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教学目标:《召公谏厉王弭谤》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认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召公谏厉王弭谤》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召公谏辞的分析。
本文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三.知识分析:《召公谏厉王弭谤》整体把握本文记载了召公劝谏周厉王不可阻塞言路的谏词,借以批判了统治者的残暴,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观点,表现出重视舆论,重视人民力量的进步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2.把握结构第一段:交代事情缘起,说明弭谤由来,既点出“弭谤”之题,揭示出国人与厉王的尖锐的矛盾,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是召公力谏之词,为全文的重点,阐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
第三段:交代事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召公谏词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写作特点(1)详略分明,层次井然。
(2)立论精当,见解深刻,措辞委婉。
(3)文章结构完整,语言平实,极善用喻。
【典型例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飨士卒(xiǎng)鲰生(zōu)玉玦(jué)诛杀(zhū)披帷(wéi)B.好美姬(jī)卮酒(zhì)交戟(jī)谨诺(nuò)车骑(jì)当项王(dǎng)戮力(lù)瞋目(chēng)参乘(shèng)彘肩(zhì)D.要项伯(yāo)有郤(xī)目眦(cì)啖之(dàn)刀俎(zǔ)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弭谤(mǐ)召公(shào)号召(zhāo)箴言(zhēn)B.庶人(shù)耆艾(ài)艾蒿(ài)自怨自艾(ài)溃败(kuì)昏愦(kuì)馈赠(kuì)功亏一篑(kuì) D.不悖(bèi)教诲(huǐ)谏诤(jiàn)壅塞(yōng)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此其志不在小③素善留侯张良④项伯杀人,臣活之⑤常以身翼蔽沛公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⑦吾得兄事之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⑨道芷阳间行⑩沛公今事有急A.①⑤⑩/②/③⑧⑨/④⑥⑦B.①⑤⑦⑨/②⑩/③/④⑥⑧①⑦⑩/②⑤⑨/②⑧/④⑥D.①⑨/⑤⑦⑩/②③⑥/④⑧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若入前为寿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军中无以为乐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⑩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①②③⑥⑨B.②④⑤⑥⑧C.①②⑤⑦⑧D.①③④⑤⑧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A.今者有小人之言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选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A.沛公安在?B.大王来何操?籍何以至此?D.吾属今为之虏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翻译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翻译: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
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
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
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想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可以借助它的译文和注释,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意思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有点复杂但很有趣的故事,叫“召公谏厉王弭谤”。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叫厉王。
这个厉王呀,他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他不让老百姓说话,谁要是说了他不爱听的,他就会惩罚人家。
这时候呢,有个叫召公的人站出来了。
召公就对厉王说:“大王呀,您不能这样不让老百姓说话。
就好像河水,如果把河道堵住,水就会越积越多,最后会冲垮堤岸的。
老百姓的意见也是这样,如果不让他们说,积累起来会出大问题的。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如果老师不让他说话,他心里有想法也不能表达,是不是会很难受呀?老百姓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心里有对国王的意见,但是不能说出来,就会很生气很生气。
再比如,咱们家里,如果爸爸妈妈不听我们说话,我们也会不开心的。
厉王不听老百姓说话,老百姓就会对他越来越不满。
召公就是想让厉王明白,要让老百姓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这样才能知道哪里做得不好,才能改正,国家才能变得更好。
小朋友们,现在大概能明白“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意思了吧?《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
厉王呀,他根本不听召公的话,还是不让老百姓说话。
结果呢,老百姓都在心里默默地生气,对厉王越来越不满意。
就好像我们玩游戏,如果有个小伙伴总是自己说了算,不让别人发表意见,大家是不是就不想和他一起玩啦?厉王就是这样,不让老百姓说话,大家就不喜欢他了。
召公很着急,他又去劝厉王:“大王呀,您听听老百姓的声音吧,他们就像您的朋友,能告诉您哪里做得不对。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考试没考好,如果老师和爸爸妈妈能听听他的想法,帮他找到原因,他下次就能考好了。
厉王要是能听听老百姓的话,也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呀。
可是厉王还是不听,最后国家就出问题啦。
小朋友们,这就是“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意思》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一直不让老百姓说话,觉得自己是国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汇总

《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汇总这则故事主要描写了召公在受到妻子谴责后,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毅然离家出走,到厉王面前,坚决指责吕胜之奸,谴责厉王不听吾言,败坏君德。
尽管厉王一直以实行“安危共之”之策为己任,但召公明知自己的劝谏会引起厉王的不满和反弹,仍然毅然坚持。
最终,在召公勇敢地提出退休并扬言诛杀吕胜的意向后,厉王受到深深的触动,决定采纳召公的建议,召公也因为执着的坚持而得到了厉王的赏识。
切实制造了尊重师长门生学问事业发展、勤学好问的社会风气。
吕弗的勇猛正当了史册,受到了雄文孔诵“以旌其勇”的推崇,吕弗和公诗云:“及孽不善,而势将败也,公愯曰「势莫可为矣」。
吕晋师承的那一代人,对共和国有着深刻的认识。
即使吕弗是动局的人,但对主台无私无畏,救短风波,表率首数。
受到了民族英雄无限推崇。
自下曰:“嗟乎!吕弗小兄为臣妾不利也,夫子其顾之。
”夫以周室之与天下也,人谁能思尔?”取吕弗重大意义,后它放大来说明了赵简小说中的人拥有正直、善行与担当精神哪说人犹如镜子。
召虽然是一个文学形象,但这样的形象是实际存在的。
实际像召公这么的人既可以在我国的汗青文短篇、文谈等小品文中找切实经验,也可以看本运动做对的事情上充实发现那般的特点。
一个社会中的人民或长或短,关心家庭关心社会或国家。
召公对吕秦的反面强驳细致,自明“天有不测之深,地有不测之盗,君有不测之贤”的世界,巧妙地反映出了那么些社会中存在各样棘手的背要挟,如巴士路大堤的功利化,自己利益的不注重,忘我个人私家耳目的走好走坏等。
但是召公对吕情人的反映却恰恰相像社会的一批人,称得上公主和吕小舅(或吕情侣别人的名字)。
在那个社会分级制度下,吕十一、吕情人在广阔权贵眼中总是高度的重要。
大家能够想若是都照搬吕父女的方式,那对社会和村社关系来讲,是多么的构成损害啊!应该研讨房斗争,降低不平等!《召公谏厉王弭谤》描述了一位高尚的人物召公,他为了维护社会公理,敢于向朝廷提出批评,最终以自己的死亡来感化决策者,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及注释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召公谏厉王弭谤》

低湿的地方
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 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 衣食者也。
低平的土地 增加
译文: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 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 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 人民能够发表意见,国家治乱就可以从这里发现,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止坏的,这才是用来是财 物衣食增多的办法。
问题1:厉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虐”、“怒”、“杀” 暴虐、凶残、昏庸 “喜”“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
问题2:厉王“以棒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 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君民对立
问题7: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怎样的
效果呢?
效 果
王不听
后 果
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六十岁谓耆 , 五十岁谓艾
不合情理
译文: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 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 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 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百官 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 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 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 教诲天子;让年高望重的人劝诫他,然后由 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7、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
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思虑成 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怎么能加以 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 人能有几个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作品介绍】《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国记事的国别史。
它记载了西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到东周智伯被杀(前453)500多年的历史。
全书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以记述各国贵族言论为主。
它的思想比较驳杂。
它重在记实,表现出来的思想随所记之人不同而各异。
它的文风也不统一。
它的作者,司马迁等认为是左丘明。
现在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
和《左传》相比,从史学角度看,它比《左传》多出两百多年,有些史实是《左传》没有的;从文学角度看,它的文字简明质朴,不及《左传》精炼蕴藉,叙事情节一般也无波澜起伏,不及《左传》婉转多姿。
但它善于记言,有些谏对之辞写得十分出色,如本文。
【解题】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
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
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
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
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议论,严厉批评。
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国人,禁止批评,违者杀头。
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厉王不听,以致矛盾愈来愈尖锐。
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
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谏:规劝在上者(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弭(mǐ):制止,遏制。
谤:公开指责过失。
这个词原来没有贬义,以后才成为贬义词。
弭谤:制止(群众的)公开批评。
【注评】厉王虐,厉王: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
虐:暴虐,指推行暴虐的政令,即“专利”法。
国人谤王。
国人:住在国都里的人。
国:国都、京城。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对住在国都里的人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有议论国事的权利。
谤:公开指责批评。
召公告曰:召公:即召穆公。
告:“告(之) ”的省略,告戒厉王。
“民不堪命矣!”堪:经得住,忍受。
命:命令,指周厉王推行的暴虐的政令。
○召公首先为民请命。
王怒。
得卫巫,卫巫:卫国的巫者。
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使监谤者。
使:“使(之)”的省略,派卫巫。
监:监视。
谤者:指公开批评厉王推行暴虐政令的人。
以告,则杀之。
以告:是“以(之)告(王) ”的省略,把谤者告诉厉王。
则:就,连词。
之:代词,代谤者。
○用杀人的办法制止批评,残暴至极。
国人莫敢言,莫: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不仅不敢“谤”,连话都不敢说了。
道路以目。
道路:名词用作状语,在道路上(相遇)。
以目:介宾词组作状语,用眼神(示意)。
两者后面都省略了谓语。
○《古文观止》评:“(道路以目)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
”第一段写周厉王用杀人的办法来制止国人的批评,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王喜,○“喜”与上文“怒”相对,一“喜”一“怒”,暴君形象突出。
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弭:制止。
谤:公开的批评。
乃不敢言。
”句前省略主语“国人”。
乃:终于,副词。
○完全是暴君口吻。
召公曰:“是障之也,是:代词,这,指“弭谤”的作法(即“以告,则杀之”)。
障:堵塞。
之:代词,指国人的口。
○先否定“弭谤”,再分四层进行申述。
防民之口,防:堤坝,用作动词,有“堵塞”的意思。
甚于防川;比堵塞河流(造成的后果)还严重。
甚:严重。
于:比,介词。
川:河流。
川壅(yōng)而溃,壅:堵塞。
溃:水冲破堤坝。
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民:指“防民之口”。
如之:像这一样。
之:代词,指“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是故:因此,所以,连词。
为:治理。
为川者:治理河道的人。
决:疏浚。
之:代词,指壅塞的河道。
使导:使(它)畅通。
“使”后省略的兼语“之”,代词,指水流。
导:畅通。
为民者宣之使言。
宣:放,这里是“引导”的意思。
宣之:引导他们。
之:代词,指代“民”。
使言:使(之)言,让他们敢于说话。
○第一层:用比喻从反面说明“防民之口”的严重后果。
故天子听政,听政:处理政事。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公:指三公,周代设立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三公。
卿:指六卿或九卿,周代设立天管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统称六卿;再加上少师、少傅、少保,统称九卿。
三公六卿是可以和周天子“坐而议政”的高级。
官员。
至于:连词,一直到。
列:众。
士:周代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足下级官员。
诗:指能反映民情、能据以考察政治得失的民间歌谣,有如《诗经》的“风”。
瞽(gǔ)献曲,瞽:无目曰瞽,即盲人。
这里指乐官太师,周代乐官由盲人担任。
曲:乐曲,指民间的能反映民情的民歌民调。
史献书,史:太史,史官。
书:指史书,能让天子吸取历史教训。
师箴(zhēn),师:少师,低于太师的乐官。
箴:箴言,这里作动词用,是“进献箴言”的意思。
箴言是一种近于格言的规劝性韵文。
瞍(sǒu)赋,瞍:没有瞳人的盲人。
赋:朗诵(诗),这里指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诗。
朦(méng)诵,朦:有瞳人但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诵:朗读,这里指朗读箴谏之语。
百工谏,百工:百官。
谏:规劝君主,使之改正错误。
庶人传语,庶人:平民。
传语:即传话。
庶人没有官爵,不能上朝廷,他们的意见只能通过官吏传给天子。
近臣尽规,近臣:指天子左右的侍从。
尽规:尽力规劝。
亲戚补察,亲戚: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同族亲属,不同于现代义。
补:弥补过失。
察:监察是非。
瞽史教诲,瞽、史掌管阴阳、天时、礼法之书,这句是说瞽、史用这些书教导天子。
耆(qí)艾修之,耆:六十岁的人。
艾:五十岁的人。
耆艾:指年高有德的天子的师傅和元老重臣。
修:修理。
之:代词,指“瞽、史教诲”。
最早注《国语》的三国时期的韦昭解释这句说:“师、傅修理瞽、史之教,以闻于王也。
”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然后,连词。
斟酌:权衡,考虑。
焉:相当“于之”,对这些,即对上述各种规谏。
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
是以:由介宾结构演变而成的连词,因此。
事行:政令通行。
而:转折连词,但是。
悖:违背(情理)。
○第二层:用传统从正面说明“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
民之有口,之: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全句主语。
犹土之有山川也,犹:就像,如同。
土:土地,地上。
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全句谓语。
财用于是乎出;财用:费用,指钱财。
于是:从这里,介宾词组。
是:代词,指山川。
乎:句中语气词,无义。
出:生产出来。
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其:代词,指土地。
原:广而平的土地。
隰:低而湿的土地。
衍:低而平的土地。
沃:有水灌溉的土地。
衣食于是乎生。
是:代指“原隰衍沃”。
○以人民的“口”比作能创造出财富、衣食的山川土地。
口之宣言也,宣言:发表言论,是动宾词组,不同于现代的复音词“宣言”。
善败于是乎兴。
善:指国人好的议论。
败:指国人不好的议论。
于是乎兴:从这里发表出来。
是:代指“口”。
兴:兴起,这里是“发表”的意思。
行善而备败,行善:推行国人认为好的政令。
备败:防范推行国人认为不好的政令。
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
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阜:动词,生长,增加。
所以……者:用来的办法。
○第三层:再用比喻进一步说明“宣之使言"的重要作用。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虑之于心:在心里考虑某政令。
之:代词,指考虑的内容。
宣之于口:在口里发表考虑好的意见。
之:代指对某政令考虑好了的意见。
成而行之。
成熟了意见自然要流露出来。
成:形成,指考虑成熟的意见。
行:这里是“自然流露"的意思。
胡可壅也? 胡:怎么,副词。
壅:这里指堵塞“民”之口。
若壅其口,若:如果,连词。
其与能几何?”那能堵塞多久呢?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句中助词,无义(据《词诠》和韦昭注)。
几何:多少,这里是“多久”的意思。
○最后说明“民”之口是堵塞不住的。
“壅”字照应前面的“川壅而溃”,回顾警密。
第二段,写召公反复阐明“防民之口”有大害,“宣之使言”有大利的道理,劝谏厉王。
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于是:连词,同现代汉语“于是”,表示上下两件事之间,在时间上有先后相承关系,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三年,过了三年。
乃流王于彘(zhi)。
乃:终于,副词。
流:流放,放逐。
于:到,介词。
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这句前面省略了主语“国人”。
据《史记·周纪》:“三年,乃相与畔(通“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厉王是因“国人”暴动而出逃的。
此事发生在公元前841年。
第三段,写厉王不听忠告,强行“弭谤”,终于自食其果。
用事实证明道理的方法作结,是《国语》常用的写法。
【译文】周厉王(推行)暴虐的(专利法),住在京城里的老百姓都公开批评厉王。
召公告戒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住暴虐的专利法了。
”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批评(专利法)的人。
卫巫把批评者报告厉王,厉王就杀死批评者。
于是京城的老百姓没有谁敢讲话,人们在路上相遇只用眼神示意。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批评了,老百姓终于不敢谈论(专利法)了。
”召公说:“您这是堵塞老百姓的嘴巴。
堵老百姓的嘴巴,比堵河流(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
河流堵塞了会决口,那样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后果)也会像(河流决口)一样造成危害。
所以治理河流的人,疏浚河道,使水畅通;治理老百姓的人,引导他们,让他们敢于讲话。
所以(以前)天子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下级官吏进献民间诗歌,乐官太师进献民间乐曲,太史进献史籍,少师进献箴言,没有瞳人的盲人朗诵献的诗歌,有瞳人的盲人朗读献的箴言,百官规劝,老百姓(通过官吏)传达意见,左右侍从尽力规劝,本族亲属弥补(王的)过失,监察(王的)是非,乐师和史官(用阴阳、天时、礼法之书)教诲,年长的天子的老师整理这些教诲,(报告天子,)然后天子对以上各种意见斟酌取舍,(付之实施,)因此政令通行而不违背常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山河,社会财富从这里产出;又像地上的平原、湿地、低地、沃土,人类衣食从这里生产。
嘴巴是发表言论的,好的言论、坏的言论从嘴巴里发表出来。
(我们要)推行老百姓认为好的政令,防止老百姓认为不好的政令(出台),这大概就是增加财富衣食的好办法。
老百姓在心里考虑好了,在口里发表出来,考虑成熟了自然要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要堵塞老百姓的口,那能堵塞多久呢?”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谏,以刑杀压制批评),于是京城里的老百姓没有人敢讲话。
过了三年,老百姓终于把周厉王流放到彘。
【简析】本文写周厉王推行剥夺“国人”利益的“专利”法,引起国人强烈批评,厉王则以刑杀压制批评,并拒绝召公劝谏,结果激起民愤,厉王被国人赶下了台。
这一历史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