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按摩什么穴位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中医学认为,健康的身体取决于脾胃的功能。
脾胃是人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脾胃功能不佳或气血不畅时,人体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经络拍打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具有调理脾胃、补气治疗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帮助您恢复脾胃功能,提升身体健康。
一、关元穴拍打法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关元穴周围,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关元穴周围的经络活血,增加脾胃的功能。
二、足三里穴拍打法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腓骨的外侧凹陷处。
可以坐下抬起一只脚,或站立,将拳头用力拍打足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有助于调节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三、大横穴拍打法大横穴位于手腕两侧,正中线上,掌腕横纹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手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大横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手腕周围的经络,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四、脚三里穴拍打法脚三里穴位于脚背上,当拇趾第一骨指关节和第二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脚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促进脾胃的健康。
五、关冲穴拍打法关冲穴位于脚背上,脚踝尖骨上方,向下一寸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关冲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肠胃问题。
经络拍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补气健身。
在进行拍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度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受伤。
2. 拍打时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
3. 配合呼吸,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松开。
4. 坚持每天进行拍打,按摩的效果会更好。
5. 如果有其他疾病或疼痛,应该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脾虚按摩的穴位与症状表现

脾虚按摩的穴位与症状表现脾虚是很多现代人都有的毛病,除了用饮食调理来改善脾虚以外,中医认为按摩到正确的穴位也可以调理脾虚,那么很多人又会好奇了,究竟要按摩哪些穴位呢?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脾虚按摩的穴位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揉三阴交穴左手拇指按压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胚骨后缘处),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
揉天枢穴两手放于腹部两侧,中指按压天枢穴(脐旁开2寸处),按揉30次。
揉足三里穴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左右旋转按压30次。
揉公孙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的公孙穴(足内侧,第一跟骨下缘),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公孙穴。
揉阴陵泉穴双手扶于双膝,用拇指按压阴陵泉穴(胫骨内铡下缘)旋转揉20次。
揉隐白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隐白穴(足大趾甲根部内侧),左右旋按20次;然后用右手拇指按压左足隐白穴。
此外,脾虚的朋友一定要避免“饮食所伤”,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双管齐下才可以达到改善脾虚的最好效果。
脾虚的症状表现症状1:舌苔有变化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
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
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
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
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症状2:食欲下降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数人在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
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症状3:早起不适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
隐白、太白、商丘、漏谷、血海,脾经上治疗疾病的11个重要穴位

隐白、太白、商丘、漏谷、血海,脾经上治疗疾病的11个重要穴位中医理论当中,脾的功能非常强大,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运用经络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强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最大的能量。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体健康,就得随时把新鲜气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血液总是保持一种快速周流的状态。
没有淤血的堆积,身体就不会生病同。
其实,任何疾病,都是在人体内有淤血的情况下生成的,而脾正好具备了生成和运输新鲜气血这两大功能。
只要把脾养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会很快痊愈。
那么,如何健脾呢?除了采用平常喝山药薏米粥、冬天吃大枣等食疗方法,或吃些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常用健脾中成药,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好方法呢?通过饮食来健脾,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但是有好多人不适应或不吸收,怎么办呢?其实,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经。
一、气血充盈邪无踪――品味脚上的脾经大药脾经上的穴位都是帮助血液循环的,能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所以,您每天一定要多揉揉商丘穴,把气血引下来。
同时还可以做跪膝法、揉其他穴位,帮助把血液引过来。
1、治各种出血症、慢性鼻炎:艾灸或点掐隐白穴脾经的循行是从脚到胸,隐白穴是其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趾甲旁约1毫米的位置。
隐白穴最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对各种出血症状都能有效地缓解。
刺激隐白穴,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就是拿一个艾条点燃,灸这个穴位。
如果没有艾条,也可以用一根香烟来代替,同样有止血的效果。
隐白穴还有一个功效,就是通鼻窍、治疗慢性鼻炎、鼻出血。
治疗鼻炎的时候可以点按。
这个穴位不太好找,因为它特别小,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
用指节尖点它,或者找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效果都很好。
2、治缺钙引起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痛以及颈椎病、糖尿病、消化能力弱:按揉大都穴从隐白穴往上,大脚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
大都穴对于老年人来讲特别重要,因为这是一个补钙的要穴。
可能有朋友会说,要补钙,吃点钙片不就完了吗?不错,吃钙片是会有些效果,但是您知道为什么会缺钙吗?不是因为补得少,而是因为体内不吸收,这才是缺钙的真正原因。
吃得多饿得快,胃强脾弱怎么治?这5个穴位健脾和胃

吃得多饿得快,胃强脾弱怎么治?这5个穴位健脾和胃前几天接触了一个患者,巧的是他是中医爱好者,平时自己也看一些中医的课本,对中医也略懂一二,他说他最近舌红苔黄(体内有热的表现),脉数(脉搏跳动快且有力),口渴欲饮,消食善饥,经常觉得饿,并且吃了东西也消化的快,但是又大便溏泄,他根据自己的猜测说到阴虚则阳气盛便会有热,那么舌苔就是红黄苔,他问我这是不是胃阴虚证呢?我一听他的症状,很明显,他既然消食善饥,吃的多消化的快,怎么可能是胃阴虚证呢?胃阴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叫饥不欲食,就是你饿了但是你不想吃东西,胃阴虚为什么会有这个特点呢?这个饥不欲食是胃阴虚以后,胃失滋润,虚证则胃的消化功能就比较虚,所以容易消化不良,即使你觉得饿了,但是你也不想吃东西。
所以我们不能一看到舌红,脉数,口干,就以为是胃阴虚证。
那么他究竟是什么病呢?因为他消谷善饥,平时容易饿的快,舌苔还是红黄苔,脉跳动快,很明显是胃热炽盛的病症,因为胃热胃的机能亢进,所以容易饿而且吃的也多。
那么问题又来了,胃热为啥还大便溏稀呢?按理说,热伤人体的水液,不应该是大便干结才对嘛?中医认为,一方面胃火炽盛,一方面大便溏泻,我们中医将其称之为脾胃不和中的胃强脾弱,也就是胃收纳,消化食物的能力很强,但是脾胃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能力却减弱了,脾弱那么就容易出现大便溏稀的现象。
那么对于治疗上,应该遵循怎样的治疗原则呢?对于胃强脾弱,我们应该本着健脾理气,改善一下胃热的情况。
平时饮食多注意吃一些清淡的,少吃辛辣的食物,更容易产生胃热,还可以吃一些健脾和胃的药物,可以去医院遵循医嘱拿药。
那么除了药物治疗,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治疗呢?中医认为还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艾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我们自己也经常艾灸,那么对于胃强脾弱我们应该艾灸哪里呢?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胃强脾弱的常见艾灸穴位。
一,脾俞穴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虚首先当然要艾灸脾俞穴,不仅能够健脾益气,还能治疗大便稀薄的现象,而且脾虚往往伴随水肿,艾灸这个穴位还能有效的祛除水肿现象。
有效祛湿的五大穴位

有效祛湿的五⼤⽳位 通过⽳位按摩与艾灸来排湿是中医祛湿的有效⽅法,且简单易学。
⾝体五⼤祛湿⽳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椎⽳、神阙⽳、阴陵泉⽳、涌泉⽳。
百会⽳按摩⽅法:⼿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
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位。
功效:该⽳若受湿⽓⼊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般的沉重感。
刺激该⽳位能帮助理顺⾏⽓,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椎⽳按摩⽅法:低头,双⼿⼗指交叉放到⼤椎⽳的部位,⽤双⼿⼤拇指同时⽤⼒来回揉擦⼤椎⽳,直⾄⼤椎⽳发热。
功效:⼤椎⽳受湿⽓⼊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
刺激该⽳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免疫⼒。
神阙⽳按摩⽅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艾灸⽳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热⽔袋温敷;或使⽤艾盒,将灸条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位受湿⽓⼊侵,则脾胃不适、腹胀、⼤便粘腻,⼥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带增多、经⾎不畅等。
腹部本⾝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体。
阴陵泉⽳按摩⽅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早晚各1次,也可⽤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若该⽳位受湿⽓⼊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不畅之感。
刺激该⽳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涌泉⽳按摩⽅法:点按早晚各⼀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
也可⽤温热⽔泡脚后艾灸,双⾜⽳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受湿⽓⼊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疲劳、浮肿。
常按此⽳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鸣、头痛、腰痛等有⼀定的疗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脾经腧穴一、隐白快速止血隐,隐蔽;白,白色。
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
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抽筋不怕按大都大,大小之大;都,都会。
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健脾化湿太,甚大;白,白色。
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
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摆平胸腹疾病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
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天枢穴_精品文档

天枢穴天枢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是怎样的天枢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在哪看看下面图片。
希望对你有帮助!天枢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天枢穴在中腹部,取穴的时候要仰卧,肚脐左右两寸的地方就是天枢穴简单取穴方法:可以并拢三指,肚脐向左右三指宽的地方就为天枢穴。
天枢穴功效:按摩可治疗消化不良、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想要减肥的朋友多按摩可促进肠胃蠕动,达到减肥效果。
脾虚便秘艾灸什么穴位1、脾虚便秘艾灸什么穴位揉天枢、足三里穴:以拇指或中指端揉脐旁2寸天枢穴、下肢足三里穴各50~100次。
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100~200次。
运内八卦:用拇指罗纹面着力,在手掌心四周八卦穴作运法50次。
推三关:用拇指或食、中两指罗纹面着力,沿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200次。
2、脾虚为什么会便秘如果身体出现了脾虚便秘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就涉及到身体的方方面面,例如容易出汗、四肢肌肉无力、身体精神倦怠以及头昏眼花、脉象细弱等等情况。
除此之外,长时间的气虚还有可能导致身体中脏腑功能的推荐,从而导致出现脾胃虚弱,甚至出现便秘情况。
对于不同的病人来说,便秘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正常情况下,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的次数减少,大概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上一次厕所,并且粪便比较的干燥,甚至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
3、脾虚便秘注意什么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只有足够的量,才足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
特别是早饭要吃饱。
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
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每晚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
对经常容易发生便秘者一定要注意把大便安排在合理时间,每到时间就去上厕所,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脾湿肾阳虚按什么穴位1、脾湿肾阳虚按什么穴位曲池穴:屈起肘部时出现横纹的外侧段为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汇集到这里。
“四按五拍”排湿毒

“四按五拍”排湿毒作者:严峻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9年第6期古人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体内湿邪潜伏,可谓是现代人健康的头号大敌。
中医认为,“湿邪”是“六淫”之一。
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就容易入侵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
如果体内的湿与寒在一起的话就叫寒湿,而如果与风在一起的话就叫风湿,与热在一起就叫湿热。
湿气一重,百病丛生,像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甚至恶性肿瘤等疾病,从根源上来说都跟湿邪有关。
那么,怎么排湿毒呢?实践证明,中医的手法在排湿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刮痧、拔罐、按摩、穴位刺激等等,都可以起到排湿毒、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
下面要介绍的“四按五拍”就是一种排湿毒的好方法。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按摩水分穴。
水分穴有促进新陈代谢功效,有助于消水肿。
水分穴在肚脐上方1个大拇指宽处(约1寸)。
顺时针轻轻按压5圈,重复20~30次。
以拇指按压。
按摩阴陵泉。
阴陵泉利于化湿滞,有助排除小腿湿气、利水消肿。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向上推,膝关节内侧凹陷处下方。
顺时针轻轻按压5圈,重复20~30次。
以拇指按压,右手按右脚,左手按左脚。
按摩承山穴。
承山穴有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水肿。
承山穴在小腿肌肉正下方凹陷处。
顺时针轻轻按压5圈,重复20次。
可以坐下翘脚,右手按右脚,完成后转另一边。
按摩地机穴。
地机穴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功效,可用于辅助缓解腹痛、腹泻、水肿、月经失调等状况。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阴陵泉穴直下3寸,即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用双手食指按贴在穴位上轻慢地按揉,使之有酸胀感觉为宜,一次100下。
再换到另一侧的穴位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按摩。
“五拍”是指拍打身体的5个部位拍手。
体内湿气重的人,在双手的大鱼际靠近手腕的地方,会呈现青色或紫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湿按摩什么穴位
文章目录*一、脾湿按摩什么穴位*二、脾湿的中医治疗方法*三、脾湿的症状
脾湿按摩什么穴位1、脾湿按摩什么穴位之按阴陵泉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
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处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
每天要用手指按摩这儿,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灸可以,但是要保证一天总共按揉时间在10分钟以上。
如果体内脾湿,按这会很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会逐渐减轻,那会脾湿就在好转。
2、脾湿按摩什么穴位之按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胃病的第一穴,要化脾湿当然也不能落下它。
刺激方法最好是艾灸,打个比方,湿衣服用火烤干得快,所以脾湿用点着的艾条灸去得快。
3、脾湿按摩什么穴位之按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它是
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点按承山穴可以振奋人体阳气,
起到解除湿邪,振奋精神,缓解疲劳的作用。
很多人点按承山穴时,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是因为体内有湿气的缘故。
而在按揉该穴一段时间后,便会觉得身体微微发热,这预示着阳气生发,湿邪减少。
4、脾湿按摩什么穴位之按丰隆穴
丰隆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也就是在外脚踝
肩部上面大约八寸的位置。
它既是胃经的络穴,又联络脾经,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的要穴。
按摩此穴
位能够有效的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
脾湿的中医治疗方法脾湿的治法以苍术、白术为主药,加土
炒杭芍、木瓜片、花槟榔、半夏曲、广陈皮、赤茯苓、车前草、炙甘草、乌梅药等药,加水煎成浓汁,乘温服之,定能渗湿起脾也。
如伤停水,脾气不能运化,因之生痰饮者,治法宜用消导二陈汤,
加炮姜、姜竹茹,炒枳壳,即可导行痰饮,而消食健脾也。
其消导二陈汤方如下∶茅苍术(一钱) 焦白术(一钱) 广陈
皮(钱半) 半夏曲(二钱) 茯苓块(二钱) 炒神曲(二钱)西砂仁
(一钱) 炙甘草(五分) 以上各药共享水二茶碗,煎成浓汁四分之
三茶碗一次与服。
此药为五岁上下小儿服剂,若一岁上下小儿须减半。
如四肢
身体面部等处,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
切不可
皮肤外间用药涂擦,以截遏湿的出路,只可内服清热利湿药,脾间
气化一通,湿即随气而散。
脾湿的症状脾湿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用中医理论来看可能和天生的体质有关系还有就是住在湿气比较大的地方周边湿邪重,平时饮食导致喜欢吃甜的、辛辣的,导致脾胃虚弱。
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
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
吐跟胃有关,泻跟脾有关。
凡是表现为泻的,统统和脾相关。
脾湿,也会导致腹泻,因为湿为阴邪,是要向下走的。
这样的腹泻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功能紊乱造成的。
脾和胃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平时饮食不调,严重时“上吐下泻”,说明脾胃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