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1、召公谏辞的分析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序:背诵上一课一、简介《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

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谤”“堪”“以”“道路以目”四、齐读第二段。

师生共同讨论。

1、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请其他同学纠正。

3、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一段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第一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这些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二、整体感知 1.解题《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

2.时代背景《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

《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

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

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3.有关《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教案.正式稿)召公见厉王弭谤

(教案.正式稿)召公见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2、读准“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读音。

3、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学习劝谏艺术。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虚心听取批评的情操。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省略句式, 学习劝谏的艺术。

教学难点: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体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8分钟)朗读课文,翻译疑难句子。

二、理解召公的劝谏艺术:本文题目是《召公谏厉王弭谤》,关键词在一个“谏”字,全文正是围绕这个谏字展开的,请带着以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①为什么要“谏”?(用原文回答)厉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②“谏”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③怎样“谏”弭谤的?厉王式的“弭谤”有什么害处?召公认为“宣之使言”有哪些具体措施?“宣之使言”有什么好处?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理论证的方法?④“谏”的结果是怎么的?(以上问题尽量用原文回答,不能用原文回答的,自行归纳概括。

)小结:召公作为厉王的重臣,他重江山识大体。

看到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心急如焚。

劝谏既有直接说理,又用比喻论证,还正反对比,把道理讲得明白透彻,深入浅出。

表现一个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急之时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

他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对镇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就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三、拓展探究: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的文章,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寓意,分析召公的谏言艺术。

2.领悟《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感受《赤壁赋》的豪放气势,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二、教学重点1.分析《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的谏言技巧。

2.领悟《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

3.感受《赤壁赋》的文学魅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谏言艺术。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再别康桥》的过程中,领略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赤壁赋》时,体会到苏轼的文学成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召公谏厉王弭谤》1.导入介绍召公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召公为何敢于谏诤?他的谏言有何特点?2.阅读让学生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引导学生关注召公的谏言技巧。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召公谏言技巧的理解。

4.分析教师分析召公谏言的特点,如婉转、含蓄、借古鉴今等。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1.导入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引导学生思考:徐志摩为何创作《再别康桥》?2.阅读让学生阅读《再别康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三课时:《赤壁赋》1.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创作《赤壁赋》?2.阅读让学生阅读《赤壁赋》,引导学生关注赋中的豪放气势。

3.分析分析赋中的景物描绘、人物塑造,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赋中情感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摘抄《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谏言技巧,并进行简要分析。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文章。

3.概括《赤壁赋》中的景物特点和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谏言艺术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是否能够领略到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苏轼的文学成就?4.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过程方案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过程方案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国语》[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2.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生动形象的方法。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体会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召公的谏词。

2、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课文:1.教师范读全篇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及时指正)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

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

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

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

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

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

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

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周厉王不听。

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3.归纳文言词语:(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公开议论批评别人的过失民不堪命矣堪:忍受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决:疏通河道。

2021年《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1年《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召公谏厉王弭谤》阅读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进谏难纳谏尤难,比干冒颜直谏而被商纣挖心,韩愈 ___迎佛骨被贬潮州……但历史上也出现一些进谏有方从谏如流的例子,如邹忌和齐王,魏征和唐玄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语》去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有问题共同探究。

教师巡回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基本内容分析.___《国语》,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写史实。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会.讽刺.辩论.应对之辞,是历史 ___与传说故事。

本文讲的是周厉王残暴无道用高压手段及至杀戮来 ___人民的不满.反抗。

召公告诉他老百姓已经忍受不了他的 ___,他却不但不思悔改,甚至以弥谤为喜,突出他暴虐无道的丑恶嘴脸。

作为一名谏臣召公明知犯龙颜批鳞会危机自己生命,他还是犯颜直谏表现了他可贵的忠贞精神。

召公的一段谏言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或用比喻或用排比或议论或抒情可谓是入情入理,但厉王还是“不听”。

最终周厉王被百姓所流放,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实在值得每一位为政者三思啊!四.阅读指导.鉴于这是一篇古文,所以理清字词间的基本意思是必做的第一关,当然大家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资料一个个去解决,也可以借助网络去找译文。

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自己着手去做,这样记可以积累文言实虚词,也可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召公进谏的一番话,他先是用比喻认为不让老百姓说话,发表议论,就如同妄想去阻塞河流一样困难,并且指出这样做的后果是“川雍而贵,伤人必多”比喻新颖.贴切。

让人耸然而惊啊!那么作为 ___应该如何做呢?即顺之导之,让老百姓把心理话表达出来。

接下来他为厉王描绘了一幅君贤臣明的生活图景。

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有一条良好的纳谏渠道,还会有什么 ___,民生凋敝的'事出现呢?反之则“胡可雍也,若雍其中,其与能几何?”历史史上的血淋淋的教训不正证明了这一点吗?秦二世对老百姓实施严刑苛法最终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下场,明末农民起义不也是因为 ___穷屠极欲,以至 ___造成的吗?五.拓展迁移.阅读本文应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一起研读,这两则故事正如是形成强烈反差,一个是积极进谏;而君王虚心纳谏最后战胜于朝廷;成就一段古今佳话。

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范文

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课文;(3)了解召公的谏言及其对厉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召公忠诚正直、敢于谏言的品质;(2)认识君主听取民意、施行仁政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朗读和背诵;(2)课文内容的解读和翻译;(3)召公的谏言及其对厉王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3)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背景;(2)阐述召公的忠诚正直和敢于谏言的品质;(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提高表达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课文;(2)分析召公的谏言及其对厉王的影响;(3)阐述君主听取民意、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回答相关问题;(2)挑选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翻译展示;(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的朗读、翻译和课堂讨论表现;(3)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范文

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弭谤”、“横征暴敛”等;(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暴政的危害,倡导民主政治;(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诚信、宽容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作者召公及其历史地位;(2)概述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状况;(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弭谤”、“横征暴敛”等;(3)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观点和理由;(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暴政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倡导民主政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旨和观点;(2)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鼓励学生课后复习和背诵;(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国语》[ 教学目标]1 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2 学习本巧妙运用比喻使生动形象的方法。

3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体会作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 教学重点、难点]1 、召公的谏词。

2 、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1 教师范读全篇2 学生翻译(教师及时指正)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公告诉厉王说:“ 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 厉王发怒了,找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

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

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 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

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

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

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

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

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周厉王不听。

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3 归纳言词语:(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公开议论批评别人的过失民不堪命矣堪:忍受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决:疏通河道。

导:疏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宣:疏导,引导亲戚补察亲戚: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胡可壅也胡:何(2 )一词多义:乃不敢言乃三年乃流亡于彘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家祭无忘告乃翁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之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川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三、分析内容:学生速读理清全的结构? 层次:第一部分:弭谤的由。

第二部分:召公谏弭谤。

第一层(“ 王喜” 至“ 乃不敢言” ),乘上启下的过渡段。

第二层(“ 召公曰:是障之也” 至“ 为民者宣之使言” ),展示了召公的政治主张。

第三层(“ 故天子听政” 至“ 是以事行而不悖” )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 谤”第四层(“ 民之有口也” 至“ 其与能几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民谤” 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第三部分:弭谤的结果。

? 研讨处理重难点:开篇“ 厉王虐,国人谤王。

”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揭示了周王与国人的尖锐矛盾和对立。

开门见,一语入题,节奏十分明快。

(1 )周厉王的人物形象:○ 起笔用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周厉王的性格,是什么?——“ 虐” (板书“ 虐” )○ 面对国人的“ 谤“ 厉王有哪些反应?说明了什么?——一“ 怒” 一“ 杀” 。

面对他“ 虐” 的结果“ 民不堪命矣” 非但不收敛,反而穷凶极恶,一“ 怒” 之下,派卫国的巫师监视敢于公开议论批评朝政的人,“ 以告,则杀之。

” 这里既写出了他“ 虐” 的程度,又写出了国人遭受的迫害是何等的严重;一“ 杀” 更是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形象,是“ 虐” 的具体化。

(板书“ 怒” 、“ 杀” )○ 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是否奏效了呢?——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收到了暂时的效果,“ 国人莫敢言”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紧接着从“ 道路以目” 中,我们不难看出国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

这沉默就像孕积已久的活火一样,随时都可能喷发。

这就为周厉王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 他自己是否满意呢?——“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足见他的得意忘形,这正是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

一个“ 喜” 更着力刻画了他的愚蠢。

(板书:“ 喜” )教师小结:从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 虐” 、“ 怒” 、“ 杀” 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毫无理性。

下的一“ 喜” 则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

(板书:暴虐凶残、昏庸愚蠢)。

这一切都注定了他“ 流亡于彘” 的悲剧命运。

○ 指名学生归纳厉王人物形象,要求结合历史背景。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

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

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人民,堵塞言路,屠杀谤者。

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导致人民起义,落得个“ 国人流亡于彘” 的可悲下场。

(2 )召公的人物形象:召公的谏词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的重点所在,是全的精华之笔。

面对厉王虐而导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西周王室重臣召穆公仗义直言,“ 民不堪命矣” 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

但却随着厉王的“ 怒、杀” 而告终。

○ 召公的第二次进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方法?如何表现他的远见卓识的?——情势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陈利害,一针见血指出“ 是障之也” 。

然后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比喻,恰当地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具体说明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

那么就自然引出了结论,“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这一观点可见召公的远见卓识。

(板书:“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比喻、远见卓识)○“ 宣之使言” 对安帮治国有那些好处?反映召公什么样的思想出发点?——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见、箴等形式进言。

“ 百工谏,庶人传语” 着重写平民进谏,“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着重写亲近者尽规劝之责。

“ 瞽、史教诲” 着重写听取教诲。

“ 耆、艾修之” 是对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的参考。

“ 而后王斟酌焉” 是说君王对上述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

“ 是以事行而不悖” ,只要按着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

可使国家长治久安。

这就是“ 宣之使言” 的必然结果。

虽然召公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看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犹如奔腾而的洪水。

提倡“ 决之使导” ,“ 宣之使言” 。

具有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

(板书:民主思想)○ 为能说服厉王,召公进一步设喻说明民言之重要。

这次是如何设喻的?两次设喻有什么不同?——召公用土之有“ 川” 、“ 原隰衍沃” 比喻民之有“ 口” 。

“川” 、“ 原隰衍沃” 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 财用” 、“ 衣食” ,可见“ 川” 、“ 原隰衍沃” 之重要。

那么民之“ 口” 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 口” 的重要。

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

前一个比喻是以“ 川” 喻“ 民之口” ,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个比喻是以“ 土有川” 、“ 原隰衍沃” 比喻“ 口之宣言” ,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

后一比喻是前一比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的防,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 宣” 。

两次设喻均能看出召公言真意切,用心良苦(板书;用心良苦)○ 归纳召公形象——召公即召穆公,厉王的卿士。

他重江社稷识大体。

看到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直言进谏,两次设喻,深入浅出,词锋犀利,滔滔不绝。

或委婉进言,或点明危害,表现一个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急之时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

他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观点,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对镇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艺术特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是一篇优秀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充分体现了《国语》重在记言的特色。

(1 )用语简练,一字千斤。

本偏重记言,善于用精彩的对话描述事,阐明主旨。

用字极为简练,开头用了40 个字,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

“ 厉王虐” 一个“ 虐” 字概括了厉王残忍的所作所为。

一个“ 怒” 便浓缩了暴君的专横和野蛮,视忠言为逆耳的个性特点,“ 使监谤” ,“ 以告,则杀之” 描绘出国家笼罩着白色恐怖。

“ 道路以目”形象地点出国人敢怒而不敢言的国情。

而在结尾的18 个字里,只用了“ 流亡于彘” 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结果。

这四各字隐含了多少史实?国人三年忍无可忍的生活,暴动前的准备,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精彩情景等,作者都没有写,只用了这四个字概括厉王的结局,真是精练到了极点。

(2 )比喻生动形象。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 为川” 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

把“ 民之有口” 比喻为“ 土之有川也” ,从积极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 谤” ,才能做到“ 行善而备败”(3 )详略得当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

第一次进谏,只用“ 民不堪命矣” 五个字,可谓惜墨如金,是略写;第二次进谏,则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洒洒,是详写。

对谏辞详写,对进谏的原因和结果则略写。

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

就人物说,召公详写,厉王和国人略写。

五、解题指导一、(副)竟然。

(代)这,这样。

(副)于是,就。

(代)指百姓1 (副)是,就是。

2 (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代)你的。

子独立性,不翻译二、A三、四、B ?五、是必然。

因为他拒绝召公的进谏,刚愎自用,顽固不化,一意孤行。

使国人在“ 莫敢言” 的愤怒里,积蓄着力量,最终反抗的力量就如同久壅而溃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致使周厉王最终被流放。

这一切正应验召公的谏言,真是大快人心,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