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规程

目前在 我 国 .为 了减少 水 土 流失 和扬 沙 天
存 在较 大土 块 . 加水 分散发 , 响作 物生 长 。 增 影
气 ,保 护耕 地 可 持续 利 用 ,推 广保 护 性耕 作 技
术 。这 一技 术 的基本 要 求 是将前 茬作 物秸 秆 覆
பைடு நூலகம்
我们 研 制 的 目的是 要提 供 一种 结 构简 单 合 理 . 业 时一 次 完 成 切 断 秸 秆 、 松 、 土 等 工 作 深 碎 序。 彻底 解 决普 通深 松 机 作业 质量 差 , 足 不 了 满 全秸 秆 覆盖 免 耕情 况 下作 业 的全 秸 秆覆 盖 免耕
间。
适 合 冬 季风 大 的地 区 ,人 工 收获 玉 米后 对
秸 秆 不作 处 理 , 秆 直 立在 地 里 , 秸 以免秸 秆被 风
吹走 ,播 种 时用 拖拉 机 将秸 秆 按 播 种机 行走 方 向撞倒 , 人工 踩倒进 行覆 盖 。 或
1 . 留 茬 覆 盖 3
232 根据 土 壤条件 和 土壤压 实情 况 . .. 一般 3 4 — 年一 次 。 23 作 业 中深 松 一致 .不得 有 重复 或漏 松 现 -. 3 象。 234 玉米 行 间深 松 时要 求深 松 间 隔 .玉米 种 ..
植 行距 相 同 , 业 后 镇压 或 覆 盖 ; 作 深松 深 度 2 ~ 5
3e ; 5 r 苗期 作 业应 迟早 进 行 , a 玉米不 应 晚 于 5叶
期。
采 取 玉米 联合 收 获作 业 。一 次 完 成玉 米 收
获 与秸 秆还 田覆盖 。秸 秆长 度应 ≤lO m; 秆 Om 秸
行 和农 民朋 友参 考 。
【 词】 保护 性耕 作 作 业规程 关键
玉米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玉米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玉米的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我们需要从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考
虑和实施。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方案。
首先,土壤保护是玉米保护性耕作的重点之一。
在耕作过程中,我
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可以采用覆盖作
物残体、植物秸秆还田、合理施肥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
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其次,水资源保护也是玉米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玉米种
植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可以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农药、化肥
等农业生产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
另外,生态环境保护也是玉米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
在玉米种植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综上所述,玉米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需要从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通过采取覆盖作物残体、
植物秸秆还田、滴灌、微喷灌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保
持土壤肥力,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玉米的
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地种植者能够认真贯彻这些实施方案,共同保
护好我们的农田和环境。
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

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Agriculture)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保持土地覆盖、最小化土地耕作以及合理的农作物轮作。
为了推广和实施保护性耕作,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保护性耕作暂行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保持土地覆盖保护性耕作要求在耕地上保持有效的土地覆盖,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流失。
具体措施包括:1. 留作物秸秆覆盖:在农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留在地表上覆盖土地,以减少风吹雨打对土壤的侵蚀。
对于一些耕地较为贫瘠的地区,还可以将秸秆作为有机肥料利用,提高土壤质量。
2. 植物覆盖带:在耕地周边或坡地上种植绿化植物,形成植物覆盖带,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流失。
3. 耕作地埋秸秆:在进行秸秆还田时,可通过耕作地埋秸秆的方式,使秸秆分解形成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二、最小化土地耕作最小化土地耕作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少对土壤结构和生物的破坏。
具体措施包括:1. 轮作和间作:在同一块土地上选择多种不同的农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
2. 保持底面深翻:在耕作时尽量减少土壤颗粒的破碎,保持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
3. 应用适量农残: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量施用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养分,减少对土壤的损耗,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 种植绿肥:在一部分耕地上种植具有固氮和改善土壤结构能力的绿肥作物,例如豆类植物和蚕豆,在其生长期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固定在土壤中,为后续作物提供养分。
2. 合理的农作物轮作: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养分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轮作,以达到优化土壤肥力的目的。
3. 添加有机质: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

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
在中国,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我国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二、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使土地得到恢复和强化,减轻农业生产对土地的破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其目的在于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使土地资源得到长期利用和合理保护。
三、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方式1. 种植作物多样化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多样化种植作物来保护土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耕地的质量。
多样化种植作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连续耕作,增加土地生产能力,避免土地范围内某种病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农作物生产利润。
具体可采取轮作或混作等方式实现。
2. 坚决禁止边角、窄长地块开垦边角、窄长地块开垦是一种破坏性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方式在开垦过程中往往会去除尽可能多的灌木、草本植物以及树木,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坚决禁止和压缩边角、窄长地块的开垦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实施方式之一。
3. 双绿工程的实施双绿工程也是保护性耕作实施的重要方式,它是指种树和种草结合起来,一同进行农业生产。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地的固碳能力,促进土壤水分的蓄积和保持,并减轻由于连续耕种而引发的病害危害。
同时,双绿工程也可以对散养家禽、家畜的保护作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4. 实行限制化肥使用化肥是很多农民种植农作物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化肥的话,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实行限制化肥使用是保护性耕作实施的重要手段。
具体实行方式可以采用推广绿色农业方式,促进生态种植等方式。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0 3 玉米 田年可增加 0 2 . %, 0 . %~ . %。 0 00 6
4 节约成 本 , , 增产增效 实施保 护性 耕作一年可 减
5道 , 降低作 业成本 2 %左右 , 0 而且 具 作方 式 , 实行免耕或少耕。 免耕就是 除播种之外不进行 少作 业工序 2~ 0 任何 耕作 , 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破茬作业 。 深松 即疏松 有 明显 的增产增收作用 。在农业 部建立 的 1 个监测点 深层 土壤 , 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 构和地面植被 , 可提高 的1 4种作物 产量数 据 中显示 , 1 种 表现 出 了增 产 有 3 玉米增 产 41 小麦增产 7 %, . %, . 小杂粮增 3 天然 降雨人渗率 , 增加土壤含水 量。 深松作业一般在开 效果 。其 中,
事物。 国地域广 阔 、 我 气候类型多样 , 各地耕作 习惯 、 水 土条件 、 作物种类差异很 大 。不 同的国情 、 农情 、 地情 , 要求我们在 吸收借鉴 外来经验 的基础上 ,发展适合不 的技术路线 ( 模式 ) 省级管理部 门一定要审核各地的 。 技 术路线 ( 模式 ) 技术模式 不宜过 多。 , 3 严格 资金使 用 项 目资金一 定要专 款 、 账 , . 专 并
3 .采用免耕播种施肥 复式作业 在有残 茬覆盖 的
要手段 , 以秸秆覆盖 留茬 还 田、 免少耕播种施肥 复式作 地 表实现 开沟 、 播种 、 肥 、 药 、 土镇压 复式作 业 , 施 施 覆 业、 作、 轮 病虫草害综合控制等为 主要 内容的先进农业 简化工 序 , 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 降低成本 。 技术 , 具有 防治农 田扬尘和水 土流失 、 蓄水保 墒 、 培肥 4 病 虫草 害综合 防治 改 翻耕控 制杂 草为喷 洒除 .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方案

2023-2025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方案为落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有效抑制农田扬尘,根据《市季节性裸露农田扬尘抑制关键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京政农发〔2023〕10号)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根据《市扬尘管控工作意见》《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要求,市持续开展季节性裸露农田扬尘抑制关键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通过财政补贴,以推广应用免少耕播种、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农机深松整地为主要手段,抑制扬尘、减少风蚀、蓄水保墒,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水平,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项目实施原则本方案所称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农机深松整地,通过项目推广“多覆盖、少动土”的技术措施,有效抑制农田扬尘,提升土壤有机质,持续开展扬尘抑制效果监测。
区镇(乡)两级农业主管部门协同推动,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服务;镇(乡)村要因地制宜,成方连片、整村推进作业;作业主体(农机服务组织)按作业要求高标准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区的推广应用,坚持公开公正、保质保量、稳步发展的原则,项目过程监督、资金分配、质量核验适用本方案。
三、机具和作业要求(一)机具要求1.农机深松整地。
鼓励使用复式作业机具(同时完成灭茬、深松、旋耕等多项作业)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作业机具必须安装深松作业质量智能监测终端(已列入市农机购置补贴品目,由补贴对象自行购置),并实现定位信息、作业深度、作业面积等监测数据按要求传输到市农机调度中心。
2.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与少免耕播种。
必须使用装有监测终端的作业机具,并实现定位信息、作业面积等监测数据按要求传输到市农机调度中心。
少免耕播种机应确保性能质量可靠,保证播种质量和出苗效果。
(二)作业要求1.农机深松整地。
以打破犁底层和板结层为目标,平原地区深度一般在30厘米以上,山区耕作层一般在25厘米以上,原则上同一地块2-3年深松一次。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申报立项及实施

测算出示范区内所需 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数量 。要充分利 财政资金配套及农民自筹资金解决。 用 已有的机具 ,合理配置新增机具。新增机具 太多 ,项 ( )中央资金 使 用 范围 主要用 于示 范 区建设 、 术 2 技 目资金使用压力加大 ,机具利用率低 ,不能充分调动机 培训和宣传指导 ,比例为 6%、2 %和 2 %。示范区建 0 0 0
物品种,土地连片规模情况,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 ( 免
在各地农机部 门的辛勤努 力下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取 耕播种机,主机 ) ,农机户 、 农机作业组织等情况。 得 了阶段性成果 。在组织实施 和规范化管理方面积累了 2 项 目承担 单 位基 本情 况 . 不少经验和好 的做法 。目前 ,我 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正 项 目承担单位应是县级农机行政主管部 门,或农机 进入大范围示 范推广阶段 ,中央在资金 和政策上对保护 与农业在一起的农业主管部门,要将项 目承担单位基本 性耕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也对项 目的规范化 、制度化 情况进行简要说明。同时 ,还应有项 目技术依托单位 , 管理和科学 、高效组织实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面 如县级农机推广 、科研等单位。要将这些单 位的技术人 从四个方面,结合 目前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 目的调整和 员配备 、办公条件及开展推广服务 的手段 等情况进行简 变化,谈谈如何做好项 目申报立项及实施工作。 要说明。
一
模式就足够了,模式 多了农民接பைடு நூலகம்起来困难 ,同时也增 明 。 加了农机部门的工作难度。 7 投脊估算及脊金筹措 .
( )机 具 配 置 2
() 1 投资估算 可行性研究报告以 3 年为一个投资周
机具数量 :根据实施面积及单机季节作业量 ,科学 期 ,每年中央财政资金拟投入 3 万元 ,不足部分由地方 0
长春市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参考Word)

长春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则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保留玉米茬固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长春市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意见,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使用效果,依据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市保护性耕作主推模式,制定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则,主要用于指导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作业。
一、定义本规则采用下列定义。
1、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高留茬,减少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秸秆覆盖与高留茬:将玉米秸秆用机械粉碎后均匀的抛撒地表,或整秆还田覆盖,以及秋季高留玉米茬至翌年自然腐烂。
3、免少耕播种:在收获后播种前不耕翻,或在播种前对垄面进行简单处理即进行播种的作业方式。
4、深松:深度一般超过犁底层、上下土层基本不乱的松土作业。
5、病虫草害的控制和防治:利用化学药品或地表作业对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作业。
6、田间管理: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松土(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培土及间苗等作业。
7、地表处理:通过浅松、耙地作业,整平地块,或对过多的地表覆盖物掩埋。
8、犁底层:历年等深耕作业时,由于犁体多次压实,在耕层下面形成的密实土层。
二、主要技术模式规范(一)玉米大垄双行(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1、技术内容(1)改原垄作种植为大垄双行种植,根据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大垄双行种植后,应充分发挥品种优势,应用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实行苗带宽窄行种植,缩小株距,加大种植密度。
即改变传统65cm的垄距种植,成为宽行90cm(或80cm),窄行40cm种植,宽行为休耕带,窄行为种植生长带,休耕带与生长带进行隔年交替。
示意图如下:(2)改半精量播种为半株加密精量播种,每穴一粒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内蒙古农机化信息中心【字体:大中小】【关闭】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搞好项目示范区建设,根据《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中所指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作物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深松技术。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家财政项目支出的保护性耕作项目。
二、立项第四条立项原则立项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规划,示范引导,边实施、边扩大,重点建设“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两条保护性耕作带,分阶段、分步骤地在北方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条项目内容项目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
实施内容包括:1、示范区建设。
在现有农业机械装备基础上,购置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开展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
2、支撑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路线,搞好宣传培训、机具选型、试验监测等基础工作。
3、推广区建设。
以示范区和支撑体系为依托,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六条项目周期项目县建设三年为一个基本周期,第一、二年为项目建设与完善期,第三年为巩固实施、扩大推广和普及应用期。
按照项目规划和择优原则,通过若干周期努力,逐步成线连片。
第七条立项程序依据农业部提出的年度项目立项指南要求,省(区、市)农机管理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立项申报工作。
1、选择项目县。
选择当地政府重视、业务部门工作扎实、农机化水平较高、推行保护性耕作有较好条件的县(区、市)申报。
机械化旱作农业工作成效显著,农民有认识和一定经验的县可以优先选择。
2、划定项目区。
按指南要求,确定各项目县示范区和推广区。
要选择条件比较适应,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区域实施。
实施区域要落实到乡、到村、到户。
项目区要在行政区域图上分别标注出来,并随有关材料上报。
3、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县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经济、农业和农机化现状,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内容、规模及目标;示范区布局与技术方案;资金估算及来源;效益评价;分年度实施计划;项目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领导、管理方式、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措施;相关证明文件等。
4、项目申报。
各项目县以县政府名义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材料报省级农机管理部门;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审核后,按时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财务司;农业部对材料进行审查、论证和审批。
上报材料一律一式四份(A4纸打印)。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第八条组织机构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
项目管理办公室由科技、计财、推广、鉴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组成,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项目县要建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由农机、农艺技术推广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组。
技术专家包县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九条职责分工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负责项目合同初审、技术规范指导、技术培训与交流、实施情况检查、总结材料汇总等具体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牵头负责配套机具选型工作;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负责试点试验数据监测工作。
2、省级农机管理局计划财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项目规划、申报、资金的落实使用及监督工作;科技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技术推广部门承担项目合同初审、技术规范指导、技术培训与交流、实施情况检查、材料汇总等具体工作;鉴定部门负责配套机具选型与质量监督;教学科研单位可承担试点试验数据监测、技术咨询、新技术工艺的研究和机具开发、改进等工作。
3、项目县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政府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农机管理部门承办有关工作;项目技术指导组由农机管理、科研、推广,作物栽培、土肥及植保等专家组成。
第十条合同管理项目实行合同管理。
在项目下达以后,承担项目任务的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及时填写《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合同》(格式见附件一),1个月内,一式四份报送至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初审后,交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及财务司审批。
合同审批后,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及时与承担项目任务的县级农机管理部门签订二级合同,组织实施项目。
第十一条项目标牌项目批准实施后可在项目区设置标牌,标明示范推广目标、主要技术内容、项目起止时间和项目承担单位等。
标牌设立应因地制宜、适用节俭。
第十二条项目指导检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及时组织巡回技术指导与监督检查工作。
监督检查结果将作为实施项目滚动管理的参考依据。
第十三条执行情况报送1、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经常以简报、网络信息、工作情况动态反映等形式向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2、省级农机管理部门须于每年度11月30日前,将项目年度执行情况统计表(格式见附件二)及年度工作总结(A4纸格式打印),一式二份,分别报送到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
第十四条数据监测列入部级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点的项目县要按照《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规程》,组织开展实施效果监测工作,并及时报送监测数据和资料。
中国作物学会负责实施的项目点,农机管理部门要主动参与,加强配合,共同做好有关实施和数据监测工作。
第十五条资产登记和档案管理各项目县要建立专门档案,对形成的资产逐项进行登记,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使用办法。
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和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图片、声像材料等,也要建立专门的档案。
资产登记和档案管理应有专人负责。
第十六条资金管理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和项目县,要遵照《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农业部财务司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
合同批复后,要及时将项目经费下达到项目实施单位。
四、项目验收第十七条验收准备及申请项目验收分级负责,各有重点,不搞重复验收。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对项目进行验收。
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根据二级合同先行对各项目县进行验收。
项目县验收结束后,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向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申请项目验收。
申请项目验收需提交项目验收申请表(格式见附件三)和验收材料一式三套。
验收材料包括:1、项目合同书(复印件);2、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包括合同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措施,机具投入及使用情况,当地农民的认识和社会效果,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存在问题及建议等;3、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包括实施方案、技术规范、技术应用对比试验和总结、机具操作规程等;4、证明材料(由乡镇以上统计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出具)。
第十八条项目验收项目验收在项目期结束后半年内完成,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统一组织,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采取会审形式进行。
验收合格的将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颁发验收证书(格式见附件四);验收优秀的将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推荐申报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五、附则第十九条监督与处罚对不能按本规范规定及合同书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和填报有关资料报表的,将予以批评、通报直至取消项目资格,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项目单位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条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可根据本规范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细则,并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备案。
第二十一条本规范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咸阳市2008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总结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机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咸阳市农机管理中心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带动全市农机新技术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核心,认真开展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工作,经过努力,全面完成了各项计划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一、项目完成情况(一)实施区域及面积2008年,咸阳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在长武、彬县、乾县、旬邑、淳化五县实施,按照2008年项目计划和合同任务,全市共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87888.1亩。
作物布局为小麦连作模式和小麦、豆类轮作模式两种。
(二)机具推广情况全市共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1203台。
今年共推广各类保护性耕作机械411台,其中深松机140台,免耕播种机232台,还田机及其它机械39台。
(三)宣传培训及项目检查监督情况1、宣传培训:采用各类电视、报刊和咸阳农机信息网宣传达27次,出动宣传车87次;印发宣传资料7.5万余份;共举办各类培训、演示会74次,培训农民及农机技术人员达23810人次。
2、项目检查监督:市农机管理中心对所有项目实施县检查指导9次,覆盖面达25个乡镇122个村。
二、主要技术措施(一)主要应用技术1、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小麦用收割机收获,留30~40cm高茬,进行残茬覆盖,休闲期不翻耕,小麦残茬始终覆盖地表。
玉米秸秆采用秸秆粉碎还田,并用旋耕机浅旋(深度5~7cm),使秸秆与土壤适当拌合,以避免冬季大风吹跑秸秆。
2、免耕施肥播种技术要将化肥和种籽播施到地表有覆盖物而且未经耕翻的土壤里,就必须使用高质量的深松机和免耕施肥播种机,我们使用岐山利店播种机厂生产的多功能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该机有很好的防堵、入土性能,种肥上下间距在5cm左右,既可施足肥料,又可防止烧苗、缺苗、断苗现象。
因此,选择适宜机具是实施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
3、深松技术使用户县IS系列深松机深松的田块地表动土较大,地表不平整,播种前5~7天用旋耕机浅旋处理,而后进行施肥播种;深松机对覆盖田块进行深松,主要松动地表下30~40cm的深层土壤,打破坚硬的犁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通透性,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深松在小麦,玉米收获后适时及早进行,采用间隔法深松,使土壤虚实并存,达到最佳蓄水效果。
4、杂草控制技术麦田主要杂草有蒿类、苋类、田旋花、狗尾草、马唐、牛筋草、绿毛莠、次生麦苗等。
除草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药剂除草,在深松作业后10~15天,喷施10%草甘磷与20%百草枯混合液,除去杂草,避免田块出现杂草丛生的现象;二是人工除草,在喷施除草剂20天后,对除草剂未杀除的杂草人工消除;三是机械除草,8月中旬,对除草剂不能杀除、人工除草难以完成的次生麦苗及蒿类进行机械除草,采用浅旋除去,通过上述措施综合运用,有效地控制了杂草生长。
小麦、豆类轮作模式因栽培作物的替换生长,从耕作制度上避免了杂草的生长,草量很少,按常规作物田间管理方式,在豆类作物中耕除草时即可消除杂草。
5、机械化表土处理技术在播种前,利用植保机械或浅松机,对覆盖作物及种床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减少杂草及土壤的害虫。
(二)项目实施技术方案1、单纯小麦种植技术模式(适宜于薄弱地力)机收小麦留高茬,残茬覆盖(6月中旬)→机械深松(7月)→休闲期化学除草(8月)→播前地表处理(9月上旬)→免耕施肥播种(9月中、下旬)→田间管理→收获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