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阅读答案
《春望》《月夜》对比鉴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杜甫这些行动也有力地证明了他是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忧国忧 民,为国为民的大丈夫形象。
望春——想望家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背景链接】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
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 诗人一家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孤身前 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④.未解忆:尚不懂得想念。
⑤〔云鬟( huán))女子乌黑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浓密的头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⑥[清辉]月光。 ⑦〔虚幌(huǎng )]薄到透明
的帘帷。⑧[双照]共照两人。
看月——遥忆长安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才能并肩坐在帷帐下,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当堂检测】
• 一、理解性默写:
•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 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 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 3.杜甫的《春望》中,运用了对偶夸张的手法,写战火连绵,消息隔绝,家书 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望春阅读答案,

篇一:望春阅读答案,篇二:望春阅读答案,篇三:望春阅读答案,10.为了更好地表现望春的特点和“我”对望春的特殊感情,文中采用了衬托的写法。
试找出两处简要加以分析。
(4分)答:①用梧桐、黄杨和小草在气候变暖时依旧未抽芽返青,来反衬望春花开得早;②用“同居的的朋友”对望春花的嫌厌来反衬我对望春花的喜爱和担心。
11.“我”对望春花充满了深情厚意,请分析望春花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分)答:最大胆追求光明理想的勇敢者的象征。
她追求理想,不畏严寒,饱尝艰辛,为的是把春天的消息及早地告诉人们,当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却带着满意的微笑,悄悄离开了人间,不求任何回报。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住在龙山时,庭院里的一树望春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离开一年后,仍是难以忘怀,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感情基调高昂、热烈,语言流畅、明快的抒情散文。
b.文中用了“杞忧”“担忧”“隐忧”“怅惘”等词语,表明了作者对于望春花及与望春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着美好追求的人们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c.作者善于选用细小的素材为表现自己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一树寻常的望春花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个鲜活灵动、有着深厚意蕴的形象,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d.全文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其中穿插着丰富想象,思路清晰而明朗;首尾以“频来相扰”相应缝合紧密,结构严谨e.本文语言运用了比喻、泥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所描绘和赞美的事物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答案:ad。
(a中“高昂、热烈”不对,d中说“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不对,应该是“以时间转换线索”)[2]篇四:望春阅读答案,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望春阅读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望春阅读答案 1.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阅读②-⑤段,填写表格。
(4 分)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发生好感①②朋友几次表示出对望春的嫌厌③④怜惜望春的残1.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春望》优秀课件用(1)(1)

(3)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 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 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 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4)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 平复,他多词曲阅读 古诗词曲篇目及备战演练
春 望
复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3、掌握中考诗歌题型的出题模式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故被誉为“诗史”
合作探究
知识点二:赏析重点字句
1、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 ❖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
断壁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 “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
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刻 画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合作探究
知识点二:赏析重点字句
1、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 传诵名句,请你对这两句作简要评析。 4、从炼字、人物描写等方面赏析“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炼字角度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 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 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 。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 专题十二 对点聚焦练2 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含解析)不分版本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专题十二对点聚焦练2 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含解析)不分版本对点聚焦练2 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7分)春日郊外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赏析第一首诗中的画线句。
(3分)解析:首先分析画线句的位置,明确其表达方式,“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这句诗处于诗歌的开头,可以先考虑首句的作用,从所写内容来看,写城外榆槐“半黄〞,点明标题“春日郊外〞;从所用手法来看,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
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
“城里〞与“城外〞形成比照,以“城里〞衬托“城外〞。
答案:运用比照(衬托)手法,用城里不知春天来临,突出城外春光烂漫,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2.唐庚诗的“莺边日暖如人语〞和苏诗的“西崦人家应最乐〞两句诗中都写到“人〞,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解析:唐庚诗中,“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诗的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边如人语〞,诗人以莺为主,以日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
“如人语〞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
苏诗中,“西崦人家应最乐〞,这句诗是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
如此美景良辰不能不使农人倍感欢欣。
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弟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时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诗中虚写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年级语文上册必考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必考练习题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望春花园望春花园是我们学校的一颗明珠,四季如春,花开不败。
它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学校的绿化美化工程的重点之一。
走进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美丽的草坪。
草坪的中间有一颗高大的槐树,树下是一排红梅花坛。
草坪周围是花坛,整齐地种植着花卉,分别有紫玉兰、百合花、郁金香、杜鹃花等等。
每到春天,花坛中的花朵争奇斗艳,香气四溢,成为校园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沿着小路往前走,你会看到一个喷泉。
喷泉中的水直冲云霄,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七彩的光芒,宛如仙境一般。
在夏天,喷泉成为同学们消暑的好去处。
大家可以坐在喷泉旁边,双脚被水花泡着,感受凉爽。
接着,你会发现一座小石桥。
小石桥的两旁是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不时有小鱼儿悠游其中,小溪边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水生生态系统。
同学们可以在小石桥上观赏溪水中的生物,体验大自然的神奇。
最后,继续往前走,你会到达一个露天剧场。
露天剧场是参加学校文艺活动的场所,会有各种校内外演出在这里进行。
剧场的四周是绿树成荫,让观众坐在这里既可以欣赏演出,又可以感受自然的清新。
问题:1. 望春花园是什么学校的一颗明珠?2. 望春花园的占地面积约为多少平方米?3. 路径上有哪些景点?4. 喷泉在什么季节成为同学们消暑的好去处?5. 露天剧场周围有什么植物?二、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人类的骨骼有__206__块,其中最长的是股骨,最短的是__听骨__。
由许多个体细胞组成的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__细胞__,其直径约为__十微米__。
人的血液大约占体重的__8%__,它主要由__红细胞__、__白细胞__和__血小板__三部分组成。
人一生中,鼻子能分辨出__7__种基本味道,它们是__酸、甜、苦、辣、咸、麻、鲜__。
三、作文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题为《健康饮食》的作文。
春望阅读答案语文

春望阅读答案语文今天作者就给大家整理了春望阅读答案语文(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春望阅读答案语文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篇2:春望阅读答案语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望山河草木花鸟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版大二轮复习专练: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一

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赏析意象作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①白居易暗淡绯衫②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③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白居易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陆畅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望春》,完成15—17题。
(共15分)望春柯灵?①离开龙山,又是一度月圆。
小巷寂静的生涯,已渐觉相安若素;而且俗务困人,每天被琐屑的工作缠绕,也不复再有余
闲坐对幽窗,悠然作遐想。
只是龙山的望春花,至今还频来相扰,使人难忘。
?②龙山山腰的
宿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种着两树高大的梧桐,三四棵矮小的黄杨,一株望春花。
我迁入
宿舍的时候,正是风雪连天的寒冬,梧桐早已落叶,望春花也只剩着疏落的空枝;唯有终年
常青的黄杨木,还透示着几分生意。
时节推移,渐渐由冬转春,气候虽已日渐暖和,大地却
还沉睡未苏;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一树望春。
草未曾茁青,树没有抽芽,望春花却
在濯濯的枝头,开起了满树银白的花蕾。
宿舍里深通世故的女佣,有意无意地说:“望春花开
了,春天就快要来了!”?③从那时起,不知为什么,我对这满树含苞的望春花发生了好感。
然而一天早晨,和朋友在院前小立,朋友的话却出乎我的意外,他说:“望春真是最难看的花
了!枝干僵秃,有花无叶,让它零落了也好!”更出我意外的,此后他竟几次表示对望春的嫌
厌。
我觉得很不平,有一次对他说了这样带着讥刺的话:“放心吧,朋友!望春花不是为你开
的,它并不要你赏识啊!”朋友还说:“谁教它开在这里,让我看见呢?”我默然无语。
?④每
天午后,柔阳拨逗着春意,蜜蜂翅上驮着薄薄的东风,在黄杨木上纷飞。
同居的伙伴们都到
山麓去了,我总独自伫立院前,对望春作许久的顾盼,而且常不免为它担忧:“望春花开得这
样早,怕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了吧!”——眼见望春花欣欣地开放,粉妆玉琢,洁白如
雪,我的隐忧越发深切了。
?⑤不幸的预想常常容易实现,在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紫槿花红
出墙头,而望春的残葩被我发现飘零在院中的草地上了。
来时寂寞,去时冷落,我像亲自串
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浸蚀了无名的怅惘。
?⑥我曾经决定,要为这素馨的花树写一篇童
话:假定望春花是一个追求光明的少女,春天就是她理想的王国。
萧杀的严冬使她发愁,料
峭的风寒使她战栗,她决定独自出发,向天涯海角寻觅春天。
跋涉了无数山水,饱尝了无限
苦辛,当她听见南国的燕子送来第一声呢喃,冬眠的蜇虫打了第一个呵欠,她知道自己的
愿望快要达到,激动得发狂,立刻在寂寞的大地上,展开惨白的笑靥,报告了春天的消息。
于是风暖了,草绿了,花开了。
但春天刚来,自己却已经憔悴,在春阳温暖的怀中,作了个
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人间。
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立下心愿要为望春抒写。
但只限
自己才分太浅,几回铺笺,几番搁笔,我终于没有写成。
?⑦人事倥偬①,如今我已离开了龙
山,望春花的故事却依然频来相扰,甚至梦见她化为白衣的少女,婉转轻愁,促请我对她践
约。
几日以前,因事偶上龙山,便中去看看院前的望春,现在已经是绿叶成阴,远非往日的
丰姿了。
我想,望春有知,对那过去的旧梦,怕也早如隔世,淡然忘却了吧?果然,那么我
的心愿,这样也就算偿了!——(选自《中国百年精品散文》,原文有删改)? [注]
①倥偬,(事情)急迫匆忙。
? 15.文章写出了作者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阅读②
-⑤段,填写表格。
(4分)对望春花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发生好感①②朋友几
次表示出对望春的嫌厌③④怜惜望春的残葩飘零在草地上 16.结合上下文,
分析第⑤段作者写“紫槿花红出墙头”的作用。
(4分)? 17.阅读第⑥段,说说“动人的故事”中,“动人”之处有哪些,再从中选择一处,联系生活
实际谈谈它带给你的人生启示。
(不超过150字)(7分)?答:
参考答案:15.答案示例:①第一个泄露春讯,最早开满枝头;②为它不平;③担忧(隐忧);
④怕望春等不到春事烂漫就要零落评分说明:共4分。
每空1分。
16. 答案要点:①突出春
意盎然的景象,②与下文“望春残葩飘零”(内容)③形成对比(手法),④突出了望春花飘
零时冷落、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望春的怜惜之情(作用)评分说明:共4分。
每个要
点1分,④要点只答情感不给分。
17. 答案示例:动人之处:①追求光明、怀揣理想独自出
发;②不畏艰辛苦苦寻觅;③当愿望实现的时候,微笑着悄然离开。
启示:围绕着“追求光
明、追求理想”“不畏艰辛”“甘于奉献”来谈。
评分说明:共7分。
第一问3分,每个要点
1分;第二问4分,谈启示2分,联系生活实际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