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步骤讲课教案
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步骤讲课教案

心肺苏法急救操作复骤步.精品文档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步骤一、进入考场前准备工作1、要点:着装规范并系好衣扣,穿绝缘鞋,系紧鞋带。
2、错误和扣分点:工作服扣2分,工作服衣扣不系扣0.5分/处,不穿绝缘鞋扣2分。
二、进入考场后,急救前准备工作1、检查工器具,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模拟人套1 1医用酒精 1 瓶2把镊子 3 1若干棉纱4相关技术资料、计时 1 套5 资料袋工具、红笔等考生自备1 6 套劳保用品绝缘鞋、工作服考场考试计量设备17报告:报告考官,工具准备完毕,是否可以开始、急救前的判断2 要点:判断意识、呼吸、心跳判断意识:双手拍打伤者双肩膀并大声呼叫,看瞳孔。
见示意图。
判断伤员有无意识的方法:(1)R2”,如图你怎么啦!轻轻拍打伤员肩部,高声喊叫,“喂?所示。
(2)如认识,可直呼喊其姓名。
有意识,立即送医院。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3)5s无反应时,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合谷穴约。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注意:以上3步动作应在10s以内完成,不可太长,伤员如出现眼球活动、四肢活动及疼痛感后,应即停止掐压穴位,拍打肩部不可用力太重,以防加重可能存在的骨折等损伤。
判断呼吸:脸颊紧靠伤者鼻口处,示意图。
判断呼吸。
触电伤员如意识丧失,应在开放气道后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伤员有无呼吸,见图R7。
(1)看:看伤员的胸、腹壁有无呼吸起伏动作。
(2)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3)试:用颜面部的感觉测试口鼻部有无呼气气流。
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
一旦确定无呼吸后,立即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图R7 看、听、试伤员呼吸判断心跳:用手食指和中指触摸伤者颈动脉。
见示意图。
脉搏判断。
用眼睛观看触电者胸部起伏,触摸颈动脉在检查伤员的意识、呼吸、气道之后,应对伤员的脉搏进行检查,以判断伤员的心脏跳动情况(非专业救护人员可部进行脉搏检查,对无呼吸、无反应、无意识的伤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教案

心肺复苏教案以下是一份心肺复苏教案的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2. 教授学生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2. 难点:如何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的位置、频率和深度,以及人工呼吸的方法和频率。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过程。
3. 练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以加深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和掌握。
4. 情景模拟法:设置紧急情况情景,让学生模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 讲述一些因心脏骤停而导致死亡的案例,引起学生对心肺复苏的重视。
2. 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10 分钟)- 讲解心脏骤停的原因和症状。
- 介绍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操作步骤。
3.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20 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或现场演示,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各个操作步骤,包括判断环境安全、呼叫急救人员、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
- 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
4. 学生分组练习(30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复苏模型。
- 让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互相监督和纠正错误。
5. 情景模拟(20 分钟)- 设置一个紧急情况情景,如有人在运动中突然倒地。
- 让学生模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包括判断情况、呼叫急救人员、实施心肺复苏等。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6. 总结和复习(10 分钟)- 回顾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 强调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 解答学生的疑问和问题。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步骤和技巧,并具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的能力。
心肺复苏教案全套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原理及重要性。
- 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点。
- 理解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 学会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术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 能够在模拟情况下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术。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救死扶伤”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及原理2.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 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 评估与转诊3. 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基础生命支持(BLS)- 高级生命支持(ACLS)4.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评估环境安全- 确认伤者意识丧失- 判断呼吸和心跳- 按压位置和手法- 按压频率和深度-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 评估心肺复苏术的效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学生观摩学习。
3. 模拟训练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针对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进行讨论。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橡胶人体模型:用于模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3. 心肺复苏术操作视频:提供操作步骤和技巧的直观演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的情况?(二)新课讲授1.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教师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三)模拟训练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橡胶人体模型。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点4.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流程5. 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区,准备相关急救器材。
2. 教学材料:心肺复苏教学PPT、教材、心肺复苏模拟人。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演示操作流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小测试。
7. 课后作业:布置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模拟操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互动。
2. 操作技能评估:通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心肺复苏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知识测试评估: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小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评估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会正确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技巧。
3. 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4. 能够判断和处理心肺复苏过程中的紧急情况。
5.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重要性2.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3. 胸外按压的正确技巧4. 人工呼吸的正确技巧5.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6. 紧急情况的处理7. 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判断心跳呼吸停止的方法、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巧等。
2. 演示法:教师或模型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3.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互相模拟抢救过程。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模拟紧急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和处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心肺复苏教程》或其他相关教材。
2. 教学幻灯片:制作心肺复苏的教学幻灯片,配合讲解和演示。
3. 模型:心肺复苏训练模型,用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
4. 急救器材:如急救包、人工呼吸器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基本概念和操作要领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模拟紧急情况下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4.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在心肺复苏操作中的表现,相互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讲解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方法。
2. 第3-4课时:讲解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巧,演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3. 第5-6课时: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练习,互相模拟抢救过程。
4. 第7-8课时:设置模拟紧急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和处理。
5. 第9-10课时: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和情景模拟,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严肃性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要求,避免盲目操作导致伤害。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技巧4. 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方法5.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技巧。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情景模拟法: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术操作演示区,准备心肺复苏模拟人。
2. 教学器材: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包、演示板、教学课件等。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便于练习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演示: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4. 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讨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心得体会。
5. 情景模拟:设置紧急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救和互救。
6. 总结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强调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练习心肺复苏术时的操作准确性、熟练程度和自信心。
3.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了解他们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的评价。
5. 教师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估。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会正确判断意识、呼吸和循环状况。
3. 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4. 能够独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5. 了解心肺复苏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重要性2. 判断意识、呼吸和循环状况的方法3.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4. 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的特殊注意事项5.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和演练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判断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和流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练,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4.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之间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心肺复苏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3. 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和实际操作信心。
1. 教材:心肺复苏教程、图解或视频资料。
2. 教具: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包、演示板、挂图等。
3. 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场地。
六、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确保教室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便于学生舒适地学习与练习。
2. 教学材料准备:准备充足的心肺复苏教程、图解、视频资料及演示板。
3. 教学设备检查:确保投影仪、音响设备、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场地及模拟人等设备正常运行。
4. 操作演练安排:提前安排好学生分组,确保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演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判断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演示与实践: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和流程,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演练。
4.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之间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肺复苏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3)培养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信心和勇气。
2. 教学内容:(1)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2)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 演示法: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2. 讲解: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演示:教师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练习;5. 总结: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强调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2. 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3. 学生能正确地应对突发状况,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心肺复苏术教程;2. 教具:心肺复苏模拟人;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医生或急救员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急诊科,了解心肺复苏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3. 开展心肺复苏术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七、教学活动1. 制作心肺复苏术的宣传海报,提高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识;2. 拍摄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视频,让学生自我学习和反思;3. 举办心肺复苏术知识问答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成果。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步骤心肺复苏法急救操作步骤一、进入考场前准备工作1、要点:着装规范并系好衣扣,穿绝缘鞋,系紧鞋带。
2、错误和扣分点:工作服扣2分,工作服衣扣不系扣0.5分/处,不穿绝缘鞋扣2分。
二、进入考场后,急救前准备工作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模拟人套 12 医用酒精瓶 13 镊子把 14 棉纱若干5 资料袋相关技术资料、计时工具、红笔等套 16 劳保用品绝缘鞋、工作服套 1 考生自备7 考试计量设备 1 考场2、急救前的判断要点:判断意识、呼吸、心跳判断意识:双手拍打伤者双肩膀并大声呼叫,看瞳孔。
见示意图。
判断伤员有无意识的方法:(1)轻轻拍打伤员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图R2所示。
(2)如认识,可直呼喊其姓名。
有意识,立即送医院。
(3)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无反应时,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合谷穴约5s。
注意:以上3步动作应在10s以内完成,不可太长,伤员如出现眼球活动、四肢活动及疼痛感后,应即停止掐压穴位,拍打肩部不可用力太重,以防加重可能存在的骨折等损伤。
判断呼吸:脸颊紧靠伤者鼻口处,示意图。
判断呼吸。
触电伤员如意识丧失,应在开放气道后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伤员有无呼吸,见图R7。
(1)看:看伤员的胸、腹壁有无呼吸起伏动作。
(2)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3)试:用颜面部的感觉测试口鼻部有无呼气气流。
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
一旦确定无呼吸后,立即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图R7 看、听、试伤员呼吸判断心跳:用手食指和中指触摸伤者颈动脉。
见示意图。
脉搏判断。
用眼睛观看触电者胸部起伏,触摸颈动脉在检查伤员的意识、呼吸、气道之后,应对伤员的脉搏进行检查,以判断伤员的心脏跳动情况(非专业救护人员可部进行脉搏检查,对无呼吸、无反应、无意识的伤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具体方法如下:1.在开放气道的位置下进行(首次人工呼吸后)。
2.一手置于伤员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颈动脉。
3.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两侧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如图R11所示。
图R10 吹时不要压胸部图R11 触摸颈动脉搏注意:①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推移颈动脉,妨碍触及;②不要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造成头部供血中断;③不要压迫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④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⑤未触及搏动:心跳已停止,或触摸位置有错误;触及搏动:有脉搏、心跳,或触摸感觉错误(可能将自己手指的搏动感觉为伤员脉搏):⑥判断应综合审定:如无意识,无呼吸,瞳孔散大,面色紫绀或苍白,再加上触不到脉搏,可以判定心跳已经停止;⑦婴、幼儿因颈部肥胖,颈动脉不易触及,可检查肱动脉。
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腋窝和肘关节之间的中点,用食指和中指轻压在内侧,即可感觉到脉搏。
3、报告伤情,判断是否需要抢救伤情报告报告考官,伤者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是否进行心肺复苏法急救。
三、心肺复苏急救口对口呼吸与胸外按压要点:口对口呼吸、胸外按压方法正确,清理口腔:左手拇指和食指撑开伤者口,右手食指和中指剪刀状从右嘴角深入取出异物。
方法不正确扣2分,开通气道:右手放在伤者颈部下方上托,左手放在伤者额头下按,嘴、耳连接线垂直地面。
气道未打开或方法不正确每项扣2分;通畅气道、判断呼吸与人工呼吸。
当发现触电者呼吸微弱或停止时,应立即通畅触电者的气道以促进触电者呼吸或便于抢救。
通畅气道主要采用仰头举颏法。
即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角处,抬起下颏,如图R5和图R6所示。
注意:严禁用枕头等物垫在伤员头下;手指不要压迫伤员颈前部、颏下软组织,以防压迫气道,颈部上抬时不要过度伸展,有假牙托者应取出。
儿童颈部易弯曲,过度抬颈反而使气道闭塞,因此不要抬颈牵拉过甚。
成人头部后仰程度应为90°,儿童头部后仰程度应为60°,婴儿头部后仰程度应为30°,颈椎有损伤的伤员应采用双下颌上提法。
图R5仰头举颏法图R6抬起下颏法检查伤员口、鼻腔,如有异物立即用手指清除。
捏住鼻子:右手捏鼻子。
吹气时未捏住鼻子、吸气完毕未松开鼻孔,未包住触电者口,漏气每项扣2分;无效吹气、多吹、少吹一次扣2分;口对口(鼻)呼吸当判断伤员确实不存在呼吸时,应即进行口对口(鼻)的人工呼吸,其具体方是:(1)在保持呼吸通畅的位置下进行。
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伤员鼻孔(或鼻翼)下端,以防气体从口腔内经鼻孔逸出,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并用自己的嘴唇包住(套住)伤员微张的嘴。
(2)每次向伤员口中吹(呵)气持续1~1.5秒,同时仔细地观察伤员胸部有无起伏,如无起伏,说明气未吹进,如图R8所示。
(3)一次吹气完毕后,应即与伤员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伤员胸部,吸人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
同时使伤员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可放松,以便伤员从鼻孔通气,观察伤员胸部向下恢复时,则有气流从伤员口腔排出,如图R9所示。
图R8 口对口吹气图R9 口对口吸气抢救一开始,应即向伤员先吹气两口,吹气时胸廓隆起者,人工呼吸有效;吹气无起伏者,则气道通畅不够,或鼻孔处漏气、或吹气不足、或气道有梗阻,应及时纠正。
注意:①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约600mL左右(6~7mL/kg),大于1200mL 会造成胃扩张;②吹气时不要按压胸部,如图R10所示;③儿童伤员需视年龄不同而异,其吹气量约为500mL,以胸廓能上抬时为宜;④抢救一开始的首次吹气两次,每次时间约1~1.5s;⑤有脉搏无呼吸的伤员,则每5s吹一口气,每分钟吹气12次;⑥口对鼻的人工呼吸,适用于有严重的下颌及嘴唇外伤,牙关紧闭,下颌骨骨折等情况的伤员,难以采用口对口吹气法;⑦婴、幼儿急救操作时要注意,因婴、幼儿韧带、肌肉松弛,故头不可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影响气道通畅,可用一手托颈,以保持气道平直;另一方面婴、幼儿口鼻开口均较小,位置又很靠近,抢救者可用口贴住婴幼儿口与鼻的开口处,施行口对口鼻呼吸。
按压: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2次,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再以后连续反复进行。
清理口腔、开通气道、人工呼吸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考试时间大约240秒。
在对心跳停止者未进行按压前,先手握空心拳,快速垂直击打伤员胸前区胸骨中下段1~2次,每次1~2S,力量中等,若无效,则立即胸外心脏按压,不能耽误时间。
(1)按压部位。
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如图R12所示。
(2)伤员体位。
伤员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如为弹簧床,则应在伤员背部垫一硬板。
硬板长度及宽度应足够大,以保证按压胸骨时,伤员身体不会移动。
但不可因找寻垫板而延误开始按压的时间。
(3)快速测定按压部位的方法。
快速测定按压部位可分5个步骤,如图R13所示。
1)首先触及伤员上腹部,以食指及中指沿伤员肋弓图R12胸外按压位处向中间移滑,如图R13(a)所示。
2)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
以切迹作为定位标志。
不要以剑突下定位如图R13(b)所示。
图R13 (a)二指沿肋弓向中移滑;(b)切迹定位标志; (c)按压区;(d)掌根部放在按压区; (e)重叠掌根3)然后将食指及中指两横指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为按压区,如图R13(c)所示。
4)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食指上方,放在按压区,如图R13(d)所示。
5)再将定位之手取下,重叠将掌根放于另一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如图R13(e)所示。
(4)按压姿势。
正确的按压姿势,如图R14所示。
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伤员胸骨上方正中,靠自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5)按压用力方式图R15所示。
1)按压应平稳,有节律地进行,不能间断。
2)不能冲击式的猛压。
3)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应相等,如图R15所示。
压按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
4)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
5)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图R14按压正确姿势图R15按压用力方式(6)按压频率。
按压频率应保持在100次/min。
(7)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关系通常是,成人为30:2,婴儿、儿童为15:2。
(8)按压深度。
通常,成人伤员为4~5cm,5~13岁伤员为3cm,婴幼儿伤员为2cm。
(9)胸外心脏按压常见的错误。
1)按压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压在胸壁上,这容易引起骨折(肋骨或肋软骨)。
2)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易使剑突受压折断而致肝破裂。
向两侧易致肋骨或肋软骨骨折,导致气胸、血胸。
3)按压用力不垂直,导致按压无效或肋软骨骨折,特别是摇摆式按压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图R17(a)所示。
4)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因而用力不够,按压深度达不到3.8~5cm,如图R17(b)所示。
5)按压冲击式,猛压,其效果差,且易导致骨折。
6)放松时抬手离开胸骨定位点,造成下次按压部位错误,引起骨折。
7)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胸部仍承受压力,使血液难以回到心脏。
8)按压速度不自主的加快或减慢,影响按压效果。
9)双手掌不是重叠放置,而是交叉放置,如图R17(c)所示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
图R17胸外心脏按压常见错误(a)按压用力不垂直(b)按压深度不够(c)双手掌交叉放置每次按压前没有寻找按压点或动作错误扣2分/次;按压幅度不够或频率不对每项扣2分;放松时掌根离开胸骨,无效按压、多按压或少按压一次扣1分/项。
四、抢救成功要点:判断伤者呼吸、心跳。
方法如前所述。
触电者心跳、呼吸未恢复、抢救未成功扣25分。
报告考官,急救成功,是否可以清理现场五、工作结束要点:模拟人恢复原装,工器具放回原为,设备关闭电源。
设备放回原位,摆放整齐后,报告考官,现场清理完毕,是否可以撤离心肺复苏法急救考试综述一、进入考场前准备工作二、进入考场后检查工器具,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报告:报告考官,工具准备完毕,是否可以开始,经许可后开始。
三、急救前的判断要点:判断意识、呼吸、心跳报告考官,伤者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是否进行心肺复苏法急救,经许可后开始。
三、心肺复苏急救口对口呼吸与胸外按压要点:清理口腔、开通气道。
口对口呼吸、胸外按压方法正确。
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成人为30:2。
吹气持续1~1.5秒,按压频率应保持在100次/min。
四、抢救成功要点:判断伤者呼吸、心跳。
方法如前所述。
触电者心跳、呼吸未恢复、抢救未成功扣25分。
报告考官,急救成功,是否可以清理现场,经许可后开始。
五、工作结束要点:模拟人恢复原状,工器具放回原为,设备关闭电源。
设备放回原位,摆放整齐后,报告考官,清理完毕,是否可以撤离,经许可后开始撤离现场。
试题三、心肺复苏法急救1.设备材料准备(每工位)2.场地准备(1)4个工位,4名应试人员可以同时参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