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优秀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诗词,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深层次的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和深层次的意境。

3.能够运用古诗词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作。

4.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古诗词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3.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讲解。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准备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3.准备相关的创作素材和示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的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4.巩固(10分钟):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或小游戏来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课题《山居秋暝》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指出“暝”的读音,
释诗题:“山居”:山中的居所。拓展“旅居,隐居”的意思。
“秋暝”:秋天的傍晚。
3.作者介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相思》《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一)雨后秋山图
(1)首联写出了什么景物?(空山、新雨)
(2)你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4)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
完成课课通第一、二题。
一研改进
板书设计
雨后秋山图清新
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图幽静以动衬静
浣女渔舟图热闹
教学反思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意: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然可以久留。
4.主题概括。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分歧之处:工夫分歧(“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XXX。

关于XXX,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XXX,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XXX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XXX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示一幅如何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XXX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XXX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诗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运用品析、想象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心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文,注意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点评,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卷充满意境的山水画,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这诗画的世界吧!(P课件出示课题:《山居秋暝》《枫桥夜泊》)(B板书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P课件标红:暝)“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P课件标红:泊)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泊”这个多音字在该诗题中应该读——(bó),它还有一个读音——(pō)。

师:一起再来读一遍题目(齐读)现在,谁能用自己话说说诗题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1.秋天的黄昏时终南山上的景色;2.夜晚时,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明诗题,再读一遍,感受不一样(齐读)师: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相同之处:都是写秋天的景色。

P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暝”——半晚;“夜”——晚上)地点不同(“山居”;“夜泊”)。

师:通过诗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秋天的古诗,两位诗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那么描写的景物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先不急着回答,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山居秋瞑》。

师:本诗的作者是王维。

关于王维,你了解过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了解《山居秋暝》的诗人:王维,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土”。

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苏轼称他为“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展现一幅怎样的秋天暮色下的美丽画卷呢?(课件出示)P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先自己读一读本诗,当然是有任务哟!(课件出示)(生默读,生圈画,师巡视)P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师:谁先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课件出示)读诗,要留意停顿,这样诗读起来才有韵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按“2-3”格式来停顿(课件出示)(生读)(齐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哪些秋天暮色下的景物?(生答)(师随机出示课件)(生圈画)(齐读)P明月、松树、清泉溪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师:这一个个景物就是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景物,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画面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师:你们所描绘的画面,差不多就是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本诗共有四句,如果要为每一句诗取一个题,可以怎么取呢?(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P明月青松图、清泉山石图、竹林浣女图、莲叶渔舟图师:四句诗就是四幅画,让人意犹未尽。

一起再来读一读吧!(齐读)这些景物交融在起形成的幅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宁静、恬静、寂静)师(引导读):在这秋天暮色之下,一切都是那么宁静——(P课件标红第二句)(课件出示)(女生齐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在这份宁静之中,也藏着一份热闹(P课件标红第三句)(课件出示)(女生齐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读到这里,你发现这些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吗?(生答,师随评,师引导:关于动景和静景)师:刚才我们通过聚焦景物,发现景物的不同之处(课件出示)P静态的景物:明月、松树、清泉、溪石P动态的景物:竹林、浣女、莲叶、渔舟师:请同学们在诗中标注出来。

(生标注)老师有个疑问:本诗明明展现的是宁静的山林景色,为什么还要写林间浣女喧闹之声、渔舟摇动莲叶的态呢?这不是打破了这份寂静、幽雅之美吗?如果把这份热闹的景象删去,是不是能让这幅画面显得更宁静呢?(课件出示)(生默读)P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交流阅读感受?(生默读,生讨论)谁来说说?(生答,师随评,师引导: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师:是的!缺少了这些动态的景物,山林虽然显得宁静,但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没有一点生机。

有了浣女、渔舟的热闹,不仅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还让我们感受到画面中有动有静、有景有人,给这份恬静蕴含着一种勃勃的生机。

(B板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师:我们一起来读本诗,这次,老师来读静的景物,你们来读动的景物(师生互读)反过来,再读一读(师生互读)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师:(课件出示)(P课件标红:王孙)P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王孙”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诗人自己)这个词出自哪里知道吗?(生沉默)(课件出示)P“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楚辞·招隐士》P王孙啊,回来吧,山中险恶不可久留居!师:《楚辞》中说“山中不可久留”,但王维却想要留在这“空山中,这是什么原因呢?(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写下《山居秋暝》。

P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

可是,安史之乱后不久,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下狱,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将自己远离喧嚣、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寄托在诗句之中,寄托在这泉水、青松、翠竹、青莲之中。

(B板书:归隐田园)师: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了解了本诗的创作背景,我想再读此诗,你们的感受会有不同,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起再来读一读(男女读,分组读,齐读,熟读成诵)师:刚才我们通过(课件出示)这样的方法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

同学们和老师配合的很棒!P读诗句,读出韵律;抓景物,理解诗意;想画面,动静交融;悟诗情,诵读积累。

师:接下来,你们要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用刚学热乎的方法,合作学习第二首古诗《枫桥夜泊》(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先来了解下作者(课件出示)P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师:(课件出示)P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按照“2-2-3”读的格式读一读本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生读,师巡视)谁有信心读好?站起来!(生读,师随评)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哪些秋天的景物?(生答)(师随机出示课件)(生圈画)(齐读)P乌啼、秋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师:这一个个景物就是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景物,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画面吧!(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师:你们所描绘的画面,差不多就是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这一幅幅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寂静、凄凉)你是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的?)(生答,师随评,师引导:抓住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来体会)师:诗人正是通过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来营造寂静和凄凉之感(课件出示)P静态之景:江枫、渔火P动态之景: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师:请同学们在诗中用不同符号把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分别标注出来。

静止的江枫、渔火营造了一种寂静之感;而乌鸦的啼叫、漫天的秋霜、悠远的钟声,更是衬托了这份宁静,还勾起了一种凄凉的滋味。

再读此诗,定是另一番味道(生读)(齐读)师:读着读着,哪些字触动了你的心?为什么?(生答,师随评,师引导:愁)(课件出示)(P课件标红)P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问诗人张继的?(生答,师随评)这是一种怎样的“愁”?(生沉默)来看看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文章,你们的感触会更深刻(课件出示)(生默读)P他落榜了!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骨,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席之地。

船行如风,江枫如火。

这天黄昏,船到了苏州。

然而,这美丽的古城,却激不起张继的半点游兴。

今夜,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一个落魄的读书人,面对江水欲哭无泪。

张继木然坐在船头,残忍地听着自己的心正被哀伤一点一点地撕咬着、吞噬着。

万物都睡了。

惟有张继醒着。

夜越来越深,天上的月亮已是意兴阑珊。

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加黯淡了。

江岸上,草色如霜,张继的须角,眉梢也渐渐凝成了早秋的霜花点缀着少年惨淡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点。

这时,寒山寺的钟声裹着秋风贴着江面阵阵袭来,一记一记,如重锤般撞击在心坎儿上。

今夜无眠,他拿起身边的纸笔,写下了《枫桥夜泊》。

一千二百年前,在那张长长的榜单上,都出现过谁的名字?管他呢!今天我们真正记住的,却是“落第者张继”,还有他那一夜不朽的失眠。

师:结合这份资料,谁来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孤寂、忧愁)是呀!面对孤寂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看到了月落寒霜、枫叶渔火,听到了乌鸦啼叫、寺庙钟声,他有感而发,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诗句。

让我们一起诵读,读出诗人这份愁苦的滋味(生读,男女读,分组读,齐读)师:诗人张继将自己的这份孤单的思乡之愁寄托在动静交融的一景一物中。

(B板书:借景抒情)而清代词人又将这份思乡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呢?(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这是一首词。

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