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合集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

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

The Sociology of Urban Public Spaces斯特凡纳·托内拉 著 黄春晓 陈烨 译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学1 为什么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如此重要?过去20年,公共空间在法国城市规划界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Billiard, 1988, Jolé, 2002)。

简言之,普遍认为,公共空间是城市在政治、经济、公共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Banerjee, 2001)。

然而,许多观察的结果表明,公共领域正在收缩,而不是扩大。

在过去半个世纪,多样化的私有化进程导致城市形式越来越无法适应都市人日常共处时的差异性。

郊区化和高速公路,“主题公园的发展”,监视技术,大型购物中心,门禁社区和公寓,所有这些都证实城市世界正在发生的闭合性(Low & Smith, 2006)。

相应地,反映社会隔离的全球性指标(如阶级、民族、种族和性别等)显示出世界范围内不同人群之间的隔离不断加剧(联合国人居署,2004)。

于是,许多规划师认为,公共空间是缓解这些弊病、解决诸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这类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试图回顾和总结对重新关注公共空间作出贡献的各种不同的社会运动。

2 什么是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历来被描述为“开放空间”,是指街道、公园、娱乐场所、广场以及其他公众所有和管理的室外空间,对应于私人领域的住房和工作场所。

然而,近来城市住区模式的演变,以及日益增长的各种公私合作运营或完全由私人合作运营的半公共空间,从法律角度对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

如今,公共空间已不再可以理解为国家及其附属机构的公共领域,而是指一个公众可进入的地方。

从法律角度而言,它也许更接近“公共用地”这个老概念。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至少在当代西方世界,每一寸土地都受到物权法的控制,导致在没有认定土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情况下,任何土地都不能被认作是公共用地(Blackmar, 2006)。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1公共空间定义与特征1.1.1公共空间定义。

作为特定名词,“公共空间”早出现在英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马奇(Ch arlesMadge)于1950年发表的《私人和公共空间》,以及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 nah Arendt)的著作《人的条件》中。

国内外学者从建筑、社会、城市规划等不同学科角度,对其定义进行探讨。

西方学界认为应该将其分为“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两部分来理解。

单就“空间(space)”来说,它“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还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Madanipour)。

对于“公共(public)”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赋予了“公共空间”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

国内学术界定义的出发点主要是其属性与特征。

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共空间等同于室外空间或者开放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了街道、广场、公园等”。

另一部分学者则着重强调社会属性,认为与自然环境空间最大区别在于其经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与感知方面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和平台,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定义中可知,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已逐渐超越单纯的物质形态与特性,进而关注隐藏于其后的社会、经济与人文价值,标志着在建筑和城市领域出现了新的文化意识。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公共空间是指有实体形态的,供人们日常生活与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形式,它既可以是室外空间,如步行街、商业广场、游乐公园、林荫道等,也可以位于室内,如购物商场、咖啡室、博物馆、会展中心、火车站等公开社交场所。

1.1.2公共空间特征。

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适宜的尺度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等三个主要特征。

①可达性良好:良好的可达性是公共空间基本特征。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社交互动的平台。

因此,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公共空间的概念、规划原则和设计要点等方面详细探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为公众提供的开放、共享的场所,包括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

它与私人空间相对,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使用和享受的空间。

公共空间不仅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也是城市社交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公共空间规划的原则1. 可达性原则公共空间应该便于居民到达,交通便捷,并且要与周边的社区、设施相连接,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交流。

2. 多样性原则公共空间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包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文化艺术等,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3. 开放性原则公共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和使用,使人们感到自由和舒适。

4. 可持续性原则公共空间的规划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设计合理的绿化和水域等,注重可持续发展。

5. 安全性原则公共空间应该保证市民的人身安全,合理设置照明、监控等设施,并提供安全的交通组织和非法侵入的预防措施。

三、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1. 布局设计公共空间的布局应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不同功能区域,并结合周边的道路、交通设施等进行设计。

2. 绿化设计公共空间的绿化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要素。

应注重植被的选择和布局,增加绿化面积,提供舒适的环境。

3. 设施配套公共空间的设施配套包括座椅、供水设施、垃圾桶等,应根据人流量和使用需求进行合理设置,方便市民使用。

4. 文化艺术元素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融入一定的文化艺术元素,可以通过雕塑、壁画等艺术品的展示,为市民创造更好的文化体验。

5. 多样性的活动场所公共空间应提供多样性的活动场所,包括露天剧场、运动场等,丰富市民的休闲娱乐选择。

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实践

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实践

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实践1.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研究概况西方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的思想家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人本主义思潮倾向,再到现代主义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思想,最后是后现代主义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思想。

早期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理论有盖迪斯的“城市学”概念以及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的研究。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蕴含着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承载力和承载力边际效益的观点,盖迪斯提出城市规划不仅是地点规划或工作规划,而且必须是人的规划,城市社区的演变和人的演变必须同步,城市规划必须领悟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个性和特征。

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它提出的功能分区理论对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雅典宪章》是城市规划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对城市规划及人们对于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区宜居性理论、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三个重要思想。

社区宜居性理论认为判断城市多样性、舒适性和活力的关键因素是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是改善社区居民乃至人类生活质量的根本标志。

新城市主义认为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

精明增长理论体现了西方城市社区规划精神。

从三个阶段中不难看出,国外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研究的关注重点变化过程由单一的物质空间逐渐转向多元的综合性思考。

人本主义思想,其目的主要是解决恶劣的城市环境和严峻的社会矛盾。

到现代主义主要是改善当时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开始关注人及人的活动。

后现代主义,在探索如何提供更舒适的城市社区,关注人性化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多样性与多元化问题。

2.国外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实践·2015年,全球都市公共空间创生实践案例展从公共性、文化多样性、资源整合和社会参与的价值概念出发,收集和分析了全球在城市剰余空间、隐藏空间、间隙空间等方面的实践项目。

项目包括来自各个城市的实践案例,介绍了各种设计介入的策略如何改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品质,为城市生活带来活力。

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建构

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建构

第一章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构成及功能1.1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1.1.1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1.封闭型形态(15世纪以前)15世纪以前是西方历史的中世纪以前的时期,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城市经济功能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目的单一,经济聚集的作用也是比较单一的,并且聚集的规模不大,城市公共空间表现出典型的封闭形态。

特征是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系,其中蕴含的最珍贵的品质是所谓的“场所精神”’(图1)。

幽1:SANGIMIGNANO街道系统适应步行和小型运载工具的要求而产生的,资料来源:《建筑最计与城街道空间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建筑群连续、丰市空间》富、活泼,使行人能悠闲自在的走动。

广场其实是街道空间的放大,多位于市政厅、教堂或其他公共建筑的前面,集会和仪式大多在这里举行,是城市的核心。

典型的中世纪城市空间狭窄、蜿蜒,以人的尺度为基础。

这一时期不发达的经济活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城市中有为数不多的手.I:图2:罗马POPOLO广场资料来源:《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问》业作坊,城市功能单一而且规模一般不大,以对外战争防御功能为主。

2.构成型肜态(15—18世纪)从14世纪开始,城市组织逐步向形式主义的构成型形态发展,早期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意图在这个阶段重新出现。

这…方面是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中古典概念的重新兴起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另~方面是社【兕】罗杰·特兰啊觅蒋,嘶庆逃详:《找』走落的卒问》PlI6一117,台IL,刨必…版利,1989格栅式规划的运用,造就了简单机械重复的街道,剥夺了城市更为复杂的社会角色。

正是在这样的结构中,人由行动者变成了沉默被动的观望者。

正是如此,城市空间作为积极的,人们相互影响的场所,被剥夺了它的历史作用。

4.开放型形态(20世纪)19世纪末,工业城市强做出来的生硬、刻板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随着20世纪的到来,城市空间形态又在酝酿着变化,从集中转为疏散和开放。

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幅登善妻j蚕孽季耋;薹l;差差三L?i萎盖霎主羹;冀F%;#j?雾i窜三i露馨馨ij薹:妻舌却l巾j喜;ii毒蠡ii襄
萋ij;;?i耋;;?
i垂i 耄iiIii主裂堂曼蓍囊!薯主;薹{丐i目孳j量墓耋譬;.荔晕基蓦刊喜三号号lI芏薹jj删狺!‘翥i重i:;王董基 }茬;.i警!薹主童。霎誊;重著盖;妻搴li!耋妻琴‘:妻雩喜事?
霾爵
萋匪强雾翼篓襞萎霎塑;蜀蠡燮鋈啸娄蛇羹烈娶器莳笠叁 首葛樱传簖薹掣蓥薹霎芝鼍i间西方委蓦喜薏掣管戛二鉴鍪蓄 鬈蒜型婴捌挺蓄墓蒲差墓攀匦霆舱翥冀雾。矍雾羹冀冀薹鞍箍 羹矍;葡笺雾增!犁瀚嚣孬鬃萎。琶黧差级呻灞;芋雾至争凰 必吵薹鸯堕夔∞明主耄薹浦Ⅷ囊霎耄至硅呻囊塑菰怒i蓁茎娶 薹鍪了陴州侧鼋搴蓉璐摸羹芷k慧莪群琶基~铂基翮i荆蓁鍪 謦镒节囊赡铂囊雾儇雾觊鍪爵羹霎囊需羹窆雾蚕j岭斜霎鋈薹 蔡羹萋旦霪羹至留萋萋诨塞萄i奏墓萌到寄衔蠢雾霎垤粤墨囊 冀骧羹蓊囊型鬲绪谣藉;黎砸垦。婪÷蠢叁蔫薹雾蒌鹜额墓粪 瑚葡坩墓蓄芝塑翼埋雪霪|霎黧雾蔽娄篓需浠懈錾蠢薹囊攀嘲囊, 霎嘉垂茸随篓曩貊霪型錾霪型雾,■选季哆鋈霪磊蓄慰誉暖笪 曼耋。粪挚g箭葫羧蒌磊冀萋鲁酮神耋牵囊蚕确曼。瑟腿型查 1囊萄篓蓁萋茹篓葡露!攀耋萋墼囊}妻■;望霉k耋蚕茧誉矧 篱j警Z羹装醛孙墼羹渊冀圈"羹时塞妻÷珑币的圭雯囊薹蠢 a笺妻8蝥业萋萋荤羹裾筝蓄,嚣荔芒薹鑫羹习囊零毹羹冀蓁 萎踞翌攀态羹囊箱篓!墓的公霎谆福雨露囊囊鬻蟊.篷鑫警裔 蓥!馏蔷奏童蚕劓即毛影羹;剐墅藩童筏黧矍.蘸戮萋翼荔饕羹 薹霎薹蓁窑墓墓%?喜囊甥j盘瞪羹譬蠹萋一灶萎季鋈蚴铂躬 耋雪誓鋈疆霎貔叠薹萎痞雀,型鐾蚕萋薰囊碰;嚏雾菱正萋蓄五 金孬薹霪篙攘薅葫鍪錾薹蔫羹雾餮耍震";
鏊 ;i主爱譬ii呈;,蓊毫翼嚣妻r-iiii;耋;妻蓄崩攀}擎i翟俪霍j蘑薹妻÷三;}霎霎‘;l;i詈l塌lj

人文主义的回归: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特性演变探究

人文主义的回归: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特性演变探究

共 服务 设 施 的 空 间 , 城 市 中 心 区 、 水 区、 地 如 滨 绿 等 。城 市公 共空 间具 有 可 达 性 、 能性 、 功 开放 性 、 大众性 等 多 项 特 征 。 大众 性 是 城 市 公 共 空 间最 重要 的特征 , 分 体 现 “ 充 公共 ” 字 的实 质 内涵 , 二 表 明城市 公共 空 间的服 务 对 象是 社 会 大 众 , 些 为少 那 部 分人 服 务 的 空 间 不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城 市 公 共 空
王 旭 等 : 文 主 义 的 回 归 : 方 城 市 公 共 空 间 特 性 演 变 探 究 人 西
力 的极化 , 各种 社 会 权力 形 成 较 为稳 定 的格 局 。大 众厌 弃 了前 一 时 期 积 累资 本 的 冰 冷 、 人 性 、 调 非 单 的城 市公 共空 间 , 文 主 义 的核 心 精 神 在 大众 心 中 人 复苏 。市 民 怀着 满 腔 热 情 去 探 索 和谋 划 属 于 自己
12 . 人 文 主 义
城市公 共 空 间 发 生 事 件 、 播 信 息 , 筑 城 市 的历 传 构
史和 记忆 , 营造 出 特定 时 期 、 域 的城 市 文 化 内涵 。 地 反过来 , 民通 过对 公 共 空 间 的认 知来 理 解 城 市 文 市 化 , 行 为方 式 也 逐 渐 为城 市 所 影 响 , 市 公 共 空 其 城
层 次 , 是物质 性 , 一 更关 注 人 的感 官 , 括城 市 的空 包
城 市公共 空 间最 早 出 现在 1 5 9 0年代 的社 会 学 和政 治 学 的 著 作 中。 1 6 年 代 初 , 福 德 ( . 90 芒 L M mf d 1 6 ) u o ,9 0 和雅 各布 ( .Jcb ,9 4 等学 者在 r J ao s1 6 ) 其 著作 中引 用城市 公 共 空 间 的 概念 … 。狭 义 上 , 它

13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13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识。

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CHEN Zhu; YE Min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sphere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识。

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CHEN Zhu; YE Min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sphere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知的。

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

而在西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

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

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

“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

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

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

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

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

“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

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

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陈 竹 叶 珉【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8-02-03【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国外规划研究P la n n in g S t u di e s Overs ea s60的不同研究角度,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学科领域的主要公共空间研究理论从起源和发展、代表学者、主要观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并通过对不同理论的分析,阐述公共空间在不同学术角度的不同属性,以期对当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体系形成较全面的认识框架。

1 公共空间作为视觉与审美对象——视觉审美研究作为供公共活动使用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环境的物理属性首先成为城市学科的关注对象。

这一空间概念在欧洲城市中的内容涵盖了开放空间(open space)、广场(plaza)、公共场所(public place)、大街(boulevard)、公园(park)、绿地(green space)等。

从古希腊的集市、罗马的广场到中世纪的市场、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经长期社会发展演变形成的,还是经过规划或建筑师设计构建的,其空间形态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都占据了显要甚至是核心的地位。

相应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较早出现的是从传统的“建筑”美学理念出发,基于城市空间的视觉质量和审美体验来探讨什么是好(美)的空间形态。

这一角度的研究将城市空间物质实体作为主要对象,以设计或观察者的主观审美取向为标准,而不涉及其他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对于不同的城市空间要素,视觉领域的学者主要运用类型学方法,通过观察总结不同空间构成形式来归纳理解城市空间元素构成的视觉审美规律原则,并以此为范例来指导将来的城市规划设计。

这一方向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特(C.Sitte,1889)的著作。

西特通过分析欧洲传统城市中的不同尺度、比例和形状的城市广场的视觉审美特征归纳出一系列艺术原则,并强调空间围合性或者封闭性(enclosure)是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的属性。

20世纪50年代由卡伦(G.Cullen,1961)开创的市镇景观学说(townscape)进一步发展了城市景观元素和由此产生的视觉体验规律的理论体系,使人们重新认识被20世纪初由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功能至上、绝对理性的“机械美学”所忽略的城市空间的视觉审美价值。

卡伦在他的“市镇景观”中引入了“序列视线”(serial vision)的概念,他认为人对城市空间的感知是一个动态的、三维的、连续的过程,如同一出由一系列建筑街道景观要素组成的戏剧,每个元素都是空间感受的一部分,并建立了一套描述及评价这些动态场景的景观分析方法。

一些学者认为卡伦的市镇景观学说相对西特所推崇的“静态、内向及自足”的空间美学标准的贡献在于其揭示了城市空间作为统一的和连续性的属性。

与此相似,培根(E.Bacon)在其著作《城市设计》中通过对欧洲传统城市中核心公共广场系列的分析认为,经典的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将运动中的视觉审美体验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并提出将这一“同时运动系统”(simultaneous move-ment systems)作为组织城市公共空间的首要原则和形成城市整体性的方法(Bacon, 1974)。

这些研究促进了对城市空间审美价值的深入认识,从把空间作为二维的、单纯视觉体验的对象拓展到作为动态的、涉及时间和运动的相对的全方位的空间体验的领域。

基于空间形态美学的不同角度、或不同视觉观察角度对城市空间的审美原则进行研究构成了城市设计学科中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学者如亚历山大(C.Alexander);布思(N.K.Booth);朱克(P.Zucker); 克里尔(R.Krier)等对于城市空间中建筑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开放与围合、空间的整体和连续性,以及提升公共空间视觉质量的环境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Alexander and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ructure,1977; Booth, 1983; Krier, 1979; Zucker, 1959)。

从视觉审美角度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是一种与客观环境直接相关的,相对易于描述的研究角度,并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形成较为成熟的适于操作的控制方法,因而在建筑学、景观及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在英国20世纪初的“图画式”(picturesque)城市更新运动中,视觉原则被强调作为城市景观改造的主导控制性原则得到广泛的运用。

但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城市建设中片面关注城市空间的视觉审美特性的做法遭到来自城市和相关学科的日益猛烈的抨击。

批评者认为,这一角度将美学标准建立在研究者个人的审美意趣和主观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缺乏被普遍认同的客观的环境认知的基础,而设计师(观察者)并不能代表所有空间参与和使用者的需求。

此外,单纯强调从视觉美感来评判环境,割裂了环境背后的精神因素,容易导致对城市空间只停留在对表面的形式主义的追求,而空间对人和社会的作用远不止于作为观察者审美趣味的满足。

2 公共空间作为人主观感知的对象——认知意象研究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仅仅来自于它61的实体特征形态在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作用,还在于人通过在空间中的体验,能产生特定的感知和记忆。

正是这些记忆的集合形成了空间的整体意象,使人能与空间产生超越物质环境的深层次联系:心理或精神上的意义(meaning)。

自20世纪60年代由林奇(K.Lynch)的认知意象开始,对城市空间从认知-环境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就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这一跨学科的领域关注人对建成环境的体验,将客观物质环境与心理学、社会学和城市设计学科相结合,其目标是通过理解和掌握人对环境认知的规律,来引导创造更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Lynch and Joint Center for Urban Studies,1960)中,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发现,人对环境优劣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能被人所认知的程度,即“可识别性”(legibi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