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提示: 一个完整的议论语段——观点句+阐释、材料、分析、总结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其怡情也,最见 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③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 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④读书费 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⑤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 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 则又大而无当。⑥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 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 凭观察得之。
知 识 链 接 — —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 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 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 第一层(1—6):探讨读书的目的。 ➢ 第二层(7—10):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 第三层(11—17):探讨读书的价值。
第三层论证思路梳理
➢ 首先从总体上指出读书的价值在于使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 ➢ 接着通过举例,阐述不同的书籍具有不同的价值,并进行总结,读书
能塑造人的性格。 ➢ 然后运用类比,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与借助相宜的运动解
除相应疾病作比,指出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 最后举例具体指出何种书可医治何种滞碍,再次强调读书对人精神的
识。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随笔》等。
知 识 链 接 — — 《随笔》
《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主要收录了一些议论性短 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艺术、教育,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 活,语言精辟,启人深思。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13. 短文两篇
检查字词
怡情 (yí) 藻饰 (zǎo) 狡黠 (xiá) 蒸馏 (liú) 睾肾 (ɡāo) 阐证 (chǎn)
傅彩
(fù)

( jiǎo)
诘难
( jié)
滞碍
(zhì)
吹毛求疵 (cī)
检查字词
嚼 jiáo 味同嚼蜡 jué 咀嚼
检查字词
词语辨析
“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
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 毛病、寻找差错。重在故意、刻意。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重在 要求较高。
检查字词
“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都有“不深入理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是中性词,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 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 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重在态度。
“囫囵吞枣”是贬义词,是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 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 书。
一、谈 读 书
(英)培根
文体知识
短文两篇
(2)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 事乃学究故态”。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 “ 读书三个目的的
具体表现”和“三个不良倾向”,使论述过程十分 透彻, 增强了说服力。
短文两篇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 接”。
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及二者关系”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课件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玫瑰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 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 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 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 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 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 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 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荡舟在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 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 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 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 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 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 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
整体感知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 了读书这一主题。
(1)
读书的目的
(2)
读书的方法
(3)
读书的作用
精读细研
读书的目的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第2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从“不求 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 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 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 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梳理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 点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自己主张的?
作者首先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并树立了自己的观 点;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全面分析了陶渊 明的读书态度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然后从正 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了读书的 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先从反面否定、全面解释 “不求甚解”,再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 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名人对于读书的看 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
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法。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培根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 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 驳和间接批驳。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
即驳论点。 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即驳论据。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正确 的
读书 目的
用书
2.精读第二层 精读第二层,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的三种不当态度 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1张ppt)
解析:A没有语病。 B项,主语残缺,可以将“随着”删除; C项, 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大小”不对应,“好”后加 上“坏”; D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 定性的作用”杂糅,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不求甚解
马南邨
邓拓(1912—1966),原名 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 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 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 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代表作:《燕山夜话》
《三家村札记》(与 吴晗、廖沫沙合作)
马南邨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1961年,我国正处 于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要求, 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 集成书。
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不求甚解”这个问题。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读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 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了 解大意。
3.本文是一片驳论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2.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 何论证观点的?
示例 观点一: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3.分析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读书弥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①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②作者是如何批驳别人的观点的?
先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不求甚解”的含义,以 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③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 反复阅读。

第13 课《短文两篇 - 不求甚解》 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 课《短文两篇 - 不求甚解》 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驳论的论证方式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 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 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 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请谈谈本文 的论证思路
(1)归纳段意 (2)理清课文 的层次结构
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所选Leabharlann 事例有什么特点?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3、引陆家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 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 典型,论说周到。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睾肾(gāo)阐证(chǎn) 狂妄自大( wàng) C.统筹(chóu)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要诀(jué) 伦理(lún) 豁然贯通(huò)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论述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 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将正确 字书写在方格内。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 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彩藻饰 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腊 不求甚解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0张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30张

主要作品: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 《郑拓诗词选》等。
字词解释
不求甚解:原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在多指
满足于一知半解。
咬文嚼字:指门过死分抠字地眼斟而酌不字去自己学识的 人。
死抠( kōu ):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和陆象山的话。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普诺夫的例子从
反面说明读书要虚心,需理解。 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的举例形成对比。
比较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 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 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 异同。
• 思想内容上:相同点:都是谈论读书相关的问 题,都表达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读书,读好 书。不同点:《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 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十年寒窗,伴着馥(fù)郁的书香, 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 大家: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曾读过 什么书?你更喜欢读哪些书?哪些书 对你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3 短文两篇
—— ——








马 南



培 根

1.学习《谈读书》中运用比喻、排比等 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 精辟的句子。 2.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 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 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理解《谈读书》一文的读书观,激发其 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 法。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积累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好每 读有 书会 不意 求便 甚欣 解然
忘 食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 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相关介绍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 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 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 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 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 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 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 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提倡
比喻论证
证 比喻论证
课堂小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
谈 显得其有知) 读 阐述读书的方法。 书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的作用。
不求甚解
小结:
树靶子
不 引出处 求 释新义 甚 举例子 解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启发或认识,谈 一谈你的看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 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课后作业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 举了哪些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
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阅读课文,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 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 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 贬义。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 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 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 反复阅读”的观点。
细读感悟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
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
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 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 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反面指出其偏向:藻饰过多—则矫
凭条断事—学究
推敲细思
主张: 或浅尝 比

或吞食



或细思



提倡: 读书、讨论、作
文相结合
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皆成性格
举例论证


各种运动
各种不善及其应对
弥补缺陷
比喻论证
读书目的
正面阐述其好处 反面指出其偏向
正反对比
主张
读书方法
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足以怡情
正面阐述其好处: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费时过多—易惰 对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思路,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 良好的读书习惯。
谈读书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 《随笔》,《新工具》等。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