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代针治百病——指针点穴之配穴精华
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28法

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28法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28法一指禅内功点穴与功力按摩术(基本手法28法)“一指禅内功点穴和功力按摩”,是以一指禅内功和大成拳站桩功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内功点穴以指法施术,辅以掌法,守神制神,神到力到,在强大的内功摧动之下,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功力按摩,以掌法施术,配合点穴、正骨,辅以运动。
一指禅内功点穴,气贯指端,以指代针,气至病所,凡是可以针刺治疗的疾病,均可以采取点穴治疗,取穴配穴与针刺相同,点穴要领为“神光内莹,意在指先,意力合一,达至病所”。
功力按摩技法体系包括:(1)、三联疗法:理筋手法、正骨手法、对症手法;(2)、分部疗法:头面部手法、颈项部手法、肩部手法、肘部手法、腕部手法、手部手法、腰背部手法、脊柱手法、胸腹部手法、髋及大腿部手法、膝及小腿部手法、踝足部手法、上肢手法、下肢手法;(3)、全息疗法:手部、足部、面部、耳部;(4)、运动疗法:颈部练功、肩部练功、肘部练功、腕手部练功、脊背部练功、腰部练功、胸腹部练功、髋部练功、膝部练功、踝足部练功。
在临床上治疗各科常见病、急慢性疾病、疑难病症、亚健康病症以及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不佳的病症,效果好,见效快。
一、一指禅内功点穴与功力按摩的要领1、精神集中,守神制神。
《皇帝内经》十分强调“上医治神”,并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一指禅内功点穴术,在临床施术时,要求施术者内气鼓荡、气势饱满、气贯周身,从而透达指端而施治于病人身体。
所以,不仅要求施术者一指禅内功或大成拳站桩功修炼到相当程度,而且在施治之时还需要精神集中、精神内敛、宁心静气,此为守神。
更需要以施术者之神制患者之神,以施术者之目制患者之目,务使其精神集中而收制其散乱之气,此为制神。
正如《素问*针解》篇所说:“务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2、意念深透,刚柔相济。
除守神制神之外,施术者还需要配合一定的意念活动,才能使力量笃实透达,更易于与病患者连为一体,从而使病人得气、感传,以达气至病所的目的。
以指代针除病痛

众所周知,针灸治病是采用一定针具,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部位即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笔者在针灸临床中发现采用“指针”,即以食指或中指模仿针具、代替针具来刺激某些穴位,不仅方便易行,安全可靠,而且疗效肯定,患者容易接受。
指针涌泉治疗失眠失眠,据中医辨证属“心肾不交”型的,表现为心烦易怒,腰膝酸冷,小便清长等。
可选用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涌泉,刺激之能引上炎之心火下温肾火,使肾水不寒;同时引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
从而达到水火既济,心肾交通,心宁眠安的目的。
由于涌泉位于足底心,该区神经丰富,皮肤敏感度高,用一般针具刺激此穴,患者往往难以接受,除急救醒脑外,临床鲜见报道。
而采用指针刺激该区则无此弊端。
具体操作方法是: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水温以能忍受为度,两足浸泡并相互摩擦5分钟,擦干,盘腿坐于被中(注意保温),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或指间关节按压涌泉穴,力度和频度也以能忍受为度。
每足按压3分钟,足底有烘热感或有感应上传最好,每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此法对一些顽固性失眠每有奇效。
指针长强治痔疮、脱肛长强穴治疗痔疮、脱肛,临床多见报道。
其治疗机理为:刺激长强穴能引起穴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收缩,调整提肛肌的功能,加强肛门直肠静脉丛血液回流速度,减少淤滞。
但由于长强穴特定的位置,消毒、针刺很不方便,更为麻烦的是穴区深层位于直肠和?尾骨之间,即使按照标准刺法先直刺0.2~0.3寸,针尖再贴近骶尾骨直刺,由骶尾骨生理弯曲造成直肠骶曲和会阴曲仍然会使一般针具有极易穿过直肠壁(穴位离直肠后壁直线距离大约0.5寸左右),带来严重后果。
而指针长强穴则可以避免上述麻烦,操作时甚至可以隔着内衣,安全便利。
只是具体操作手法不宜太激烈,应和缓有力,如直接在皮肤上操作,指甲应修剪干净,避免划伤皮肤。
早晚各1次,效果明显。
一针疗法治百病

一针疗法治百病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孔最。
孔,孔隙也。
最,多也。
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时序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19、脏器下垂穴:百会。
操作:刺后炙20分钟。
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
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
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
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
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
操作:直刺0.5-1寸,泻法。
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
操作:直刺1-1.2寸,泻法。
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
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
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
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25、脑缺血穴:风池。
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
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
操作:刺0.-1寸,平法。
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
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道家道医:一穴一针之人体特效穴

道家道医:一穴一针之人体特效穴1、一穴速治坐骨神经痛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
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三至五次痊愈。
取穴方法: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2、按摩穴位治疗“痒症”湿疹湿疹的痒,不同于麻疹般发作时那种爆发性的痒。
而是一种会感觉到阴湿的刺痒。
这种刺痒也会影响人的心情,就像蚂蚁在爬的感觉。
尤其是身体较柔软及较敏感的部位。
这种病症是越抓越痒且斑疹越多,有时会因痒的睡不着,而造成失眠症。
即使能入睡,也会因无意识的搔抓。
特别是手臂、膝盖、腋下的内侧最容易长出,若不加以治疗,会演变成慢性疾病,皮肤会变得很粗糙。
这种病与麻疹同样,大都是因过敏及肝脏障碍和体质所引起的,但是此病比麻疹更难痊愈,所以变成慢性的可能性很高,如此便越来越难治疗。
还有些人是因气候变化等而长湿疹。
穴道指压不仅能止痒,治愈湿疹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治疗湿疹的穴位及指压法止痒、祛除湿疹的穴道之一称为“治痒”穴,刺激此穴位,有止痒之效。
治痒穴是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寻找方法:取此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治痒穴的具体找法: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
主治疾病:治痒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湿疹等骚痒类疾病很有疗效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百虫窝穴〖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和大收肌。
分布有股前皮神经。
〖功用〗祛风活血,驱虫止痒。
〖主治疾病〗1、蛔虫病。
2、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太白穴〖穴位取穴法〗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降血压有四个特效穴位

降血压有四个特效穴位——不花一分钱您不妨一试古医指针点穴疗法,就是以指代针,意气相合,意到气到,以祛其疾。
也就是说用意念和自己身体内家功(也叫内含功)的功法,最后用气到达指尖,针对经络和穴位祛病。
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控制的同时,辅以穴位按摩,效果更佳。
1.降血压的穴位:大脚趾的第一个指节和第二个指节的连接处,就是脚趾窝上(见上左图),是人体上最敏感的降压反射区,只要用力点按5分钟以上就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下图为足底反射区图:2、大脚趾的外侧(颈椎反射区),只要用力点按5分钟以上就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3、还可按耳朵内侧的降压沟,如果血压高的人,按着这里就有跳的感觉,等这里不跳了,血压就降下来了。
这个穴位要10-20多分钟就能见效。
可以作为平时的降压保健按。
力度适中就行,只要每天按上20分钟,一般坚持一周血压就能降的很好了。
4、降压操金刚指(张双振老师的独门降压方法):用大拇指尽量搓动你的小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由小指根到小指、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指尖,再到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根,要用力搓动,刚开始一个手都不习惯,搓动的时候不仅好酸,你转个十几圈,可能三五圈,你会觉得手出汗了,重点在手心那块儿出汗。
这是为什么呢掌心实际是心包经上的劳宫穴,劳宫穴是排解心脏内部的毒素用的。
如果是在经常做降压手指操,就等于是在排解心脏内部的毒素。
你可以摸摸出的汗肯定是黏汗。
黏汗就是心脏里身上的毒气,所以常年坚持,对血压调节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还可以按摩手背上的血压反射区:5、饭后一根香蕉,既降血压又防中风有的病人为了控制好血压,一直坚持清淡饮食的习惯,盐也不多吃。
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实在忍不住了,时不时就会开开荤,弄点美味佳肴,这样,盐吃得多了,血压也就不怎么稳定了。
有没有两全其美之法呢这里有一偏方:每日吃了咸东西后,再吃一根香蕉。
这样既可以享受口福,又能保持血压稳定了。
人们只知道香蕉能通便,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辅助降血压的功效。
指针疗法

指针疗法手穴的指针疗法就是医生(旋术者)以手指代替针,在病人手上适当穴位和一定部位,运用腕力和指力的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简便的传统疗法。
这种疗法,主要是用大拇指、中指及食指点刺,故又称“指尖点刺法”。
这种疗法不用器具,不用药物,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应用广泛,治疗得当疗效迅速。
故而各级医务人员均应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指针疗法,以便临床应用。
这种疗法,医者应用方便,患者也不需宽衣解带,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公共场所,旅途当中可随时治疗。
且指针无疼痛,容易被老人、妇女儿童接受。
指针疗法在我国流传的历史很悠久,晋代医家葛洪著《肘后备急方》里就多处记载了指尖掐压治病的经验。
用拇指尖掐压“合谷”穴治疗牙痛、头额痛、腹痛等疗效就很显著。
掐压“少商”、“商阳”穴可治疗咽喉痛等。
指针的基本手法可分揉、扪、捏、切四种。
一、揉法揉法是用手指的尖端、在选定的穴位上,做环形平揉的一种手法。
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肤,手指连同皮下组织一起作一小圆形转动,勿使手指尖与皮肤呈摩擦状态,否则便成了按摩中的摩法。
揉法含有揉按之意。
用拇指作揉法时,首先将其它四指作握空拳状。
四指尖微屈向掌心,指掌空虚,腕微屈内收。
拇指伸直、盖住拳眼。
也可将其余四指伸直,使拇指端接触欲揉的穴位。
用中指作揉法时,中指伸直,以中指尖端抵穴位上,食指和无名指的尖端附在中指的远侧指间关节两侧,倒勾状勾向手心。
拇指端抵止在中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掌面,以辅助中指。
用食指作揉法时,食指伸直,以指尖端抵穴位上,其余四指作握拳状。
每平揉一小圆周为1次。
每穴位一般以50~120次为标准,约2~3分钟。
但次数多少以病情轻重而定。
更主要的是对主穴和配穴的时间,应有显著不同。
一般病情重,操作时间、次数多,主穴揉的时间长。
关于揉的面积,要根据俞穴的部位而定,皮下脂肪少、揉的面积就小,反之,皮下脂肪多,或皮肤比较松弛的地方,揉的面积则大。
揉的范围在施术时可以酌量增减,但手指尖端不能离开穴位中心,否则就失去手法的作用。
国医大师自创“指针按摩法”,祛风健脑,犯困时最管用!

国医大师自创“指针按摩法”,祛风健脑,犯困时最管用!石学敏,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
年近80岁,仍然头脑清晰,精力充沛,讲话中气十足。
本刊主编马烈光教授对其进行了采访,现将他的养生方法整理,供大家参考。
石学敏大师强调,人要养生保健,最重要的就是上、中、下“三位一体”。
“上”保持灵敏、充沛的脑力;“中”保持通顺、畅快的胃肠消化系统;“下”保持一双强壮、有力的大腿。
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指针加运动。
他每天坚持慢跑,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
还喜欢游泳,爱吃蔬菜沙拉,犯困了就用自创的“指针法”为自己按摩,所以平常很少感冒咳嗽。
对于运动,他建议每天活动活动,最好都出出汗。
运动之后,脸虽然红,心虽然跳得快,但是头脑清醒,身体舒爽,一点也不觉得累。
这种锻炼对于脑力劳动者,尤其有益。
老年人则可以慢跑和健步走,每天至少走1万步。
而他独创的指针法,即以手指按压、按摩穴位。
人老往往从脑细胞萎缩开始,因此指针法最好从“头”开始。
首先坐在椅子上,靠背,头稍后仰,双目微闭,消除杂念,双手向后作抱头状,用两个大拇指在后颈部及耳垂后,依次按压天柱穴、风池穴、翳风穴,不要求寻穴精准,按压穴位周围同样有效。
每次按压3分钟,每天坚持10分钟即可。
此法随时随地可做,长期坚持可保护祛风健脑,预防脑中风。
尤其是在犯困,头脑昏沉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按摩,可以让自己变得清醒,恢复活力。
指针加慢跑、游泳的健脑强体方法,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奢望急功近利,不能坚持者,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
另外,还要保持充足睡眠,如此,与运动之间动静结合,方能保持健康。
说到老年人预防中风,石学敏教授建议,最主要是控制好血糖和血压。
大家平时要节制饮食,多吃粗粮、杂粮,每天定量运动,家中可自备血糖仪,根据血糖情况来调整饮食和运动量。
降压药必须长期坚持吃,这是科学的控压方法。
但如果要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靶器官损伤,最好的方法还是请中医师帮助针灸。
指针点穴按摩术介绍

指针点穴按摩术介绍指针点穴术亦称指针点穴按摩术。
载于《内经》后流传于世,因其分支较少,故世人只知按摩术,不知有指针点穴按摩术,分支一为四川青城山,一支为湖南瞿州,其他不详。
指针点穴按摩术属于内功导引按跷术,是内功和中医按摩疗法内在机制紧密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
其特点是不注针,不服药,仅用双手,即生疗效,于物资,时间都很经济。
指针点穴按摩术是以内功为基础的,其方法技术湮没在民间后即自成流派体系,各流派之间大多“门户保守”,宁愿失传,不肯轻易示人,且练功讲究口传心授,治病推崇心领神会,致使文字记载鲜见。
我于1995年在青城山得拜恩师睿智道长得习指针点穴术,1998年开始应用此术济人。
一、指针点穴按摩术手法的意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手法总论》云:“盖一身之骨体即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筋之驰,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指针点穴按摩术注重内功的外发的作用及相应的力度,以意·气·力三方面依倚而施。
通过积一身内功充运于双手,作用于人体,指点于穴位,按跷于关窍,恢复,提高经络外内深浅两层的功能,以影响脏腑,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状态,达到治愈沉疴旧疾与疑难杂症的目的。
指针点穴按摩术强调功与医的结合,整个施术过程既要发放内气于患者,始终带气操作,又要通晓医学知识,内功学知识,充分发挥气的作用。
这样,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毫无痛苦,乐于接受。
这是指针点穴按摩术与针灸疗法的本质区别。
二、指针点穴按摩术手法的要求1.手法合理,用无空指。
2.层次分明,动作连贯。
3.得机得势,气至而透达。
4.干净利索,患者不知其苦。
5.舒展美观,文明大方。
6.由表入里,深入浅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指代针治百病——指针点穴之配穴精华
1、肚子疼:点少府。
2、急救、通脊醒神:点人中穴。
3、两肋痛:点按蠡沟。
4、眼病:点按金门、申脉。
5、胸闷气短:拧脚面皮肤。
6、抽筋:哑门。
7、眼皮跳:鼻尖。
8、胃病:中脘。
9、口干:承浆。
10、便秘:调腹部和大肠经.
11、网球肘病、心脏病:尺泽、曲泽、少海、小海,左手按右手。
12、颈椎病:外耳廊、锁骨内源向里按直到肩井穴。
13、治疗不孕症和肩膀肌肉僵硬、酸痛:膀胱俞相关穴位。
14、降血压:耳门、大脚趾和二脚趾跟部四周、每个从下到脚指尖、神阙。
15、腰背疼:委中、承扶、天枢、神阙、人中治腰疼。
16、肩周炎:青灵、大包,肩反射区(涌泉上旁开二寸)
17、痛经:少府、三阴交、腹部调理。
18、晕车:翳风、劳宫、内关、外关。
19、手关节炎:太渊、劳宫、手部疏通。
20、偏头痛:至阴、头部疏通(胆经)。
21、头晕:劳宫,头昏:太冲、行间
22、崴脚:跗阳、跗阳上下有硬的地方。
23、咽炎:中府、云门、合谷、尺泽、鱼际、太溪。
24、腱鞘炎:劳宫穴,大拇指腱鞘炎,锁骨尖。
25、咳嗽:鱼际、合谷、中府、云门。
26、糠尿病:全身调理。
27、鼻炎:通天穴(四神聪旁)涌泉、太渊、鱼际。
28、抑郁症:心、肝、脾、胃是重点,全身调理。
29、遗精滑精:腰阳关、关元、膀胱、百会。
30、早泄:全身调理。
31、怕冷手脚凉:丰隆、解溪、条口、足三里。
32、乳腺增生:足三里、解溪、丰隆、乳中、乳根。
33、癫痫:肝、胆的病全身调理。
34、牛皮癣:脾的病全身调理。
35、老花眼:金门、申脉、行间、大脚趾根部外侧。
36、痛风:丰隆腿部疏通。
禁吃蜂蜜和甜食。
37、半身不遂:主穴地基,全身调理。
38、失眠:神门、大陵、风市。
39、腿神经麻痹,四肢不灵活:环跳。
40、治发烧:用力捏耳尖、或用力向外搓或用针扎耳尖部放血,扎3---5毫米,放血要干净。
41、感冒浑身疼、中暑:三阴交,头疼:至阴,咽喉痛:中府、云门、合谷,流涕:百会、合谷、鱼际。
42、膝部疏通:治膝关节疼痛。
关节炎:阴陵泉、阳陵泉、膝部疏通、腿部疏通。
43、治疗腿沉:点按胯骨轴里三寸,按时有针扎的感觉,然后,点按气冲、急脉、冲门推一下,快速放手。
44、女人气血虚:建里、膻中、汽海、太渊。
45、腕关节疼痛、解酒:太渊。
46、耳鸣:耳门、耳中、太溪、照海、足耳二穴。
47、牙痛:牙总穴、足内外踝尖穴。
48、膺痛(前胸、后背):人中、商阳、绝骨、蠡沟。
49、恶心呕吐:内关、中泉、中脘、足三里、内庭、太冲、公孙。
50、肾虚、遗精、滑精、阳痿:太渊、太溪、太冲、腰阳关、关元、白环枢。
52、心绞痛、流鼻血(流鼻血时中魁两边会跳):用中魁、劳宫。
53、手指疼、麻:用劳宫。
54、中暑:用三阴交。
55、咽喉干痛、梅核气:太溪。
56、面瘫:谦证、天鼎。
57、面肿(脸肿):人中、太溪、公孙。
58、三叉神经痛:至阴。
59、跑得快:郗门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正坐或仰卧,仰掌取穴)太渊、地机、委中委阳飞杨
60、四缝穴:(扎针)治胸闷、治痒肌、小孩儿自闭。
61、宫寒痛经:八髎、少府、耳穴、悬种、中脘、建里、三阴交。
62、出气声大怕冷:百会、百劳、大椎、(定喘)大椎旁一寸、至阳、膈节、膈关。
63、泄泻(拉肝子):人中、太溪、公孙、石门。
64、眼结:左右肩尖、背膺、申脉、昆仑。
65、风眼:中渎、风市、申脉、(耳壳)目1、目2。
66、耳聋:医风、百会、囟会、风府、哑门、四间。
67、耳痛:内耳、足二耳穴、百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羽翼。
68、百会:主升阳;涌泉:主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