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教学设计三
《尊严》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尊严》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初具体会“尊严”的含义,知道维护尊严的重要性。
3、学习自尊自爱,体谅尊重。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语句,体会尊严的含义及维护尊严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出示名言,学生读,引出尊严并板书。
2、学生自由说自己对尊严的理解。
3、导入新课,完善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师出示阅读要求,请学生带着要求去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的词语意思。
4、学生自由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根据词语提示来说。
三、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感悟。
1、说说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师相机出示句子,重点理解、朗读。
片段一:出示: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尊严的重要性。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有尊严呢,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片段二:出示: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你从这段话里读到了什么?从“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两个词语中体会年轻人的饥饿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用劳动换食物的高贵品质——尊严。
指导感情朗读。
)片段三: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体会年轻人的失望、坚持与杰克逊大叔的善良通过读的方式表达。
他的喉结动了动,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板书劳动)片段四:“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学生读,(体会年轻人的坚持。
有感情地朗读。
)他在那么饥饿的情况下也不愿不劳而获,坚持靠自己的双手获得食物,这就叫尊严,也就是这一种高贵的品格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吧。
《尊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尊严》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尊严,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读前设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三、小组合作研讨四、集体汇报交流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确: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名人的成长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故事?查阅资料后写出来。
2.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资料。
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
《尊严》教学设计11【教材分析】《尊严》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哲理性极强的文章。
《尊严》教案(优秀3篇)

《尊严》教案(优秀3篇)《尊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点:培养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学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富翁吗?(想)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
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
通过故事,学生知道了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
讲述内容:从头。
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讨论结果可能是:1.不吃白不吃。
2.死要面子活受罪。
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可能是: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不劳而获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 (三)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
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尊严》教学设计15篇

《尊严》教学设计15篇《尊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词句理解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严的详细含义和现实价值;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
3.联系词句理解,指导读好重点句段。
[教学预备]生词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自读“尊严”事初知“尊严”意〔一〕试说题意,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相机指导“尊”字的写法及易漏笔画〕解题。
〔调动积累或查阅工具书,说说自己对“尊严”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同学自读。
3.反馈自读状况。
⑴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⑵相机强调生字读音〔如:沃尔逊、杰克逊……〕〔三〕引导质疑二、细读“尊严”语体会“尊严”味〔一〕通过质疑引导理解“例外”一词的意思;抓住“例”引出逃难情景,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逃难群象。
〔以引读为主〕1.联系词句感知、想象逃难情景,理解“逃难”。
〔相机指导读准多音字“难”;结合想象、联系生活理解生词“面呈菜色”、“疲乏不堪”〕2.想象逃难人吃饭的样子,体会“狼吞虎咽”的意思。
〔一〕学习2—5自然段,感知哈默维护尊严的言行。
1.抓住“例外”引入自读。
自读建议:默读课文2—5自然段,联系课后思索第三题,看一看哈默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并把哈默说的话勾画下来,再结合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2.同学自读。
〔老师相机指导〕3.沟通、商量。
〔1〕哈默说了些什么呢?听了哈默所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2〕品词析句。
〔理解与朗读有机结合,敬重同学的多元理解〕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①想一想哈默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②抓住“仰起头”这个动作,体会哈默的真诚、有礼貌……〔联系杰克逊大叔内心想法,感知哈默的“例外”〕③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看法真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立刻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①引导同学结合前文抓住提示语中的“立刻”、“灰暗”等词语,体会哈默听到没有活干时的绝望;抓住“喉结上下动了动”这一详情描写,体会哈默此时的饥饿……等冲突心情。
《尊严》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尊严》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尊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2、让学生习得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理解“尊严”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什么叫尊严?我们先来完成这道练习题。
课件出示: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字典中对“尊”的解释:①地位或辈分高;②敬重;③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④量词;一尊佛像()自尊()令尊()尊严()....那么“尊严”一词是什么意思?尊严:指的是可敬的地位和身份。
本文主要讲谁有尊严?哈默。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哈默,感受他如何赢得了可敬的地位和身份。
二、品读感悟,思考“尊严”(一)1、根据意思,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四字词语(1)指某人因某事或营养不良而脸色变得很难看。
()(2)形容非常疲乏。
()(3)脸上没有一丝血色,()(4)身体消瘦到了极点。
()(5)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2、对照答案自我纠正: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齐读,你发现这些词语写什么?(这是对逃难人外貌的描写。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到句子当中去。
请在课文里找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大家能体会到什么?课件出示:外貌: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吃相: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从逃难人和年轻人的外貌和吃相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结:逃难者劳顿奔波,饥寒交迫,让所有的逃难人身体虚弱、饥饿不堪、急需食物充饥。
(二)、学习2—5自然段,感知哈默维护尊严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形象。
1.抓住“例外”引入自读。
师:当善良的沃尔逊人把食物送到这些逃难人的面前时,有一个人与大家表现不一样。
课文第二自然段那个词说明“不一样”?“例外”哈默的例外表现在哪里?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什么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哈默的例外?(年轻人并没有直接接受食物,而是选择了先干活,后吃食物。
小学语文《尊严》教学设计优秀3篇

小学语文《尊严》教学设计优秀3篇《尊严》教案篇一【教材内容分析】《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帮忙干完活以后,才吃这份食物。
他的言行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由衷赞赏,他被杰克逊大叔留了下来,并很快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在困境中仍坚守自己的尊严;从杰克逊大叔的言行中感悟到每个人都应该诚挚地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尊重别人,认识到尊严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分析:对于尊严一词,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
因为它太抽象,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出来。
应该说那是一种意会的精神。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对于自尊自强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认同感。
要孩子们通过文中对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感受其中深刻的含义那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孩子们毕竟还是有他们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的,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相信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下,也能有一定的感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
【教学目标】教养: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朴实、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结、赞赏、思量、疲惫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许配等词语。
2、能通过把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比较,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通过对哈默、杰克逊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从中懂得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
《尊严》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尊严》教学设计(优秀6篇)《尊严》教学设计篇一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能根据课文情境读好年轻人说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人格魅力,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1、从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2、理解杰克逊大叔赞扬年轻人的话,体会为什么说年轻人有尊严,百分之百是富翁。
一、激趣引疑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读后交流。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格魅力板块一: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年轻人多么需要食物。
找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
2、读后交流。
板块二: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面对杰克逊大叔送上的食物时,是怎样说,怎样做的?2、交流:指名读有关句子,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年轻人疲惫但坚定的语气。
3、引读。
4、说说读完这部分内容后的感受。
板块三:1、读课文,找出写杰克逊大叔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随机引导:年轻人没有(),但他有()。
2、想象说话:我想对()说:(自由选择对年轻人或杰克逊大叔说)。
尊严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特别关注尊的写法,尊与遵用法的区别。
堪、瘦、喉的写法。
理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面呈菜色的意思。
2、学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理解“别看他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教学重点:1、学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抓住文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别看他什么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尊严》教学设计3篇

《尊严》教学设计优秀3篇尊严教学设计篇一学情分析:对于"尊严"一词,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
因为它太抽象,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出来。
应该说那是一种意会的精神。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对于自尊自强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认同感。
要孩子们通过文中对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感受其中深刻的含义那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孩子们毕竟还是有他们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的,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相信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下,也能有一定的感悟。
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尊严、逃难、善良、款待、例外、喉结、僵硬、许配、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理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正确书写“尊”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含义深刻的语句。
3、能找到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学习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描写哈默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学习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尊严》(板书)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这个“尊”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
尊(上部写得紧凑,不要漏掉短横,下边寸字的横写长一点,平一点,是主笔,把整个字稳稳地托起来。
)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学会归纳。
1、检查字词沃尔逊杰克逊逃难喉结僵硬捶背惬意善良2、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指名概况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出下面内容)(2)想要概况课文主要内容,我们可要弄清楚。
故事发生什么时间、地方?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时间),———(主要人物)随着一群逃难的人(事件起因),来到—————(地点),他不愿————而是坚持———(经过),最后,———(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严》教学设计三
《尊严》教学设计三教材简析: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自尊者自信。
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
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学生分析:1、学生56人,喜欢争论,爱听故事。
2、学生思维活跃,胆大,知识面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想弄明白。
3、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辩论能力。
设计理念:1、学生喜欢讲故事辩论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这样的课型。
2、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上正确定位。
如:富翁=尊严的正确定位。
3、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4、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流程: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揭题方案: 同学们你们相成为富翁吗?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方案1: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课题尊严一词。
方案2:学生的回答中引不出尊严一词,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引课方案:方案1:当学生点出尊严一词时,老师就顺势说什么是尊严?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老师接着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你就理解了尊严真正的内涵。
方案2:当学生回答不出尊严一词时,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
通过故事学生就知道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成为富翁是每个成人、孩子的梦想。
孩子们很想获取成为富翁必备条件的知识,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
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理由. 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在一起讨论自己的观点。
[估计学生讨论结果是: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 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
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情感碰撞的平台---辩论,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
在辩论中学生很多想法得到肯定之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变成一种动力。
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的获取知识。
将教师的点拨放在辩论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辩论、点拨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正是新课改的精髓。
]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观点一:吃完再干观点二:干完再吃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1、吃完不让干呢?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 (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
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
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表面上看这次辩论和第一次的辩论的形式上一样,实际上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个性张扬。
学生在第一次辩论中还有些盲从、猜测老师的想法。
通过第二次的辩论学生意识到这里只有民主、平等的对话,并没有完全的对错曲直,有个性的想法才真正的属于自我。
学生将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估计讨论结果是:1、不认真干心里不踏实。
2、还不如不干白吃。
3、我妈教育我干活要认真干好。
4、干活时心态要好,既然干就干好。
5、吃的踏实。
] [当学生的意见达成一致时,说明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相互碰撞中提升到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2、问题:什么是尊严?聚焦点四:富翁=尊严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这里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激烈的碰撞、交流。
随着情感的融入、理解的加深,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教师总结: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板书设计:五、学生老师信息收集:1、世界首富的故事,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六、课后反思:下课铃声响了,我们心充满了几分欢喜,几分忧,这是这学期我最成功又最不成功的课。
成功之处:1、巧妙激趣。
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2、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
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
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
思考:1、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教师知道学生喜欢上却不敢多次尝试,主要是教师的课堂开放了,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调控,这将是每一个教师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只好忍痛割爱,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观点正讨论在兴头上,老师只好把他们的热情扑灭。
作者:付巧玲文章出处:海区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