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雷雨》公开课教案设计模板

《雷雨》公开课教案设计模板

《雷雨》公开课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雷雨》的剧情梗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戏剧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亲情、爱情等社会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难点:探讨《雷雨》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曹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雷雨》的剧名,引发思考:为什么叫《雷雨》?2.理解剧情梗概(1)学生自主阅读《雷雨》剧本,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概括剧情,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结构。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探讨主题思想(1)引导学生思考:《雷雨》揭示了哪些社会问题?(2)小组讨论:分析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封建伦理观念、家庭矛盾、人性的扭曲等。

(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戏剧表演(1)分组表演:学生分组选取《雷雨》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表演。

(2)表演评价:全班同学对各组表演进行评价,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2.课下阅读《雷雨》全剧,进一步了解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是否有学生未能理解《雷雨》的剧情梗概,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

2.是否有学生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讨论和引导。

3.是否有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加强讲解和引导。

4.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完整版)《雷雨》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完整版)《雷雨》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主要学法与教品读、分析、讨论、表演、评价法课前准备音频、PPT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关于戏剧(1)什么是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

戏剧文学即文学剧本。

)(2)什么是戏剧三要素?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人物语言(台词)————对话、独白、旁白等戏剧语言舞台说明戏剧人物(3)戏剧的分类:按表现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按结构繁简分:独幕剧、多幕剧;按反映时代分:历史剧、现代剧;按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

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4)戏剧情节和结构戏剧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戏剧结构:幕(戏剧情节发展在时间上的一个大段落)场(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使你想到什么呢?(明确: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此时中国的社会酝酿着一场大变动。

)二、《雷雨》的标题和情节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周朴园是个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

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鲁四凤。

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

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雷雨》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教案概述:本节公开课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戏剧作品《雷雨》展开,通过分析剧本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来引导学生了解该剧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意义。

课堂活动包括剧本解读、角色扮演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内容:一、热身活动(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一下戏剧的基本定义,并找出他们所熟悉的中国经典戏剧作品,简要介绍这些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雷雨”这个标题所能带给他们什么联想,以及这个标题可能暗示了什么主题。

2. 提问:“你们了解《雷雨》这个戏剧作品吗?它是由谁创作的?”指导学生了解《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一家大宅院的悲剧故事。

三、剧本解读(15分钟)1. 分发《雷雨》剧本的部分片段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主题和社会背景,包括家庭伦理、爱情、权力斗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分析观点,并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

四、角色扮演(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对话进行模拟表演,要求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

2.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对演员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五、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雷雨》的知识和观点。

2. 提问:“你们对这部戏剧作品有什么感受?它对你们的思考和理解有何影响?”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剧作的深意与社会意义。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观看其他经典中国戏剧作品,并在下一节课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2. 提醒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戏剧社团或相关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戏剧表演和鉴赏能力。

教案设计理念: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剧本解读、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以《雷雨》为例,展示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在文学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雷雨》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雷雨》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雷雨》教学设计(精选15篇)《雷雨》篇1【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两张(课文插图)。

【多媒体】1、音响效果:电闪雷鸣和雨声。

2、ppt“读读抄抄”中的三句话,带点的字用红色。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有观察天气变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揭示课题1、(播放电闪雷鸣和下雨声的音响)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2、我们常常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景象──雷雨。

初读感知1、请小朋友先读读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请课文下面的小动物来帮帮你。

2、谁觉得自己能把课文读通,就读给大家听听吧。

3、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雷雨的,小朋友能说说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自由读。

指名读。

再读感悟1、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顺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写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分别是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分组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景象。

注意:默读不能动嘴,可以动手作作记号。

2、同学们请把想到的在朗读中表达出来。

可以先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让小伙伴来评评你读得怎么样。

3、(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小朋友看看这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它们分别描绘出了什么时候的景象呢?请你找出课文的相关部分读一读,再说一说。

4、这篇课文有些句子很美,谁愿意把你最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听的同学如果觉得他读得准确优美,你也可以模仿他的语气读一遍。

5、范读写雷雨时的段落,指导读出感情。

默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互相评价。

看图选读课文。

朗读展示。

我的发现(课件出示课后读读抄抄的句子)请大家看这三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看谁有新的发现。

是呀,如果把“垂下来”换成“掉下来”‘就没有这么形象了。

这里还连着丝呢。

发现带点的词用得很好;发现用其他词来换带点的词就没有这么好了;发现带点的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小学《雷雨》公开课教案

小学《雷雨》公开课教案

小学《雷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雷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3.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

1.2 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雷雨》中的经典片段。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1.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1.《雷雨》全文2.与《雷雨》相关的文章、评论等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雷雨》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难点:分析《雷雨》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雷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互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3.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故事情节。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雷雨》相关图片、视频等。

2.道具:模拟雷雨天气,增强学生体验。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4.2 讲授内容1.讲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雷雨》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朗读、背诵。

4.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分析《雷雨》的主题思想。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4 创意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为《雷雨》中的角色创作一段内心独白。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4.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1.阅读与《雷雨》相关的文章、评论等,加深对《雷雨》的理解。

2.结合家庭作业,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关系,绘制人物关系图。

《雷雨》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

《雷雨》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雷雨》,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戏剧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分析,以及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戏剧《雷雨》的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2. 品味作者运用的语言艺术,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雷雨》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戏剧冲突表现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雷雨》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雷雨天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雷雨的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雷雨》。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分析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梳理剧情发展。

4. 情节分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恩怨情仇、四幕戏的戏剧冲突等。

5.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如阶级矛盾、家庭伦理等。

6. 语言艺术分析:通过例句分析,欣赏作者运用的戏剧语言,如对白、独白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剧情,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

2. 情节发展:四幕戏的主要情节。

3. 主题思想:阶级矛盾、家庭伦理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你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我喜欢周朴园,因为他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诚信,对家人和朋友关爱备至,体现了人性的善良。

2.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雷雨》主题思想的认识。

答案:示例:《雷雨》通过揭示周、鲁两家的恩怨情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家庭伦理等问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最新7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最新7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最新7篇)《雷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情景美,创造美。

【课前准备】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读课题,雷雨小朋友都见过吧,谁能说说。

2、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看到的雷雨的景象,作者也把他观察到的雷雨写进了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5、巩固生字:⑴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⑵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指名回答。

板书:前中后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雷雨前:⑴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⑵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⑶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

《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

《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了解该剧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把握《雷雨》的基本情节。

2. 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剧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准备1. 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雷雨》剧本。

3. 幻灯片或黑板、粉笔。

4.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雷雨》的海报或剧照。

2. 向学生简单介绍《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中的《雷雨》剧本。

2.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感兴趣的部分或不理解的地方。

讨论与分组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 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雷雨》剧本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回答组长设定的问题。

4. 组长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全班汇报。

表演与表达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剧情进行表演,可以自行分配角色。

3. 学生们可以根据剧本进行表演,也可以适当发挥。

4. 学生们进行表演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可以提出对《雷雨》剧本的看法和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改编《雷雨》的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剧本。

2.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雷雨》中的场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剧本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

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

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三、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千条线,万条线。

数不清,剪不断。

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

(课件出示)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播放雷雨时的多媒体课件)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

(板书课题)三、预习反馈,学习生字1.汇报预习内容小组内汇报2.学习生字词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

谁愿意读。

(示生字词)a.找一位同学起立单独读。

b.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1人)谁还能像他这样当小老师?(1人)c.读得可真不错,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d.下面让我们进入“回声谷”。

e.再让我们一字开花读。

第一个词谁来?……f.去掉拼音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全班一起读。

(全班齐读)3.读课文逐段读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2、学生默读,思考填空:课文主要写了()、()、()的景象。

3、汇报。

4、写作顺序: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部分来写的。

5、读文,思考。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分别哪几自然段?6、汇报,相机板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千条线,万条线。

数不清,剪不断。

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

(课件出示)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蒙蒙细雨,雷雨、雷阵雨、暴雨、毛毛雨、春雨……)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什么雨呢?(板书:雷)请学生一起跟老师写雷字,齐读课题两遍。

大家想不想知道雷雨是什么样子的呢?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好,那让我们走入课文,去感受下雷雨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读完后老师要请同学来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吗?(雷雨是先打雷后下雨;雷雨时风很大的;下雷雨还会有闪电等)1.(出示生字卡片)压乱垂虹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认,认对了带领同学们读三次。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都会认了,现在让生字回到词语里,咱们来开火车读词语,火车火车谁来开?请学生读,读对了大家就跟着他读。

指导读好“压下来”,“垂下来”两组轻声的词语。

3.词语回到句子里,理解压和垂。

(看课件图片比较)指名学生动作展示压,动画理解垂。

好,同学们,四个生字特务被我们一一击破了,也理解了压和垂两个字的意思,现在我们进入课文。

一、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好了句子,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雨这篇课文。

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下雨时?指名回答(456)自然而然前面123就是下雨前,后面67就是下雨后。

(出示课件,三种不同颜色,请学生标出来。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请柯思怡同学读课文1——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1)理解第1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汇报。

②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体会云层很厚很低。

)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害怕,不安)③指导朗读。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师:来!我们一起来读。

(师引读:满天的乌云……)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51朵乌云一起压下来了!(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过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学生读,老师读,学生动作演示)(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们都是操场上的大树,,当一阵大风吹来时,学生的手臂就是树枝,在风中摇摆不止,而老师对着这些摇摆不定的大树进行采访,学生连连说“风太了,我停不下来。

”“我快要被吹倒了。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这时他们就是大树,他们就是在风中摇摆的树枝。

)出示图片,说忽然一阵大风,吹得————————————。

(学生动脑想,指名回答)“风太大了,把人的眼镜吹到地上了。

”周老师马上说:“是啊,周老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有学生说“一个人开着摩托车,风把他的帽子吹走了。

”周老师马上说:“对呀,所以我们开摩托车要戴头盔,注意安全。

”二是从学生语言发展的方面去肯定他。

如:有学生说乌云像石头一样压下来。

周老师就说:“你已经会用比喻了。

”当学生在说话中出现一些好词时,周老师会提示学生:“他刚才哪个词说得特别好?”③演示点拨: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

(出示闪电、雷声老师也让学生说说:蜘蛛,你为什么要逃走啊?(害怕)是呀,风太大了,连蜘蛛都吓跑了。

(3)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①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师:怎么了?(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②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师:他读的怎么样?(指名评价)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闪电雷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③拓展练习。

出示:()越来越()。

师:你能用“()越来越()”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出示:()越来越(),()越来越()。

师:谁能像课文那样用上两个“越来越”说一句话呢?(指名说)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也越来越流利了。

3.有感情朗读。

师:打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安全知识呢?天空的乌云黑沉沉的,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让我们带着害怕的心情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齐读1——3自然段)(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

(多媒体展示雷雨)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指名读)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再来读。

3、读中体会雷雨中的景象。

①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

雨越下越大。

……(生齐读第5自然段)②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

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哗哗哗你体会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从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说明雨下得非常大)③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乐,雨声也小乐。

为什么要用两个渐渐地?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伴随音乐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指名读)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

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再来试一试。

4、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①自读感悟。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

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你读一读7、8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

③师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图文并茂展示画面文字。

④感情朗读。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自读)⑤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师:雨停了。

彩虹挂在天上,蜘蛛坐在网上,蝉叫了,青蛙也叫了。

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6 小练笔出示: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学生自由想象,合理填空。

)师:抽几位同学的,让她读自己写的,同学们的句子说得越来越完整了。

雨后的空气多么清新,景色也是越来越美了。

三、感情朗读,回归整体: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九、板书设计叶不动枝乱摆雷雨前:乌云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蝉不叫蜘蛛逃18、雷雨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雷雨后:天亮了空气清新雨停了彩虹蝉蜘蛛青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