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案)-【中职专用】高二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哲学与人生》(高教版·第五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案)-【中职专用】高二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哲学与人生》(高教版·第五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探究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2.深入理解顺境与逆境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顺境和逆境;

3.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2.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3.应对顺境和逆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和未来的变化与未知性;

2.探讨人生的意义所在。

四、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讨论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

1.引入

1.1 播放一段视频《世界地图》,让学生回顾历史上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地区的变化。

1.2 自由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知识讲解

2.1 知识点一:人类社会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2.2 知识点二: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2.3 知识点三:应对顺境和逆境的方法

3.案例讨论

3.1 分组讨论:就给定的案例进行讨论,包括顺境和逆境,探究不同的因素对于人们处在顺境和逆境时的情感变化和行为表现。

3.2 总结分析:介绍每组的讨论结果,分析不同的反应行为对人生的影响。

4.结语

4.1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人生遇到逆境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4.2 激发学生的思想,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

六、板书设计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应对顺境和逆境的方法

七、心得体会

学习理解世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个有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不太确定。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案)-【中职专用】高二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哲学与人生》(高教版·第五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案)-【中职专用】高二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哲学与人生》(高教版·第五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探究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2.深入理解顺境与逆境的本质,以及如何应对顺境和逆境; 3.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2.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3.应对顺境和逆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不确定性的概念和未来的变化与未知性; 2.探讨人生的意义所在。 四、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讨论教学法。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 1.引入 1.1 播放一段视频《世界地图》,让学生回顾历史上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地区的变化。

1.2 自由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知识讲解 2.1 知识点一:人类社会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2.2 知识点二: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2.3 知识点三:应对顺境和逆境的方法 3.案例讨论 3.1 分组讨论:就给定的案例进行讨论,包括顺境和逆境,探究不同的因素对于人们处在顺境和逆境时的情感变化和行为表现。 3.2 总结分析:介绍每组的讨论结果,分析不同的反应行为对人生的影响。 4.结语 4.1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人生遇到逆境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4.2 激发学生的思想,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 六、板书设计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顺境与逆境对人生的影响 应对顺境和逆境的方法 七、心得体会 学习理解世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个有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不太确定。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 提示与建议:“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撰文:《矛盾论》读后感。 【教材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简要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就思维的逻辑发展而言,为本课知识的导入奠定了理论基础。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普遍会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接受的困难,矛盾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即便是知其大概,也需要非常高的学习效率和非常好的学习状态;二是理解的困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真正的加以理解,这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从简入手,借助于形象易懂、喜闻乐见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019-2020年中职职高二年级政治《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公开课说课稿

2019-2020年中职职高二年级政治《矛盾观点与人 生动力》公开课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第二课时。准备一节课的起点一定是从教材本身出发,所以我首先要说的就是教材。 一、说教材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是中职二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相关内容,并在前一课时完成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内容,这就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哲学与人生》整本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辩证观的核心内容,那就矛盾观,也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明白矛盾对于人生发展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去实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通过使学生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 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人生矛盾、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将此内容制定为重点的依据是:因为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是本单元的落脚点,也是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机结合点。而内外因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原因的重要哲学原理。懂得了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才能理解个人成长中为什么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这样才能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教学难点: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制定的依据:虽然学生在前节课里学习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难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教学设计教案2篇

篇一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比较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感受寓理于景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理解寓理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 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陆游 通过陆游的四句话引出诗人杨万里,并复习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首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比较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感受寓理于景的写作特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微课播放)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早年家境贫寒,但藏书众多,父亲宁愿忍饥挨饿也要让他读书,受父亲的影响,杨万里广师博学,发奋苦读。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中,三年后参加考试中了进士,从而走上了为国施展抱负的人生之路。他一生主张抗金,性格又有点固执,因此他的仕途很坎坷,在京城做官时,每天都准备好盘缠,做好被贬的准备。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四)读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找出读写中需要注意的字——“赚”多音字(1)zuàn,欺骗(2)zhuàn,获得利润;“政”;“拦”等。 2、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配乐朗读,教师先范读,再请同学反复读,体会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 (五)品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