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三

高二年级寒假作业六(语文)一、1.B。
(A.责:寻求。
C.敦:重视。
D.矜:夸耀。
)2.D。
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败坏名声和教化的风气都没有彻底革除。
3.①不管几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应该统一量定等级的标准,作为永久的准则。
②这种习惯时间长了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确实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4.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
(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
)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
(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解析】主要围绕“唐太宗对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
【参考译文】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
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
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
”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
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
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衡阳)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衡阳)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衡阳)P1-5页 1.D 2.D 3.B 4.C 5.松菊犹存,有酒盈樽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6.A 7.D 8.D,A,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情节更加合理严密;充分地表现出人物性格 9.树的颜色有落叶的枯黄干燥之感,容易联想使文章句式更加生动,升华主题10.交游背离助词,无义羡慕 D B D 11.D C D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2.A C C 在外没有近亲远亲的,家里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一人,形影相伴过于受到提拔,恩宠优厚,哪里敢徘徊观望,有非分的企图呢?13.略P6-9 1.A 2.B 3.D 4.A 5.D 6.D 7.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者乐山名可名,非常名明明德,止于至善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审问之经,史,子,集 8.D,C,A 9.D,B,C 10.B,B,A 11.从一个事例入手,即医学家举行年会,将其与生物界联系从而得到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指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生物界学者的态度:不愿正视渺小的生物与人类的行为居然相似人类的自大心理,不愿接受自己的行为居然会同那些微不足道的生物有相似之处有关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行为太接近人类了12.A,B,D,C更多频道: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衡阳)P1-5页 1.D 2.D 3.B 4.C 5.松菊犹存,有酒盈樽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6.A 7.D 8.D,A,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使情节更加合理严密;充分地表现出人物性格 9.树的颜色有落叶的枯黄干燥之感,容易联想使文章句式更加生动,升华主题10.交游背离助词,无义羡慕 D B D 11.D C D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12.A C C 在外没有近亲远亲的,家里也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一人,形影相伴过于受到提拔,恩宠优厚,哪里敢徘徊观望,有非分的企图呢?13.略P6-9 1.A 2.B 3.D 4.A 5.D 6.D 7.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者乐山名可名,非常名明明德,止于至善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审问之经,史,子,集 8.D,C,A 9.D,B,C 10.B,B,A 11.从一个事例入手,即医学家举行年会,将其与生物界联系从而得到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指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生物界学者的态度:不愿正视渺小的生物与人类的行为居然相似人类的自大心理,不愿接受自己的行为居然会同那些微不足道的生物有相似之处有关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行为太接近人类了12.A,B,D,C更多频道: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五

高二年级寒假作业十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18分)1.参考答案一个够格的文化人,从事精神文化创造是出于自身生命的根本需要而非物质利益;即使有困惑,他们也不会动摇;他们的探索和创造并非为了获取虚名浮利,而是出于精神上的充实自足。
2.参考答案第一层面:第②-④段,在现代商业社会里,人要有所坚守;第二层面:第⑤段,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有守护精神家园,人类及精神生活才不会迷失方向。
3.参考答案现代社会丢失精神家园的人很多,他们渴望寻求心灵归宿;而守望者始终在为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建立并坚守精神家园;有人坚守家园,有人渴望回归,人们便有了精神栖息地。
二、现代文阅读二(20分)4.①通过描写秋风劲吹、鸟雀惊叫、尘土风扬的景象,渲染荒凉萧索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悲凉的感情基调。
②预设背景。
故事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农村,这为黑孩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③衬托人物形象。
恶劣的环境加剧了黑孩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点2分)5.黑孩是一个天真可怜的孩子。
①他身世不幸,命运悲惨:从队长对他一系列的审问可以看出他没有亲人的关爱。
②他心地善良。
他愿意为小铁匠去偷萝卜表现出他对师傅的尊重。
③天真幻想。
在拔萝卜时想极力找到曾经见过的透明的萝卜,突出了他的纯真。
④沉默压抑,逆来顺受。
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队长打时,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充满泪水。
(每点1分)6.(1)暗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老头子起初是职责所在,看见黑孩偷萝卜,非常生气;后来在审问中发现黑孩十分可怜,心生同情。
(2)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处老头子毫不犹豫抓住交给队长处理,引出下文对黑孩的审问;第二处通过老头子的哭泣暗示黑孩的悲凄命运。
(每点2分)7.①小说写的是黑孩拔萝卜的故事,以“透明的红萝卜”为题符合故事内容,起到线索串联的作用。
②红萝卜,象征了美好的生活,是黑孩内心渴求的温暖和幸福。
③透明的胡萝卜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黑孩子最终没有找到它,以此为题,象征了希望(梦想)的破灭,暗含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悲凄主题。
高二语文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高二语文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导语】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以下是逍遥右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学期寒假作业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逍遥右脑一直陪伴您。
一、基础知识(6分)1. B(A项雕栏玉砌qì,C项孝悌tì,D项啼啭zhuàn,桎梏gù)2. A(B. 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妥,将前半句中的“是否”“能否”去掉。
C.成分残缺,“会”前加“考勤仪”。
D,“满”与“摆布”矛盾,应删去“摆布”)二、课本知识(15分)3. D(《秋声赋》是骈散结合讲究词采的文赋,作者着力指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文中融入了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感慨)4. C(“祖逖”应该为“桓温”,作者意在控诉南宋统治者不能任用人才,使得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5. B(A项中“躬”应解释为“亲自”,C项“略”应解释为“巡行,巡视”,“造”应解释为“拜访”,D项中“过”应解释为“拜访”,“置”应解释为“赦罪,释放”)6. D(“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两句没有通假字。
A项中,颁?斑、检?敛、锡?赐、责?债。
B项中,拂?弼、离?罹、蚤?早、俾倪?傲视。
C项中,豪?毫、摄?慑、乡?向、能?乃、罢?疲。
D项中,堕?隳、倍?背)7. C(前一句是定语后置句,后为主谓倒装句。
A项都是判断句,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都是被动句)三、文言文阅读(15分)8.A(“用”应该解释为“因为”)9.B(B,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为“就、于是/才、这才”。
C项为“因为/相当于‘而’,表顺承”。
D项为“表转折/表顺承”)10.D(文中相国并未忘本,他发迹还没有真正忘记芋白叟,可见尚算重情;相国听了芋白叟的说话后马上报歉,表示他还有良知。
作者在论赞中认为他好过其他易于忘本的人。
)11.(1)(3分)本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白叟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白叟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2023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公布_高二寒假作业答案

2023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公布_高二寒假作业答案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一、1.【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项悚sǒnɡ C项牾wǔ D项辗zhǎn 注意错误均排除。
2. 【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望文生义。
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形容对象错了。
C项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
形容对象错了。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符合语境。
3.【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
A项“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
B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
不合逻辑。
D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
4. 【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
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贴。
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
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贴入,水到渠成的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
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
所以答案为C5. 【答案①既然自称为“客”(或“他自号为‘客’”); ②戏曲界无人不知(或“戏曲界人人都知道”):③他还搜集了700余份戏单。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一) 大梁城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山村,在哪里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成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①村中有一个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的老人,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备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说我对你不够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使我受折磨,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②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
”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第二天白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老人看见他的儿子,拔出剑来刺他。
③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二)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
齐宣王问道:“有人劝说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劝说我占领它。
(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占领了下来,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
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①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
有这样做的古人,周武王便是。
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
有这样做的古人,周文王便是。
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②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
③如果水更深,火更热,百姓也就只有转望别人去解救他们了。
(另外一种解释:那不过是一次政权的转移罢了)(三)①齐灵公喜欢穿着男人服饰的妇女,(因此)全国女人全都效仿穿男人服装。
齐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②(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高二寒假语文作业答案

高二寒假语文作业答案高二寒假语文作业答案4篇【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
东星资源*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寒假语文作业答案》,助你金榜题名!【篇一】高二寒假语文作业答案1、错误。
句中“巧夺天工”这个成语使用不当。
“巧夺天工”是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而“苍山如屏,洱海如镜”是天然,不能用“巧夺天工”作评价。
2、错误。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前面不能用数量词修饰。
)3、正确。
胸无城府:为人坦率,没有心机。
4、错误。
“当务之急”和“目前”重复。
5、错误。
危言危行:指说话和行为都很正直。
6、正确。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7、错误。
“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可用“唇枪舌剑”。
8、错误。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9、错误。
“罄竹难书”: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10、错误。
“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针对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
11、错误。
“狗尾续貂”指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头,不适用于“改编”。
12、正确。
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说出来。
13、错误。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该句宜用“拍手叫绝”或“拍案叫绝”。
14、错误。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
15、错误。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
16、正确。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17、错误。
“行云流水”比喻自由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声等。
18、错误。
感同身受:指心里感激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
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用于此处,语境不符。
19、错误。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遇,用于初识。
用在此处不当。
20、错误。
“一文不名”是指一分钱也没有,很穷困,而不是不值钱。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题答案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题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2分略二文言文阅读15分2、B经略:治理3、B①是说王复的外貌和个性特点,②表现王复的军事才能,③“缓其役”之建议并非表明王复谨守法度。
4、D衰老是谏官说的,“由于汪直的弹劾”有误,是汪直授意谏官弹劾王复和邹干、薛远的。
5、参考译文译文:王复,字初阳,固安人。
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
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他治理宁夏时,就说:“中路灵州以南,本来就没有瞭望台和烽火亭。
东西二路,营堡相隔遥远,音信不通,导致敌人常常深入内地。
也请像延绥一样建置墩台,共计设置墩台五十八座。
”他治理甘肃,就说:“永昌、西宁、镇番、庄浪都有险要之地可以防守。
只有凉州四面地势平旷,敌人最容易攻入。
又有充足的水草,敌人因而常年留宿此地。
一旦遇到紧急军情从远处征调援军,士兵疲惫,锐气顿挫,怎么能救急?请在甘州的五个卫所中各分出一个千户所,设置凉州中卫,给予印信。
五卫所的军士缺额,则在五卫所内剩余壮丁中挑选补充。
一边种地一边训练,这样就能出战或防守都有资本,军威自然得以振作。
”又说:“洪武年间建立东胜卫,它的西面直达宁夏,都设置了烽火台和瞭望台。
从永乐初年以后,北方的寇贼远远地逃走,于是队移至延绥,放弃了黄河不守卫。
假如能使这一地区兵强粮足,并且仍然遵守祖先的制度,据守黄河,这也是万全之策。
可是现在连河套没有安定,怎能仓促恢复?但也应该依据时间有所变化。
延绥镇的军官和士兵比别的边镇少,不足以征调差遣,请设置两名参将和九千名士兵,使他们驻扎在重要地区,互相援助接应。
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事务。
”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
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兵部。
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
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2017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一、1.【答案】BA项悚sǒnɡC项牾wǔD项辗zhǎn注意错误均排除。
2.【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望文生义。
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形容对象错了。
C项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
形容对象错了。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符合语境。
3.【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
A项“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
B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
不合逻辑。
D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
4.【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
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贴。
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
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贴入,水到渠成的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
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
所以答案为C5.【答案①既然自称为“客”(或“他自号为‘客’”);②戏曲界无人不知(或“戏曲界人人都知道”):③他还搜集了700余份戏单。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
从修改语病角度看,属优劣改每写出一句给2分。
句①如果未表达出“自称为客”意思的,不给分;句②如果不用“戏曲界”作为话题,不给分;句③如果不用“他”作为话题,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关键处符台要求,可酌情给分。
6.【答案示例】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
【解析】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
补写正确给3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出“音乐要有深度”意思的,可酌情给分。
7.【答案示例】没有奋斗,生命就如空中楼阁,无论怎样建造,都只是徒劳无益。
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天上的彩虹,无论怎样描绘,都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消逝。
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干涸土壤中的种子,无论怎样耕耘,都只是空壳一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作答本题注意要求,从语法角度看,是复句,“没有……无论……都只是”条件复句,要注意形式要是复句;从修辞角度看,三句都是比喻,且三句构成排比。
仿写时要形神兼备,要有文采,也要有意蕴。
首先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比喻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
在仿写时注意比喻要恰当贴切,内容要合理通顺,并且是完整的。
比喻正确给2分,构成排比给2分,话题内容贴切给2分。
二、1、【答案】A【解析】B仗义执言,蹙(cù)额,C再接再厉,百舸(ɡě)争流,D 绿草如茵,乳臭(xiù)未干。
2、【答案】C【解析】A“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
B“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保留一个即可,句式杂糅。
D“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成分残缺。
3、【答案】D【解析】“必须”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因此第一空只能是“必需”。
“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只能“(控)制”不能“(制)止”,因此第二空只能是“抑制”。
第三空所支配的宾语是“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心语是“发生”,“发生”只能“防止”但没法“防治”。
4、【答案】B【解析】此题先看选项,第一空只有②③两种可能,比较之下,必然选②,排除C、D。
再看第二空,只有③④两种可能,但如果填入③,则这一句内部已经前后矛盾,因此只能填④,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5、【答案】C【解析】“多用对偶骈散相间”不是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共同特点,例如“骈散相间”就不能用以形容《诗经》和唐诗等体裁。
三、1.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辨析能力。
A.轻歌慢舞→轻歌曼舞B.影牒→影碟C.结骨眼→节骨眼2.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令人侧目侧:斜着。
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褒贬使用不当。
D.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
形容作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B.以致,连词。
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
C.与日俱增:与:跟,和。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
形容不断增长。
形容对象不对。
3.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辨析语病的能力。
A.句式杂糅,“规划拟把……作为目标”。
B.语序不当,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为其制订专门培养方案。
D.提承不一。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能否……是”改为“……是”,删去“能否”。
4.【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
下定语首先要符合表达形式的要求,概念表达一般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方式。
因此我们先要从语段中找相关属概念,提取关键信息,即种差——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
同时也要注意种差多时,语序要恰当,不能出现语病。
如“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按这一思路总结即可。
答案: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5.【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如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
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答案示例: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窗子也很重要。
窗子必不可少)④景色都不(尽)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答题时,应该先了解安晴的诉求,答话者李华是回答安晴的诉求的,揣摩他们的谈话内容,交谈的要点信息,注意他们对话的礼貌委婉得体。
答案示例: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她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四、1.答案:A[解析]B项“帛(bó)”与“悖(bèi)”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读音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读音不同。
[评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有形近字(共四组)、同音字(共八组),而且以同音字考查为主导,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胆识;在读音不相同的选项中只设一组读音不同,做到了命题的规范,也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因而一上来就给考生坚定了信心。
但是,同音字考查过多,并且同音字除了同音之外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比如“嫁”与“假”,“帛”与“悖”,“昭”与“着”,等,并组考查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两个同音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已,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对人才选拔性的考查。
所以从此题内容上说,命题有些低幼化,也间接地帮扶了不愿识记的当代中学生,而且还“促进”了当代中学生识记能力逐步退化的倾向。
2.答案:C[解析]第一空根据“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应填“改名换姓”,“移花接木”含有“暗中更换人和物,以假乱真”之意,与前文语境不符;第二空根据沈雁冰之例中有“来得响亮”一语,所以选填“如雷贯耳”最为恰当;第三空由“真假难辨”和上文讲到的趋势,填“弄假成真”。
[评点]在所给语境中选填成语,似乎是成语考查的一种创新动作,但这种题型早已出现过,并不“新”。
但从成语的考查数量上看,这样的题型无疑比传统的成语题多了些考查的内容——传统考四个成语,这里考了六个成语。
但这里考查的内容不是体现在成语的区别上,而是根据语境选填成语,所以此题仍然简单。
3.答案:人们的活动要懂得自然生态规律,不能为了享受而破坏自然。
标准答案: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解析]这是一道语感题,考查的是“听”的能力。
在答此题的时候要注意由点到面的思维。
意思对即可。
评点:听言外音、话中话,也就是所说的潜台词,这样的题考查的太少,江苏省能有这样的题目出现乃为中学生的大幸,因为当代的中学生“不会听话”了,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根基。
不过,这样的题出得再生活化就更好了。
比如类似于这样的题目:某天一位领导与你相遇了,领导打趣地对你说:“打老远的地方,我都看见你了,你却没有看见我!”作为相遇的你,你怎么回答呢?你可以笑着说:“领导就是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岂是我能相比的!”当然这甚有拍马的嫌疑,但这不能不说你有超强的生活表达能力,不然,我们学语文是用来干什么的呢?4.标准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题,漫画的意图很明显,并不隐晦,所以学生也不难答题。
意思对即可。
[评点]解答这道题的`考生,可能正是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所以这道题出得很有现实性、生活性,这也是对他们的教育与警醒。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二)请查阅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课本高二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三)一、基础知识部分。
15小题,30分。
1-5CDCBB6-10CDBCB11-15DACAB二、中国古代文学(文化)部分。
37小题,74分。
应届-毕业生网,致力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16-20DDBBC21-25ACCCA26-30CAABB31-35ABCAB36-40CCABB41-45CDBCB46-50DDDCA51-52BC三、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部分。
13小题,26分。
53-55DBA56-60ACCAB61-65CBABC四、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5小题,10分。
66-70DDABB五、外国文学部分。
15小题,30分。
71-75BCBBD76-80ACCDB81-85DDAAB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四)答案:1----5ACDAB1A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事,后因以之喻书信。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2C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3D“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
半斤.八两轻重相等。
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4A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