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
语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简介

作者张继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
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然铨选落地,归乡。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
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课件

而且暗示了夜的深沉,衬托出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核心问题: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分别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图?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秋景的古诗。《山行》写的是 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 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 山林秋色图。《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泊在枫
导思: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诗人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四种景物,
一个“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一个“寒”字巧 妙地点出了季节,一个“斜”字写出了山路的蜿蜒 曲折。“白云生处”突出了山势之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二月花来和枫叶作对比,写出霜叶胜花的美景, 将原本萧条的秋景写得生机勃勃,令人耳目一新。这 两句寄托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2.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难点)
走进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 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作品:《江南春》《泊秦淮》
串珠问题: 1.《山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 人家、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
远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山 行
近景 ——枫林 霜叶
秋景迷人
课文主旨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有几户人家。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五课 枫桥夜泊教案 西师大版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五课枫桥夜泊教案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能认识课后生字并正确书写。
2. 体会这首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准备1. 让学生在课前对唐诗作一些搜集、了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赏析文章。
2. 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
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张继。
据说,一次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回家途中,因心情沮丧而作这一首诗,这首诗句句都是写的客旅愁思。
霜天月落、乌鹊凄啼、江边枫叶、渔船灯火、城外寺庙、半夜钟声编织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秋夜江景图。
诗人把这样的夜景与愁思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使诗的意境又深一层。
因而成了千古名句。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
诗句的意思是:满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声中慢慢西沉。
渔船灯火闪映,江边枫叶摇曳,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悠悠传入客船。
这首诗写得清新而深沉,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但是却使人感到意蕴无穷。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建议1课时完成。
*注意“眠”字的读音是,不要读作。
夜泊:夜晚停泊。
泊,停靠。
“泊”字是多音字,在这儿读,不读。
乌啼:乌鸦啼叫。
也有一说是月亮落在乌啼山背后。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水。
对愁眠:指旅人怀着忧愁入睡。
夜半:就是半夜的意思。
*朗读本诗,可引导学生读出诗歌所表现的宁静中透出淡淡忧愁的意境。
边诵读边品味。
诵读节奏参考:月落 / 乌啼 / 霜满天,江枫 / 渔火 / 对愁眠。
姑苏城外 / 寒山寺。
夜半钟声 / 到客船。
*读的时候韵脚可略略拖长,读出韵味来。
*先记住并写好生字,再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
*课后第1题: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而且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课后第2题:学生在读中体会、勾画。
写的秋天的景象,从“霜满天”、“江枫”这些词中看出来的。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枫桥夜泊》教案1活动目标: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
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反思: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
2017秋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资料张继

《枫桥夜泊》资料张继: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然铨选落第,归乡。
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
分掌财赋于洪州。
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
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
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
其于为文,不自雕饰。
及尔登第,秀发当时。
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
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
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
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
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5、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诵读欣赏——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部编版

重点导读: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枫桥夜泊》。
2. 展开联想想象古诗《枫桥夜泊》所描写的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乡愁。
3. 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
课文精析:1. 诗人简介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 诵读诗文,聆听经典播放视频,学生跟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自读。
3. 字斟句酌,悟意明理(1)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题目《枫桥夜泊》,我们知道了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我们细细品味。
①这么美的诗句,读完以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仿照句式来说一说。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看到:月亮落下去、遍地的寒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从哪儿看到的,我们找一下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到:诗人听到些什么呢?(乌鸦的叫声、钟声)从哪儿看出来的?(乌啼、夜半钟声)我们想象一下画面:月亮落下去了,寂静的夜晚传来乌鸦的叫声,到处是一片寒霜。
面对漆黑的枫树林、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半夜响起的钟声,此时此刻作者心情会怎样呢?(思乡、伤感等等)从哪儿看出来的?(愁眠)愁眠:难以入睡。
那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来读读这首诗吧!③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优缺点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枫桥夜泊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优缺点下面是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2篇枫桥夜泊教学反思优缺点,供大家参考。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
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在介绍作者时,我联系了诗人张继所在的时代,介绍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
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最后感受诗人愁家国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联系,便于知人论世。
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讲到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玄宗末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徙他乡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
这样的小插曲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突然活跃起来。
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
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这一部分,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
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
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2《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孤独、寂寞
的心情。
“愁”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苏州西面有姑苏山。
寒山寺:坐落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处的枫 桥镇,始建于南朝梁,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在这充满寒意
的夜里,只有 城外寒山寺的 钟声在空中回 荡,一直传到 客船上来。
诗意: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停在树上的乌鸦又啼叫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
江村桥
张继诗中之“江枫”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明 代苏州诗人高启有诗佐证:“画桥三百映江城,诗 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 声。”此诗与张继《枫桥夜泊》遥相呼应。
枫桥夜泊之客船
枫桥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 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 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 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 江枫伴随着渔船上的灯火,我与愁思相伴 难以入睡。
枫桥夜泊
(夜晚把船停在枫桥附近的岸边)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shuāng bó chóu sū 霜 泊 愁 苏 chéng sì zhōng 城 寺 钟
枫桥夜泊
[唐]张客船。
起来,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 (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缕缕愁思涌上心头,难以入睡。) 在这充满寒意的夜里,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 声在空中回荡,一直传到客船上来。
《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 的景物有:残月、霜天、江枫、 渔火、寒山寺、客船,听到的声 音是:乌啼、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