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卦象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天人合一。
本文将对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进行探讨和解析。
天人合一是易经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在易经中,天代表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人则代表人类社会的活动和行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首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例如,易经中的卦象变化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此外,易经还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其次,天人合一思想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易经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然而,这些个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易经中的卦象变化也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例如,易经中的“乾卦”代表着刚健的阳刚之气,而“坤卦”则代表着柔顺的阴柔之气。
在人际关系中,有时需要阳刚的力量,有时又需要阴柔的包容。
只有在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此外,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易经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才能与天地万物相通,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的状态。
易经中的“君子”就是追求道德完善和精神升华的典范。
君子不仅要修养自己,还要影响和帮助他人,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综上所述,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关系的综合性思想。
它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是一本卜筮之书,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典。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探索易经国学之道。
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相应易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与自然法则相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天地自然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阴与阳。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化组合,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天道人道相应的道理。
二、阴阳平衡: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自然界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平衡相处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根本动力。
易经中阐述的“阴阳交感”思想,强调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平衡则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人的生活中,也需保持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变通无穷:灵活应对的哲学思想易经主张的变通无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整体,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随机应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易经中的卦爻变换,展示了变通无穷的智慧。
卦爻的变动代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易经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只有适应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成功,并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
易经认为,个体的修身需要通过养性、修养和道德修行来实现。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周易》是古人在当时智力条件下,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奥秘的文明成果。
其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明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即天道,并以此作为人事活动的有效指导。
其旨在天人合一的人道关切。
总的来说,先民作《易》的活动方式、探索结果及逻辑推衍,符合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周易》的宇宙观“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个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句话摘自周易《系辞传》上。
周易的《易经》和《易传》可以说是周易的技术,而《系辞》就是科学基础,上述一句话前部分表明了周易的宇宙观,但“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表明它的目的是人,周易决没有脱离人单纯讨论自然的问题,与西方科学由物出发再到人的途径从来与东方的想法无关。
《易经》认为:“易”是阴阳合一的宇宙初始表象(易在象形上是上“日”下“月”的合体)。
儒家称之为太极,即阴阳和合的混沌体。
道家称之为“道”。
在对《易经》思想的继承中,道家重在天道哲理层面,而儒家重在人道伦理层面,由此形成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儒道两大学派,其文化源头在《易经》。
二、《周易》的法治思想《周易》中专门有一卦——“讼”讲诉讼问题的,但卦义却不鼓励人们争讼,更不教人们如何取得诉讼的胜利。
而是作为一个忠实诚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应保持内心平静,戒骄戒躁,能不诉讼就不诉讼;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诉诸法律时,也要保持冷静,不可采取过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吉。
“终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终极其讼之象,也就是说,把官司彻底打到底的意思,这种行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皆凶;在《周易》看来,无讼为最理想境界,虽有争讼出现,但经过调解而平息争讼也不错,不听劝解把诉讼进行到底最不好。
“君子以做事谋始”,与“终凶”对应,从另一个角度告戒人们,与其争讼不止,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理顺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杜绝诉讼。
三、《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易就是探究阴阳之道的。
论《易经》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

论《易经》中“天⼈合⼀”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第⼆届易经哲学论坛于2011年6⽉17⽇在⼴州成功召开,现公布参会学者优秀论⽂⼀篇,与⼤家共勉。
论《易经》中“天⼈合⼀”的哲学思想及时代意义陶卫伟《易经》是世界上最古⽼、最有影响、最著名的经典之⼀。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历经种种坎坷和考验,或褒或贬,时衰时兴,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华⽂化和世界⽂化做出贡献。
作为《易经》哲学中核⼼部分的“天⼈合⼀”思想,更是蕴含着许许多多⾼深哲理和⽆穷智慧。
那么,“天⼈合⼀”思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我们⼜有何时代意义呢?这历来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由于学者所处的环境与时代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术观点不同,知识构成和个⼈情趣不同,见解⾃然不同。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易经哲学的基本精神,更好地取其精华⽽服务时代。
我们有必要对“天⼈合⼀”思想做⼀番研究。
⼀、“天⼈合⼀”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在现代⽇常⽣活中,“合”字具有多种含义,如:“结合”“合作”“合理”“符合”等等。
这个字已被⼴泛运⽤到⼈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并被全⼈类社会接受和认同。
那么,“合”字最远古的意义⼜是什么呢?在原始的古汉字中,“合”是指在太阳系中,当⾏星运⾏到与太阳、地球成⼀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
由此可知,“合”的含义在古时期并没有运⽤到⼈类社会中来,⽽是单纯讲天道,即讲⽇⽉星晨运⾏的⼀种理想模式。
后来先哲们运⽤易经中兼⾔天道与⼈道的哲学思维模式后,“合”⽂化思想内容才慢慢引⽤到⼈类社会中来。
反映在易经哲学中的世界观有⼀特点,即认为天道和⼈道具有⼀致性或同⼀性。
《易传》有很多地⽅讲易道⽆所不包,认为包含在易经中的原理具有普遍性。
《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准的意思是等同,弥纶是遍包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易经中的道理与天地齐等,普遍包括天地之道。
《说卦》则具体说明了道的含义:“⽴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之道⽈仁与义。
谈谈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

谈谈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谈谈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是什么呢?《易经》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对中国的风水学说有着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易经中的天、地、人三道,欢迎阅读!孔子说:“一阴一阳为道”,昼夜为阴阳,白天为阳,太阳升起,夜晚为阴,月亮出来,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形成了天地阴阳自然现象,所以也叫天道阴阳。
古代人绘画了个阴阳图,叫太极图,就是表达了日月循环往复的阴阳观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每秒发出的光的能量非常巨大,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月亮(太阴)是围绕地球旋转的一颗卫星,为地球起着呼吸吐纳的作用,其能量相当巨大,海水的潮长潮落,女人月经的每月周期,人的每时每刻的呼吸运动,都与月亮的作用密不可分。
人的身体温度36,5度,是地球围绕太阳一圈365天的10:1的比例,人的呼吸运动每一呼一吸,是人身体脉搏跳动四次,人的血脉在身体循环一次为4分钟,是月亮围绕地球一圈30天的360度的9:1的比例。
人类离开了太阳、月亮的特定生存环境,就无法生存,这是天道。
地球就是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由于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形成了自然物象,一年四季五行运动,比如五天一候,一年72候,一月30天,五天一行,就是6个周期,一年十二月360天,72个周期。
形成了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现象,24个节气,一个节气15天,一元5天,三元15天,15天三候。
自然现象构成了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寅卯,木气行正、二月,夏天巳午,火气行四、五月,秋天申酉,金气行七、八月,冬天亥子,水气行十、十一月,四季月辰未戌丑,土气行三、六、九、十二月。
五行气场的能量,形成万物生命的五个基本元素。
对人的影响则木气通于肝脏,火气通于心脏,金气通于肺脏,水气通于肾脏,土气通于脾脏。
木为树木可释放氧气,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氧气;火为太阳可释放热能,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身体温度;金为微量元素可释放人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铁可造血,钙可造骨等等;水为生命之源泉,人离不开水,七天不喝水人就的死亡;土生万物供养生命,无土就会生物灭绝,人就会无法生存。
周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周易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深刻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典籍,被誉为“易经”,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即宇宙和人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首先,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周易中,宇宙被视作一个大系统,由天、地、人三者构成。
天象、地理、人事等因素都受到宇宙的支配和影响。
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共鸣和互动。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其次,周易强调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根据周易的观点,宇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系统,但其中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秩序和规律。
人类应该通过顺应宇宙的变化和运行规律,来实现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周易中的“易”即变化,人类应该通过观察和理解变化,来适应宇宙的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和发展。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适应。
再次,周易主张人类应该追求内在的道德和美德。
在周易的哲学观中,人类应该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达到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周易中的“道”是指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它与宇宙之间的道德秩序相一致。
通过修身养性,人类可以达到与宇宙之间的合一,实现内外的和谐。
最后,周易还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在周易中,人类的行为和思想被认为会对宇宙产生影响,而宇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境遇。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力量和宇宙力量相互作用的认识。
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积极参与到宇宙的运行之中,实现与宇宙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它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了和谐、平衡和道德的追求。
天道,地道,人道——易经的世界观

天道,地道,⼈道——易经的世界观易学世界,⽆论是占⼘还是⼋字命理,开篇⽴论第⼀步,必先阐述⼀样东西道何为道?道是中国⽂化为认识⾃然为⼰所⽤的⼀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者有三,天道,地道,⼈道。
天道者,太极阴阳之道。
欲识阴阳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
阴阳本乎太极,是谓帝载,五⾏播于四时,是谓神功。
天道讲的是阴阳,四时,万物遵循的最本质规律。
地道,从属五⾏,物质,⽅位,社会局势,⽣活⼯作环境。
坤元合德机缄通,五⽓偏全定吉凶。
⼤哉乾元(天道),万物资始;⾄哉坤元(地道),万物资⽣。
⼈道,为⼈之道,处事之道,勤德奋⽃之道,⽐如你的家庭,出⾝,能⼒,性格,追求,社交等等。
⼈道在⼋字中为⼲⽀,⼈能戴天覆地,得五⾏之全,属万物之灵。
因此,命理探索必须遵循天地⼈顺序的格局之道,顺应阴阳五⾏之⽓,⽓定⼤局,形论细节。
天地阴阳之⽓通过四时⽉令流通于⼲⽀五⾏之间,五⾏之顺与悖,意味着吉凶。
所以⼈的⼋字,最好的状态是五⾏在四柱之间流通转化,⽣⽣不息,五⾏偏枯,四柱缺陷则是⼤忌。
同理,⽇常⽣活中,我们为⼈之道,必先在遵循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使每个⼈的智慧和主观能动⼒。
⽽⼤部分⼈,却模糊了天地之道和⼈道的定和顺序,因此错误的判断了对⾃⼰,对时局,对⼤势的认知。
⽐如“天时地利⼈和”,“谋事在⼈成事在天”,这⾥的⼈即为⼈道,⽽天,即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优先于⼈道的。
并且天命并⾮宿命,⽽是凌驾于⼈类命运之上的规律法则,就是说⾯对⾃然规律,⼈类渺⼩⾄极。
⽐如“⽣死有命,富贵在天”,出⾃《论语·颜渊》。
颜渊也就是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字⼦渊,春秋末期鲁国⼈。
⼗四岁拜孔⼦为师,终⽣师事之,是孔⼦最得意的门⽣。
孔⼦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
颜回如此有才,孔⼦如此赏识颜回,可惜,天意弄⼈,颜回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早早离开⼈世,孔⼦年长颜回30岁,⾃⼰的得意门⽣却先⾃⼰⽽去,孔⼦当时的⼼情是可以理解的,如同丢掉了⼿⾜⼀般,⽐丧⼦之痛更为难受,世间再也不会有第⼆个知⼰,第⼆个颜回。
周易人生哲理

周易人生哲理人生是一场不断变化的旅程,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和挑战。
而《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里面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给我们指引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困惑和迷茫。
下面,我将从《周易》中选取几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观念《周易》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当我们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则会遭受到不幸和痛苦的结果。
二、阴阳平衡的思想《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代表了自然界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等。
《周易》告诉我们,只有当阴阳保持平衡时,世界才能运行得顺畅。
同样,人生也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
我们应当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既要努力工作,也要适度休息,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三、变通应变的能力《周易》中的卦辞中经常提到“变”。
变通应变是人生中必备的能力。
正如《易经》所说:“君子以时变则通。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积极进取的精神《易经》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有坦荡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五、善于思考的智慧《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领悟其中的哲理。
善于思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正直诚实的品德在《周易》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品德。
只有诚实正直的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当保持真诚和坦率,不说谎言,不欺骗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
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
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
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
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
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
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
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
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
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这样的神话故事,往往在解决了疑惑后,使人类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获得暂时的心理平息,这种为摆脱困境、恐惧的应激性的本能反应,源自于一种跳出现实存在的束缚的牢笼的生存的渴望。
而这渴望背后起终极性的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征服的欲求,不过这种征服的欲求的表现形式,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把神“人格化”的方法实现的。
神话,表面看来是人类恐怖的虚幻的产物,但最终极的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以及为生存而进行的征服压迫的活动。
当这样一种对神灵的崇拜行为社会化后,便自然会产生特定的神灵崇拜的文化心理。
由于特定地域的状况不尽相同,于是所崇拜的神灵体系也不尽相同。
恩格斯曾解说:“在每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江堰市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空上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
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
这些民族衰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死灭亡。
”
有别于西方国家对宗教的崇拜,华夏民族显得早熟,对宗教并没有狂热的崇拜,反而神被背景化、模糊化。
麦克斯·缪勒:“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时候几乎都选中‘明朗的天空’这个名称,难道说‘天空’能充分表达人们心思中需要表达的那个思想吗?人的心思因此感到满足了吗?人的心思承认天空是神吗?全然不是这样。
人们很明白自己用可见到的天空来表达什么。
那个第一个找到‘天空’这个名称的人,在到处寻找以后,迫不急待地抓住这个名称,不过是寥胜于无,他心里明白他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可悲的失败。
当然明朗的天空是最崇高的,它是
世界上唯一没有变化和没有限度的存在,而且有了这个名称,它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借给那个使人心神不宁,但还未出世的关于‘无限’的观念。
现在我们看得很清楚,选中‘天空’这个名称的人并不认为,也不能认为这个可见的天空就是他所要的,不能认为这个蓝色的天盖就是他的神。
”
尽管如此,但是天的权威是不容许挑战的,“推天道明人道,推人道达天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的特定关系注定在以天道来作为人道存在依托的时代,神灵的不可亵渎性与庄严神圣性。
一旦否定了“天道”,也就意味着“人道”的寄托与基点的丧失与摧毁,那么“人道”也终将不复存在。
通过添油加醋,把自然的天渲染成宗教的天,道德的天,来证实世俗政权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一定时期里自然是必然的。
但过分的宣扬天道,扼杀生命,则根本上是荒谬的。
而在中国,正是这样,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不断把自然的天渲染成宗教的、道德的天,来进行日益专制的独裁统治。
中国的伟大哲人们所进行的所谓的开创性的工作就是把“天道”引入人类社会,为世俗政权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制造权力话语。
“君权神授”宛如一把利剑时刻架在百姓的脖颈上,黎民百姓稍有异心,便是人头落地。
统治者强烈呼吁把“天”宇宙一切事物存在的终极根据,皇权自然也在其中。
但他们清楚地明白,所谓的“天”只是为了欺骗万民,从而稳稳地坐着万里江山。
不只是把自然的天宗教化,更是道德化,按照统治阶级利益的分割对人们的并不纯正的信仰肆意的进行阉割。
强制性地把外在的天道运行的模式内化为、塑造为人们内在的心理模式,即被阉割的道德,适合统治者口味的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口号也在封建政权奄奄一息之际冠冕堂皇地呼喊出来。
这样,稍有异心或不满,便首先从自己内心进行强烈的谴责,还有群体性的批判、批斗。
违反天理的人,即便是五马分尸、凌迟处死也死不足惜。
因为天理杀人是根本没错的,谁也不管这天理是对或错,是完整的还是被阉割的。
谁也不能,谁也不想,谁也不敢。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后世历代各家的本体论不尽相同,但都不像康德所主张的世界之外独立存在一个理式,可以实现外在的超越。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要取消人类与自然的差异,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