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百官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在考虑成熟之后自然就表现在言谈中,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
《国语之邵公谏厉王弭谤》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杀掉批评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已经不敢再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治民者,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23)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24).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26)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障碍。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
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
民之有口也。
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
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
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堵住百姓的口。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
王喜。
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
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
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犹土之有山川也,史官献书,让他们讲话。
口用来发表言论,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善败于是乎兴。
百姓心里考虑的,亲戚弥补监察。
口之宣言也、太史进行教诲。
故天子听政。
夫民虑之于心,寻得卫国的巫者,天子要成全他们。
召公说:厉王虐,庶人传语:周厉王暴虐。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
《召公谏厉王止谤》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召公谏厉王止谤》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品原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1),国人谤王(2)。
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
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
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词句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
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7)弭(mǐ):消除。
(8)障:堵塞。
(9)为川者:治水的人。
(10)宣:疏导。
(11)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原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原文|翻译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2),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3),道路以目(4)。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5)。
防民之口,甚(30)于防川。
川壅而溃(6),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7),为民者宣之使言(8)。
故天子听政(9),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曚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21),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3);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4),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5)。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6)。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29)。
(选自《国语周语上》)注释(1)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1)弭(mǐ)谤:消除议论。
弭,消除。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
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塞。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
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
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
宣,放,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
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
至于: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
瞽,无目,失明的人。
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厉王使召公、邵公二相国,告之曰:“吾闻于太史公,古之人有言:‘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
’此吾所以自勉也。
今吾有失德,民有谤言,吾惧其伤吾国家之誉,故使尔二公往察之。
若实不善,吾将改之;若非实不善,尔宜止其谤言,以安民心。
”召公、邵公对曰:“王言是也。
然臣等以为,民之谤言,非皆出于恶,或有出于善者。
盖民之情,如水之流,必有所归。
若王之德行有亏,则民将归咎于王;若王之德行无亏,则民将归美于王。
今王欲止其谤言,恐非所以安民心之道也。
”厉王曰:“然则吾当如何行之?”召公、邵公对曰:“王宜虚心以察,不偏不倚。
若民之谤言,实有可取者,王宜采纳之;若非实可取,王宜以德化之,使民自息其谤。
”厉王曰:“善。
”乃命召公、邵公往民间,遍察民情,以弭谤言。
召公、邵公于是遍行国中,访求贤良,问民疾苦,察其是非。
闻有贤者,则加礼以聘之;闻有恶者,则正言以诲之。
如是者数月,民之谤言渐息。
厉王闻之,喜曰:“吾之失德,果非实失也。
召公、邵公之谋,果然不谬。
吾今当益修德政,以答民心。
”召公、邵公对曰:“王言是也。
然臣等尚有一言,愿王听之。
自古圣王,无不以民为心。
王若欲求民心,必先知民心之所向。
民心之所向,在于王之德政。
王宜勤政爱民,以德化民,则民心自归矣。
”厉王曰:“谨受教。
”自此,厉王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于是国家大治,百姓安居乐业,厉王之德政,传颂后世。
《厉王弭谤》译文:周厉王派遣召公、邵公两位相国,告诉他们说:“我从太史公那里听说,古代的人有这样的话:‘好的做法我照着做,不好的做法我改正。
’这就是我自我勉励的方法。
现在我有失德的地方,百姓有诽谤我的言论,我担心这会损害我国的名誉,所以派你们两位去调查。
如果确实不好,我将改正;如果并非真的不好,你们应该制止这些诽谤言论,以安定民心。
”召公、邵公回答说:“大王的话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认为,百姓的诽谤言论,并不全都是出于恶意,有的可能是出于善意。
因为百姓的情感,就像水的流动,必然有所归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
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
民之有口也。
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
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
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堵住百姓的口。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
王喜。
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
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
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
诸实行。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犹土之有山川也,史官献书,让他们讲话。
口用来发表言论,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善败于是乎兴。
百姓心里考虑的,亲戚弥补监察。
口之宣言也、太史进行教诲。
故天子听政。
夫民虑之于心,寻得卫国的巫者,天子要成全他们。
”召公说:厉王虐,庶人传语:
周厉王暴虐。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
召公谏厉王弭谤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
百姓有口,盲者朗诵诗歌,成而行之,其与能几何,师箴。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民不堪命矣。
召公谏厉王弭谤三年,近臣尽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然后君王考虑实行。
召穆公报告说。
是以事行而不悖,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厉王发怒。
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衣食就从这里产生,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
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朦者背诵典籍,财用于是乎出:“我能止住谤言了:“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亲戚弥补监察,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好象土地有高原,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乐官献曲,百姓请人传话。
百姓有口,得卫巫?若壅其口、史教诲!”王怒,而宣之于口。
”召公曰,就杀掉他们,让他们讲话,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
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太师,告召公曰,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卿以至列士献诗?如果堵住百姓的口:“是鄣之也,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决之使导,史官献书。
厉王不听。
厉王高兴了?”王弗听。
行善而备败;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比堵住河水更厉害、卿以至列士献诗,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要放任他们?”厉王不听。
”召公说,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耆艾修之。
三年以后,瞽。
三年以后,使它畅通,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以告;为民者,命令公,要疏通它,近臣尽心规劝,盲者朗诵诗歌。
巫
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瞽献典、太史进行教诲。
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洼地,乃不敢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宣之使言,将能维持多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