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有效性评价

合集下载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2.成分
(1)颗粒成分:陆源碎屑和盆内碎屑。盆内碎屑主 要是碳酸盐鲕粒、球粒、内碎屑和化石碎屑。
(2)填隙组分: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主要指粘土杂基,次为灰泥和云泥杂基。胶 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如碳 酸盐矿物、硅质和其它铁质矿物等。
3.结构
(1)碎屑岩结构的内容包括:粒度、球度、圆度、 形状、表面特征、粒度分析的有关参数(平均粒度、 中值、标准偏差、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及图件 (结构散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C-M图等),还有 胶结类型、胶结物结构、结构成熟度、孔隙结构等。
实例: 广利油田沙四段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1 孔隙类型 (1)粒间孔隙:最发育的一种孔隙类型,约占孔隙总量的85%。 (2)粒内溶孔:在长石中最为常见。 (3)铸模孔隙:碎屑颗粒被全部溶蚀而且保存了其原有外形的孔隙。 (4)微孔隙:填隙物内或颗粒内的微细孔隙及颗粒内的微裂缝。
2.孔隙结构 六种类型:即A、B、C、D、E、F 型 (1)A型:颗粒分选较好,孔隙大而且连通性好,填隙物少。 (2)B型:颗粒分选不好,大小混杂。 (3)C型:颗粒分选较B型好,但孔隙由于胶结物分布不均匀。 (4)D型:颗粒分选很差,而且杂基很多,不均匀充填孔隙。 (5)E型:颗粒细小,杂基含量相当高,孔隙为杂基内微孔。 (6)F型:胶结物含量很高,且胶结物溶蚀较少,连通极差。
Gp<0.1 or αp<0.8 储层为异常低压 Gp=0.1 or αp=0.9-1.0 储层为正常压力 Gp>0.1 or αp>1.2 储层为异常高压
(二)评价方法 1.地温的评价方法 (1)地温的测量方法:
一是随测井仪器测量; 二是随地层测试器测量。 (2)古地温的评价方法: 一是以镜质体反射率为地温计的方法; 二是粘土矿物及其他自生矿物为地温计的方法。

储层评价技术(一)

储层评价技术(一)
粒度命名法: 含量>50%——主名;25~50%——质;10~25%——含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1—0.5 0.5~0.25 0.25~0.1
粗砂 中砂 细砂
0.1—0.05 0.05~0.01
粗粉砂 细粉砂
三、油气储层地质学的近代进展
80年代以来:
1、 储、产层一体化组合研究 四性资料—测试—试井—生产动态—生产测井综合研究 重点: 产层参数、产层特征、产能判断
2 、储盖层综合研究 强化盖层研究,确定盖层封闭能力,计算盖层封闭油气 柱高度。 ——准确确定储层有效性
3 、构造、储层综合研究 1)构造和断裂的演化与储层形成机制——孔隙发育 2)不同构造类型的储层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利构造 圈闭
薄片鉴定
2、填隙组分 杂基(粘土和灰泥)和胶结物。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 主要为: 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 硅质—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其它铁质矿物(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 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少见))
三 、结构
1 、粒度 一般采用十进制粒度分级,编制粒度概率图和求粒 度参数多采用2的几何级数制。 砾和砂的分界也可定在2mm、粉砂和粘土的分界也 可定在0.0039或0.005mm
建立岩、电关系综合剖面。 主要测井曲线: 自然电位、微电极、感应、自然伽马、密度、声波、 地层倾角等 五 、分类进行分析化验 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粒度分析、重矿 物分析、阴极发光薄片、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 X-衍射分析、微量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图 像分析、压汞分析、油层物性分析。

《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评价》记录

《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评价》记录

《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有效性评价》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特征 (7)2.1 湖盆构造特征 (8)2.1.1 构造单元划分 (10)2.1.2 断陷带划分 (11)2.1.3 断层特征分析 (12)2.2 泥页岩沉积特征 (14)2.2.1 有机质丰度分析 (15)2.2.2 热解特性研究 (16)2.2.3 沉积环境探讨 (17)2.3 油藏特征 (19)2.3.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20)2.3.2 储量计算与评价 (21)三、储层有效性评价 (23)3.1 储层物性评价 (24)3.1.1 孔隙度评价 (25)3.1.2 渗透率评价 (26)3.1.3 饱和度评价 (27)3.2 储层敏感性评价 (29)3.2.1 水敏性评价 (30)3.2.2 盐敏性评价 (31)3.2.3 地层水敏感性评价 (32)3.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 (34)3.3.1 孔隙类型及组合特征 (35)3.3.2 孔隙结构演化特征 (36)四、结论与建议 (37)4.1 结论总结 (38)4.2 建议与展望 (39)一、内容概述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地质背景:介绍了陆相断陷湖盆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等,为后续分析泥页岩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泥页岩油藏的地质特征:详细描述了泥页岩油藏的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包括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

重点探讨了泥页岩作为油藏的主要储油岩类的特性和优势。

储层有效性评价的意义和方法:阐述了储层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这包括对储层物性、含油性、产能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储层的有效性。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油藏的实际情况,包括其地质特征、储层特征以及开发潜力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际参考。

石油生产中的油井储层评价与改进技术

石油生产中的油井储层评价与改进技术

石油生产中的油井储层评价与改进技术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油井储层评价与改进技术是石油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对油井储层评价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改进技术。

一、油井储层评价的重要性油井储层评价是对潜在储量、岩石结构以及石油流动性等方面的评估,它是油田开发和生产的基础工作。

通过有效的储层评价,可以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效率,合理安排开发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采收率。

1.1 潜在储量评估潜在储量评估是对储层中的可采资源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确定储层的生产潜力。

通过评估储量,可以评估油井的商业价值,为开发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2 岩石结构评价岩石结构评价主要是对储层中的孔隙结构、渗透率和孔隙度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储层孔隙性质,评估岩石的储集能力。

合理评价岩石结构可以帮助确定最佳抽采方式,提高油井产出效率。

1.3 石油流动性评价石油流动性评价是对储层中的石油流动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

了解石油的流动性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生产方法,并优化生产工艺,保证油井的稳产。

二、常用的改进技术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开发油井储层,石油行业不断研发和应用新的改进技术。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技术。

2.1 测井技术测井技术是通过油井井身中的测井仪来获取储层的物理和化学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

通过测井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储层进行详细的评价和解释,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2.2 电子束成像技术电子束成像技术是利用电子束对储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通过观察岩心样品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岩石结构评价中的一些难题。

2.3 储层模拟技术储层模拟技术是通过建立储层模型,模拟石油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和行为。

通过模拟,可以优化生产方案,提高采收率。

储层模拟技术是目前油田开发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2.4 增产技术增产技术是通过改变油井生产方式和工艺参数,增加油井的产出。

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有效性评价

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有效性评价


要: 裂缝 的有 效性 主要 取决 于裂缝 的张开程度和径 向延伸情 况, 电阻率成像测 井能有效识别裂缝 , 它不能对 微 但
裂缝 的径 向延 伸 情 况做 出判 断 , 用 微 电阻 率 成像 测 井 与 方位 电 阻率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可 确 定 裂缝 的 有 效性 。对 于没 有 测 采 新 技 术的 井 , 用双 侧 向的 差 异 特 征 也 能 确 定 裂缝 的有 效 性 。对 于碳 酸 盐 岩 中 复 杂孔 隙结 构 储 层 、 状地 层 、  ̄ q , 利 层 孤 LN
裂 缝 的径 向延伸远 , 裂缝为有 效 裂缝 , 当微 电阻率 图 上 显示 有 裂缝 在 A 图上 没 有显 示 时 , 表 明该 裂 RI 则 缝 的径 向延伸 较浅 , 裂缝 为无效 裂缝 。 图 1 L l 1 F 测 井 与 AR 测井 对 比图 , 是 d - 井 MI I
西南石 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2 1 年 4月 第 3 01 3卷 第 2期
J un l f o twe t erlu Unv ri S in e& T c n lg dt n o r a o uh s toe m iest ce c S P y( eh oo yE io ) i
电阻 率 图上显 示 的裂 缝 在 A I R 图上 也有 时 , 明该 表
采用 微 电阻率 成像测 井 与方位 电 阻率相结 合 的方法
可确 定裂缝 的有 效性 。对 于没有 运用 测 新技 术 的 井 , 用双侧 向的差异 特征 也能 确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裂缝 的有效性 。 利
对 于 复 杂孑 隙结 构 储 层 、 状 地 层 、 L 层 孤立 孑 洞 性 地 L 层 , 规测井 } 线显示 为好 储层 , 常 } 打 但该 类地 层试 油往

合川气田须家河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砂岩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

合川气田须家河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砂岩储层有效性测井评价
对 储 层 有 效性 影 响 很 大 。结 合 分 析 化 验 资 料 、 规 测 井 与 特 殊 测 井 资 料 综 合 分 析 , 得 了储 层 孔 喉 结 构 、 集 性 、 常 获 储 渗 滤 性 和 裂缝 发育 程度 等 4 评 价 指 标 , 项 对储 层有 效 性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定 出 研 究 区 气 井 的 产 能 级 别 。对 合 川 地 确 区3 8口井 的 实 际 应用 表 明 , 层 有 效 性 评 价 结 果 与 各 井 气 、 产 能 类 型 具 有 良好 的 一 致 性 , 为 开 发 生 产 提 供 了 储 水 也
司马立 强,姚军朋 ,黄丹 ,袁龙
( 南 石 油 大 学 资 源 与 环境 学 院 ,四川 成 都 6 0 0 ) 西 15 0
摘要 :合川气 田须 二段气藏 属低 孔隙度低渗透率或特低孑 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 , 层有效性评价 是测井评价 的重 L 储
点和难点 。合 川气 田须 二段储集岩填 隙物成分复杂 , 岩性 细 , 储层物性差 , 地层水 矿化度 高, 水膜厚度 大 , 这些特征
t a:itrt i tr lo j h tg eo d S g n T 2 eev i rc sc mpi td h t nesia maei f eS a eS c n eme t( X )rsror o k i o l ae tl a Xui a c
a d l h l g s f e e e v i p o e te r o o d;f r to t ri i h s l i n h r n t o o y i i ;r s r o r r p r i sa e n t o i n g o ma i n wa e sh g a i t a d t e e n y

运用MDT测井技术评价储层的有效性

运用MDT测井技术评价储层的有效性

自然 电位稍有正异常 ,密度值 明显较高 ,声波和 中子值降低 ,电阻率值 明显升高 ,出现尖峰。 ( 3)寻 找 具 有 一 定 孔 隙 度 且 电 阻率 相 对 增 高
的层 段 。在 泥 质含 量较 少 的 地 层 段 ,寻 找 密度 值 较 低 ,声波 、 中子 比较 高 的层 段 ,可能 为储 层段 。 由于本 区泥 质 的声 波 时差 值 和 中子值 都 较 高 ,而 砂 岩段 相 对 泥 岩 段 声 波 时差 和 中子 低 ,因此 储 层
测 。本 文 就பைடு நூலகம்MD T测试 技术 在评 价 储层 有 效 性 方 面
的运 用进行 讨 论 。
1 常规 测 井评 价 储 层有 效 性
11储 层定 性 识别 .
段 的声波时差值和 中子值相 比其 围岩泥岩段反有 下降的趋势 。储层段声波时差大于 8 st 0 e;中子 孔 隙度 大 于 2pU 且 随 泥质 含 量 增 大 而有 所增 大 ; 2 .,
研 究 区内一般 高 于 9A I 自然 电位 为相对 平 直 的 5 P;
0 引 言
模 块式 地 层 动态 测试 器 MD T是 斯伦 贝 谢公 司 在9 O年代 推 出 的一 种新 型地 层测 试 器 ,是 最先 能 够 测 量 地 层 渗 透 率 各 向异 性 的 电缆 地 层 测 试 器 。 新 一代 模 块式 地 层测 试 器 MD T具 有较 强 的 组合 能 力 、流 体 动态 实 时监 测 功能 、严 格压 力控 制 取 样 、 双 封 隔器 整 段 封 隔 测 试 以及 多探 针 同时 测 量 等 优
基 线 ;声 波 和 中 子测 井 相 对 为 高 值 ,研 究 区 内 的
泥岩段声波和中子值一般不低于 9 st 3p ; 7 e 和 0 . U 密 度 相对 纯 砂 岩 为 低 值 ,一 般 为 23 . 5~2 5/m ; . c 4g 电阻率曲线相对砂岩一般为低值 ,研究 区内的泥 岩段电阻率值一般不超过 5 m Q・ 。 ( 2)去 掉 致 密 层 。研 究 区 内发 育 有 一 些 致 密 层 。致 密 层 具 有 明显 的 响应 特 征 ,依 据 这 些 特 征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

分析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摘要】石油地质勘探是石油勘探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钻井勘探等方法来寻找潜在的油气储集层。

储层评价则是对勘探获得的地质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储层的储集性能。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地震、电磁等手段探测地下构造;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则是利用地下气体、液体等化学特征来判断油气的分布情况;钻井勘探方法通过钻井获取地层样品进行分析。

储层岩性评价方法和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则是对储层进行岩性和孔隙度等方面的评价。

综合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潜在的油气资源,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石油地质勘探、储层评价、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井勘探、储层岩性评价、储层孔隙结构评价、综合性。

1. 引言1.1 石油地质勘探的重要性石油地质勘探是石油工业的重要基础,是寻找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关键步骤。

通过石油地质勘探,可以找到潜在的油气储集层,并确定其位置、规模和分布情况。

这对于发现新的石油田和天然气田,提高勘探开发成功率,增加资源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地质勘探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了解地下结构、沉积岩层和地质体系,从而为采油勘探提供准确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通过石油地质勘探,可以及时调整勘探开发策略,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风险,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石油地质勘探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为石油工业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信息,有助于找到潜在的油气资源,提高勘探开发成功率,促进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

石油地质勘探不仅是一项必要的技术活动,更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石和关键环节。

1.2 储层评价的意义储层评价是石油地质勘探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意义重大。

在储层评价过程中,可以对储层的岩性、孔隙结构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从而了解储层的物理特征和储集石油的能力。

通过储层评价,可以帮助石油公司确定石油储量、预测产能、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案,并最终实现有效的油田开发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物理相类型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通过不同岩性岩相、成岩相、孔隙结构与裂缝相与相应的物性资料或试
气产能数据的标定与拟合,分别形成各相与物性分析乃至产能的定量匹配关
系从而建立相应的定量表征参数,再根据四者对储层“甜点”发育影响的重 要程度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权值,由此通过计算四者的加权平均值从而形成岩
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标准。
位的试油日产量分析,
与通过储层综合评价 方法预测出的结果相 一致.证明利用该评价 方法体系可以方便、 有效地确定储层分类, 并提高了该区块的解 释符合率.
四、裂缝有效性评价
1岩心结合常规测井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2成像测井评价裂缝有效性 3构造应力评价裂缝有效性
一、储层有效性的控制因素分析
1 岩性对有效储层的控制作用
2 岩石粒度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
3 孔隙结构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 4 地应力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
二、裂缝性砂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建立
1 结构渗流系数法 2 流动单元法
克拉苏西部气藏测井流体评价 与生产跟踪研究 (项目进展)
裂缝基本特征与分布规律及其有效性评价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有效性的控制因素与有效性评价
一、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二、裂缝基本特征
1 裂缝参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单井裂缝特征描述 3裂缝的发育规律
三、影响裂缝发育的因素
1裂缝与岩石结构、钙质、泥质的关系 2构造应力对裂缝的影响
第一节 岩性岩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第二节 成岩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第三节 裂缝相对储层产能的控制 第四节 孔隙结构相对储层物性或产能的控制 第五节 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及其对含油气性的控制作用 第六节 岩石物理相聚类分析
应用综合定量评价方 法划分的各类储层特 征明显, 与研究区储层 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 性.根据研究区预测井
二、裂缝性砂岩储层解释标准的建立
1 基质孔隙度、渗透率的计算
(1)泥质含量计算(2)基质孔隙砂岩储层物性参数下限确定
(1)经验统计法(2)试气资料点约束法(3)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4)吼道半径—水膜厚度法
裂缝性砂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
1 储层有效性下限确定 2 孔隙度渗透率评价储层有效性 (1)孔隙度与常规渗透率的关系 (2)孔隙度与斯通利波渗透率的关系 (3)孔隙度与产能的关系 3 流体特性指数评价储层有效性 (1)流体特性指数FTI与孔隙度差的关系 (2)流体特性指数FTI与孔渗的关系 (3)流体特性指数FTI与产能的关系 4 流动带指标评价储层有效性 5 储层等级的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