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师如何运用古诗词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如何运用古诗词进行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经典古诗词,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经典古诗词的加入,催生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采用各种方法去了解,这个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标签:经典诗词;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文化积淀我认为经典古诗词在教学中的渗透,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作用: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诗歌是最典型的传统文化。
古诗以其优美的韵律、精炼的语言、丰富情感,对学生的审美、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在教学《咏柳》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当你看到二月的柳树,满满一树的绿意,垂下的万条丝绦时,在乍暖还寒的二月,定然会带给人莫名的欣喜。
贺知章就是在这样喜悦的心情下,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
揣摩作者对柳树的描写手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意存高远,阅读这些古典诗词,可以使读者感到共鸣,可以令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
在读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品味提高的重要性;在读到“润物细无声”时,我们可以体会到默默奉献的可敬,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古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描写,意境勾勒,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高品位意境的追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气势磅礴,体会到作者当时兴奋的心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体会到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感受到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三、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诗词是语言的精华,诗词语言准确、生动、凝练、优美、形象,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探究古典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笔者就此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注重诵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以“逐字翻译——通读诗文——背诵学习”这一机械、教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忽视了诵读的重要性,且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有系统且全面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针对以上情况,在新时期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诵读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在传授学生诵读方法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诗人在本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借助诗句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其悲慨、愤懑的心情。
寥寥数字中就隐含了“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四个典故,借助了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自己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故教师在讲到这首古典诗词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典故,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
而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并提醒学生边阅读边想象。
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诗眼”,并教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领悟诗歌神韵。
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感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探究我国古典诗词可以发现,其内涵丰富且其中蕴含大量的美学资源,流淌着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看法、社会的观点、人生的感悟以及睿智通达思想的表达。
但传统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受高考压力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通常让学生以背诵、练习的形式学习古典诗词。
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逐渐丧失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个别学生甚至厌恶古典诗词的学习。
对此,为改善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诗词表面入手,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尝试从诗词内容进行感悟与品味。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对古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因此,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能力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笔者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广大。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近些年来各省市的语文中考题型中对于古诗词的赏析考查也一直稳固不变。
无形中老师们对古诗词的教学都非常重视。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教学贯穿始终。
但即使如此,在古诗词考查中,还依然出现很多问题:①学生默写诗句时,别字偏多;②理解性默写张冠李戴;③运用型默写,学生往往选择句子不恰当;④在古诗词阅读上,理解不正确,赏析角度有偏差。
究其原因,学生记忆古诗词是死记硬背,对内容理解不透彻,对诗词的赏析技巧掌握不牢固。
这与当前教师的教法有直接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于让学生背诵,而在赏析时过多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
尽管老师讲的面面俱到,学生也没有通过自己的大脑真正思考,导致接纳为自己的东西很少,对诗词是一知半解。
即使老师讲的内容学生会背,也是短时记忆,没有与学生的认知融为一体。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阅读能力,领悟先贤们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古诗词的教学不同于现代文阅读教学。
诗词中词语的深邃、意境的深远、意象与思想的关联等等,初中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导致学生看到古诗就失去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激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呢?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声音调动学生的感官。
如配乐朗读李白的《行路难》,展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九种意象组合的画面,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诗的内容之中;利用诗词中的典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让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产生对诗词的兴趣;还可以由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来激发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鉴赏课堂有效教学之实践

所 以, 孝 i 要准确地寻找到能将学生经历与诗歌 内容迅
速联系起来 的契合点,使学生对鉴赏诗歌产生感性体验 。这
比如王 维的 《 元二使 安西》 中 “ 君更尽 一杯酒 , 送 劝
西 出阳 关 无 故 人 ”。这 两 句 诗 是劝 酒之 辞 ,虽 然貌 似 脱 口而 些体验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更能丰
进 了 民 族 的 个 性 ,成 了 民族 的 财 富 , 民族 的 标 志 。汉 语 言 比 如 《 雎 》 这 首 诗 , 它 诗 意 地 描 绘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关
文 字 负 载 着 中 华 民族 数 千 年 的 文 化 、 思想 不 可 分 割 。 ” 也 对 人 的 外 形 美 和 心 灵 美 的 审 美 过 程 。这 首 诗 采 用 了一 些 双 就 是 说 , 语 言 不 能 凌 空 存 在 。语 言 是 用 来 表 情 达 意 的 , 语 声 叠 韵 的 连 绵 字 , 以 增 强 诗 歌 音 调 的 和 谐 美 和 描 写 人 物 言 之 于 人 ,是 一 种 精 神 意 义 的存 在 , 是 人 的 精 神 本 体赖 以 的 生 动 性 。 如 “ 窕 ” 是 叠 韵 ; “ 差 ”是 双 声 ; “ 窈 参 辗
认 知 建构 。古典 诗歌 的内容 , 不仅 是作 者 认 。因为有 了体验 ,古诗 词 中
【】 1 于漪. 语文教 学谈 艺录 []上 海教育 出 M. M 版社 ,1 9. 97
2 王屹 宇. 不绝如缕的歌 声~一 《 诗经> < 两首》教学简案及 思路解 才 颤 动 着 作 者 的 感 觉 、 情 感 、态 度 , 才 放 射 出 了人 性 、 个 []
存在 的基 础 。
浅谈培养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比较鉴赏

甘 来 ,诗人 终于得 到了欣慰 的补 偿 ,终于回到 了 向往 的田
闪 亮 “ 眼 ” , 导 读 全 篇 , 不 仅 一 线 串珠 , 明 晰 了 教 题
园,这是诗 人发 自肺 腑的呼唤 ,激动之情 不言 自表 。 回归 学 思 路 ,又 四 两 拨 千 斤 , 以 巧 取 胜 ,深 入 诗 歌 的 灵 魂 , 开
字、炼 句、炼意 、立意、结构的角度进行 比较 。
一
在,就达 到鉴赏 的目的 了。
( )定 稿 与 未 定稿 比较 3
、
内部比较
( ) 同一 个 诗 人不 同阶 段 的 创 作 的 比较 1
还 可 以选 择一 些 有代 表 性 的诗 人 的定 稿 与未 定 稿 , 择 ,二者 高低何在 ,如果 学生能进行 评判 ,那 么鉴赏 能力
和 不 同 诗 人 或 作 品 的 比较 ; 可 以横 比 、 纵 比 、 类 比 , 也 可 版 本 写 作 “ 别 秋 江 去 ” , 我 们 可 以 比较 一 下 ,哪 一 句 更 雁 以 从 风 格 流 派 、 写 作 技 巧 、 时 代 背 景 等 角 度 , 还 可 以从 炼 妙 ? 只 要 学 生 能 紧 扣 文 本 , 自 圆 其 说 , 说 出 二 者 优 劣 所
国破 、 家 亡 、 夫 死 后 那 种 浓 重 的 悲痛 与 哀 愁 。 除 此 之 外 , 新 课 标 强 调 在 学 习 鉴 赏 诗 歌 活 动 中 ,要 能 从 不 同 角 度 可 以进 行拓展 比较阅读 ,选取前期 的 《 一剪梅 》 、 《 如梦 和 层 面 来 发 现 作 品 意 蕴 , 而 要 实 现 这 一 目标 , 可 通 过 比较 令 》 、 后 期 的 《 遇 乐 》 、 《 陵春 》来 进 行 比较 。 永 武
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

句 、思想 内容 和艺术特色 等 内容 ,适 时教给学生 一些 “ 讲
诗” 的小方 法。 当然 ,在活动实施 的过程 中 ,教师必须 合
理设 置学生讲 述顺序 ,优 先让诗词 鉴赏能力较 强的学生 演
中,感 受苏轼 内心 的情感与诗 歌意境之美 。通 过鲜活教 学 集 相关资料 ,对诗人 的生平 、诗 歌艺术等方 面进行分析 和 情境 的创设 ,可 吸引学生 的注 意力 ,让学生更 加喜爱古典 探讨 ,并定期 开展 “ 古典 诗词研讨会 ” ,交流 心得体会 ,
诗词 。
使 中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 力。 四、以 “ 美读” 品味古典诗词 艺术
学生作 品展示 ,以此调动学 生的创作热情 。此外 ,教师可
呈现 出诗词 的美景与美情 。这可为学 生深刻 、准确 感受诗 词情 境扫清道路 ,为古典 诗词 鉴赏教学 注入新 的活 力。如 在讲 授 《 念 奴娇 ・ 赤壁怀 古 》时 ,教 师可截取 和制 作一些 海潮澎湃 、江河 奔腾 的音 画视频 ,让学 生观看浪花 飞溅 、 波涛汹涌 的壮阔画面 ,感 受江水浪 涌岸滩 的声 响 ,从而渲
二 、多途径增强古典诗词的鉴 赏能力 ( 一 )析作 者 ,重 背景。古典诗词 的作 者经历 、创 作
背景 ,对于鉴赏 诗词来说非 常重要 。情感是 诗词的生命 ,
在语文 古典诗词课 堂上 ,需 要熔铸 自我内心情感 ,大 声 的朗 读 出诗歌 的豪 情 、柔 美 、忧 愁 与舒 畅 ,让 每个 学 生 的心 胸融化在诗 的海洋 中。诗词是情感 的精 灵 ,必须让
过程 中,教 师可引导学 生对相 同意蕴和相反思 想情感 的作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5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5篇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5篇,以供大家参考!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1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
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
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锄禾》。
(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以量取胜”,认为单纯地给学生布置更多的任务,就能做到“量大管饱”,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当前的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特别是当学生遇到一些重难点内容时,比如古典诗词,学习效率上的提升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堂上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多锻炼学生的核心技能,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古典诗词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仅限于诗词本身,使得课堂上的诗词教学显得太过平淡,缺乏充实的内容。
诗词的创作与其所在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对其掌握诗词知识尤为重要。
在为学生补充创造背景的过程中,教师将能自然而然地引入更多与诗词有关的趣味小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投身到诗词的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绝句》这首诗时,学生们因为缺乏足够的知识,只能知晓这首诗是唐代杜甫所作,除此之外,学生便对这首诗、这个作者一无所知。
学生的这种知识盲区往往能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从此出发,为学生补充一些与此相关的小故事,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首诗中,教师可以先说说杜甫所处的时代,或者说说李唐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丰富学生的历史常识。
教师也可以讲一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唐朝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杜甫心情愉悦,进而写下了这首诗。
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做一些课外扩展的工作,比如为学生谈一谈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又或者为学生讲一讲杜甫与学生更为熟悉的诗人李白之间故事,杜甫与李白之间有着不少来往,杜甫一生为李白创作了十五首诗词。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降低诗词这部分的学习难度,尽量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再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中学语文论文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许懿古典诗词具有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这些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朗读、对话文本、合作探究等多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一些方法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推进有效教学,学生在课后学有所得。
一、朗读诗文,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美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掌握一首诗词的内涵,前提是需要反复朗读进而到诵读的层面。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实现良好的朗读效果,营造书声琅琅的氛围,针对不同的作品,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字里行间渗透了词人对人生的理解,体现了乐观与旷达。
如果学生能将自己独到的理解运用到朗读中,就能对班里其他同学产生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再如,有些作品在朗读时带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李清照的婉约词适合女生用哀婉深沉的语调朗读,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需要男生用洪亮饱满的嗓音朗读,明确不同风格的作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体诗,教师在授课时除了播放这首古曲,同时要用舒缓而有韵律的语调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沉浸到优美的意境中去,充分体会作品呈现的音乐美、语言美。
二、对话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知人论世
古代诗词年代比较久远,想要准确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
平及写作背景。
如学习李煜的《浪淘沙》,首先学生要知晓李煜作为一名亡国之君的特殊经历,才能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鲜明对比,才能知晓他的词前后两期的巨大差别;学习柳永的《八声甘州》,读到“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联系柳永仕途失意,即便“奉旨填词”也难掩心灰意冷,寂寞惆怅的内心,所以才会对东去的江水发出“无语”的感叹。
2.分析意象意境
解读古诗词,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借助意象赏析意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从分析意象意境入手,进而理解诗词的主旨。
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简单地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直观丰富的意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完整地分析其中每个意象的含义,同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里相似的句子,这样,学生学后会印象深刻;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分析词人满腔愤懑的情感时,无疑要分析词中提到的“楚天”、“清秋”、“遥岑”、“落日”、“断鸿声”等意象,这些意象委婉地传达了词人郁郁不得志的心境。
三、学生合作,自主探究鉴赏技法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在于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不再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听课,而是主动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问题。
以苏轼的《卜算子》教学为例,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准备过程。
将全班学生自由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每组组长到教师处领取相关的任务,有的小组负责知识背景的介绍,有的小组负责诗文的语句赏析,有的小组负责情感主题的探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在查找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制作成PPT。
然后,每个小组确定一至二位发言人,预备将小组
的研究内容在课堂上做完整讲解。
第二,课堂上的内容呈现。
苏轼的这首词比较简短。
负责背景介绍的学生制作了精美的PPT,将苏轼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介绍,尤其是写作这首词时苏轼的生活经历、心路历程;负责语句赏析的学生,结合具体意象分析概括他们小组合作的成果。
听完小组发言,台下的同学就相关问题与主讲人展开了热烈的辩论。
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所谓的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便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目前的高中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和篇幅有限,如何在有限的作品里,教会学生阅读诗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笔者认为古典诗词教学探索有效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审美领悟能力,拓展视野,形成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