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经济增长1
叶德磊-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1-判断题,选择题(第二版)-090504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1---判断题、选择题叶德磊(第二版)- 090504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含导论)一、判断题1、企业在任一期的存货投资可能为正值, 也可能为负值。
()2、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都不应计入GDP。
()3、一个经济体同一期限内的GNP不一定大于GDP。
()4、由于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缩减指数,因而一国的名义GDP肯定大于同期的实际GDP。
()5、GDP缩减指数选用的样本商品范围比CPI的样本商品范围更广。
()6、一国净出口的变化会影响到该国GNP水平的变化,但不会影响到该国GDP水平的变化. ()7、GDP指标不能反映的某些经济活动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NDP中包含了折旧B、GDP中包含了企业所有库存品的货币折算值C、PI中未包含公司待分配利润D、PI中未包含个人所得税2、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GDP中包含了直接税B、NDP中未包含间接税C、NI中包含公司所得税D、PI中包含了政府转移支付3、设某国的代表性商品为甲、乙、丙三种,1995年它们的价格分别为2、5、10美元,2005年分别为6、10、30美元,它们在消费支出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0%、20%和50%,1995年作为基年的价格指数为100,则2005年的CPI为()A、271B、280C、460D、8004、下列哪一项目应计入GDP。
()A、政府补贴B、债券购买额C、旧房子的转让D、股票交易印花税5、包含了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是()A、NDPB、PIC、DPID、B和C6、如果某经济体2005年的名义GDP为300亿,经计算得到的该年实际GDP为200亿,基年的GDP缩减指数为100,那么2005年的GDP缩减指数为()A、660B、150C、220D、250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判断题。
1、¥2、×3、¥4、×5、¥6、×7、¥二、单项选择题。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后练习(解析版)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1.下列情况属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是()A.水葫芦入侵中国B.使用微信付款C.垃圾分类处理D.合理利用森林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好它,下列做法对保护生物圈不利的是()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B.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C.围湖填海,扩大农业和生活用地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3.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吴地是我国著名的蚕桑产地,栽桑养蚕是苏州的传统特色产业,桑基鱼塘作为一种特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成熟于明代后期、清代初期。
它通过凿池挖塘,培养桑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塘内余水还可用于灌溉,从而循环交替,数利俱获。
清代王士祯的《蚕词》:“青青桑叶映回塘,三月红蚕欲暖房。
相约明朝南陌去,背人先祭马头娘。
”就描写了桑林与鱼塘相映成趣,三月忙暖蚕,祭祀马头娘的景象。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你将选择下列哪些生活用品或物品()①纸质贺卡②节能灯③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④太阳能热水器⑤一次性筷子⑥塑料包装袋⑦可充电电池⑧无磷洗衣粉A. ①③⑤⑦B.②④⑦⑧C.③⑤⑥⑧D.①②④⑥4.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A.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B.爱护花草树木,退耕还林还草C.对废水、废气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D.就地焚烧垃圾和农作物的秸秆5.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A.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袋B.退耕还林还草C.滥用化肥、农药D.随意丢弃废旧电池6.“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强调人类生产、生活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进行绿色发展。
下列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是()A.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和使用国际协议规定的氯氟烃等物质,保护臭氧层B.在戈壁、沙漠地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C.尽量选择绿色公共交通出行,少开燃料车D.露天焚烧秸杆7.吉安市经过多年生态文明建设,现在能处处感受到“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的城市美景,下列做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是()A.禁止无环保标志的车辆上路B.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赣江C.游青原山时,在树干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D.将庐陵文化生态园里的鲜花采摘回来美化自己的家8.习总书记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美丽家园”,“森林城市”等活动来践行这一绿色发展理念。
人类与社会_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与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国际贸易学试题库

第一章导论一、概念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顺差逆差贸易平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地区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二、简答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哪些问题?2.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内容有哪些?3.什么是国际贸易制度?4.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5.简述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6.简述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三、分析与思考1.分析说明中国2001 年以来国际贸易差额的变化特征。
2.请收集中国2001 年以来历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和特点。
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近三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一、概念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资本输出不等价交换二、简答1.为什么说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2.列宁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出了哪些贡献?3.不等价交换的原因有哪些?三、分析与思考1.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观点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进行评论。
2.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请对此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章比较成本说与古典国际贸易模型—、概念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交换比率贸易均衡二、判断改错1•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是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3•在单要素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递增,从而边际机会成本递增();4•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就是相对价格线的斜率();5•当实现国内均衡的时候,一国生产产品的边际机会成本等于产品的交换比率();6.开展国际贸易后,一过岀口产品的价格将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将提高();7•在单要素情况下,开展贸易后,一国岀口产品将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8开展贸易后,一国消费者能够消费的产品数量将增加,从而福利得到改善();9•当实现贸易均衡的情况下,两国相互的进岀口产品数量会相等()。
三、简答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与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有什么关系?2•比较成本说留下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3 •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国在开展贸易后会形成生产的完全专业化?4•根据李嘉图模型说明自由贸易的利益。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长,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而经济发展则更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性改善。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影响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经济增长有助于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人口数量。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要素经济发展是指经济在长期内持续改善,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最后,经济发展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内外部要素。
内部要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
外部要素则是指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
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个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可以让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框架内进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7章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阶段理论

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 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 可逆转的影响”,就 是“支配效应”。
➢(2)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增长极通 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 对周围地区发展产生示 范、组织和带动作用, 通过循环和因果积累, 这种作用不断强化和放 大,使其影响范围和程 度加大。
乘数又叫“倍数”,它本是 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卡恩提出来的 ,指经济活动中一个变量的增减同 与其相关的变量发生反应的倍数关 系。
位、大到国家发展格局,等等)
【考研真题】
名词:4分 乘数原理(兰州大学2020) 简答:10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兰州大学2020) 增长极理论(兰州大学2019,2018)
论述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2017)
• 若极化小于扩散,则溢出为正,有利于 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实质
➢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 ➢ 各个环节互为因果; ➢ 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
负向的)。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冈纳·默戴尔(冈纳·缪尔达尔) ➢ 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老子追求的是金钱;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 的是社会地位;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 中,追求的是音乐。
香港中文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萧条时期促生娱 乐经济学,经济下行,娱乐上行”。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大 萧条时期唱红《汾河湾》;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 代》因在大萧条时期反映失业和机械化条件下工人高劳动强 度的内心痛苦引起共鸣;2009年春晚赵本山力推小沈阳使其 年票房超过1亿。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大全

n
n
其中,X1、X2,...Xn,为一组数据,n 为这组数据的个数。
公式 2 中位数
Me
X
n 1 2
当n为奇数时
1 2
X
n 2
X
n 1 2
当n为偶数时
公式 3 方差 ①总体方差
N
(X i-X)2
2 i1 N
N
(X i-X)2
S 2 i1 N -1
②样本方差
n
(X i-X)2
公式 5 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货币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公式 6 货币供应量
M=B·K 其中,M 为货币供应量,B 为基础货币,K 为货币乘数。
第二十四章 描述统计
公式 1 均值
n
X X1 X 2 ... X n i1 X i
公式 2 需求交叉弹性
Eij
Qi Qi
Pj Pj
其中,Eij 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Qi 为商品 i 的需求量,△Qi 为商品 i 的需求量的 变动量,Pj 为商品 j 的价格,△Pj 为商品 j 的价格的变动量。
公式 3 需求收入弹性
Ey
Q Q
Y Y
其中,Ey 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 代表原需求量,△Q 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Y 代表原消费者收入,△Y 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公式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M P
f(yp,w;rm,rb,re,P1 ·ddPt ;u)
其中,M 为名义货币量,P 为物价水平,yp 为恒久性收入,w 为非人力财富占总
1 ·dP 财富的比例,rm,rb,re 分别代表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P dt 为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导言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主要围绕“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展开,关键的概念是:稀缺性、选择、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选择与资源配置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产生经济物品,以便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求。
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选择是如何使用稀缺资源问题,即把稀缺资源用于那种途径,在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就是资源配置.经济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则是对资源配置的具体化经济学产生于这三个问题,也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3、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它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充分就业"问题、“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通货膨胀”问题。
4、经济学的定义其定义是: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定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制度。
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分。
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实证经济学,用规范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规范经济学。
这一部分的关键概念是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价值判断。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三、实证分析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就是要形成一套理论,所以实证分析方法也就是形成理论的方法。
具体来说,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形成理论时有四个步骤:第一、确定经济变量的含义。
经济学中研究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f ( k ) kf ' ( k )
二、生产函数
(3)稻田条件:
lim
,
ko
f ' (k )
lim
k
f ' (k ) 0
二、生产函数
一个满足上述条件假设的新古典生产函数 图示
f (k)
k
二、生产函数
一个特殊的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
F ( K , AL ) K ( AL )
,
1
0 1
f (k ) F (
K AL
,1) (
K ALC-D生产函数满足3个特性假 设。
二、生产函数
3.生产投入品的变动 假设时间t是连续的(非离散的) (1)劳动力的增长: ( t ) / L ( t ) [ dL ( t ) / dt ] / L ( t ) n L (2)知识的增长:A ( t ) / A ( t ) [ dA ( t ) / dt ] / A ( t ) g
Hong Kong
Guinea-Bissau Burundi Liberia Cong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Zimbabwe
42574
489 401 379 334 9
2004年联合国开发民生发展报告(部分)
塞拉利昂
38.9
$490
0.275
注:最后一栏为人均GDP(或PPP)的世界排名与HDI指数世界排名之差
2009年人均GDP
Rank 1 2 3 Country Qatar Luxembourg Norway Intl. $ 87717 78723 53269
4
5 6 7
Brunei
Singapore United States Switzerland
50103
49433 46443 42948
—
177 178 179 180 181
sY ( t ) K ( t )
A (t ) L (t ) Y (t ) s k ( t ) nk ( t ) gk ( t ) A (t ) L (t )
k (t ) n k (t ) g
sf ( k ( t )) k ( t ) nk ( t ) gk ( t )
1000-1820b 0.14 0.13 0.06 0.13 0.06 0.06 0.03 0 0.03 0.05
1820-1998b 1.51 1.75 1.93 1.67 1.22 1.06 0.92 0.67 0.95 1.21
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比较
国别 日本 巴西 联 邦 德国 美国 中国 墨西哥 英国 阿根廷 印 度 尼西 亚 巴 基 斯坦 印度 孟 加 拉国 时期 1890-1990 1900-1987 1870-1990 1870-1990 1900-1987 1900-1987 1870-1990 1900-1987 1900-1987 1900-1987 1900-1987 1900-1987 期 初 人均 GDP( 美元 ) 842 436 1330 1223 401 649 2693 1284 499 413 378 349 期 末 人均 GDP( 美元 ) 16144 3417 17070 14288 1478 2667 13589 3302 1200 885 662 375 年 均 增长 率(%) 3.00 2.39 2.15 2.07 1.17 1.64 1.36 1.09 1.01 0.88 0.65 0.08
sf ( k ( t )) ( n g ) k ( t )
方程,它表明 k (t ) 是 k 的方程。
k ( t ) sf ( k ( t )) ( n g ) k ( t ) 是索洛模型的基本微分
含义说明:人均实际投资 sf ( k ( t )) 用于两方面:一 是“资本的深化”,即 ,二是“资本的广化” k (t ) (n g (“持平投资”),即) k (t ) 。
三、平衡增长路径
稳态均衡图示1
( n g ) k (t )
f ( k ( t ))
sf ( k ( t ))
k*
k
三、平衡增长路径
稳态均衡图示2
(n g )
sf ( k ) / k
k* k
证明:
d [ sf ( k ) / k ] dk
s
d [ f (k ) / k ] dk
1820a 1232 1201 669 1130 665 667 575 418 573 667
1998a 17921 26146 20413 21470 5795 4354 2936 1368 3102 5709
0-1000a -0.01 0.00 0.01 -0.0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第七章 经济增长1
现代经济增长和资本主义是同义词。 广度增长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相当普遍的现象,而 深度增长时期通常在一个长期的广度增长之后。 除了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大通胀”外, 主导20世纪宏观经济历史的第三大现象就是在世界经 济范围内经济增长现象的扩散。 人均收入的“大分化”是一个现代的现象。
二、生产函数
(2)边际产品递减: f(k)满足f(0)=0,f’(k)>0,f”(k)<0,f’(k)是资本 的边际产品 【证明】
Y=ALf(k)两边分别对K、L求导数: 1 资本的边际产品为: Y ALf ' ( k ) f ' (k ) K AL 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品为:
其中n为人口增长率,g为技术进步率,均为外生参数,
表示不变增长速度
思考:L,A为何种形式的增长方式?(指数形式 增长,证明)
二、生产函数
(3)资本的增长:
K ( t ) [ dK ( t ) / dK ] sY ( t ) K ( t )
其中s为储蓄率,为资本折旧率,均为外生 变量
一、问题的提出
1.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3.为什么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着收入差异? 4.穷国能否赶上富国?
二、生产函数
1.投入与产出的函数形式
Y ( t ) F ( K ( t ), A ( t ) L ( t ))
其中,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力,A为知识或劳动 的有效性,t表示时间 注意:AL为有效劳动,此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为“劳动增 进型”或“哈罗德中性” 思考:如果知识进入的形式不是Y=F(K,AL)(哈罗德中 性),而是Y=F(AK,L)(索洛中性)或Y=AF(K,L)(希克 斯中性),结果会有何不同? [只有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 被证明与稳态的存在相一致]
及贸易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的增长。由于资源再配置能 带来的好处是有限的,斯密式深度增长必将走入回报递 减的终局。
普罗米修斯式深度增长:由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的增长,
具有可持续性。
第七章 经济增长1
不论是鼎盛时期的中国或埃及,还是光 荣的希腊或伟大的罗马,过去致富的故 事当中没有一则与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相 近。(McCloskey,1994)
人均GDP水平和增长率:公元0年-1998年
(a.用1990年国际美元衡量;b.年平均复合增长率)
地区 西欧 西方旁支国家 日本 A组平均 拉丁美洲 东欧及前苏联国家 亚洲 非洲 B组平均 世界
0a 450 400 400 43 400 400 450 425 444 444
1000a 400 400 425 405 400 400 450 416 440 435
四、非均衡动态与收敛
非稳态动态图示1
( n g ) k (t )
变量 绝 对 量 K L A AL Y C 相 对 量 k(K/AL) K/L y(Y/AL) Y/L c(C/AL) C/L K/Y 含义 资本存量 劳动力 知识或技术 有效劳动 总产出 平衡增长速度 n+g n g n+g n+g n+g 0 g 0 g 0 g 0 c=(1-s)f(k) y=f(k)=Y/AL F(cK,cAL)=cF(K,AL) 备注证明 k=K/AL
四、非均衡动态与收敛
考察两个非均衡问题: (1)当经济增长处在非稳态时(k≠k*时) 各变量如何向稳态调整?(如何收敛?) (2)向稳态调整有多快?(收敛的速度和 时间?)
四、非均衡动态与收敛
1.非均衡动态 定义k的增长率 k k / k sf ( k ) / k ( n g ) , k 当sf ( k ( t )) > ( n g ) k (t ) 时, (t ) >0; k 当sf ( k ( t )) < ( n g ) k (t ) 时, (t ) <0。
总消费
有效劳动的平均资本
C=(1-s)Y
人均资本
有效劳动的人均产出
人均产出
有效劳动的人均消费
人均消费
资本产出比
三、平衡增长路径
结论
在索洛模型中,无论从任何一点出发,经济向
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个 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且是外生决定的。特 别是,在该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仅取决 于技术进步率。
三、平衡增长路径
(2)稳态均衡 定义“稳态”:一种其中各种数量都以不变 速度增长的状况,即 ) =0。 k (t 当sf ( k (t )) > ( n g ) k (t )时, (t ) >0(储蓄大于 k 投资) k 当sf ( k (t )) < ( n g ) k (t ) 时, (t ) <0(储蓄小于 投资) * * k 当sf ( k (t )) = ( n g ) k (t )时, (t ) =0(储蓄等于 投资),即实际投资与持平投资相等。无论 k从何处开始,它都收敛于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