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枫桥夜泊》,学生能够了解到该篇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题,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3. 诗歌朗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并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堂的主题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其与枫桥夜泊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等方面。
然后重点解读诗中所展示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夜晚的描绘和感受。
4. 诗歌朗诵与交流(15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朗诵。
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个人的感想。
5. 总结(5分钟)对于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背景、含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上的朗诵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诗歌赏析的讲解和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案必须包含详细的教学步骤,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枫桥夜泊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热忱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
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
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
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
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
(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3、学生自由读: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2. 通过想象,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3.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1.欣赏歌曲《涛声依旧》2.创设文化语境3.引发对诗歌背景联想和想象4.回文朗读(1)出示所有的诗句,重温诗句并朗读(2)学生质疑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师:这首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一)通读《枫桥夜泊》1.自由小声读古诗,读准每个字音、读通诗句2.请生试读,正音3.齐读全诗4.平长仄短的朗读指导5.男女生比赛读(二)整体感受诗歌的意象师:读诗要读出味道,还要读出诗人的情绪,作者有着怎样的情绪呢?用诗中的一个词回答。
1.感悟整首诗的基调2.解释“愁眠”三、品读古诗,想象诗歌的意境师:愁眠啊愁眠,作者睡不着,这个晚上他看到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前两句。
(一)品读古诗前两句1.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板书:看到:月落、江枫、渔火、霜2.暗夜中,作者又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乌啼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作者的感觉有些异样?5.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二)品读古诗后两句师:在这万籁俱寂,诗人愁情满怀、夜不能寐的时候,从哪传来几记悠远的钟声?一起学习诗的后两句。
1. 师生接读,后两句诗2.写一写:钟声述说着什么板书:钟声3. 诵读、背诵全诗。
四、诗歌拓展1、文化语境复现的影响力2、再现钟声的诗句3.古诗新唱《枫桥夜泊》五、作业1、搜集并积累有关钟声的诗句(3句);2、阅读台湾作家张晓风《不朽的失眠》,根据《枫桥夜泊》改编。
板书设计:枫桥夜泊唐张继看到:月落、江枫、渔火、霜听到:乌啼、钟声。
《枫桥夜泊》教案15篇

•••••••••••••••••《枫桥夜泊》教案15篇《枫桥夜泊》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枫桥夜泊》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三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枫桥夜泊苏教版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以下几项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写一篇关于《枫桥夜泊》的感想,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分析。
3.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首以“秋夜”为主题的诗,要求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充分发挥团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小组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反思与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5.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精细化设计
本案例中,教学内容与过程精细化设计,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科知识与教学实际的结合。这种设计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吸收知识,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旨在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首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其次,组织学生互相评价,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朗读和示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性。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适时穿插相关的文学常识,如平仄、对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几个讨论主题,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诗人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来的?”等。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
(2)体会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2、教学难点理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的夜晚,江面上有小船、枫叶和渔火的视频,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诗句?引出课题《枫桥夜泊》。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张继,张继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经历较为坎坷。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张继在科举考试落榜后,心情郁闷,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泊船于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讲解“泊、愁、眠”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引导学生想象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的画面,感受深秋夜晚的寒冷。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伴着忧愁的人入眠。
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忧愁?让学生结合背景进行思考。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介绍姑苏城和寒山寺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诗的意思,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感悟意境(1)再次播放导入时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小组讨论: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你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
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
《枫桥夜泊》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枫桥夜泊》。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
(3)学会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有关唐诗的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
(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古典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枫桥夜泊》的教学内容,掌握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2)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如唐诗鉴赏书籍、网络资料等。
(3)制作教学课件和教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枫桥夜泊》,了解诗文内容。
(2)搜集有关唐诗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枫桥夜泊》,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学习诗文:(1)分析诗文结构,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2)对比分析古典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
(3)讨论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3.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枫桥夜泊》的风格。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枫桥夜泊》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Lessons from "Maple Bridge at Nigh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要求:1、知识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四、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
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
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
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
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
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
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
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
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
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
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
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
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
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我们一起来读。
)正音:寺、苏、齐读2、二读懂,解诗意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
(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
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
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苏州。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
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
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
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b、指多名比赛读。
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
(5分钟)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
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
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
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
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七)板书设计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