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自读理解卷

合集下载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蜡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蜡烛》的阅读与理解。

(2)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蜡烛》,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意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表达。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蜡烛》阅读题和答案

《蜡烛》阅读题和答案

《蜡烛》阅读题和答案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谦虚——黑暗——2、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3分)台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句子写完整。

(2分)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上下文,用文中具体的事例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分)读了本文,你最想记录在你的成长日记里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谦虚——高傲黑暗——明亮2、台灯高傲趾高气扬自命不凡蜡烛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不炫耀、不骄傲、悄悄3、蜡烛具备的精神是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导语:下面是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帮助自己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3、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4、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精神?5、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参考答案】1、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3、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4、“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5、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二)老妇人跪在那坑里,----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表现了蜡烛对老妇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多么有意义,从而为下文老妇人把这对珍贵的蜡烛点在牺牲的战士坟上作铺垫,表现了老妇人对牺牲的战士的无比悲伤、无比敬意,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牺牲的儿子一样,也表现了老妇人对侵略者的痛恨与蔑视。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一、阅读故事,完成练习。

乌龟与水井一只乌龟在陆地上散步,路过一口水井,想到井边喝水,水井提醒乌龟说:“喂,伙计,请离得远一点,掉到我这儿是很危险的!”乌龟笑着说:“什么样的江河湖海我没到过?不怕你这小小的一口水井。

”水井对乌龟说:“我这儿的环境与别处不同。

”“有什么不同?还不都是水,我下去给你看看。

”说完,乌龟“扑通”一声跳下了井。

乌龟跳到了井里,可是不一会儿他就明白过来,自己再也无法爬上去了。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写了乌龟与水井的______次对话。

2.“我这儿的环境与别处不同。

”这句话中,“我这儿”是指__________,“别处”是指____________。

A.水井江河湖海B.江河湖海水井3.请用“——”画出乌龟说的话。

4.乌龟再也爬不上来时,他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篇短文后,我懂得了( )A.水井能关心帮助乌龟。

B.不区分情况,不听人劝告,是没有好结果的。

C.乌龟不应该跳下去。

二、读一读下面的小故事,完成练习。

日环食小朋友们拿着太阳镜,在操场等侯日环食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太阳不是圆的了,好像给谁吃掉了一块。

慢慢地太阳成了一艘(sōu)小船,接着像一把弯弯的镰(lián)刀。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像细细的眉毛。

最后,太阳失去了那耀(yào)眼的光芒,天空一下子变得黑沉沉,好像要下雨似的。

再过了一会儿,太阳又渐渐地恢(huī)复(fù)了原来的样子,天色也越来越亮。

1.读短文,用“”画出表示时间顺序如“过了一会儿”这样的词语,体会日环食的变化过程。

2.用原文上的词语填空。

表示出日环食的变化过程。

慢慢地太阳变成了一艘小船→(______)的镰刀→(______)的眉毛→失去(______)的光芒→天空变得黑沉沉3.想一想,把下面句子填写完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一、阅读理解。

哨卡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

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

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

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

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

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

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

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

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

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

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

“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

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

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

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

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

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

”“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

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

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⑧上校没有回答。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蜡烛》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蜡烛》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蜡烛》含答案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谦虚——黑暗——2、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3分)台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句子写完整。

(2分)蜡烛具备的精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上下文,用文中具体的事例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高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高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高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

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

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

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

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

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

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他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

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

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

1、填空。

2、(1)这幅国画画的是、、、,主要画的是。

(2)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

2、用“”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

3、用‖把文章分成3段,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4、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5、给短文加标题:(一)参考答案:1、(1)高山、松树、枣红马、白马;健美有力,腾空而起的枣红马和洒脱矫健的白马。

(2)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2、联想(第3小节);3、第一段(第1—2小节)、第二段(第3—4小节)、第三段(第5小节);文章先写国画的美丽,再写“我”的联想和妈妈对“我”的希望,最后写了“我”的决心。

4、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蜡烛》教案1一、导入: 蜡烛, 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 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 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 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 读懂大意。

. 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 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 揣摩感悟:1、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 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 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 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 环境危险, 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 班级_ 姓名_ 得分
合肥第三十中学 程立新
自读目标: 一 •时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
一. 整体把握
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二. ---------------------------------------------------- 片段阅读
①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 下,从黑
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岀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 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 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_____________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 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______________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 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_______
的东西一一她的结婚的花烛一一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 不朽。

1 •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 .抬 肃穆 珍爱 B •举 严肃 珍爱 C .抬
严肃
可爱
D
•抬
肃穆
可爱
2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 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 •“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 “惟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岀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天天大亮
(1)
那个早晨
点烛 惊讶 寻尸
点烛
靠近 发现
苏联战士牺牲
1•根据课文思路,在右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

(1)
( 2) ( 3)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 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
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
感人。

3•第三部分 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 这是 运用 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 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4•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 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5•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或写法有利于突出老 妇
人的形象。

5 •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岀来的。

请从第①段中找岀
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岀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 ”,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 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
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答案:
一.1. (1)太阳落山后(2)掩埋(3)感动2.环境渲染,在炮火中掩埋烈士 3.四,细节,沉痛哀悼 4.动作、
神态5.末尾两段。

6.如反复写到老妇人年老体弱;2次写到老妇人对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一
夜的时间掩埋烈士。

等等。

二.1 • A o 2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
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

5.动词:跪、蹲。

形容词:肃立、庄严。

三. 1 、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 、“身
体瘦弱而多病” 需要“送进疯人院”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因为老
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 、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