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脊、山谷的分辨与运用
怎样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怎样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一环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环线不会相合,除非地表显示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象,若地表出现平坦开阔的山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当宽,而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让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图示有比例尺、图号、图幅接合表、图例与方位偏角度常见地形:一、圆顶丘:等高线表示宽松,近於环线,表示周围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独立小丘。
二、锥形丘:等高线成环形线,愈近高处,愈密集,多见於山地,状如锥形。
三、山额:将近山顶倾斜峻急之处,斜坡忽然缓平凸出,状如人额,由此过后至山顶等高线表示此部份特别宽阔向下弯去。
四、斜坡凹形地:为斜坡上低陷而浅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浅部份.常为流水通过,两侧有棱分隔,形态和山谷极相似。
五、陡壁:棱线末端广阔而陡直,称做陡壁,临近河谷或海岸常见之,等高线在此特别密集。
六、山肩:棱线上部或下部都显得峻急,中部却是缓平,称做山肩,等高线表示中部特别宽阔。
七、山脊:为一条狭长而两侧陡急的高地,顶上可能平坦,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多见於广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高耸而绵长的,也可视为山脊,等高线表示山脊成椭圆形线。
八、山坳:位在一条狭窄上,两山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无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又缓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线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弯去。
九、鞍部: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参考资料:摘自百度怎样通过等高线辨认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山顶凹地小环圈,区别要看示坡线;山顶短线向外指,凹地短线向里边。
山背曲线向外凸,山谷曲线向里弯;山背凸棱分水线,山谷凹底合水线.两山相连叫鞍部,高低两组等高线;群山相连最高处,棱线称为山脊线。
怎样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怎样识别等⾼线地形图上的⼭峰-⼭脊-⼭⾕-鞍部-陡崖等?怎样识别等⾼线地形图上的⼭峰,⼭脊,⼭⾕,鞍部,陡崖等?等⾼线地图就是将地表⾼度相同的点连成⼀环线直接投影到平⾯形成⽔平曲线,不同⾼度的环线不会相合,除⾮地表显⽰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象,若地表出现平坦开阔的⼭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当宽,⽽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每张地图下⽅皆有制作标⽰说明,让使⽤者⽅便使⽤,主要图⽰有⽐例尺、图号、图幅接合表、图例与⽅位偏⾓度常见地形:⼀、圆顶丘:等⾼线表⽰宽松,近於环线,表⽰周围低地或接近⾼地⽽凸起的独⽴⼩丘。
⼆、锥形丘:等⾼线成环形线,愈近⾼处,愈密集,多见於⼭地,状如锥形。
三、⼭额:将近⼭顶倾斜峻急之处,斜坡忽然缓平凸出,状如⼈额,由此过后⾄⼭顶等⾼线表⽰此部份特别宽阔向下弯去。
四、斜坡凹形地:为斜坡上低陷⽽浅窄之地,或平原伸⼊⾼地的低浅部份.常为流⽔通过,两侧有棱分隔,形态和⼭⾕极相似。
五、陡壁:棱线末端⼴阔⽽陡直,称做陡壁,临近河⾕或海岸常见之,等⾼线在此特别密集。
六、⼭肩:棱线上部或下部都显得峻急,中部却是缓平,称做⼭肩,等⾼线表⽰中部特别宽阔。
七、⼭脊:为⼀条狭长⽽两侧陡急的⾼地,顶上可能平坦,⼴阔或成⼑⼝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致,或⼀侧急直,⼀侧缓和,多见於⼴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耸⽽绵长的,也可视为⼭脊,等⾼线表⽰⼭脊成椭圆形线。
⼋、⼭坳:位在⼀条狭窄上,两⼭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缓斜便於跨越的⼭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道路等⾼线表⽰⼭坳,⾃低地向上弯去。
九、鞍部:也是⼭脊上两⼭间的低浅处,但略⽐⼭坳为⾼,如鞍部地形狭窄⽽深下,⽤来作横跨⼭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隘参考资料:摘⾃百度怎样通过等⾼线辨认⼭顶鞍部⼭脊⼭⾕陡崖⼭顶凹地⼩环圈,区别要看⽰坡线;⼭顶短线向外指,凹地短线向⾥边。
【学法指导】山谷和山脊的判断方法

画水流法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水流方向与等高线垂直,且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
山脊为分水岭,山谷为集水区。
所以首先连接等高线弯曲度最大处,在其两侧画水流的箭头,方向由高值指向低值,与等高线垂直。
若箭头向外围辐散。
说明此处为分水岭,所以此处为山脊(见下图)。
若箭头向里辐合,说明流水向里汇集,所以此处为山谷(见下图)。
切线法
在实际中我们都明白山脊、山谷的区别———中间高两边低是山脊,中间低两边高是山谷。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最直观的是“切一刀”的方法,“横切一刀,找交点,标上高度,比一比。
”如下图中的做法:
读图就可得知两边是100m,中间是300m,中间高两边低是
山脊;再如下图所示两边是300m,中间是100m,两边高中间低是山谷。
小结:判断山谷和山脊切忌只观察等高线的形状,而应根据数字(海拔)的变化规律,即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
也可简单总结为“高谷低脊”。
例题:如下图所示能正确表示河流及河水流入湖泊的是()A.AB.BC.CD.D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因此A、C所示为山脊,B、D所示为山谷。
山谷部位是孕育河流的地方,所以排除A、C;水是由高处流向低处,B图是河水从湖泊向外流,D图是河水流入湖泊。
故选项D符合题意。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等高线、山脊、山谷、东南季风)

知识点等高线与地形等高线,是海拔相等的相邻点的连线,是一条闭合曲线。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叫做“等高距”。
等高线越稠密、地形的坡度越大、越陡峭。
常见地形的等高线特征为:①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②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③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垂直于山脊线作辅助线,辅助线的海拔中间高两侧低;④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垂直于山谷线作辅助线,辅助线的海拔中间低两侧高;⑤鞍部:位于两个山峰之间,呈马鞍状;⑥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海拔急剧下降。
图1 各种地形对应的等高线夏季风、冬季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我国夏季、冬季的盛行风向并不相同:①夏季:西南季风+东南季风,由印度洋、太平洋吹向大陆,水汽充沛,为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②冬季:西北季风+东北季风,由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水汽较少,常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图2 我国的夏季风与冬季风例题【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哪个地点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发生的主要危害。
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精讲精析:(1)分析甲乙两地的地形。
①由上图可知,蓝色表示河流,黑色表示等高线,该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②甲地的等高线凸向高海拔,因此甲地为山谷,并且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③乙地等高线也凸向高海拔,因此乙地也为山谷,但乙地附近的等高线较为稀疏,因此坡度较小;④造成泥石流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降水、植被覆盖度等,甲乙两地相比,甲地的坡度更大;并且甲地附近西北高、东南低,即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因此甲地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2)分析丙地泥石流的危害。
①从上图可知,丙地位于河谷的北侧,南侧分布着河流与铁路;②如果丙地发生泥石流,则可能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总结山脊、山谷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小,解题思路为:①根据等高线的形态、疏密,分析甲乙两地的地形、坡度;②分析甲地的坡向,进而确定是否是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进而判断降水的多少;③根据地形坡度和降水,分析甲乙两地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④根据丙地附近的地貌(河流、铁路),分析丙地发生泥石流的影响。
等高线山谷山脊的区别是什么

等高线明显弯曲,并且等高线凸出的方向指向海拔高处,就是山谷。
等高线明显弯曲,并且等高线凸出的方向指向海拔低处,就是山脊。
区别
一、海拔指向不同
山谷山谷是在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山脊山脊是在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二、等高线形状不同
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形状是从低往高突。
山脊山脊的等高线形状是从高往低突。
等高线的作用
①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②根据等高距大小判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③根据比例尺判断在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反之,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怎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分清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等高线地形图 - 解释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
等高线地形图 - 判读1、数值大小平原:海拔200米以下;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2、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3、形状特征: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
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
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
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等高线地形图 - 地形剖面图1、画法:从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各点海拔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
2、注意点:①剖面线连续多次经过同一条等高线时,多取几点;②剖面线经过河流时,应画现河床实际运用:(1)选“点”设计:水库的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亲地方。
(2)选“线”设计。
如公路、铁路线的设计、其基本要求是:①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考虑路线短、坡度平缓、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②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的选“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3)选“面”:包括城市规划、居民区、农业、工业区、各种开发区等。
山脊山谷的分辨与运用

2、当图中张村发生洪水时,该村村民最近
的安置点应该选在A、B、C、D哪一处?
D处 6
8
一、等高线的两个基本特点: 同图等距、同线等高
二、
1
三、山脊、山谷的分辨:
1、山脊、山谷的特点:(1)地貌特征:
高 低
山脊: 中间高两侧低
山谷:中间低两侧高
2
(1)地貌特征
横向比较法
1、比较A与B、C的大小 2、比较D与E、F的大小
A
山脊线
C
EDຫໍສະໝຸດ 山谷线F山脊 A>B=C 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 D<E=F 中间低于两侧
3
高
低
高
低
(2)等高线特征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值 凸低为脊
纵向比较法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值 凸高为谷
4
2、归纳分辨方法:
(1)、横向比较法:一线三点比大小, 中高脊,中底谷。
(2)、纵向比较法。
口诀: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你掌握了吗?
5
四、生活常识应用
甲
乙
张村
1、若图中 有河流形 成,则是 在甲处还 是乙处?
山脊、山谷的判断方法

⼭脊、⼭⾕的判断⽅法
⼭脊与⼭⾕是⼭地的基本地形部位。
⼭脊就像我国东部尖顶房的屋脊⼀样,中间凸出,向两侧逐渐降低;⽽⼭⾕则相反,中间低洼,向两侧越来越⾼。
在等⾼线地形图上,它们的形状⾮常相似,⼏乎就是⼀对双胞胎,那么如何来区分⼭脊和⼭⾕呢?⼩巍⽼师给⼤家来⽀招。
利⽤定义加以区分
⼀利⽤定义法加以区分:牢牢抓住⼭脊和⼭⾕的定义。
读图时研究等⾼线凸向⾼处还是低处,等⾼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脊,等⾼线向海拔⾼处凸出为⼭⾕。
画垂线法
⼆垂线法:沿着⼭脊线或是⼭⾕线作⼀条垂线,该垂线与⼭脊线或⼭⾕线两侧的等⾼线相交于⼏个点,观察地形中间部分与两侧地区孰⾼孰低。
由内向外海拔降低的为⼭脊;由内向外海拔升⾼的为⼭⾕。
以河流定⼭⾕
以河流定⼭⾕:⼭⾕为河流的集⽔区,⼭脊为河流的分⽔岭,因此河流流向等⾼线的开⼝处为⼭⾕。
练⼀练
图中河流的⼤致流向是()
A.由东向西流动
B.由西向东流动
C.由东南向西北流动
D.由西南向东北流动
(1)描述该图区域内的地势特点:
(2)①②两条⼩河,⽔流⽐较缓的是:
(3)若B⼭顶⽓温为20℃,仅考虑海拔因素,则A⼭顶⽓温为________。
(4)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说说⼄地发展成为城镇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5)王先⽣是⼀位徒步旅⾏者,某⽇在A⼭顶附近游玩时迷了路,请你帮他想⼀种顺利回到甲地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山脊线
C
E
D
山谷线
F
山脊 A>B=C 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 D<E=F 中间低于两侧
4
高
低高低(2) Nhomakorabea高线特征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值 凸低为脊
纵向比较法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值 凸高为谷
5
2、归纳分辨方法:
(1)、横向比较法:一线三点比大小, 中高脊,中底谷。
(2)、纵向比较法。
口诀: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你掌握了吗?
6
四、生活常识应用
甲
乙
张村
1、若图中 有河流形 成,则是 在甲处还 是乙处?
甲处
2、当图中张村发生洪水时,该村村民最近
的安置点应该选在A、B、C、D哪一处?
D处 7
9
等高线地形图中
山脊、山谷的分辨与应用
何蔓 内江市资中县龙结中学
1
一、等高线的两个基本特点: 同图等距、同线等高
二、
2
三、山脊、山谷的分辨:
1、山脊、山谷的特点:(1)地貌特征:
高 低
山脊: 中间高两侧低
山谷:中间低两侧高
3
(1)地貌特征
横向比较法
1、比较A与B、C的大小 2、比较D与E、F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