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的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_蔡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 b 4 3 1+ 4

S△BOC , S△C S AOB 则 O A , b= c= △ , a+b S△ABC S△ABC S△ABC
+c = 1, A → c·A B → b·A → ) ·O 0= ( a+b+c C + + → → → → → ) · ·( ·( A +b O A +A B +c O A +A C) =a O → → → A +b·O B +c·O C, = a·O → → S ·O → 所以 SA ·O A +S O B C = 0. + C B· 例5 ( 如图5, 已 1 9 7 8年辽宁省数学竞赛题 ) 知A 任作一直线 M 是 △A B C 的边 B C 上 的 中 线,
G 求E 2 A F, . G F
图4
— —2 · 课外园地 · 数学通讯 — 上半月 ) 0 1 2 年第 7、 8期(
1 1 1
别表示 △B 证 明: O C、 O A、 O B 的 面 积, SA △C △A → → → ·O A +S O B +S O C = 0. B· C· 证 明 延长 A 由向量的定比分 O 交B C 于D ,
P A R a, R → 由A 设A = = B Q B S b P → m → Q → , B S = mA = c = mB = m d .
图7
M P N R T 记A 则由向量的定比分 = = =λ, MB NQ T S
1 1 2
— —2 数学通讯 — 上半月 ) 0 1 2 年第 7、 8期( · 课外园地 ·
T → 共线 , 即 R、 S S、 T 三点共线 . Leabharlann Baidu 9 ( 2 0 0 2年江苏省 数学夏令营试题 )如 图 9, 已 知四边形 A B C D 的两条对边 的延长 线 交 于 K 、 对角线 L,
→ , , 解 如图 2 设A C =a → , 故 A B =b M 是B C 的 中 点, 1 M → 1( → → A A B +A C) a = = ( + 2 2 ) b . E → F → , , 设A a A b =μ =μ 1 2 → → 则由向量 的 定 比 E G =λG F,
b 4 a+ ( 1+3 b, λ λ) , 以a+λ 又a 所 b不共线 , =μ· 1+λ 1+λ 以
A B, 与A B、 A C、 A M 分 别 交 于 P、 Q、 N ,求 证 : A P A M, A C 成等差数列 . AN A Q B → a → 证明 设A A C= = , → → → , , , b A P =m a A Q =n b P N = → ) , 因为 M 是 m, n, λNQ ( λ>0
4 a+3 b, D E → 7B → 4 所以B b . = = a+3 7 由C 由向量的定比分点公式得 N ∶N D =λ, → → ) C +λB D b+λ( 4 a+3 b N → B B = = 1+λ 1+λ 4 a+ ( 1+3 b λ λ) . = 1+λ M → → 所 因为 B、 所以B M、 N 三点共线 , =μBN ,
正六边形 A 点 M、 B C D E F 的两 条 对 角 线 , N 分别
M C N 内分A 使得A 如果B、 C、 C E, M、 N三 = =r, A C C E 求r 的值 . 点共线 , A → → , 证明 设B B C =a → , ( ) 则B E =2 a+b . =b M C N 因为A 所 = = r, A C C E
= 证明 在 所 在 平 面 上 任 A B → x → , 取一点O, 设O O = , =y → → , A P =c B Q =d .
M → → 则 1 因 为 A、 设A N、 M 三点共线 , =μAN , 2
m , 1 n , n λ 所以 m =λ n,λ = =μ· = · 1+λ 2 μ 1+λ 1+λ
图2
a+λ 1 G → μ μ2b. 分点公式得 : A = 1+λ , 因为 A、 所以μ G、 M 三 点 共 线, a b 不 共 线, 1 =λ μ2 . E → :A → ) ) 又 因为 |A a b | | F|= ( | ∶( | 1| 2| μ μ = 4 ·μ 3 即E G 3 1 1 所以λ = μ = 2, = , = . 3 μ 2 G F 2 2 2 μ ) , 、 例3 ( 第2 届 试题 如图 3 I MO 3A CC E是
以, 由向量的定比分点公式 可得 M → A → r → 图3 B C+ ( 1- r) B = B , 1-r) a+r b =( → → → B N =r B E+( 1-r) B C ( ) ( ) r a+b + 1-r b = 2 r a+ ( 1+r) b . =2 → → , 由于 B、 所以B 所 M、 N 三点共线 , M BN =μ 以1-r = r , 又r>0, 所以 2 r 1+r 3 r= 槡 . 3 例4 ( 2 0 0 2山东省高中数 学联赛试题 )如图 4, 在 △A B C , 中任取一点 O , 用 SA , 分 S B S C
= =
S△AOB ·S△ABD · → S△AOC ·S△ACD · → A B+ A C S△ABD S△ABC S△ACD S△ABC S△AOB → S△AOC · → A B+ A C. S△ABC S△ABC
记a =
E → 于是B D =1 7, A E∶ E C =3 4, ∶B ∶ ∶ =
边B 由向量的定比分 C 的中线 , a+b,→ M → 点 公 式 得: A A N = 2 =

去) .
1=4 λ μ, 1+3 λ= ( λ) μ,
2 所以 4 解得λ = 1 或λ =- 1 ( 舍 λ = 1+3 λ, 4
所以 , M、 N 分别是 A C 与C D 的中点 . 例 7 ( 如图 7, 1 9 9 5 年国家集训队试题 ) A、 B 是 两条直线 A X、 B Y 上的定点 , P、 R 为射线AX 上
A P A R 的两点 , Q、 S 为射线B Y 上 的 两 点, = = B Q B S
图5
m a+λ n b . 1+λ
a , 、 分别是 A M P N M N A B、 P Q、 R S 上 的 点, = b MB NQ R T e 为另一定比 , 问 M、 N、 T 三点的位置如 = T S f 何? 证明你的结论 .
1, B, 于是 1 + 1 = 1 + 1 = 1+λ = 2 即A μ, 2 m n n n n A P λ λ μ A M, A C 成等差数列 . AN A Q 例 6 ( 1 9 8 3 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 )在四 边形 A B C D 中, B D、 C D、 B C 的面积比 △A △B △A 为3 点 M 与 N 分别在A 且A 4 1, C 与C D 上, M ∶ ∶ 同时 , 求证 : C =C N ∶C D. B、 M、 N 三点共线 , ∶A M、 N 分别是 A C 与C D 的中点 .
1 1 0
— —2 数学通讯 — 上半月 ) 0 1 2 年第 7、 8期( · 课外园地 ·
向量的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
蔡玉书
( )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 2 1 5 0 0 6
它应用广泛 . 平面向量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 向量的定比分 点 公 式 结 构 美 观 , 用它来解决国内 别 有 一 番 风 味. 本文列举数 外一些数 学 竞 赛 题 , 例, 以飨读者 . 向量的 定 比 分 点 公 式 : 设 O 是平面上任意一 → → P P λ·O 1+ 2 → →, P → O 点, P P =λP P O . = 1 2 则 1+λ → 推论 设 O 是 平 面 上 任 意 一 点 , P P = 1 → → → → ) 则O t P1P2 , P=( 1-t O P1 +t O P2 . 例 1 ( 1 9 7 8 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试题 )如图 设线段 A 从A 1, B 的中点为 M , B 上另一点C 向直 令C 线A B 的一侧引线段 C D, D 的中点为 N, B D 的中点为 P , 求证 : 直线 P MN 的中点为 Q , Q 平分 线段 A C. B → D → , 证明 设A A =a → , C =μ a A C 的中点为 = bA 1 → 1 , E → 则A E, A C = μ a = 2 2 1 → 1 M → A A B= a . = 图1 2 2 由向量的定比分点公式得 : → D → A C +A a+b, N → A = =μ 2 2 → → A B +A D a+b, P → A = = 2 2 → → ( A M +A N 1+μ) a+b, Q → A = = 2 4 ( -1 ) a+b, Q → A → P → E → 于是P P = Q -A = μ = 4 ( -1 ) a+b, E → A → E → 2P Q →. 所以P A - P= μ = 2 所以 P、 即直线 P Q、 E 三 点 共 线, Q 平分线 段A C. 例 2 ( 第2 9 届I MO 预 选 题 ) B C 中, A B △A 点 E、 2, A C =1 6, M 为B C 的中点 , F 分别在边 =1 直线 E 若A A C 与A B 上, F 与 AM 相交于G , E=
证明 如图 6, 设A M∶ → M C =C N ∶N D =λ, B A= → , , 则由向量的定比 a B C =b b M → a+λ 分点公式得B . = 1+λ 又 △A B D、 B C D、 B C △ △A 的 面积比为3 所以B 4 1, E ∶ ∶
图6
D · → D C · → D → B 点公式得 : A A B+ A C. = B C B C A O · → , O → 又A A D 所以 = AD A O ·B D · → A O ·D C · → O → A A B+ A C = AD B C AD B C
M → x+λ y, 点公式得O = 1+λ P → Q → x c ) +λO + +λ( N → O y+d , O = = 1+λ 1+λ R → → ) S x+ m c+λ( d +λO T → O y+n O = = 1+λ 1+λ d, → O → N → c+λ T → O → 所 以NM M = M -O = = T- 1+λ c+λ d, M → m· → m M → 于是 , 所以NM O M、 N、 = = T , 1+λ T 三点共线 . 例 8 如图 8 所示 , 分别 延长四边形 A B C D 的边 A B、 与A D C, D、 B C 相 交 于 E、 F, R、 S、 T 分别是 A C、 B D、 E F的 求证 : 中点 . R、 S、 T 三点共线 . → F → , 证明 设A E A =a 图8 , 则存在实数λ、 0 <λ, =b μ( → D → ) , , 使得A B =λ a A b . =μ μ <1 → → → → 设D 则由定比分点公 C C E, B C C F, = m =n 式得 : D → m·A E → A m a+μ b + → A C = = 1+ m 1+ m B → n·A F → A a+n b + λ → A C = = 1+n 1+n ① 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