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中作文指导:学习抒情 教案

合集下载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情动则辞发”。

抒情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样抒情?抒情要注意什么呢?二、写作指导1.真挚的情感能打动读者。

“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抒发情感要真实,切忌为文造情和矫情,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对无病呻吟。

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作品的真切动人。

打动不了自己的作品也打动不了别人,只有抒发真实情感,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土地的誓言》,作者所抒发的“挚痛的热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还包含因家园破碎而激起的哀伤和悲痛,情感本身还体现了一种粗犷强悍的特质。

这些复杂的情感,是东北流亡作家在故土沦陷的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心理体验,它是从一位具有独特气质并正在经历着特殊命运的作家心灵深处喷薄而出的情感,是真挚的,更是独特的,因此,文章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2.抒情要有所依托,有所凭借,切忌空乏,就是说抒情要在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揣摩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无依据地抒情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朱自清的《背影》,在叙述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爬过铁路站台为“我”买橘子时,作者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抒情水到渠成,真实感人。

3.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的方法,主要分为强烈直白和含蓄委婉两类,一般而言,强烈的、紧张的情感适合选择前一类方法,而轻淡的、弛缓的情感则适合选择后者。

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写作学习抒情教案课题: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抒情,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抒情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习抒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习不同形式的抒情作品,如抒情诗、抒情散文等。

3.学习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对抒情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生对抒情的写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抒情作品的选读材料。

2.多媒体设备及相关教学素材。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介绍抒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对抒情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抒情作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Step 2:展示抒情作品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一些经典的抒情作品,如《静夜思》、《七月上》等。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欣赏这些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抒情作品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Step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自己对抒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要求学生从作品中选取几句写出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分享。

Step 4:学习抒情的写作技巧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抒情作品的写作技巧。

如运用修辞手法、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情感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抒情作品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Step 5:学生实践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抒情作品的创作。

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作品。

Step 6:展示作品和点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互相进行点评和交流。

教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抒情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鼓励学生将抒情这种表达情感的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写作中。

Step 8:作业布置作业可以是让学生选择一首抒情诗或抒情散文,进行朗读和解析。

或者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写一篇自己的抒情作品。

2019初中作文指导:写作《学习抒情》课堂学案.doc

2019初中作文指导:写作《学习抒情》课堂学案.doc

七年级作文优质课竞赛-----写作《学习抒情》课堂学案【课程目标】抒情是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中的产物。

这个写作训练,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抒情。

【学习目标】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一、课前探究:(1)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你踏春、赏花、爬山、走亲访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万物中的美?请你说说哪一种景物吸引力你,是因为什么吸引你的。

(雕塑家罗丹:“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发现了美,你该如何赞美她呢?----------------------------------------------------------------------------------------------------------------------------------------教学活动一二、课中检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春天到了,田野里、山涧中开满了各种花,你有留心过吗?你有动笔的冲动吗?面对如此美景,我们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写一篇100字左右景物片段。

----------------------------------------------------------------------------------------------------------------------------------------------------------------------------------------------------------------------------------------------------------------------------------------------------------------------------------------------------------------------------------------------------------------------------------------------------------------------------------------------------------------------------------------------------------------------------------------------------------------------------------------------------------------------------------------------------------------------------------------------------------------------------教学活动二三、课堂小结1 . 你认为借景抒情的作用是什么?2.写景的顺序有哪些?3.除了排比、比喻,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三、课后作业: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修改下面的作文。

《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学习抒情》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抒情”课文。

本课程是语文课程中的一节阅读理解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抒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该篇课文通过对比两则关于夏天的描述,介绍了“抒情”的写作特点,启发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的概念。

了解文学抒情的写作特点,以及抒情在文学作品表达中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抒情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让学生领会文学作品意义的深层次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教师通过一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领学生对图片进行简短的描述,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张图片有什么感触吗?”2.阅读课文教师向学生朗读课文,调整语调表情,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情感表达。

学生在听教师读完后,跟着教师再读一遍,同时在发现错别字和错漏字的时候提出并修正。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的主旨、文化内涵和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1.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 如何理解“抒情”?它是什么?3. 文中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抒情呢?4.如何理解文中的“绿茵茵的草地,天蓝蓝的天空”?5. “清风送来的是阳光的气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4.文学鉴赏教师向学生讲解抒情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认识含蓄的抒情、直截了当的抒情、隐喻的抒情以及比喻的抒情,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启发学生产生观感和共鸣的情感。

此外,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5.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想法。

初中作文学习抒情教案

初中作文学习抒情教案

初中作文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抒情的概念,学会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 通过阅读和分析优秀的抒情作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抒情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1. 如何恰当运用抒情的手法。

2. 如何将抒情与叙述、描写等其他表达方式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抒情作文样本。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抒情?我们为什么需要抒情?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抒情的理解和经历。

二、讲解抒情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抒情的定义:抒情是指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的写作方式。

2. 讲解抒情的作用:抒情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情感,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增进人际沟通。

三、分析优秀抒情作文(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抒情作文样本。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作文中的抒情手法和效果。

3. 每组选取一篇作文进行分享,总结其抒情的特点和亮点。

四、学习抒情手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鼓励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尝试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运用抒情手法。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抒情的方式进行创作。

2. 学生现场写作,尝试将所学抒情手法运用到作品中。

3. 教师选几篇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强调抒情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观察生活,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尝试更多抒情的创作。

2.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抒情的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分析、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抒情的概念,学会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共3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抒情表达的方法;学习文章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章鉴赏的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熟练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促进心灵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写作学习抒情》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2. 抒情文鉴赏技巧3. 抒情写作实践三、教学设计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情感表达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欲望。

2. 知识阐述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文学作品抒情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性写作指导。

3. 课堂练习通过组织语文讲解、作品点评、作文写作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

4. 课后反馈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点评作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会使用各类文学手法进行情感表达;掌握文章鉴赏的基本技能,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别文章的类型和风格。

教学难点:对于抒情体的鉴别和写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想象力,这对于一些缺乏阅读和写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难度。

同时,鉴别文章和鉴别句子应用的方法和技巧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教导。

六、教学手段1. 课堂讲解:通过语言和图片等形式,系统化地讲解抒情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2. 阅读与作品点评:通过组织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点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评价能力。

2019初中作文指导:写作 学习抒情 教学设计2.doc

2019初中作文指导:写作 学习抒情 教学设计2.doc
写作 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 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例如:
每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秋天的明
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 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 腾......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明亮的带子。 很明显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 :用拟人的手法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水也不忍得冻上,……”把 冬天的多姿多彩描写得活灵活现。 2:用比喻的手法 《春》一文中写春花“红的像火……”、写春雨“像 牛毛……”、写春风“象母亲的手一样抚摸着你……”。 这些比喻手法的运用,很好的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3:引用、夸张、反问、排比等等。 (四)、做到情景交融
2、“放学了,老师说要进行大扫除,同学们立刻行 动起来……”请把这段文字扩充具体,写一篇 100 字左右 叙事片段,注意通过叙述的方式间接抒情。
六、范文举例
温暖的微笑(内容另附)
升格示例
温暖的微笑(内容另附)
【板书设计】
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抒情
抒情
借人
抒情
间接抒情
借物
6Leabharlann 抒情借事借景抒情
通过议论抒情
让学生指 出片段二 中的抒情 方式,前半 句借景抒 情,后半句 直接抒情。 结合具体 课文让学 生举例说 明。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抒情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2. 掌握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写作:学习抒情》2. 抒情作文示例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网球老师上课之前,学生完成口头作文:回想一件令你感到温馨的事,用一两句话抒发出你心情。

2.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老师做点评,引入下面的学习内容。

二、展示与讲解(15分钟)1. 展示课文《写作:学习抒情》,介绍抒情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2. 解读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三、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讲解抒情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给学生分发抒情作文示例,让学生阅读示例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写一篇抒情作文,要求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四、合作与分享(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写的抒情作文,并相互评价。

2. 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总结抒情作文的写作要点和方法。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抒情作文,并写出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和改进意见。

2. 准备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抒情教案【厚积薄发】1、古诗赏读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卷二致思》赏读: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

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孔子家语卷二好生》2名句积累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善于发现美,学习寄情于物,物以牵情的抒情方式。

(2)在阅读中体会抒情语句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

(3)在写作实践中学会使用抒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典型例子引导法、自由写作法、提问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2)作文中抒发的感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

【知识储备】1、关于“美”的名言雕塑家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威。

布来克:富有生机就是美。

约瑟夫鲁: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

罗安约翰逊: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

莎士比亚: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德国谚语:美的世界要靠我们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我们劳动的汗水来浇灌。

2、什么是美(1)一位哲人说:“如果世间没有美,便没有生命;如果人类不能发现美,感知美,那生命的意义便失去了大半……美是一种内涵、一种气质、更是一种修养。

”(2)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美无处不在。

这首散文诗告诉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就要善于发现美,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心灵。

其实美就是生活。

2、什么是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指导案导学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如果发现了,说出来与我们分享。

(学生自由发言)材料:美是多种多样的,雄浑阔大是美,激昂慷慨是美,热情澎湃是美,富丽堂皇是美,含蓄朴素同样是美,而平凡的美往往是美的极致。

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孕妇没有座位,起来给他们让个座,这种道德的美是平凡的美。

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低年级的同学摔倒了,把他扶起来。

尽管这仅仅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但这也是美,是极其平凡的美。

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你伸出自己温暖的双手,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也是一种特别平凡的美。

在街上过马路时,看到盲人,主动去帮助他们,扶着他们过马路,让他们更加有安全感,这是一种平凡的美。

在空闲时,去陪陪老人,说些贴心的话,陪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解除他们的寂寞,让他们不感到孤单,这也是平凡的美。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朋友,只要你拥抱了平凡便是拥抱了美,因为平凡是美,美的极致。

当前高中生作文的弊端之一,是善于发现丑,而不善于发现美。

作家格非说过:“我在阅读中学生作文时,几乎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写到‘快乐’和‘幸福’的。

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我倒不是说中学生不该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

动辄‘反腐败’,动辄‘环境污染’(我也不是说中学生作文就不能写‘反腐败’‘环境污染’),千篇一律的大题目……如果我们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找到写作的素材,很容易流于空洞……我们的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学压力和社会流弊的影响之外,我们的确缺乏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眼光。

而写作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全面、深入、正确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生活,丰富自身。

”(《一些闲话》)环节一:温故知新一、抒情方式和要求1、抒情的方式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直接抒情一般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一般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

这“结合”,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1)、直接抒情。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法。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触景生情法。

如:不久前,新疆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当时,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母亲正搂着五个月大的儿子酣睡梦中。

突然,空中发出沉闷的轰鸣声,大地在黑暗中剧烈地颤动起来,随着一声巨响,楼房倒塌了,巨大的冲击力带着母亲和孩子从五楼坠了下去……听见儿子的哭声,母亲看见儿子被挂在自己头顶上的一根晾衣服的铁丝绳上,随时都有摔下去的危险!而自己也被深深地埋在了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的废墟中。

母亲顾不得浑身的疼痛,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想办法救下孩子。

她不敢大声呼救,怕惊吓了孩子,只好自己默默地挣扎,但是身体却纹丝不动。

情急中,母亲一次次地伸长着自己的脖子,用自己的嘴去衔住儿子……她终于成功了!她用嘴咬住了儿子的衣角,用尽全身力气将儿子从铁丝上扯了下来,用牙关死死地衔着儿子,就这么坚持着,坚持着……晨曦中,当救援的人们看到这动人的一幕时,无不为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

当人们含着眼泪把孩子的衣角从母亲的口中扯出来时,鲜血已经浸透了孩子的衣襟世界上只有母爱的力量所向披靡。

母爱又如春日的阳光,美丽而永恒;母爱犹如春日的小雨,温馨而柔韧。

③、咏物寓情法。

如流沙河的《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流沙河的《藤》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④、融情于事法。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⑤、融情于理法。

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⑥、托物言志法。

如: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漫天的雨纷燃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及绿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经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就在这美丽的湖畔——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描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的雨季何患?2、如何抒情?(1)情要真实。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要动人,首先得真实。

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

(2)、多种修辞手法结合运用。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无疑能对文章感情起强化作用。

关键语句的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恰当的对比能使感情表达更鲜明。

形象的比喻能使无形无质的感情更容易被人理解。

如: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

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她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3)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

环节二:奇文共欣赏看下面几段课文,你有何感悟?请认真阅读,然后谈一谈。

(一)青春的色彩青春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五彩缤纷。

蓝色青春是蓝色的,那是天空的颜色。

青春的我们总是积极向上的,有着无限的遐想与期待。

“我要当比尔·盖茨”、“我要当科学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我要当作家,写出更多的好文章,争取有一天也能被选入语文课本……”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憧憬自己的未来,在我们眼里,未来就像伊甸园的禁果一样诱人,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每个人都在心里面勾画出一幅幅蓝图,老师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

”青春的我们乘着理想的翅膀飞向碧蓝的天空。

绿色青春是绿色的,那是生命的颜色。

青春的我们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虽然娇嫩、弱小,但有着无限的活力与激情。

看看吧,忙了一天的我们还能趴在床上打着电筒写作业;聊起明星、电视剧来滔滔不绝,三天三夜都不嫌累;礼拜天拖着老爸老妈跑遍各大商场,望着各种个性张扬的服装,他们是眼花缭乱,我们倒是挑得不亦乐乎!青春的我们是一群跳跃的小精灵,青春的我们走在时尚的最前沿,青春的我们活力四射!紫色青春是紫色的,那是成熟的颜色。

就像紫藤萝一样,生生不息,永不言弃。

青春的我们不再躲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不再听命于爹妈的哄骗,不再让眼泪成为自己的专利。

我们开始逐步学会独立,走向坚强。

试卷发下来了,带给我的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我愣愣地盯着卷子上鲜红的叉,心里很平静,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平静,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下次努力吧?”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换回了好成绩。

看着那鲜红的对勾,心中依然坦然。

青春的我们,开始在挫折中学会平静地对待生活。

灰色青春又是灰色的,那是乌云的颜色。

青春虽然阳光灿烂,但也不免乌云笼罩。

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开始增多,肩上不知何时多了“责任”两字,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老师和家长每天念叨着考试,升学、分数,我们也只有让自己埋在题海中,沉浸在书堆里,一大堆责任和作业压得我们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早上起床后,望着镜子中的自己,都开始觉得陌生了,只有那两个黑眼圈是昨晚“战果”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