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测定

合集下载

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检验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检验要求

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检验要求作为压力容器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检验及验收应符合GB150的要求,但同时也要符合换热器本身的特殊要求。

一、焊接接头分类与一般压力容器类似,管壳式换热器也将主要受压部分的焊接接头分为A、B、C、D四类,如图7-1所示(教材P192)。

A类接头为筒体、前后管箱或膨胀节的轴向焊缝;B类接头为筒体、前后管箱或膨胀节的周向焊缝或带径发兰与接管的对接环向焊缝;C类接头为筒体或前后管箱与无径发兰或无径发兰与接管的平焊环向焊缝;D类接头为接管与筒体或前后管箱的环向焊缝。

二、零部件制造要求1.管箱与壳体壳体内径允许偏差:对于用板材卷制的壳体,起内径允许偏差可通过控制外圆周长的方式加以控制,外圆周长的允许上偏差为10mm,下偏差为零。

2.圆度:壳体同一断面上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差e应符合以下要求:对于公称直径DN(以mm为单位)不大于1200mm的壳体:e≤min(0.5%DN,5)mm;对于公称直径DN(以mm为单位)大于1200mm的壳体:e≤min(0.5%DN,7)mm。

3.直线度:壳体沿圆周0°、90°、180°、270°四个部位(即通过中心线的水平面和垂直面处)测量的壳体直线度允许偏差应满足以下要求:当壳体总长L≤6000mm时,直线度允许偏差≤min (L/1000,4.5) mm;当壳体总长L>6000mm时,直线度允许偏差≤min (L/1000,8) mm。

热处理要求`:碳钢、低合金钢制的焊有分程隔板的管箱和浮头平盖、侧向开孔超过1/3圆筒内径的管箱,焊后需作清除应力处理,有关密封面在热处理后加工。

4.其它要求:壳体在制造中应防止出现影响管束顺利安装的变形。

有碍管束装配的焊缝应磨至与母材表面平齐。

接管、管接头等不应伸出管箱、壳体的内表面。

(解释圆度、直线度)5.换热管(1)换热管的拼接:当换热管需拼接时其对接接头应作焊接工艺评定。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

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

在热交换器(换热器)中,壳程(Shell Side)和管程(Tube Side)是指热交换器中两侧的流体流动路径。

1.壳程:壳程是热交换器的一个侧面(也称为壳侧),其中一个流体(通常是
冷却剂或工作流体)在一个外部壳体内流动。

壳程内通常安装了一组固定的管子,用于传递另一个流体(通常是被加热或冷却的流体)。

在壳程内,流体在管子外侧进行流动,通过管子和壳体之间的传热表面进行热量交换。

2.管程:管程是热交换器的另一个侧面(也称为管侧),其中另一个流体(通
常是热源或冷源)在一组管子内流动。

管程内的流体通过管子内部的传热表面与壳程中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

通常,管程内的管子是固定的,而壳程内的流体在管程外部流动。

壳程和管程在热交换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壳程和管程配置可以实现最佳的热传输效果。

壳程和管程的选择与流体性质、压降、热传输要求以及维护便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及计算

第一章换热器简介及发展趋势1.1 概述在化工生产中,为了工艺流程的需要,常常把低温流体加热或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态汽化或把蒸汽冷凝程液体,这些工艺过程都是通过热量传递来实现的。

进行热量传递的设备称为换热设备或换热器。

换热器是通用的一种工艺设备,他不仅可以单独使用,同时又是很多化工装置的组成部分。

在化工厂中,换热器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10%——20%,质量约为设备总质量的40%左右,检修工作量可达总检修工作量的60%以上。

由此可见,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任何化工生产工艺几乎都离不开它。

在其他方面如动力、原子能、冶金、轻工、制造、食品、交通、家电等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7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有力地促进了传热强化技术的发展,为了节能降耗,提高工业生产经济效益,要求开发适用于不同工业过程要求的高效能换热设备[1]。

这是因为,随着能源的短缺(从长远来看,这是世界的总趋势),可利用热源的温度越来越低,换热允许温差将变得更小,当然,对换热技术的发展和换热器性能的要求也就更高[2]。

所以,这些年来,换热器的开发与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最近,随着工艺装置的大型化和高效率化,换热器也趋于大型化,向低温差设计和低压力损失设计的方向发展。

同时,对其一方面要求成本适宜,另一方面要求高精度的设计技术。

当今换热器技术的发展以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化技术、强化传热技术及新型换热器开发等形成了一个高技术体系[3]。

当前换热器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继续提高设备的传热效率,促进设备结构的紧凑性,加强生产制造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专业化,并在广泛的范围内继续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各种新型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压力、温度和流量的许可范围内,尤其是处理强腐蚀性介质而需要使用贵重金属材料的场合下,新型紧凑式换热器将进一步取代管壳式换热器。

总之,为了适应工艺发展的需要,今后在强化传热过程和换热设备方面,还将继续探索新的途径。

实验八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测定实验

实验八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测定实验

实验八 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测量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压力损失; 2.分析压力损失和流速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过程设备与控制多功能实验台 三、实验原理流体流经换热器时会出现压力损失,它包括流体在流道中的损失和流体进出口处的局部损失。

通过测量管程流体的进口压力、出口压力,便可以得到管程流体流经换热器的总压力损失;通过测量壳程流体的进口力、出口压力,便可以得到壳程流体流经换热器的总压力损失。

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理论计算见实验五附录。

四、实验步骤1.打开冷流体管程入口阀4、冷流体管程出口阀5,其他阀门关闭,使冷流体走管程;2.打开自来水阀门灌泵,保证离心泵中充满水,开排气阀放净空气; 3.关水,启动泵,调节压力调节旋钮,调整转速使P2=0.7MPa ; 4.调节出口流量调节阀6,依次改变冷流体流量从1.8L/s 到3.0L/s ; 5.清空数据库,记录数据;6.关泵,切换管路,打开冷流体壳程入口阀7、冷流体壳程出口阀8,其他阀门关闭,使冷流体走壳程;1t p 2t p 21t t t p p p -=∆1s p 2s p 12s s s p p p -=∆7.调节出口流量调节阀6,改变冷流体流量从0.4 L/s 到2.4L/s ; 8.清空数据库,记录数据。

五、数据记录和整理让冷水走管程,并改变流量,测量管程流体的进出口压力、,计算压力损失;切换管路,让冷水改走壳程,并改变流量,测量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压力、,计算压力损失。

将测量和计算出的结果填入数据表5-1中。

表5-1 实验测量和计算结果六、要求1.写出实验报告。

tV 1t p 2t p 21t t t p p p -=∆s V 1s p 2s p 21s s s p p p -=∆2.根据所测流量和,参照实验五附录计算管程流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力损失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以流量为横坐标,压力损失为纵坐标,作的理论与实验曲线及实验曲线,对所得曲线进行分析。

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

管壳式换热器谁走管程谁走壳程是怎么定的?
物性特征:
混和气体在℃下地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地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下地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二.确定设计方案
.选择换热器地类型
两流体温地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冷流体进口温度℃,出口温度为℃,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地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地间距(指相邻两根管子地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地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即≥().焊接法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管程和壳程数地确定当流体地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地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地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和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地管子数大致相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计算管、壳程压强降根据初定地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地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地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核算总传热系数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和α,确定污垢热阻和,再计算总传热系数',比较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则初选地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地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流体通过管程和壳程依据什么来选择?
流体应走管程还是壳程,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提出一定规则,但总的原则是有利于传热,防止腐蚀,减少阻力,不易结垢,便于清扫。

由于管子容易清扫,强度较高,就抗腐蚀性来说,管子比壳体相对地要廉价些。

若易腐蚀的介质走壳程,那么壳程和管子一起被腐蚀。

因此,适宜走管程的流体有:①冷却水②易结垢或夹带有固体颗粒不清洁的流体(如油浆)③压力及温度较高和腐蚀性较强的流体④流量较小的流体(走管程可选择理想的流速,可以提高管程给热系数,缩小换热器尺寸)⑤粘度较大的流体(走管程可以减少压力降)⑥热流体或冷冻介质(走管程可以减少能量损失)。

由于壳程流过面积较大,因此走壳程的流体有:①要求经换热后压力损失小的流体②与适宜走管程的流体情况相反的流体。

管板式换热器详细设计

管板式换热器详细设计

换热器设计1.换热器选型说明1.1 换热器类型换热器类型很多,按其用途分,有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

按其结构分,有列管式、板式等。

不同类型换热器,其性能各异。

管型换热器又可以分为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板型换热器可分为螺旋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板翘式换热器。

换热器的结构分类见下表:表1-1 换热器的结构分类1.2 换热器类型选择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流体的性质;②热负荷及流量大小;③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④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⑤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在换热器选型中,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对结构强度、材料来源、制造条件密封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考虑。

1.3 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与特点在众多类型的换热器结构中,管壳式换热器是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类型。

它的突出优点是:单位体积设备所能提供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而且可以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也比较宽广,清洗方便,处理量大,工作可靠,故适应性较强,操作弹性较大。

它的设计资料和数据比较完善,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有系列化标准,因而在各种换热器的竞争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

综合考虑该类型换热器的优点和本次设计工艺的特点,大部分都采用的是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管子与管板连接,再用壳体固定。

它的型式大致分为固定管板式、釜式、浮头式、U型管式、滑动管板式、填料函式及套管式等几种。

表1-2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对比表种类优点缺点应用范围相对费用耗用金属固定结构简单、紧凑,能承压力高,造价低,当管束与壳体的壁温或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差不易结垢并能清洗,管、壳程两侧温差不1.0 302. 换热器设计举例.本工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预处理反应部分、吸收部分和精馏部分。

这三个部分总共有26台换热器(换热器,冷凝器,再沸器)。

我们主要对吸收部分的E0202换热器做详细设计。

2.1 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本工艺流程中,丙烯腈分离塔T-106底侧线出来的循环水经给原料丙烯加热后,用液氨将其从69.62℃进一步冷却至4℃之后,与新鲜循环水混合进入混合器做为氢氰酸吸收塔T-103的吸收剂。

管壳式换热器走管程和壳程如何定

管壳式换热器走管程和壳程如何定

不是这么简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宜走管内的流体: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因为管内清洗方便;2)腐蚀性的流体,因为可避免管子、壳体同时受腐蚀,且管子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因为可以节省壳体材料;4)有毒的流体,因为可减少泄漏的机会。

宜走壳程的介质:1)饱和蒸汽,因为可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比较干净,清洗比较方便;2)被冷却的流体,因为可利用壳体散热,增强冷却效果;3)粘度大的流体或流量小的流体,因为流体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可提高流动对流传热系数;4)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差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的介质走壳程,可减少热应力。

换热器中管壳程介质的确定原则如下:1、不清洁的流体走管内,以便于清洗。

例如冷却水一般通入管内,因为冷却水常常用江河水或井水,比较脏,硬度较高、受热后容易结垢,在管内便于机械清洗。

此外管内流体易于维持高速,可避免悬浮颗粒的沉积。

2、流量小的流体,或传热系数小的流体走管内。

因管内截面一般比管间截面小,流速可高些,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

3、有腐蚀性的流体走管内,这样只要管子、管板用耐腐蚀材料即可。

此外,管子便于检修。

4、压强高的流体走管内,因管子较宜承受高压。

5、高温或低温流体走管内,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或冷量向周围大气散失而造成的热损失。

6、饱和蒸汽走管内,便于排除冷凝液。

冷热流体哪一个走管程,哪一个走壳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难以有统一的定则;但总的要求是首先要有利于传热和防腐,其次是要减少流体流动阻力和结垢,便于清洗等。

一般可参考如下原则并结合具体工艺要求确定。

(1)腐蚀性介质走管程,以免使管程和壳程材质都遭到腐蚀。

(2)有毒介质走管程,这样泄漏的机会少一些。

(3)流量小的流体走管程,以便选择理想的流速,流量大的流体宜走壳程。

(4)高温、高压流体走管程,因管子直径较小可承受较高的压力。

(5)容易结垢的流体在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换热器中走管程、在u形管式换热器中走壳程,这样便于清洗和除垢;若是在冷却器中,一般是冷却水走管程、被冷却流体走壳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 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压力损失; 2.分析压力损失和流速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
过程设备与控制多功能实验台 三、实验原理
流体流经换热器时会出现压力损失,它包括流体在流道中的损失和流体进出口处的局部损失。

通过测量管程流体的进口压力、出口压力,便可以得到管程流体流经换热器的总压力损失;通过测量壳程流体的进口力
、出口压力,便可以得到壳程流体流经换热器的总压力损失。

换热器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理论计算见实验五附录。

四、实验步骤
1.打开冷流体管程入口阀4、冷流体管程出口阀5,其他阀门关闭,使冷流体走管程;
2.打开自来水阀门灌泵,保证离心泵中充满水,开排气阀放净空气; 3.关水,启动泵,调节压力调节旋钮,调整转速使P2=0.7MPa ; 4.调节出口流量调节阀6,依次改变冷流体流量从1.8L/s 到3.0L/s ; 5.清空数据库,记录数据;
6.关泵,切换管路,打开冷流体壳程入口阀7、冷流体壳程出口阀8,其他阀门关闭,使冷流体走壳程;
1t p 2t p 21t t t p p p -=∆1s p 2s p 12s s s p p p -=∆
7.调节出口流量调节阀6,改变冷流体流量从0.4 L/s 到2.4L/s ; 8.清空数据库,记录数据。

五、数据记录和整理
让冷水走管程,并改变流量
,测量管程流体的进出口压力
、,计算
压力损失;切换管路,让冷水改走壳程,并改变流量,测量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压力、,计算压力损失。

将测量和计算出的结果填入数据表5-1中。

表5-1 实验测量和计算结果
六、要求
1.写出实验报告。

t
V 1
t p 2t p 21t t t p p p -=∆s V 1s p 2s p 21s s s p p p -=∆
2.根据所测流量和,参照实验五附录计算管程流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力损失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以流量为横坐标,压力损失为纵坐标,作的理论与实验曲线及实验曲线,对所得曲线进行分析。

3.回答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降低换热器中的阻力损失?
2.管程压力损失有多项组成,分析比较它们的相对大小。

通过实验四和实验五,说明提高换热器中流体流速的优、缺点。

t V s V t t V P -∆s s V 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