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彩超诊断及临床效果评价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彩超诊断及临床效果评价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彩超诊断及临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7-04-07T15:42:34.3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作者:金晓东[导读] 彩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临床价值较高,可全面了解病灶情况,在临床诊断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黑龙江鹤岗市鹤康肿瘤医院彩超室黑龙江鹤岗 154100摘要:目的:评价彩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评价,选取时段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彩超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血流状况进行分析,并分析阻力指数、流速与病灶大小的关系。

结果: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主要为Ⅲ级血流,42.2cm/s为最大流速值,胆囊恶性肿瘤以35cm/s流速为诊断标准,病灶大小与阻力指数及最大血流速度呈正比。

结论:彩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临床价值较高,可全面了解病灶情况,在临床诊断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彩超;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临床效果【 Abstract 】 objective:to evaluate colour to exceed diagnos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rimary gallbladder malignancy.Methods:the study select our hospital 7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gallbladder malignancy evaluation of selected period of time for the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the colour to exceed to examine patients,analyze the patient flow condition,and analyze the resistance index,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locity and the size of the lesions.Results:the primary gallbladder malignant tumor mainly Ⅲ level blood flow,42.2 cm/s for the maximum velocity,gall bladder tumor diagnosis standard for 35 cm/s of velocity,the lesion size and the maximum resistance index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was positively.Conclusion:clinical value of colour to exceed diagnose primary gallbladder malignancy is higher,but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esions,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 exceeds;Primary gallbladder malignancy;Diagnosis;Clinical effect在肝胆外科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有较差的预后,在发病初期具有隐匿性,一般不存在显著的特征,确诊之后发现肝脏发生侵袭及远处发生转移,有较差的预后[1]。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52例患有原发性胆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B超检查。

结果:确诊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为47例,确诊率为90.38%,其中属于腺癌的患者为29例,鳞癌的患者为12例,平滑肌肉瘤的患者为6例。

误诊的患者为5例,误诊率为9.62%,其中诊断为肝癌的为1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为2例,胆囊腺瘤的为2例。

结论:B超检查具有方便、简单、无创等优点,为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使患者可以有效的进行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临床效果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肝胆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该疾病的恶性程度较高,病情发展较迅速。

发病人群多集中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女性高于男性。

患者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主要为胆囊炎和胆石症相似,一般得不到患者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逐渐发生黄疸、发热、腹水等情况,严重的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当出现疑似胆囊炎的症状时,就应该立即进行检查。

及早有效的进行诊断是保障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临床中常见的检查方式为B超以及X线等方法,因此,为了研究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现特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52例患有原发性胆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52例患有原发性胆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32例,年龄30至81岁,平均年龄为(53.4±2.1)岁,所有患者的病程均在半年以上,并且均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

对所有患者实施B超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

1.2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发热等。

(2)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恶性肿瘤。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探讨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探讨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胆囊恶性肿瘤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胆囊恶性肿瘤患者B超检查的影像学特点以及诊断正确率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经B超诊断,72例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中有62例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正确率为86.11%;误诊10例,误诊率为13.89%。

结论:采用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时,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鉴别诊断信息,使得诊断更为准确。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特点是恶化程度高,侵袭能力强以及病程发展迅速等[1]。

由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预后较差,通过手术治疗胆囊癌5年的生存率极低[2]。

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加强对胆囊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分析评价,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早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变得更加刻不容缓。

现对我院72例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B超血流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B超的诊断价值。

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2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经过B超诊断以及手术、病例证实。

这些患者在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腹痛,并且其中有54例患者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1.24±0.36年。

其中男性有32例,女性有40例,年龄为45-74岁,平均年龄为61.25±3.07岁。

1.2仪器设备采用GE Vivid7 及EUB 7000 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0-5.0MHz。

1.3方法嘱咐患者在检查前要禁食8小时以上。

在检查时采取左侧卧位、半卧位以及平卧位,对于一些患者需要饮水取坐位。

沿胆囊长轴或短轴扫描进行常规扫描,观察胆囊形态、大小、囊壁厚度以及囊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并且还需要观察患者胆道、肝脏、胰腺及肝门区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情况。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初探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初探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初探发表时间:2018-03-14T14:06:01.5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6期作者:黄强代文莉[导读] B型超声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不仅诊断准确率较高。

(大英县中医医院四川遂宁 629300)【摘要】目的:探究B型超声方法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120例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进行治疗且经病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运用B型超声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并总结B型超声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特点。

结果:经过B型超声检测结果分析,120例患者中,有108例患者被证实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0%,12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为10%。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B型超声影像图表现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块状型、厚壁型、凸起型和混合型。

经B型超声对患者体内的肿瘤肿块检测,能够表现出高速高阻动脉血流信号。

结论:B型超声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不仅诊断准确率较高,而且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诊断信息,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型超声诊断;肿瘤类型【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6-0134-01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属于胆道系统疾病之一,是一种常见性疾病,该疾病不仅恶化速度较快,而且不易受到侵袭,在所有胆道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危害程度高居首位。

经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目前保持在1%~3%的范围内,而且该疾病患者的发病历程比较快速。

由于在患病早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患者,几乎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变化,难以及时发现,以此大多数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时,都已处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晚期阶段。

以当前的医疗水平来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治疗预后水平较低,患者的存活率也相对较低。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6-06-12T17:10:53.11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作者:黄文胤[导读] 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B超室湖南衡阳 421000【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MRI诊断,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后的诊断正确率和漏诊率。

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后的诊断正确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差异,观察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后的漏诊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给予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B超诊断,不仅能减少漏诊率,还能使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正确率增加。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诊断;MRI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1],为此,我院选取了50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以此观察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选取我院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25例。

观察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0:15,年龄30~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02±2.45)岁,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2.87±0.21)年,其中12例患者具胆结石病史,13例患者具有胆囊炎病史。

对照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5:10,年龄30~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7±1.34)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14±0.15)年,其中9例患者具胆结石病史,16例患者具有胆囊炎病史。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
许爱琳
【期刊名称】《医疗装备》
【年(卷),期】2018(031)012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B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入的76例原发性胆囊肿瘤患者,经临床病理学检测发现,76例中64例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12例为原发性胆囊良性肿瘤.均采用B 超和CT检查.探讨不同诊断方式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B超诊断灵敏度(90.63%)高于CT诊断(78.12%),B超诊断准确度(81.58%)高于CT诊断(67.11%),B超诊断特异度(33.33%)显著高于CT诊断(8.33%).结论将B超诊断方法应用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其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CT诊断,能够直观观察到胆囊病变.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许爱琳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身心医院B超室四川南充 637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R445.3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 [J], 谌为红
2.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J], 张罡
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 [J], 刘雅静
4.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J], 潘喜华
5.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J], 于英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研究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研究
显差异 ( P > 0 . 0 5 ) 见表 1 。
2 . 2 B超与 MR I 诊断图像情况 2 . 2 . 1 B超诊 断图像 B超检查可见胆壁增厚 , 不规则形态 、
3 讨 论
实质性 稍强 回声团从囊 壁往 囊腔 突出 . 以及 基底 部稍 宽 1 8 例; 胆囊 轮廓不清 晰 , 但 腔 内胆 汁液暗 区消失 1 3例 ; 胆壁增 厚且 内壁不光滑 7例 。具 体分 型 : ( 1 ) 腔 内结节型 , 早期肿瘤

表 1 两种诊 断方法结果 比较 【 n ( %) ]
步探讨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疾病的价值 .对我院
2 0 1 3 年 5月~ 2 0 1 6年 5月接诊 的 3 8 例 原发性胆囊 恶性 肿瘤 疾病患者进行 了回顾性分析 . 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1 . 2 方法
3 8 例 均采取 B超 与 MR I 诊断. B超诊 断仪器 为
i u 2 2型超声 诊断仪 ( P h i l i p s 公司) , 探 头频率 为 3 . 5 MH z 。 MR I 诊 断仪器为 P h i l i p s 1 . 5 T磁共振成像仪 , 线圈为 8通道相控表 面线 圈。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禁食 8 h 左右. 检查时取左侧卧位 与平卧位 . 必要 时可采取饮 水及坐位 处理 . 常规 实施右肋缘 下 斜切与右 肋问沿胆囊 短轴或长 轴扫描处 理 .对胆 囊 的形
M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0 1 6 D e c 2 7 ( 2 3 )
・ 4 5 1 5 ・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 的 B超诊断研究
易松 涛 ( 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 广东 河源 5 1 7 0 0 0 )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分析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分析
张虹;郎胜坤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14(018)002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情况,以提高胆囊恶性肿瘤诊断率.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后诊断为胆囊恶性肿瘤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19例,诊断正确率为63.3%,MRI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21例,诊断正确率为70.0%,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联合诊断27例,占90.0%,与单独使用B超和MRI检查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B超联合检查显著提高了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正确率,减少了误诊率,为患者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2页(P300-301)
【作者】张虹;郎胜坤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特诊科,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天津,3001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诊断分析 [J], 蔡才本
2.60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分析 [J], 马建全;徐斌;王永丽
3.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及B超误诊病例分析 [J], 胡玉兰;王育勤
4.原发性胆囊癌B超诊断分析 [J], 全丽娟;许月珍;杨易平;朱文军;冯萍;周赵良
5.19例原发性胆囊癌B超诊断分析 [J], 陈骅;李军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检查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
收治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65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进行B超检查,
分析B超的诊断价值。

结果:胆囊内壁局部增厚占的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病理学检查准确率100.00%,漏诊或误诊率0.00%,B超检查准
确率96.92%,漏诊或误诊率3.08%,病理学检查B超检查的准确率、漏诊或误诊
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采取B超诊断的结果较为准确,误诊及漏诊率均较低,是一种优秀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B超检查;诊断价值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是人体胆道系统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恶性肿瘤类型,数据调查结果
显示,其发病率为1.2%-3.6%,且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1]。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病情较重,加上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病情进展较快,临床上在该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存在较大难
度[2]。

一般当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便已经进入了中期或晚期,预后普遍较差,患者的存活质
量低。

为此,本研究选取65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65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6例,女29例,患者年龄53-78岁,平均(64.19±4.32)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并自愿入组,均在接受B超检查后予以手术病理性探查,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仪器型号Mylab 65,在进行B超检查前嘱咐患者绝对禁食至少8h,以确保胆囊达到最佳
的充盈状态。

引导患者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体位,若在以上体位条件卜无法观察到清楚图像,
则可饮适量水后取坐位。

随后沿胆囊长轴或短轴顺序进行扫描,观察胆囊的位置、大小、形态、胆囊壁厚度以及局部是否出现异常回声等情况,在此过程中注意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体位
转变,以便更全面观察病灶部位。

同时注意对胆囊周边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判断肝脏、胆道
以及肝门区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处是否出现异常淋巴结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65例患者的声像图,并对不同B超影像特征的患者进行计数记录。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
以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B超检查结果分布
本组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65例,声像图的特征主要包括胆囊内壁局部增厚、胆囊正常形态消失、胆囊内壁回声不均、胆囊内部胆汁液性暗区消失、肝门或腹腔大血管旁有淋巴
结大回声。

其中胆囊内壁局部增厚占的比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且女性的发病率相对更高[3]。

患者在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可识别性的临床症状,当出现腹痛、腹部可触及肿块、黄疽等明显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此时即便进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存活时问也不会有所延长。


早诊断与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质量提升有积极意义[4]。

本研
究中发现65例患者在术前进行B超诊断的准确性为96.92%,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且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的B超影像学检查结果特征为:胆囊内壁局部增厚、胆囊正
常形态消失、胆囊内壁回声不均、胆囊内部胆汁液性暗区消失、肝门或腹腔大血管旁有淋巴
结肿大回声。

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声像图检查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病灶体积小且病
灶向着腔内突出,表面不平整,称之为小结节性[5]。

第二,若胆囊壁的增厚程度表现出分布
不均情况,则显示为厚壁性或局限性病变。

第三,若同时存在胆囊壁增厚、肿块向胆囊腔内
突入等特征,则显示为混合性病变。

第四,若影像图结果显示胆囊的正常液体囊腔消失,并
在囊腔内发现实质性的团块状回声,则认为其属于实块型[6]。

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对早期原发
性胆囊恶性肿瘤疾病进行诊断的可行性相对较高,但也存在漏诊或误诊情况。

若存在右上腹
部明显疼痛且B超声像图显示其存在胆囊壁增厚现象,同时发现肿块向囊腔方向突出,则应
尽快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若胆囊窝以及肝门区出现实质性光团,但超声声像图检查结果显
示胆囊组织显示不明显,则应考虑为实块型胆囊癌患者,并及时通过其他诊断方式确定。

另外,当B超影像图显示胆囊内出现强回声光团,应注意考虑是否为炎性沉积或泥沙样结石,
以免误诊而导致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张虹,郎胜坤.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和MRI诊断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2):300-301.
[2] 雷吉萍.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413-413,414.
[3] 谌为红.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2):37-38.
[4] Liu,Z.,Yang,Z.,Jiang,S. et al.Paxillin and carbonic anhydrase IX are prognostic markers in gallbladder squamous cell/adenosquamous carcinomas and adenocarcinomas[J].Histopath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2014,64(7):921-934.
[5] 张月娥,崔伟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8):67-68.
[6] 王炜璐,王海宁,张晶,等.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