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的护理常规

时间:2013-07-25
地点:急诊护士办公室
主讲人:张姝
内容:高热的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有无寒战、黄疸、皮肤黏膜出血等体征的出现。
3.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后半小时观察疗效。
护理措施
1.休息: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烦躁惊厥者应用床档。
2.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补充水分。
3.监测:定时侧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计分类记数,有无发热、热型变化、感染表
现,培养的标本,采集时间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抗生素停药五天后。
4.降温护理:体温在39度以上,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年老体弱者不宜连续使
用退热药。
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5.口腔护理:餐前餐后和睡前可用生理盐水或多贝尔溶液漱口。
6.皮肤护理:注意全身皮肤清洁。
健康教育
1.鼓励病人多饮水。
2.衣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四篇)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收集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高热刚开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而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
寒战后体温可迅速上升,不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脑细胞损害的表现。
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时,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
30min 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
①头部冷敷:将毛巾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或冰袋(具体作法: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后装入热水袋或用专用冰袋中,连水带冰装1/____袋,排出空气盖紧盖口即可)敷于额部,5~____分钟更换____次。
有胃寒、寒战的病人不宜使用冷敷。
注意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切勿冷敷,以免引起胸闷、腹泻等不良反应②擦浴法:用温水毛巾或蘸41~43℃酒精反复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擦拭至皮肤潮红为止,擦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水珠,降温同时,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头部敷冰袋。
③泡澡:将病人置于温水浴槽内,用软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抹全身15~____分钟,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
(2)化学降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
体温过高时(成人≥38.5℃,小孩≥39.0℃),应遵医嘱给予降温药如:复方阿斯匹林(APC)、美林等。
但应避免用药过量或在短期内反复用药以免发生虚脱。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病人每4h测____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
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二、饮食护理1.营养的补充:家人应对病人加强营养,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清淡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挂面、蔬菜粥、牛奶、豆浆等,并少量多餐,以增强抵抗力。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模板】

高热的中医护理一、高热的概念: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
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
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⑴外感发热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4、评估高热的病程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三、常见护理问题: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⑶体液不足.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四、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仅供参考)
1、评估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伴随症状;评估病人的体液平衡状况、皮肤弹性和精神状态。
2、监测体温。
37.2℃以上者每日测试体温4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
3、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酒精擦浴等),或遵医嘱给予药物(如消炎痛拴、巴米尔、安痛定等)。
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在体温单上记录。
4、加强监测。
了解血常规、出入量、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5、病人的安全管理。
高热者嘱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必要时给予肢体约束。
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防止病人虚脱造成跌倒、摔伤等安全隐患。
6、营养支持。
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病人多饮水。
7、基础护理。
每日根据病情做口腔护理,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更换病号服,保持干燥;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8、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1. 导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状况,通常被定义为体温超过38℃(100.4℉)。
在患者出现高热的情况下,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不适感,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患者高热期间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
2. 环境调节在患者高热期间,适宜的环境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度调节:将室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为22℃-25℃(72℉-77℉)。
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以确保患者舒适度。
•湿度调节:维持适宜的湿度,通常在40%-6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闷热的环境。
定期开窗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湿度和温度。
•降噪:减少环境噪声对患者的干扰,以提供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
3. 舒适性护理高热的患者通常会感到疲倦、不适和焦躁。
为了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以下护理措施是必要的:•床上用品:使用柔软、吸湿透气的床上用品,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呼吸,避免过度出汗和不适感。
•衣着: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空气流通。
•身体清洁: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擦拭体表、更换床单等,以保持身体清洁和舒适。
4. 饮食护理在高热期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水分摄入:保持患者的充足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饮水应以小口、频次多的方式进行,避免一次性喝大量水分。
•轻食为主: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糊状食物、流质食物和半流质食物。
避免油炸、辛辣和高糖食物,以减轻患者的消化负担。
•常规巡饭:按照规定的时间给予饮食,避免让患者过长时间空腹或饥饿。
5. 用药管理在高热期间,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以下是用药管理的一些建议:•按时用药:确保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用药物,避免漏服或误服。
•适应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的剂量,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发热病人的护理完整版

以下,经一个间歇后,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波动幅度大于1℃。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 病。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 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完整编辑ppt
3
• 调节产热、散热的中枢称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类似于恒温器, 正常时体温值稳定在37℃水平上(调定 点),若实际体温高于或低于此值,中枢 会加强散热或产热活动来保持体温正常。
• 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致热原以某种方式使 调定点上移。
完整编辑ppt
4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后的一般规律,因此,应正确对待术后发热,首先做好心理护 理.术前进行交持,使其有思想准备和心理免疫,消除对手术 后感染的担心,积极对应对症治疗。对于吸收热有周身不适者 给予酒精擦浴,对一般不超过38 .5℃,勿需处理,三日后自 行恢复。
完整编辑ppt
28
感染热: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
(3)其他措施:卧床休息。补充水分营养,对于病情较重或 有脱水者应适当补液,对于过高热者通过输注冰化葡萄糖生理 盐水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此外,高热惊厥 或谵妄者也可酌情应用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口服或注射。
完整编辑ppt
26
术后发热的类型
1
吸收热
2
感染热
3
反应热
4
药物热
5
脱水热
完整编辑ppt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性疾病除非合并感染,
引起的急慢性、局部性或
多属于低热(37.4-38℃)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关键信息:1、护理目标:降低体温、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
2、护理人员职责:密切观察、正确操作、及时记录。
3、护理频率: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症状。
4、患者配合事项:多饮水、保持休息。
1、护理评估11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原因、伴随症状等。
12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13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和面色。
2、环境调整2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22 调节室温至适宜温度,一般为 18 22℃。
3、体温监测31 每隔 1 2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使用准确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
32 记录体温变化,绘制体温曲线。
4、物理降温措施41 冷敷:用冷毛巾、冰袋等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42 温水擦浴:用 32 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的全身皮肤,但要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等部位。
43 酒精擦浴:对于对酒精不过敏的患者,可用 25% 35%的酒精擦拭,但新生儿和血液病患者禁用。
5、药物降温措施51 按照医嘱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52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体温变化、出汗情况、有无胃肠道不适等。
6、补充水分和营养61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至少 2000 3000ml,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水分丢失。
62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7、口腔护理71 发热患者口腔黏膜干燥,应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2 3 次。
72 协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8、皮肤护理81 及时擦干患者出汗后的皮肤,更换潮湿的衣物和床单。
82 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9、心理护理91 关心患者,耐心倾听其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92 向患者解释发热的原因和护理措施,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10、病情观察101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
102 注意有无抽搐、昏迷、休克等并发症的先兆。
11、健康教育111 指导患者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新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项目内容护理要点
观察要
点
1、生命体征
2、皮肤、粘膜
3、尿量、色、质
4、神志1、观察病人的热型、伴随症状及生命体征、舌苔、脉象的变化情况
2、物理降温时,要密切观察病人面色、血压等变化,以防虚脱。
保持病人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燥,勤换内衣,定时翻身,以防褥疮
3、评估病人的尿量、颜色及性质
4、观察病人有无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生活护理1、评估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2、帮助患者尽早熟悉周围环境,活动时有人陪护以防意外
3、病人的食具、毛巾与健康人分开使用,并应经常煮沸消毒
4、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热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康复及健康指导1、药物:遵医嘱定时服药,不适及时就诊,感冒流行期间可服药预防。
2、运动与休息: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饮食要取决与病人的症候对症进膳,一般宜给与素流饮食及清凉饮料。
高热期间,宜清淡易消化流食、半流食为宜,忌辛辣、油腻厚味
口渴者,多饮水及各种清凉饮料,汗出甚者可服淡盐水或鲜芦根水
热久伤阴者,除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外,还可多食甘润多汁的水果,如西瓜、雪梨等,多饮银耳、百合、鸡汤等滋阴清热
4、特别指导:耐心向病人讲解病情,嘱病人要学会调节心态,畅情志,忌刺激及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
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
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
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2500ml-3000ml,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
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
冷湿敷法,是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腋下、颈
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
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
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
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