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线、山脊线提取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知识讲解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一.实习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分称为鞍部,鞍部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会合的地方。
鞍部点是重要的地形控制点,它和山顶点、山谷点以及山脊线、山谷线等构成的地形特征点线,具有对地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因此,对这些地形特征点、线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鞍部点的特殊地貌形态,使得鞍部点的提取方法较山顶点和山谷的提取更难,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提取鞍部点,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可以来提取一些鞍部点,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实习目的(1)熟练掌握基于DEM利用ArcGIS进行提取相关地形特征的方法与原理;(2)深入认识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3个基本地形特征;三.实习内容1.提取dem数据的SOA2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3.基于DEM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4.鞍部点的提取四.实习数据DEM五.实习工具Surface Analyst,model工具六.实习步骤1.提取DEM的SOA数据A.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 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B.基于反地形 DEM数据求算坡向值;C.利用 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 SOA2,由原始DEM数据求算出的坡向变率值为 SOA1;D.在 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 SOA =(([SOA1]+[SOA2])-Abs([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 DEM 的坡向变率,2.利用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1)山脊线的提取其中在focal statistics中选择3*3的窗口,类型选择为mean,在minus中再次导入DEM,进行计算。
第八章 特征地形要素的提取

大规模的侵蚀沟形态,较小的侵蚀作用,只能产生较小的侵蚀沟。
河流水量的大小直接和流域面积大小有关,除干燥地区以外,一般是 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越大。
流域长度:主河道从流域出口到分水线的距离。
因而造成地形结构线的
漏判和误判。 所确定地形特征线具有 一定近似性,与实际地 形特征线存在差异。
• 3、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的算法
方法:汇水量——汇水线(山谷线)——分水线 (山脊线) 缺陷:汇水线误判:高处汇水量少的点被排除;低 处汇水量大的点被误认为是地形特征点。 分水线闭合与实际不符
• 2、模拟法
– 基于地表物质运动的水流模拟方法。
– 基本思想:
在自然表面上,水流沿 最陡方向向下流,并不断 地向下游汇聚。
二、地形特征点的提取
• 1、类型:
– 山顶点(Peak) – 凹陷点(洼地点,Pit) – 脊点(Ridge) – 谷点(Channel) – 鞍点(Pass) – 平地点(坡面点,Plane )
若与洼地(1)相邻的洼地区域(2)的集水出口,位于洼地(1)、(2)
其他洼地依次处理
(2)平地处理
• 处理方法:
– Martz和Garbrecht(1992)高程增量叠加算法 – 增加栅格高程采样精度的十分之一、千分之一或万分 之一。
(3)水流方向
• 指水流离开此网格时的指向。
(3)水流方向
分水岭(分水线):两个相邻集水区之间
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 流域出水口(集水出口 outlet):水流离
开集水流域的点。
六、流域的提取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实验容描述:山脊线和山谷线构成了地形起伏变化的分界线(骨架线),因此它对于地形地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代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本次实验通过某区域栅格DEM掌握山脊线和山谷线这两个基本地形特征信息的理论及其基于DEM的提取方法与原理;同时,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软件对这两个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1.本实验基于规则格网DEM数据使用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
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
因此,提取过程中可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2.主要用到以下理论知识:1)坡向变率:是指在提取坡向基础上,提取坡向的变化率,亦即坡向之坡度(Slope of Aspect,SOA)。
它可以很好地反应等高线弯曲程度;2)反地形DEM数据: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公式(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3)地面坡向变率SOA:地面坡向变率在所提取的地表坡向矩阵的基础上沿袭坡度的求算原理,提取地表局部微小围坡向的最大变化情况。
但是SOA在提取过程中在北面坡将会有误差产生,所以要将北坡坡向的坡向变率误差进行纠正,其公式为:SOA=(( [SOA1]+[ SOA2] )-Abs( [SOA1]-[ SOA2] ))/2其中:SOA1为原始DEM数据层坡向变率,SOA2为反地形DEM数据层坡向变率。
4)焦点统计5)ArcScan自动矢量化流程图、实验步骤:1.相对路径2.加载数据3.提取原始dem的坡向(利用dem数据--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Aspect)4.提取原始DEM数据的坡向变率(利用3中生成的Aspect图层--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SOA1)5.提取反地形DEM数据(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H-DEM)1)找出DEM最大高程值(右键属性---找出数据源中最大值为1153.8)2)栅格计算器提取反地形DEM数据(输入公式1153.8 - "dem",命名为INdem)6.提取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值7.计算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变率8.计算进行误差纠正的地面坡向变率(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SOA1" + "SOA2") - Abs("SOA1" - "SOA2")) / 2)9.邻域分析(原始dem--邻域分析--焦点统计focal statistics(统计原始dem的平均值)---设置统计类型为平均值mean,邻域类型为矩形(也可为圆形),邻域大小为3*3(我发现邻域越大越模糊)(11*11),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3*3(11*11)的矩形的平均数据层,命名为mean10.计算正负地形分布区域(空间分析--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为"dem" - "mean",命名为Dvalue(差值))11.利用栅格计算器提取山脊线(公式为"SOA" > 70 & "Dvalue" > 0这是错的!!要加括号!!("SOA" > 70) &( "Dvalue" > 0))和山谷线(("SOA" > 70) & ("Dvalue" < 0))12.利用ArcScan自动矢量化得到山脊线山谷线的矢量图层1)在ArcCatalog中新建(方法有两种:右击文件夹--new--shapefile!或者是右击geodatabase--new--feature class(新建要素类))山脊线图层(名称为shanjiline,类型为线)方法1:new--shapefile方法2:new--feature class(但是这种方法下的线图层,在自动矢量化山脊线后无法读到这个图层,所有还是选择方法1---这是因为栅格图层和矢量图层不能放在同一个geodatabase里面么???????)2)打开开始编辑3)勾选扩展工具中的自动矢量化工具ArcScan4)在菜单栏空白处右击勾选ArcScan,打开ArcScan工具条--单击自动矢量化下的生成要素打开生成要素对话框即可生成自动矢量化后的矢量山脊线5)用同样的方法生成矢量山谷线13.制作立体图。
水文分析和地形分析、提取山谷和鞍部点

Arcgis地形分析DEM提取坡度(1)新建地图文档,加载【ArcGIS地形分析--TIN及DEM的生成,TIN的显示】经验教程中得到的DEM数据:huainan(2)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坡度],参照下图所示,指定各参数:执行后,得到坡度栅格Slope_tingri1:坡度栅格中,栅格单元的值在[0 -60] 度间变化右键点击图层[Slope_TinGrid],执行[属性命令],设置图层[符号系统],重新调整坡度分级。
将类别调整为5,点[分类]按钮,用手动分级法,将中断值调整为:10,20,30,40,60。
DEM提取山顶点1.添加dem数据,制作15m和75m等高线。
2.制作阴影阴影图像【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地表阴影】,生成地表阴影图像hillsha。
3.提取栅格数据的有效区域。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要提取的文件名”=“huainan54”>=0,(注意:红色等号是1个=,而不是栅格计算器中的2个==)。
“back”=“huainan54”>=0,生成back文件。
5.按照等高线75m等高线15m,back,hillsha叠放。
1.提取dem数据中的最大值。
【空间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块统计】,生成maxpoint文件参数设置如下:Maxpoint7.提取山顶点。
【空间分析】----【地图制图】----【栅格计算器】。
输入命令:sd=([axpoint]-[淮南54])==0,生成sd文件。
8.山顶点栅格文件二值化。
【空间分析工具】----【重分类】----【重分类】。
生成re-sd9.生成山顶点栅格数据转换为shapefile。
【转换工具】----【栅格转换】----【栅格数据转点】,生成山顶点矢量文件。
ArcGIS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提取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dem 数据生成山脊线的操作流程

dem 数据生成山脊线的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DEM数据生成山脊线的操作流程详解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是一种用于表示地形地貌的重要数据类型。
ENVI提取地形特征要素

ENVI 实验六基本地形因子提取一、实验目的1熟悉ENVI软件能够从DEM 中提取地形特征。
2掌握DEM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完成运用ENVI 进行从DEM 中提取地形特征,包括山顶、山脊、平原、水平面、山沟和凹谷。
三、实验仪器每人计算机一台。
四、实验内容1在Toolbox中,启动/Terrain/Topographic Features,在Topographic Feature Input DEM对话框中,选择DEM.tif 文件,点击OK,打开Topographic Features Parameters 对话框,需要设置一些参数。
(1)坡度容差:1。
以度为单位;(2)曲率容差:0.1;(3)地形核大小:7。
2在Select Feature to Classify 列表中选择所有的地形特征。
3选择输出路径及文件名,单击OK 执行地形特征提取。
4通视域分析:使用Viewshed Analysis Workflow 工具,设置点、线、面作为观测源进行可视域分析。
将通视分析结果输出为矢量和图像结果有三种方法:(1)点观测源a. 在Toolbox 中,启动/Terrain/Viewshed Analysis Workflow,打开文件选择面板File Selection;b. 分别选择对应的文件DEM File:DEM.tif;Image File:Orthoimagery.tif,单击Next进入Viewshed Analysis 面板;c.在Viewshed Analysis 面板中,设置以下几个参数:可视距离Default View Range:1000可视高度Default View Height:100d.默认鼠标的状态是绘制“点注记”,在正射影像上绘制几个观测点。
如果鼠标当前状态是其他,可在工具栏中选择对应的工具绘制:,绘制4 个点;e.选择Any Source (四个观测点的并集),勾选Preview预览结果,红色表示可视区域,黑色表示不可视区域;f.分别选择All Sources(四个观测点的交集),预览结果;g.单击Next进入Viewshed Export面板,可以将通视分析结果输出为矢量和图像结果。
山脊线、山谷线、鞍部点的提取

实例与练习练习1. 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1.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2.目的:理解基于DEM结合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域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原理;掌握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的提取方法以及它们的提取原理;能将水文分析的方法和其它的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应用问题。
3.要求:(1)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脊线;(2)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谷线。
4.数据:一幅25m分辨率的黄土地貌DEM数据,数据的区域大概有140 km2。
数据存放于…/ChP11/Ex1中,请将其拷贝到E:/ChP11/Ex1。
结果数据保存在…/ChP11/Ex1/Result 中。
5.算法思想: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因此,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就可以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
基于DEM的这种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是: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那么对于分水线上的那些栅格,由于分水线的性质是水流的起源点,通过地表径流模拟计算之后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都应该只具有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也就是其栅格的汇流累积量为零。
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分水线,也就得到了山脊线;对于山谷线而言,由于其具有汇水的性质,那么对于山谷线的提取,可以利用反地形的特点,即是利用一个较大的数值减去原始的DEM数据,而得到了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地形数据,也就是原始的DEM中的山脊变成负地形的山谷,而原始DEM中的山谷在负地形中就变成了山脊,那么,山谷线的提取就可以在负地形中利用提取山脊线的方法进行提取。
山谷线山脊线提取

山谷线山脊线提取山谷线、山脊线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自动提取arcmap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方法1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基于规则格网的DEM是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最重要方法。
从算法设计的原则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2)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3)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4)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状分析与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5)平面曲率和坡度形状的组合方法。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的山脊、山谷的宽度可由选取平面曲率的大小来调节,方法简便,效果好。
该方法基本处理过程为: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
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
因此,下面的提取过程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具体提取工艺如下:1)激活dem数据,在spatialanalysis下使用surface菜单下的deriveaspect命令,提取dem坡向层面,记为a;2)激活标高a,使用“空间分析”下“曲面”菜单下的“衍生坡度”命令提取标高a的坡度信息,该信息记录为soa1;3)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analysis下的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4)根据反地形DEM数据计算坡度方向;5)利用soa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soa2;6)利用空间分析下的网格计算器,公式为SOA=([soa1]+[soa2])-ABS([soa1]-[soa2])/2,可以得到无误差的DEM坡度变化率SOA;7)激活原始dem数据,在spatialanalysis下使用栅格邻域计算工具neighborhoodstatistics;设置statistictype为平均值,邻域的类型为矩形(也可以为圆),邻域的大小为275×275map,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275×275map的矩形的平均值层面,记为b;8)利用空间分析下的网格计算器,可以得到正、负地形分布区域,公式为C=[DEM]-[b],9)在spatial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d=[c]>0&soa>70,即可求出山脊线;10)同样,在网格计算器中,将公式修改为d=[C]<0&SOA>70,以计算山谷线地形特征信息提取(山谷线、山脊线)方法1:SOA方法soa法原理:山谷线和山脊线实质是平面曲率发生突变的地方,所以用soa来近似平面曲率,提取其中变法大的就是山谷线和山脊线,其中山谷线对应的是负地形中soa较大的值,山脊线对应的是正地形中soa较大的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
arcmap 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方法1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基于规则格网DEM是最主要的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方法,从算法设计原理上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
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
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
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
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的山脊、山谷的宽度可由选取平面曲率的大小来调节,方法简便,效果好。
该方法基本处理过程为: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
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
因此,下面的提取过程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具体提取过程为:
1)激活DEM 数据,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surface 菜单下的Derive Aspect 命令,提取DEM 坡向层面,记为A;
2)激活A 层面,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surface 菜单下的Derive Slope 命令,提取A 层面的坡度信息,记为SOA1;
3)求取原始DEM 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 数据层,即反地形DEM 数据;
4)基于反地形DEM 数据求算坡向值;
5)利用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SOA2;
6)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SOA =(([SOA1]+[SOA2])-Abs ([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DEM 的坡向变率SOA;
7)激活原始DEM 数据,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邻域计算工具Neighborhood Statistics;设置Statistic type 为平均值,邻域的类型为矩形(也可以为圆),邻域的大小为275×275 MAP,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275×275 MAP的矩形的平均值层面,记为B;
8)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C =[DEM]-[B],即可求出正负地形分布区域,
9)在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D =[C] >0 & SOA > 70,即可求出山脊线;
10)同理,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 中,修改公式为D =[C] < 0 & SOA > 70,即可求出山谷线
地形特征信息提取(山谷线、山脊线)
方法1:SOA法
SOA法原理:山谷线和山脊线实质是平面曲率发生突变的地方,所以用SOA来近似平面曲率,提取其中变法大的就是山谷线和山脊线,其中山谷线对应的是负地形中SOA较大的值,山脊线对应的是正地形中SOA较大的值。
实现路线:
1)加载数据并求DEM数据的坡向变率SOA1
2)求原始数据的反DEM数据,并求反DEM数据的坡向变率SOA2
3)通过栅格计算器求出没有误差的DEM的坡向变率SOA。
从理论可知,SOA1和SOA2应该是相同的,故通过下面的表达式可以消除误差
SOA = ([SOA1]+[SOA2])-Abs([SOA1]-[SOA2])/2
4)通过正负地形和SOA求解山谷线和山脊线
山脊线对应的是正地形且SOA较大值,表达式如下:
[DEM]-[meandem]>0&SOA<70
山谷线对应的是负地形且SOA较大值,表达式如下:
[DEM]-[meandem]<0&SOA<70
方法2:水文分析法
原理:提取山谷线可以等效与提取河流,所以先进行填洼,然后计算水流方向和汇流量,最后提取的河流就是山谷线了,提取山脊线时只需求反DEM数据的山谷线即可。
再次要说明一下,因为水是向下流的,所以要fill,虽然山谷线没有这要求,可是不填充就得不到连续的线,所以也要fill。
实现路线:
1)加载DEM数据,并对其进行填充。
对填充后的DEM数据作流水方向分析,记为f2流向。
2)对f2流向作累积汇流量分析,记为f2汇流量。
3)对f2汇流量做重分类,把分类值为1的不显示即得到山谷线。
4)山脊线即求反DEM的山谷线。
方法3:几何形态分析与水文分析相结合
原理: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所以对于山脊线上的栅格是水源的起源点,通过地表径流模拟后这些栅格应该汇流累积量为0。
所以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山脊线。
山谷线的提取就是提取反DEM的山脊线。
实现路线:
1)加载DEM数据并生成其反DEM数据。
2)对反DEM数据和方法2中一样作流向和汇流量分析,得到的数据分别记为f3流向和f3汇流。
3)对原始DEM数据做邻域分析,得到meandem。
4)在栅格计算器中写如下表达式即求出山谷线。
[DEM]-[meandem]<0&[f3汇流]==0
5)对原始DEM数据做同样的分析得到山脊线。
其中需要把[DEM]-[meandem]改成大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