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学生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乐府诗集》代所编。

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二、了解背景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这首诗就写了一个少年出征的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痛苦经历。

三、阅读与讨论(一)朗读诗歌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

23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学案简介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诗词曲五首》这个单元。

本单元包括五首名诗,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对这些名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学习五首名诗,掌握其主题和表现手法。

•学习诗歌鉴赏常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培养鉴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并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

学习内容诗歌鉴赏常识在学习五首名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常识。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

以下内容仅为简单介绍,详细内容可在教材中找到。

1.诗的基本构成诗的基本构成由韵脚、押韵和节律三部分组成。

2.诗的辞格辞格是指用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效果的方式。

3.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鉴赏主要包括词义理解、修辞手法分析、情感体验和写作手法仿效等。

诗词曲五首本单元包含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在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诗歌的背景背景是指诗歌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歌的内涵诗歌主题一般体现为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观念、价值等,我们需要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来掌握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词语运用、辞格运用、符号运用等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找出它所表现的意义和情感。

学习方法1.阅读理解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每首诗的阅读与理解,对诗歌的内容及其中的词语和结构等逐一分析,对于不理解的要及时求助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

2.朗读演绎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尽量将诗歌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作品。

这些作品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李白的《将进酒》。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诗词曲作品,对于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一些更深入的文学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曲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词曲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曲作品,掌握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曲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讲授法:我会通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词曲作品。

2.讨论法:我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我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诗词曲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他们对诗词曲的理解和认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教案2新人教版

23 诗词曲五首【学问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学问,提高审美鉴赏实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实力目标】1.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留意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阅历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酷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阅历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留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沟通。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子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斗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打算,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更?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沟通。

3.集体沟通。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依次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二.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三.写作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3.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4.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五.细读感悟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4.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5.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新课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相关介绍——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

《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文本。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过零丁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文本。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新课导入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相关介绍——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三.写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赏析文本。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