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一

复习课(一)
授课时数
2节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班级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学业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
过度的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选择以后怎样进行人生行动。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是第一章的重点内容,它清晰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依据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本课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第一课“人生选择”是前提,这一课告诉学生人生选择以后怎样进行人生行动。
A.要尽可能做到不开发不伤害自然资源
B.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C.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努力改变自然的规律
D.人类虽然不属于自然,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回顾第一课知识,展示、分析练习题
回顾第一课知识,展示、分析练习题
学生做练习,记录重点知识点
学生做练习,记录重点知识点
40分钟
40分钟
学、正确,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
2.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
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
重点知识点: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前言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物质: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2、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
其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第三,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4、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5、可能: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6、现实: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
7、可能与现实的关系:可能与现实具有质的区别。
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统一的。
8、人生发展:人生发展是一个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即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客观实际的多样性为个人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9、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做到:首先,要学会选择。
其次,要善于选择。
第三,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不能与不为的关系。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绝对的。
3、为什么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其次,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最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4、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P4D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实事求是:P5D2所谓"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运动:P17D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规律:P21D2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自觉能动性:P27D2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6、联系:P44D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发展:P58D2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8、新事物:P59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9、旧事物:P59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10、矛盾:P70D3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1、内因:P76D1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12、外因:P76D1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13、实践:P84D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4、认识:P84D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5、现象:P97D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16、本质:P97D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7、真像P101D3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18、假象:P101D3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哲学与人生提纲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答:【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 : “三纲八目”的内容,解释“八目”中每一目的内涵。
看法:“八目”与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答:“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
“三纲”与“八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现实的依据的。
三纲以“止于至善”总揽“明明德”、“亲民”两个子纲,两个子纲下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德目。
八个德目又以修身为核心,依序递进,并把前几个德目的重心落在第一个子纲上——“明明德”,把后几个德目的重心落在第二个子纲上——“亲民”。
这样,三纲八目以独特的框架构建了一个封建士人的人生图式,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天下读书人规定了一个人生理想,也规定了一个人生方向。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意义 •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 3、客观实际的含义 • 4、实事求是的含义 • 5、什么是人生的客观实际? • 6、如何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
7、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 条件的是( ) 。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8、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 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9、秦国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 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 灾 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 规律,限制某些顾虑发生作用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 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 律
4、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 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 不成的事情
多项
2.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 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 观 C、实事求是 D、一切从书本出发
判断题
1、任何人生选择都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 2、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 和” , 这种说法说明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 3、“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说明人际交往要 主动热情。 ( ) 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 到达彼岸。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 ( )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1.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 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本质” 和“现象”3.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5. “唇亡齿寒”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6.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7.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8.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是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9.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10. 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11. 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
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
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
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12. 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这说明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明了(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14. “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5.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体现的道理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6. 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17. 三十年里,陈景润、张海迪、中国女排、杨利伟、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感动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哲学与人生》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与人生》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整理版]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整理版]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ebdb61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2.png)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哲学与人生》分为五个单元,每单元三课,共十五课。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本单元以人生选择为起点,要求脚踏实地,从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律办事,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少走弯路、错路。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客观实际2.人生的客观实际①个人的主客观条件②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3.怎样看待过去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1.运动的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怎样才是善于行动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1.自觉能动性2.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3.怎么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本单元从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顺境与逆境,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促进自身更好发展。
第四课普遍联系和人际和谐1.联系①含义、特征、表现方式②普遍联系观点的要求2.人际关系的含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特征3.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的要求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1.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顺境与逆境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1.两点论2.内因与外因①含义②两者的联系3. P51案例分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却成淮阴侯,怎样看待顺境与逆境第三单元坚持始建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本单元要求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开拓创新,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1.实践①含义②特点2.实践与认识3.P70案例分析:①失败与成功的联系②将失败转化为成功4.怎样做到知行统一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1.现象、本质①含义②关系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领3.明辨是非的积极作用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1.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本单元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纲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本质”和“现象”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5.“唇亡齿寒”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8.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是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9.“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10.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1.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
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
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
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2.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这说明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明了(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14.“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体现的道理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6.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17.三十年里,陈景润、张海迪、中国女排、杨利伟、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感动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以偶像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作出贡献。
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8.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既有量变,又有质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在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筑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19.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
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
这表明
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0.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要求我们要
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建立真正的友谊
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合作共事
21、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经过变轨后,飞船顺利进入轨道。
“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
请回答:
(1)有人认为变轨的成功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
因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不能改变规律。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神舟七号”的变轨成功不是改变规律,而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2)对待规律应坚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2从职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事业有成者有之,庸庸碌碌者有之,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者也有之。
其实,这种差别在学校期间就出现了。
有的同学
上职校是出于无奈,把自己定位于中考的失败者,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认为上职校就是混三年。
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新的人生起点,努力学习,一切从头开始。
也有的同学,把上职校看成是人生的一次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强项,在校学习期间就是学习的有心人。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
(2)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第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
第二,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要求我们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第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必胜的信念,不要放弃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希望。
第四,积极地面对挫折与逆境,还要正确看待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
2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有些人则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不健康的内容,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
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
请回答:
(1)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端,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答:第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也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
第二,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互联网出现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端,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答:加强法制,加强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