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测试题

合集下载

《召公谏厉王止谤》《上书陈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召公谏厉王止谤》《上书陈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日:“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读矣,乃不敢言。

”召公日:“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決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止谤》八年级下)(二)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

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

故《表记》云:“事君,远而谏,则诌也:近而不谏,则尸利①也。

”《论语》曰:“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尸利,比喻受禄而不尽职责。

6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矣堪:忍受B.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消除C.行善而备.败备:准备D.事.君,远而谏,则诌也事:侍奉6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不足为.外人道也B.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呜呼!其.真无马邪C.以正人君之.失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D.近而.不谏,则尸利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6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

65.“谏”在古代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君臣对待“谏”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请根据两则文言文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62. C63. C64.(1)国人不敢说话,在道路上遇到以目视意。

(2)没有使对方信任就去进谏,别人就会认为是在诽谤自己啊。

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

大学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方位解析和练习

译文朗诵

周厉王暴虐,老百姓都指责他 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 忍受不了暴政!”厉王发怒了,找来 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 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厉王就 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 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相 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 谤矣[1],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 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 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 使言[2]。 [1] 弭(mǐ):消除、制止。 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壅(yōng):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 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 除;导,疏通。 提问翻译 [2] 宣:引导、开放。
课文讲解




《召公谏厉王弭mǐ谤》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王曰:“民 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 [3],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标题注解: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 除。谤,背后议论他人过失,这个词后来一 般作贬义词。 [1]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恶 谥厉王。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2] 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3]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报 告给厉王。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 不敢言。 提问翻译
译文朗诵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 坏的,这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增多的办 法.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思 虑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怎 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 的嘴,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 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把王放逐到彘 zhì .

高一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随堂练习

高一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随堂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全正确的一组是[]A.弭.(ér)服贴.(tiē)拗.开(ǎo)鞠躬尽瘁.(cuì)B.瘐.毙(yǔ)搭讪.(shàn)惦.量(diàn)召.公(shào)C.两讫.(qì)惬.意(qiè)壅(yǒnɡ)轻手蹑.脚(niè)D.燥.热(zào)晦.气(méi)打烊.(yànɡ)悚.(sǒu)二:课堂点击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以告,则杀之。

(2)道路以目。

(3)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4)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1)句和(3)句相同,(2)句和(4)句相同B、(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相同C、(1)句和(4)句相同,(2)句和(3)句不同D、(1)句和(3)句不同,(2)句和(4)句相同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的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阅读练习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1—15题。

(12分)【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②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注释】①弭(mǐ):消除。

②鄣:阻塞。

③壅(yōng):堵塞。

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⑴时时面间进()⑵期年之后()⑶厉王虐()⑷国人谤王()【答案】(1)偶尔(2)满一年(3)暴虐(残暴)(4)指责【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注意本题中“间”“期”是古今异义词。

谤:bàng①<动>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动>毁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辨】诽,谤,讥.都有指责别人过错或缺点之意.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嘀咕;讥,是讥刺.【谤木】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涑鼓谤,立之于朝。

”【谤书】1.攻击别人或揭人隐私的书信。

2.专指《史记》【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基础过关。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谤:毁谤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A.晋军.函陵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C.越国以鄙远.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召公谏弭厉王谤弭:消除②是障之也障:障碍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⑥胡可壅也胡:怎么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以告,则杀之。

②道路以目。

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赞同你呢?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厉王虐,国人带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日:“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玻赋,噪诵,百工谏,麻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①。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彘之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

国人围之。

邵公日:“昔吾骤不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材料二: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③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

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荣公若用,周必败。

”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注】①兴:体现。

②宣王:厉王之子。

③卑:衰微。

④享:献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3分)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A.②③④⑥B.②③⑤⑥C.④⑦D.⑤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2023年河北省承德市统招专升本语文测试题(含答案)

2023年河北省承德市统招专升本语文测试题(含答案)

2023年河北省承德市统招专升本语文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和厉王分别是()A.召惠公和周厉王B.召穆公和齐厉王C.召穆公和周厉王D.召惠公和齐厉王2.李清照在下列哪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A.《词论》B.《词选序》C.《典论·论文》D.《文选序》3.诗歌创作各体兼工,风格沉郁顿挫的盛唐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王维D.高适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A.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B.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C.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D.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5.郭沫若的()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A.《星空》B.《东风集》C.《女神》D.《长春集》6.被誉为光明的歌者的诗人是()A.郭沫若B.徐志摩C.艾青D.曾卓7.《诗经》中主要收集地方乐歌的是()A.周颂B.雅C.风D.鲁颂8.下列作品中,属于我国清代优秀短篇小说集的是()A.《红楼梦》B.《三国演义》C.《世说新语》D.《聊斋志异》9.《废墟》一文的作者是()A.余秋雨B.史铁生C.徐志摩D.郁达夫10.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反映了孟子的()A.民贵君轻的思想B.反对霸道的思想C.人性本善的思想D.得道多助的思想11.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A.《永别了,武器》B.《老人与海》C.《丧钟为谁而鸣》D.《太阳照常升起》12.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是()A.孟浩然B.陈子昂C.白居易D.柳宗元13.鲁迅《灯下漫笔》中所谓的第三样时代是()A.汉族发达时代B.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C.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D.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14.《左传》的体例是()A.编年体B.国别体C.纪传体D.语录体15.仁愧焦令谌的故事出自()A.《答司马谏议书》B.《段太尉逸事状》C.《祭十二郎文》D.《马伶传》1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范成大B.杨万里C.尤袤D.陆游17.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A.岑参与高适B.李白与杜甫C.王维与孟浩然D.李华与萧颖士18.以笔伐戈,战斗一生,其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的是()A.鲁迅B.矛盾C.朱自清D.巴金19.下列句子中,不存在状语后置现象的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B.祸患常积于忽微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20.下列成语不是出自《前赤壁赋》的是()A.冯虚御风B.正襟危坐C.望洋兴叹D.杯盘狼藉21.《秋夜》中,作者在摊开的书上做了一个梦,那本书是()A.《野草》B.《呐喊》C.《彷徨》D.《狂人日记》22.《沙乡年鉴》的作者是()A.东山魁夷B.利奥波德C.阿赫玛托娃D.启功23.应该在标注位置标注联系人及电话文种的是()A.通报B.通知C.请示D.批复24.东山魁夷在《心灵的镜子》中多次将大地比作()A.恋人B.国家C.父亲D.母亲25.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作家是()A.马克思B.恩格斯C.欧·亨利D.培根26.下列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A.《聊斋志异》B.《孽海花》C.《儒林外史》D.《金瓶梅》27.强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现实的是()A.晏子B.列子C.孟子D.庄子28.陆游《沈园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对比B.反衬C.借代D.象征29.江南大学表彰优秀学生以树立学习榜样,行文应用()A.通报B.意见C.公告D.通告30.以深邃的史识,警策的语言,撕下了盛世面纱的篇目是()A.《咏史》B.《书愤》C.《春江花月夜》D.《前赤壁赋》二、填空题(20题)31.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一套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一套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一套《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召公谏厉王弭谤有深刻记忆。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单选题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弭(mǐ)谤川壅(yōng)而溃
B.师箴(zhēn)瞍(sǒu)赋矇(móng)诵
C.瞽(gǔ)献曲耆(qí)艾修之事行而不悖(bèi)
D.原隰(xí)斟酌(zhēn zhuó)流王于彘(zhì)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谤:毁谤
3.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召公谏厉王弭谤弭:消除
②是障之也障:障碍
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④财用于是乎出用:用度
⑤行善而备败败:失败
⑥胡可壅也胡:怎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4.“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
出来的。

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7.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
8.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9.《国语》的体例是()。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语录体
10.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二、多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弭(mǐ)谤 B.瞽(gǔ)献曲 C.师箴(zhēn) D.隰(xí)
2.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包括( A B C)等历史著作
A.《左传》 B.《战国策》 C.《国语》 D.《论语》
3.解释下列词语无误的句子是()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C.阜财用衣食。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5.我国古代著名的暴君有()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北齐高洋
三、判断题
1.《国语》是先秦著名的诸子散文。

()
2.箴言,一种含有劝诫意义的类似格言的文词。

()
3.百工指各种工匠。

()
4.六十岁叫耆,五十岁叫艾。

()
5.道路以目意思是人们在路上不敢互相讲话,只能以目光示意。

()
四、简答题
1.说说召公谏词中运用的几组比喻及其喻意。

2.通过学习《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谈一下周厉王压制舆论的下场和召公的谏词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