规程序使用的反跟踪技术在计算机病毒程序中都可以利用。
4.3 相关知识点4.3.2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1. 按病毒存在的媒体分网络病毒,文件型病毒,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文件型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和.bat文件等)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主引导记录(MBR)。
4.3 相关知识点2. 按病毒传染的方法分驻留型病毒和非驻留型病毒驻留型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它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
非驻留型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4.3 相关知识点3. 按病毒破坏的能力分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和非常危险型。
①无害型。
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②无危险型。
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音响。
③危险型。
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④非常危险型。
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
4.3 相关知识点4. 按病毒链接的方式分①源码型病毒。
该病毒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该病毒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编译前插入到源程序中,经编译成为合法程序的一部分。
②嵌入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将自身嵌入到现有程序中,把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以插入的方式链接。
这种病毒是难以编写的,一旦侵入程序体后也较难消除。
③外壳型病毒。
该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序不作修改。
这种病毒最为常见,易于编写,也易于发现,一般测试文件的大小即可知道。
④操作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的程序模块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4.3 相关知识点5. 按病毒激活的时间分①定时型病毒。
定时型病毒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的病毒,它以时间为发作的触发条件,如果时间不满足,此类病毒将不会进行破坏活动。
②随机型病毒。
与定时型病毒不同的是随机型病毒,此类病毒不是通过时间进行触发的。
4.3 相关知识点4.3.3 宏病毒和蠕虫病毒1. 宏病毒宏(Macro)是Microsoft公司为其Office软件包设计的一项特殊功能,Microsoft 公司设计它的目的是让人们在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工作时避免一再地重复相同的动作。
利用简单的语法,把常用的动作写成宏,在工作时,可以直接利用事先编写好的宏自动运行,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而不必再重复相同的动作,让用户文档中的一些任务自动化。
4.3 相关知识点使用Word软件时,通用模板(Normal.dot)里面就包含了基本的宏,因此当使用该模板时,Word为用户设定了很多基本的格式。
宏病毒是用 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的,这些宏病毒不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工作而设计的,而是用来对系统进行破坏的。
当含有这些宏病毒的文档被打开时,里面的宏病毒就会被激活,并能通过DOC 文档及DOT模板进行自我复制及传播。
以往病毒只感染程序,不感染数据文件,而宏病毒专门感染数据文件,彻底改变了“数据文件不会传播病毒”的错误认识。
宏病毒会感染Office的文档及其模板文件。
4.3 相关知识点宏病毒防范措施①提高宏的安全级别。
目前,高版本的Word软件可以设置宏的安全级别,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应该选择较高的安全级别。
②删除不知来路的宏定义。
③将Normal.dot模板进行备份,当被病毒感染后,使用备份模板进行覆盖。
如果怀疑外来文件含有宏病毒,可以使用写字板软件打开该文件,然后将文本粘贴到Word文档中,转换后的文档是不会含有宏病毒的。
4.3 相关知识点2. 蠕虫病毒(1) 蠕虫病毒的概念蠕虫(Worm)病毒是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性病毒,它具有病毒的一些共性,如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等,同时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如不利用文件寄生(有的只存在于内存中),对网络造成拒绝服务,以及和黑客技术相结合。
在产生的破坏性上,蠕虫病毒也不是普通病毒所能比拟的,网络的发展使得蠕虫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整个网络,造成网络瘫痪。
4.3 相关知识点根据使用者情况可将蠕虫病毒分为两类。
一类是面向企业用户和局域网的,这类病毒利用系统漏洞,主动进行攻击,对整个Internet可造成瘫痪性的后果,如“尼姆达”、“SQL蠕虫王”、“冲击波”等。
另一类是针对个人用户的,通过网络(主要是电子邮件,恶意网页形式)迅速传播,以爱虫病毒、求职信病毒为代表。
在这两类蠕虫病毒中,第一类具有很大的主动攻击性,而且爆发也有一定的突然性。
第二类病毒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多样,少数利用了Microsoft应用程序的漏洞,更多的是利用社会工程学对用户进行欺骗和诱使,这样的病毒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很难根除的,比如求职信病毒,在2001年就已经被各大杀毒厂商发现,但直到2002年底依然排在病毒危害排行榜的首位。
4.3 相关知识点(2) 蠕虫病毒与一般病毒的区别(3) “熊猫烧香”病毒实例2006年底,“熊猫烧香”病毒在我国Internet上大规模爆发,由于该病毒传播手段极为全面,并且变种频繁更新,让用户和杀毒厂商防不胜防,被列为2006年10大病毒之首。
“熊猫烧香”病毒是一种蠕虫病毒(尼姆达)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
由于中毒计算机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
“熊猫烧香”病毒是用Delphi语言编写的,这是一个有黑客性质感染型的蠕虫病毒(即:蠕虫+木马)。
2007年2月,“熊猫烧香”病毒设计者李俊归案,交出杀病毒软件。
2007年9月,湖北省仙桃市法院一审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李俊有期徒刑4年。
4.3 相关知识点①感染“熊猫烧香”病毒的症状关闭众多杀毒软件和安全工具。
感染所有EXE、SCR、PIF、COM文件,并更改图标为烧香熊猫,如图4-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