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1、召公谏辞的分析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序:背诵上一课一、简介《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

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谤”“堪”“以”“道路以目”四、齐读第二段。

师生共同讨论。

1、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请其他同学纠正。

3、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一段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2 人教课标版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2 人教课标版

课例研究:《召公谏厉王弭谤》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

、读准“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读音。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虚心听取批评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省略句式。

三、教学难点:、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

、体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语:唐太宗李世民在教导太子李治时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国之君,只有顺应民心,才能使国家太平。

而历史上的唐太宗、《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都是一代明君,都能善于接受百姓的建议,创造了历史上的辉煌。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厉王又是如何对待他的百姓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解题:提问学生题目是什么意思?召公劝厉王不要阻止别人向他进谏。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五、扫除读音障碍:召à弭ǐ壅ō箴ē瞍ǒ矇é庶ù瞽ǔ耆艾íà悖è隰í阜ù彘ì六、分析课文(一)、用最精简的语言概括段意。

在黑板板书:弭谤谏弭谤弭谤结果(二)、请各别学生朗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国人为什么要谤王?因为王虐、老百姓公开批评王,王是怎么做的?、厉王“以杀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翻译:“以告,则杀之。

”、全班再次朗读第一段。

(三)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段。

读到即止。

“王喜……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其与能几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段,可以小组讨论,之后向老师提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12 召公谏厉王弭谤 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12 召公谏厉王弭谤 教案2

12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2. 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的方法。

3.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 体会作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 教学重点、难点 ]1 、召公的谏词。

2 、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课文:1. 教师范读全篇2.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及时指正)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公告诉厉王说:“ 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 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

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

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 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

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

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

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

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

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周厉王不听。

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教学目标:《召公谏厉王弭谤》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认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召公谏厉王弭谤》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召公谏辞的分析。

本文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三.知识分析:《召公谏厉王弭谤》整体把握本文记载了召公劝谏周厉王不可阻塞言路的谏词,借以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观点,表现出重视舆论,重视人民力量的进步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2.把握结构第一段:交代事情缘起,说明弭谤由来,既点出“弭谤”之题,揭示出国人与厉王的尖锐的矛盾,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是召公力谏之词,为全文的重点,阐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

第三段:交代事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召公谏词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写作特点(1)详略分明,层次井然。

(2)立论精当,见解深刻,措辞委婉。

(3)文章结构完整,语言平实,极善用喻。

【典型例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飨士卒(xiǎng)鲰生(zōu)玉玦(jué)诛杀(zhū)披帷(wéi)B.好美姬(jī)卮酒(zhì)交戟(jī)谨诺(nuò)车骑(jì)当项王(dǎng)戮力(lù)瞋目(chēng)参乘(shèng)彘肩(zhì)D.要项伯(yāo)有郤(xī)目眦(cì)啖之(dàn)刀俎(zǔ)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弭谤(mǐ)召公(shào)号召(zhāo)箴言(zhēn)B.庶人(shù)耆艾(ài)艾蒿(ài)自怨自艾(ài)溃败(kuì)昏愦(kuì)馈赠(kuì)功亏一篑(kuì) D.不悖(bèi)教诲(huǐ)谏诤(jiàn)壅塞(yōng)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此其志不在小③素善留侯张良④项伯杀人,臣活之⑤常以身翼蔽沛公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⑦吾得兄事之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⑨道芷阳间行⑩沛公今事有急A.①⑤⑩/②/③⑧⑨/④⑥⑦B.①⑤⑦⑨/②⑩/③/④⑥⑧①⑦⑩/②⑤⑨/②⑧/④⑥D.①⑨/⑤⑦⑩/②③⑥/④⑧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若入前为寿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军中无以为乐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⑩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①②③⑥⑨B.②④⑤⑥⑧C.①②⑤⑦⑧D.①③④⑤⑧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A.今者有小人之言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籍何以至此?D.吾属今为之虏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再别康桥》《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寓意,分析召公的谏言艺术。

2.领悟《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欣赏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感受《赤壁赋》的豪放气势,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二、教学重点1.分析《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的谏言技巧。

2.领悟《再别康桥》的情感内涵。

3.感受《赤壁赋》的文学魅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谏言艺术。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再别康桥》的过程中,领略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3.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赤壁赋》时,体会到苏轼的文学成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召公谏厉王弭谤》1.导入介绍召公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召公为何敢于谏诤?他的谏言有何特点?2.阅读让学生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引导学生关注召公的谏言技巧。

3.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召公谏言技巧的理解。

4.分析教师分析召公谏言的特点,如婉转、含蓄、借古鉴今等。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1.导入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引导学生思考:徐志摩为何创作《再别康桥》?2.阅读让学生阅读《再别康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3.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第三课时:《赤壁赋》1.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创作《赤壁赋》?2.阅读让学生阅读《赤壁赋》,引导学生关注赋中的豪放气势。

3.分析分析赋中的景物描绘、人物塑造,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赋中情感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摘抄《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谏言技巧,并进行简要分析。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文章。

3.概括《赤壁赋》中的景物特点和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谏言艺术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是否能够领略到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苏轼的文学成就?4.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国语》[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生动形象的方法。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体会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召公的谏词。

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课文:教师范读全篇学生翻译课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

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

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

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

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

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

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

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周厉王不听。

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归纳文言词语: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公开议论批评别人的过失民不堪命矣堪:忍受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决:疏通河道。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国语》[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生动形象的方法。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体会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召公的谏词。

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课文:教师范读全篇学生翻译课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

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

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

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

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

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

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

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周厉王不听。

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归纳文言词语: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公开议论批评别人的过失民不堪命矣堪:忍受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弭: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决:疏通河道。

人教必修2《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本文虽短,但文字繁复,宜用讲读法。

教学难点是分析召公谏辞和理解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一写: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二、解题。

1标题中三字读音是什么?谏弭谤2“谤”意义和今天有何区别?联想比较:“谤讥于市朝”古:公开指责;今:诽谤。

3厉,是谥号。

谥号是送给死去的帝王、皇后或大臣的称号,对其一生做总体评价。

用“厉”表明其品性是?暴虐。

帝王的谥号好听的有哪些?文、武、景、庄、孝、穆。

不好听的呢?幽、灵、纣。

将相的谥号呢?王安石叫“文”,欧阳修叫“文忠”,范仲淹“文正”,岳飞“武穆”。

三、教师范读。

学生诵读两遍。

看注释读一遍,不看注释读一遍。

遇生字写下来,同时看看它的意义。

四、读议文章。

重点是第二段。

(一)略读第1段。

省略句:使监谤者道路以目(示意)(二)讨论第2段:先分后总。

1弭谤有什么坏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堵塞。

川,河流。

状后句。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壅,阻塞。

2对百姓议论正确做法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宣之使言”。

两个“为”何义?治理。

3怎么导?通过什么途径来导?通过什么导?有书面的,有口头的。

了解民情民意。

注意古今异义词:至于亲戚耆艾斟酌4百姓的口对国家有什么意义?理解比喻。

教师点评:口可生才用、衣食。

百姓口里有江山社稷。

注意古今异义词:宣言所以财用于是几何用,资财。

所以,用来······的办法。

宣言,发表言论。

注意特殊句式:虑之于心宣之于口(介宾短语后置句)5总结分析:此节话有三层意思反面:堵言论则国家危险。

疏导言论的办法:可书面可口头,使民情上达。

正面:不堵则国家富强。

6分析写作技巧: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

以“川”喻“民之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2.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教学设计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这些生僻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习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说理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一词多义的准确知识运用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二、整体感知1.解题《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的故事。

2.时代背景《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

《国浯》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

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民怨沸腾。

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

3.有关《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

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

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则而各异。

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

《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

《越语》写范合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

《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

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1)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如《周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2)在叙事方面,亦时有镇密、生动之笔。

如《晋语》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1)准确分辨一词多义的词。

1.失其所与,不知与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秦伯说,与郑人盟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以 2.以告,则杀之3.是以事行而不悖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 2.三年,乃流王于彘3.三教九流参考答案:与:1.帮助;2.赞许;3.和、跟。

以:1.认为;2.依据,按照;3.因为,“是以”即“以是”。

犹:1.如同,好像;2.尚且;3.还、仍。

流:1.流动;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别。

(2)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5.预习课文(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2)借助阅读的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6.导入新课(1)介绍作家、作品(2)介绍时代背景(3)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4)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全文是怎样安排情节的?(参考答案)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

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

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全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

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

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

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瞍赋”照应并小结献诗、献曲两句,“矇诵”两字照应并小结献书、师箴两句。

“百工谏,庶人传语”,着重写平民进谏。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着重写亲近者尽规补察。

因为是近臣,接触君王的机会较多,所以应尽规劝之责;因为是王亲国戚,对政治的混乱有切肤之痛,更应该弥补君王的过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

“瞽史教诲”是说使太师、太史用礼乐之道来对自己进行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前十句着重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句着重写听取教诲。

“耆、艾修之”则是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时的参考。

“而后王斟酌焉”是说君王对上述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

“是以事行而不悖”,只要按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结果。

第三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

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

”这就更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

这两个分句说明了“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也就是说,让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够从这里体现出来。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紧承、小结“财用于是乎出”和“衣食于是乎生”两句,也说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

接下来,作者又从反面说明民“言”只能“宣”而不能“壅”的道理,也就是说,即使国君不能“宣之使言”,而采取堵塞的办法,也必然是徒劳的,最终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胡可壅也”,“其与能几何”,连用两个反问句,使结论既简洁有力、不容置疑,又显得语重心长。

这一段写召公的谏言,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把召公的主张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1.【提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明确】(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比喻生动形象。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为川”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

把“民之有口”比喻为“土之有山川也”,从积极的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谤”,才能做到“行善而备败”。

(3)详略得当。

课文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

前一次进谏,只用“民不堪命矣”五个字,可谓惜墨如金,是略写;后一次进涑,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洒洒,是详写。

对谏辞详写,对劝谏的原因和结果则略写。

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

就人物来说,召公详写,厉王和国人略写。

2.【提问】本文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明确】召公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西周开国同姓功臣的后代,这时任厉王的卿士。

作为西周王室重臣的召公,目睹了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不得不仗义直言,“民不堪命矣”,虽只有简短的五个字,却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

哪知厉王变本加厉,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措施,造成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

这时,周王朝的统治危如累卵,在众大臣缄口不言的情况下,召公不得不第二次进谏。

他这一次进谏,一反原先的委婉之辞,而是直陈利害,严厉斥责厉王的做法是“障之也”。

语气的变化反映了形势的变化,也是召公心情的变化。

他的第二次谏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先用“川壅必溃”,指出弭谤的危险性。

这决不是召公故意夸大其辞,危言耸听,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再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让人民讲话,可以“行善而备败”,达到“阜财用衣食”的目的。

这段谏言,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社稷重臣的远见卓识,也反映出召公的良苦用心。

当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

但他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张“宣之使言”,反对镇压措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厉王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

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

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敢于批评厉王的人,堵塞言路,屠杀谤者。

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落得个“国人流王于彘”的下场。

国人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国人”是与“野人”相对而言的。

住在田野小邑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通都大邑里的工商业者叫“国人”。

课文多次写到国人,处处与厉王相对照,又暗合了召公的谏言。

“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形象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厉王的暴虐与国人的怨忿。

最后的“莫敢出言”,不仅不敢议论国事,就连日常生活也不敢多言了,极写国人受压抑之深、沉默之至,恰似万马齐喑、山雨欲来之状。

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