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特点

【具体史实】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 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北方各族封建 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为三省六部制奠基); 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废除九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 中正制);
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间作、套作技术,绿肥种植、 曹魏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 耕耙耱技术,。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 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 (4)性质:
封建地主利益。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私有制 制 自耕农土 地私有制 特点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备注 不是主要类型, 但一直存在;
智者的选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 据局面。(政治前提)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 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 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 的坚定态度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1.(2014· 海南高考)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 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 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 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 时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 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 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健全了县 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使国家到基层的行政体 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禁止官吏 贪赃枉法。结果使吏治有所好转。
④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融 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至在与南朝交战
时,以其他族士兵
为肉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精品文档------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与三长制
思考: ①、什么 均田制? ②、北魏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③、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政府分配给农
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④、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均田制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性质: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合作与探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范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正文:一:三国时期的历史特征1.1 阐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及形成 - 包括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宦官专横、地方割据等因素1.2 描述三国鼎立的局面 - 讲解魏、蜀、吴三国各自的政权特点、地理形势等,展示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征1.3 分析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 - 着重介绍蜀汉的刘备、魏国的曹操、吴国的孙权的军事布局与战争策略,并对其成功或失败原因进行评估1.4 讨论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 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并分析与政治背景的关系二:两晋时期的历史特征2.1 阐述东晋王朝的崛起 - 描述司马睿的政治手腕及东晋王朝的政治、军事特点,以及其与南方吴朝的斗争2.2 分析西晋灭亡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 解读西晋政权的衰败原因,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如鲜卑族、氐族等的入侵和影响2.3 探讨两晋时期的文化状况 - 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特征,以及佛教在晋朝社会中的影响力2.4 讨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 分析两晋时期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以及社会阶级演变和分工制度的变化三: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3.1 描述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立 - 讲解南朝宋、齐、梁等与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特点,以及南北朝的交替3.2 分析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 包括南北两方政权的边界变动、统一势力的出现等,展示南北朝政权的演变过程3.3 讨论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纵横 - 描述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特征,突出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3.4 探索南北朝时期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 分析南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等经济特点,以及社会阶级变动和城市发展附件:- 附件1:三国时期的地图- 附件2:两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图谱法律名词及注释: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28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包括魏、蜀、吴三国。
2.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至42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时期,包括东晋和西晋。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阶段性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特征一、社会大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呈现不同的分裂割据局面.秦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族地主.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也不是绝对的.分裂背景下又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范围的统一,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曾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统一,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为结束分裂混战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曹操、诸葛亮、祖逖、王猛、刘裕、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分裂割据状态下,战乱频仍,各地交通阻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严重破坏、商业经济的衰退是分裂割据带来的后果.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三国鼎立时期,国家虽然分裂,但比起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战争已经大为减少,魏、蜀、吴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大力发展生产,南北人民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同时,在三国政治、外交舞台上,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充满了生机.总之,统一固然比分裂要好,但不能绝对化,对具体的情形要做具体的分析.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迁居内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最后与汉族融合,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混战.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获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趁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纷纷迁居内地,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还先后建立起政权.如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了“汉”政权,羯族首领石勒建立了“后赵”政权,十六国之中,除了前凉、西凉和北燕为汉族人建立以外,其他都由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建立.北朝中的所有政权,也都是迁居内地的西北、北部少数民族建立.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越族、西南地区的夷人,也都与内地封建王朝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的杂居相处,共同经历割据混战的苦难,各族人民之间增进了了解.民族界线越来越小,社会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北方表现得最为明显.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出现.当然,促进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因素很多,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他具有远见卓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地顺应这种趋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历史的进步.经过民族融合,许多以往的民族消失了.像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叱咤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到南北朝后期已经不见其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内地经济生活中增添了新的成分,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创立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为以后的中原王朝所沿用,这些都为下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创造了条件.三、门阀大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门阀士族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政治面貌.门阀世族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进一步发展.门阀世族统治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除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之外的第三大特点.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东晋和南朝前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在北方豪门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北方的门阀世族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不平等的条文规定,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那时,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庄园,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善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等.士族把特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世族门阀统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四、江南大开发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经济较大的开发.这一时期,规模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积、安抚流民、兴修水利及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而和闽江流域.江南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都有不小的发展,南方商品经济也相对比较活跃.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打下了基础.五、佛教大盛行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时在国内逐渐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南北方政权更替频繁,穷苦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渴望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让痛苦的百姓在渺茫的“来世”消除死亡的威协和流亡的苦痛,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而儒家经学的迂腐没落,玄学又只能在士人中坐而清谈,民间的道教又往往成为农民组织的工具.多事动乱之秋,自己都感到世事无常,佛教很快就被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宣扬,用它来加强思想控制,维持统治秩序,正如刘宋文帝说只要百姓皈依佛教,“则吾生致太平,夫复何事!”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窖,南方修建寺院.佛教有较广泛的信徒,也出现了不少名僧.中亚和印度等南亚的哲学、逻辑学、医学、语言学,艺术成就以佛教、佛学为载体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佛教盛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兴佛与反佛的斗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各时期的时代特征

中国各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的时代特征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度盛行。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性;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各国变法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文化上: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私学兴起;3、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大一统,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文化上:文化专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代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头脑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盘据,社会动荡,民族大融合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混战,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经济上:均田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化上:佛道鼓起,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5、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繁荣、开放、多元化政治上: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济上: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商业(夜市、坊市制)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化上:三教合一,中兴儒学,文化多元,兼收并蓄6、宋: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二府三司,收地方三权)经济上:宋代的商业革命(表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井生活丰富;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文化上:宋代的文化革命(宋词、宋代理学、指南针用于航海,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7、明清时期:专制主义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政治上: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明废丞相设内阁,雍正设军机处,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开展(农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货币、商帮),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开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文化上:个性解放的新头脑呈现,批判继承儒家头脑,但宋明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文艺发展(四大名著)8、清末(1840—1870)政治上:列强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南北朝xx十五讲
引言:
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
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
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
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
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
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
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
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
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
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
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
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
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
其间地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制度冲突、文化融汇等等,异常复
其三,频繁的人口迁移。
这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当时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而十六国北朝内部的人口流动与东晋南朝的侨流人口,又多有不同。
如东晋南朝境内的侨流人口,多为主动迁徙而来,成为定居移民的比例较大;东晋南朝尤其是东晋、宋、齐、梁政权,实质上为移民政权,以此,侨流人口的地位高,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大,受到的优待也多。
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汉族以及其他非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之频繁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且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他们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境况往往悲惨,胡族统治者强制迁移他们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而随着政权的兴亡更替、时局的动荡混乱,此被强制迁移的人口,又被不同的统治者屡次迁移,所以能够长期定居下来的移民其实数量有限。
其四,特殊的社会结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按照家族系统分配政治、经济权利而出现的门阀政治,由于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剧烈运动而造成的动荡、对峙、分裂局面,使得这一时期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
其中,以宗法性与等级性为内核的门阀世族成为统治阶层。
西晋以至东晋,门阀世族的统治不断强化;及南朝以降,门阀世族的政治地位虽有所下落,社会地位仍很巩固。
与此相联系,该时期世族寒门界限森严,而随着世族的衰落,寒门地位逐渐上升,南朝帝王大抵出身二等乃至寒门军功地主就是明证。
其五,变动的典章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上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官制到地方行政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上的过渡时代,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
中国制度史的研究表明,汉制与唐制有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演变所致。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当然不止以上五点。
比如在经济上,南方六朝加速开发,这首先表现在长江下游,并向西(长江中游)、向南(岭南)推进;在生产关系上,北方十六国北朝封建制与奴隶制残余相结合,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当时有各种名目的依附者。
整体把握以上种种的时代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视野狭隘、立论偏颇、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式的“研究”;也才能抓住关键线索,获得对当时历史的清晰认识。
如言错综复杂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史,其关键线索,在北方为胡汉问题,在南方为侨旧问题。
所谓“胡”,乃三国西晋时代不断内徙及十六国北朝时代先后入主中原的非汉民族,所谓“汉”,即十六国北朝时代北方之汉族士民;又所谓“侨”,主要指西晋永嘉乱后不断南徙的北方官民,所谓“旧”,主要指南方土著。
胡汉之间、侨旧之间既颇多矛盾,又有各种形式的合作。
胡汉之间因有矛盾,引起了大量北方人口的侨流南方,侨旧之间因有矛盾,促成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大量设置;胡汉之间、侨旧之间又有合作,从而十六国北朝得以立国于北方,东晋南朝得以立国于南方。
以此,治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史,理解胡汉、侨旧两对关系,遂为关键之一。
再如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研究,家族问题洵为其中的关键,这有几点意思:
治魏晋南北朝文化必须由家族入手;家族与地域不可分离,家族都基于特定的地域之上;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于优美的门风(家风)与因袭的学业(家学);家族的家风与家学关系着、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社会。
由时代特征与关键线索说开去,特别需要强调者,还有更新认识问题。
以世家大族的评价为例,在特别重视阶级观点的时代,世家大族被认为是腐朽没落的。
按这样的观点来理解魏晋南北朝史,便觉格格不入了。
在中国悠久绵长的历史中,魏晋南北朝应该是最具贵族气质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把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权力的是世家大族,拥有连片大地产的是世家大族,撑起这一时代文化大厦的也是世家大族。
这是一个世家大族起决定性历史作用的时代,是世族政治、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时代。
如果全盘否定世家大族的作用、地位、影响,还谈什么魏晋南北朝史呢?
把握时代特征,抓住关键线索,更新认识,是保证我们的研究不说笑话、少说套话的前提。
在此前提下,比较的方法、联系的眼光、“人”为主体的认识等等,都值得初学者尝试。
以文化的研究为例,以言比较,可以把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此前的秦汉文化、此后的隋唐文化进行比较,以明了其纵向的流变,把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进行比较,以探究其地域的差异。
以言联系,其时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在相互影响,又文学地位不断上扬,史学也受到了普遍重视,诸子地位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此,儒、玄、佛、道、文、史、诸子之间,实有复杂的联系。
再言“人”为主体,毕竟“人”为文化的创造者与承载者,在魏晋南北朝这个人口大流动的时代,文化之迁变极为迅速。
如大量人口的迁入东晋南朝境内,造成了多样的结果:
南方的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园林、思想以及语言、饮食等等,面貌出新;各类地方志书与异物志、风土记等等的迅猛涌现,山水文学的兴起,与南迁北人需要认识新的南方地域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新的环境意味着新的刺激等等旧时王谢堂前燕(丰子恺漫画)有关;而对于南方土著来说,因为受到南迁北人之政治与文化优越感的刺激,其地域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要而言之,政局分裂、民族复杂、社会特殊、人口流动、制度变迁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既是感触、理解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本身也充满了吸引探索者的魅力。
而相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其他时段,文献资料数量适中而且比较容易掌握,一流大师众多而馀意丰富,以及研习者相对较少,也是学习、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值得关注的三大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