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枫桥夜泊1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课件

而且暗示了夜的深沉,衬托出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核心问题: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分别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图?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秋景的古诗。《山行》写的是 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 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 山林秋色图。《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泊在枫
导思: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诗人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四种景物,
一个“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一个“寒”字巧 妙地点出了季节,一个“斜”字写出了山路的蜿蜒 曲折。“白云生处”突出了山势之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二月花来和枫叶作对比,写出霜叶胜花的美景, 将原本萧条的秋景写得生机勃勃,令人耳目一新。这 两句寄托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2.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难点)
走进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 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作品:《江南春》《泊秦淮》
串珠问题: 1.《山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 人家、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
远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山 行
近景 ——枫林 霜叶
秋景迷人
课文主旨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有几户人家。
诗中有枫叶的诗句三年级上册

诗中有枫叶的诗句三年级上册: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听流人水调子》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长相思·一重山》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江陵愁望寄子安/江陵愁望有寄》唐代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文稿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点此播放动画视频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点此播放朗读视频
点Hale Waihona Puke 播放朗读视频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Flash欣赏
Flash欣赏
布置作业:
1.自学王昌龄《从军行》、李煜《虞美人》,领 悟
两位诗人不同的愁情。 2.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书法作品。
点此播放讲课视频
《枫桥夜泊》的诗意是

《枫桥夜泊》的诗意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诗文解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枫桥夜泊》-诗文赏析《枫桥夜泊》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枫桥夜泊》-作者介绍《张继》张继〔唐〕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枫桥夜泊》-分析讲解《枫桥夜泊》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江泽民主席也曾经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古诗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枫桥夜泊》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枫桥夜泊》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想象法: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枫桥夜泊》-注释《枫桥夜泊》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枫桥夜泊》-鉴赏之一《枫桥夜泊》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枫桥夜泊》-鉴赏之二《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枫桥夜泊》-延伸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歌曲《枫桥夜泊》《枫桥夜泊》中国式的离愁——写给xx中国网络最美的歌曲《枫桥夜泊》成杰思一直觉得中国的古诗在写离愁别绪的时候是最传神也是最精当的,寥寥数语,往往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那种难以名状的愁绪在充盈在字里行间,细细把玩,顿生满腹感叹.而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更萧瑟些,在古城苏州的郊外,听到洪亮的钟声,和间或的乌鸦轻啼,看到的星星点点的渔火和隐藏在夜色里剪影般的枫树,独自一人在小船里孤枕难绵,许是思念朋友,许是思念亲人,那样的感觉真的充满了中国式的悲凉色彩.以这首诗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歌曲有很多,其中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当初唱响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在当时掀起了歌坛非常流行的复古风潮,而在春节晚会上毛宁的那一袭白色围巾,一度成了当年最流行的打扮.但严格说来,《涛声依旧》这首歌只是在歌词上借鉴了《枫桥夜泊》,个中真义细细品位之余,觉得古诗本身的韵味似乎发挥得还不够,境界还没有完全吻合.《枫桥夜泊》由南京艺术学院的孙丁仰庆创作,朱彦清演唱的《枫桥夜泊》是最近以《男生宿舍》为核心影响到的广大苏皖网友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从歌词到旋律,都非常的有味道而且不落俗套,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听的时候,几乎就会认为这首歌就是当代音乐版的《枫桥夜泊》.但这首歌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作时代提前到《涛声依旧》那种风格时期,而是在歌曲里有机地融进了时下流行的说唱元素,相当具有流行基础.有人喜欢复古,对说唱部分觉得不是很和谐,但是我个人觉得,不加说唱等流行元素,这首歌就只能是步《涛声依旧》的后尘,而融合在一起之后,这首歌或许可以跟《千里之外》同处一个序列.苏州,真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城市,听着这首歌,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置声于江南小桥流水的意境里,去寻找在梦里遗失在那里的那份牵挂,也许当你走在桥头,远处的钟声传来,一阵轻风吹落几片枫叶,落到一丛稀疏的兰草里,空气里漂浮着清凉忧伤的芬芳,你会突然觉得一切恍若隔世,你会突然想起一个人的影子,在你的心里,像桥下流水一样荡出层层涟漪.这就是离愁,没有眼泪却可以让你心碎的中国式离愁.希望大家都来支持充满了古典文化韵味的《枫桥夜泊》,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网络上流传的很多都是像这样尝试着对传统文学文化进行再创作的歌曲,而不是那些歌词粗浅得像在打嗝的马路歌曲,那也许就会说明网络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一起加油吧!歌曲《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词/曲/RAP:孙丁仰沁演唱:朱彦清秋落残阳梦离别问琴声悠悠前世沧桑却不忘爱会永久相见在桥头白驹过隙又一生醒来痕梦已过《枫桥夜泊》曾许享受人生烟火枫叶已落遥望无人桥头浪迹天涯寻找钟声敲响的中转你在远方是否会唱起那首古老的离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燕飞南阙春又来《枫桥夜泊》人去不复还一生天涯别两端秋叶离寒落泪人间温暖身在异乡分彼岸来世枫桥相伴梦醒秋去红叶满山又到客船用情难离聚散浪迹天涯寻找钟声敲响的中转你在远方是否会唱起那首古老的离歌《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记得小时候我有时贪玩什么都不懂妈妈总会告诉我说人还学会等候有点难吃不透但我想我应该能够张继的诗句也许是那个时候才会有想起那一天在枫桥见你雨还下着让我相信爱情理想生命都会永久恍惚间睡梦中《枫桥夜泊》又看见那块石头刻着枫桥夜泊一生相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久以前离散的人突然相见今生缘《枫桥夜泊》-走近枫桥《枫桥夜泊》作者:陈忠暮春时节,应苏州诗友之约,来到这座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记得那天去枫桥,是在清晨,街上行人很少,稀稀的.有薄薄的雾,天上还下着霏霏的细雨,而收入眼底的是那古朴的粉墙黛瓦的枕河人家,和那悠长而弯曲的小巷.如果按图索骥,我是很难找到枫桥的,即使踏上枫桥,也难以辨认得出.当诗友告知我凭栏处,便是枫桥时,我想象中的枫桥怎么也难以与现实中的这座枫桥连接在一起.《枫桥夜泊》这就是魂牵梦绕的枫桥吗?眼前的枫桥,是那样的普通和不起眼,一如其河面上那些南来北往的运输船.是我缺乏诗意的想象,还是我悟性迟钝?如果说,这是在白天没有“乌啼”和“渔火”的境界,那么,诗中的“江枫”呢?是否已被人为地砍伐?诗友笑笑,道:“其实,这不是你一个人的疑惑,古往今来,有许多争论和质疑.清代时就有人提出‘江枫’有语病,一是运河不能称‘江’,二是水边不长‘枫’.但对此也有人反驳,说:‘江枫’是指江村桥和枫桥.其实,在苏州的水巷随处可以看到枫树的,硬说河边无枫是缺乏根据的.就像我们当地人为让这首诗解释得更圆满,便指称西山的一些小山叫‘乌啼’山、‘愁眠’山,结果呢,蛮好的一首诗变成了地理志,反而搞得诗意荡然.”诗友的解释,使我觉得自己很迂腐,有点吹毛求疵的学究气.枫桥在雨雾中,默默地横卧在窄窄的河面上,桥面被古往今来的寻梦者的足迹磨砺的凹凸不平,那桥身的青砖长满了青苔和野草,谁能说,在这里没有留下伍子胥和白居易的印迹?谁又能说,在这里没有留下唐伯虎和金圣叹的身影?谁又能说,在这里没有留下章太炎和叶圣陶的足音?这座古朴的枫桥,和那粉墙黛瓦组成的诗词、那园林和水道诉不尽的典故传说,不值得我们一探究竟的吗?《枫桥夜泊》信步来到与寒山寺仅一墙之隔的陈列馆,我看到了那位湖北诗人的铜像,张继舒坦地坐卧在黑色大理石基座上.他头额微仰,垂脸作聆听状.左臂搁于书箧,右手就膝计数,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站在铜像前,我在片刻之间,仿佛走进了千年前的那副诗情画意的景色——落日映照,波光粼粼.一艘小船在铺满秋日夕照的大运河河面上行驶着.渐渐地,那艘小船靠近桥畔.而此时的河岸已泊有若干船只.客游江南的诗人张继离船上岸,他在秋日的黄昏里信步浏览,猛然间,他看到百步之外有一寺院,疲惫的眼神一亮,便朝前走去.寺门紧闭,张继的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残月西沉,寒霜弥天,张继在船上和衣而卧.簌簌的枫叶里,饱蕴禅意的钟声传来,张继被惊醒.凝重、深邃的钟声仿佛穿透了他的灵魂.他推开船窗板,便见舱外的河面上月色迷漫,渔火点点,许久过后,他放下窗板,欹躺着物我两忘地听着浑厚的钟声,并以指叩膝计数钟声.于是,一首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律诗,在那个落满霜色的秋夜诞生了.《枫桥夜泊》-艺术特色《枫桥夜泊》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本诗物性属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通过句式的选择反映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意象是认知语言学从心理学引入的重要概念,指词语在心里唤起的主观体验,二者之间具有描写和解释的关系.本文将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对英译文中的及物性分析,来揭示句式背后译者组织经验的认知倾向和塑造的意象效果.《枫桥夜泊》中国化的现象学理论将文学本文分为三层:话语层、形象层和意蕴层.从话语层面分析,表现出节奏性、音乐性特点,“落”、“钟声”等字词令人在诵读的同时产生初步的印象;从形象层面而言;借助电影分镜头方式;诗歌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就意蕴层分析,诗中借助传统意象“月”隐含着人皆有之的“愁思”情绪,含蓄引发人们产生共鸣.“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总之,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枫桥夜泊》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5、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枫桥夜泊》、《山行》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唐代诗人。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你知道吗: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张继
字懿孙,今湖北襄 阳人。唐代诗人,敢于 正视时代的苦难,关心 人民生活。
诗人张继途经此处, 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 泊》。寒山寺因此名扬 天下,成为著名的游览 胜地。
位于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枫桥
你知道吗:
泊:把船停靠在岸边。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径:小路。
斜:曲折。 坐:因为、由于。
于:比。
想一想:
《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所看到的 (深秋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 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喜爱 ) 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二。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孤舟、渔火相伴,点点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
感物伤怀,残月、鸟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让人品到的就是那浓浓的寂寞惆怅。
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诗眼“愁”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到诗人出自内心的忧愁。
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明白诗人为何而愁。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张继,理解题意。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强调“泊”的读音。
同学们看看图,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停靠)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
(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4.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跟作者、诗句有关的内容?百度百科——张继:/view/43371.htm百度百科——寒山寺:/view/21511.htm【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汇报预习成果,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朗读。
(教师范读诗句)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想读一读吗?请大家自由练读这首诗,这首诗里面有几个生字,老师都把它们注上音了,你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诵读欣赏——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部编版

重点导读: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枫桥夜泊》。
2. 展开联想想象古诗《枫桥夜泊》所描写的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乡愁。
3. 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
课文精析:1. 诗人简介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 诵读诗文,聆听经典播放视频,学生跟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自读。
3. 字斟句酌,悟意明理(1)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题目《枫桥夜泊》,我们知道了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我们细细品味。
①这么美的诗句,读完以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仿照句式来说一说。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看到:月亮落下去、遍地的寒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从哪儿看到的,我们找一下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到:诗人听到些什么呢?(乌鸦的叫声、钟声)从哪儿看出来的?(乌啼、夜半钟声)我们想象一下画面:月亮落下去了,寂静的夜晚传来乌鸦的叫声,到处是一片寒霜。
面对漆黑的枫树林、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半夜响起的钟声,此时此刻作者心情会怎样呢?(思乡、伤感等等)从哪儿看出来的?(愁眠)愁眠:难以入睡。
那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来读读这首诗吧!③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